正文

二○九、東南的和平公約

北洋軍閥史話 作者:丁中江著


  民國10年后,盧永祥就成為東南炙手可熱的人物,到了12年曹錕賄選時,正是直系的天下,而皖系出身的盧永祥卻在東南屹立無恙。

  盧永祥掌握浙江和上海,反對賄選和反對直系的國會議員又都集中上海,于是他便成為時局的中心人物。盧在浙江擁有四師一混成旅的兵力。自12年6月13日北京政變后,江浙士紳鑒于直皖、直奉二次戰(zhàn)爭終將不免,而浙盧與蘇齊(江蘇督軍齊燮元是直系大將)必將決裂,乃由上海總商會主張仿照庚子年東南互保公約,由兩省軍民長官協議,共同維持治安。浙盧和蘇齊迫于民意,乃通電表示保境安民。

  12年6月27日盧永祥通電反對賄選后,黎元洪代表金永炎、政學系代表韓玉宸以及奉天代表、西南代表均麇集杭州,于是杭滬頓成反直系運動的中心,這一來,外間便盛傳直系方面準備以武力對付浙江。

  7月中旬,傳說山東督軍田中玉因臨城劫車案的影響,而將去職,直系派王承斌率師督魯,與江蘇的齊燮元聯合以壓迫東南。杭州商會乃派代表到南京請求保全和平也”,“故夫臨事知愚,操行清濁,性與才也?!本哂袑⒉排c性,上海及江浙各地團體也要求當局切實保證所謂“保境安民”的承諾。

  7月26日安徽軍務督辦馬聯甲到南京,一時謠言頓熾,傳說天津的直軍原擬進駐江蘇,現改由皖南襲取浙江,報上盛傳王承斌部二十三師之兩團已入皖,皖北蚌埠駐軍移向蕪湖集中徽州。曹锳的第二十六師也將南下,于是江浙紳商乃決定在上海開聯席會議,策動和平,安徽各團體也急起響應。

  8月上旬,盛傳保定會議通過對浙用兵計劃,據說計劃是這樣的:

  將徐州陳調元軍移蘇州,聯合第六師,分三路進兵。第一路分兩面,一面由宜興出太湖進攻浙江的長興,一面由滬寧鐵路向滬松活動;第二路是南下的北軍聯合皖軍由徽州廣德攻浙江吳興、四安。第三路是贛軍由玉山攻浙江的常江。另以曹锳進駐徐州策應蘇皖的。著作有《論自然》和《論凈化》,現僅存若干殘篇。,以鄂軍為贛軍后路。

  浙江方面自然也不示弱,盧永祥派王賓防守嘉湖,夏兆麟防守嚴衢,郝國璽防守溫州,胡大猶防守金華,張伯政守寧波???,何豐林坐鎮(zhèn)上海。

  直系大軍和浙江方面劍拔弩張,國際間立刻有了反應。英、美、法、日四國公使給北京嚴重警告,略云:“迭接江浙發(fā)生戰(zhàn)事之訊,上海及附近地方,外人有巨大利益,如區(qū)內發(fā)生戰(zhàn)事,利益受損,中國政府不能委卸責任。將來中國政府或該省長官如保護不周,對于損失應擔負全責,且將于保護不周時,以適當手段自衛(wèi)。”

  北京政府怕引起外國干涉,乃于8月14日分電保定曹錕,洛陽吳佩孚,江蘇齊燮元和浙江盧永祥,請其特別注意。

  12年8月16日,江浙兩省紳商在上海成立和平協會,謀聯合各省作避免戰(zhàn)爭的呼吁,江浙兩省的旅京同鄉(xiāng),亦向兩省當局斡旋。蘇紳張一南草擬了江浙和平公約五條,親自分訪南京和杭州,請兩省當道共同宣言保障和平,終獲兩省當局簽字蓋章,8月20日上海各報刊出江浙和平公約全文,茲錄如下:

  (一)江浙兩省人民,因時局漂搖,謠言四起,兩省軍民長官有保境安民之表示,但尚無具體之公約共同宣言,仍不足以鎮(zhèn)定人心,迭經兩省紳商馳電呼吁,仿前清東南互保成案,請求兩省軍民長官雙方訂約簽字,以尊重地方公意,脫離軍事漩渦為目的。

 ?。ǘ┙銉墒≤娒耖L官,徇地方人民之公意,對于兩省境內保持和平,凡足以引起軍事行動之政治運動,雙方須避免之。

 ?。ㄈ┰趦墒≥牼撑B之處,如有軍隊換防之事,足以引起人民之驚疑者,兩省軍事長官須避免之,其兩省以外客軍如有侵入兩省,或通過等情,由當事之省負防止之責任。于各保其境各安其民之中,仍為精神上之互助。

  (四)兩省內各通商口岸,為中外人民生命財產所托。上海尤為亞東最大市場,應由兩省軍民長官飭由各交涉員將此約通告各領事,對于外僑力任保護。凡租界內足以引起軍事行動之政治問題,及為保境安民之障礙者,均一律避免之。

 ?。ㄎ澹┐隧棽菁s經江浙兩省軍民長官之同意簽字后,由兩省紳商宣布之。

  齊燮元、韓國鈞、盧永祥、張載揚、何豐林。

  和平公約雖簽,可是備戰(zhàn)行動仍積極,江蘇方面增兵宜興、昆山,浙江方面增兵嘉湖,安徽方面增兵廣德。因此戰(zhàn)爭的陰影仍在擴大,東南危機依舊潛伏。江浙兩省人民打算更加充實這個和約,加入“兩省交界處駐兵不得過于接近,移防時須得會商同意”,以為保障。另一方面安徽和江西紳商人民也在策動加入江浙和平公約。

  9月后,南下的國會議員在上海開會,而黎元洪亦南下抵達上海活動,于是江蘇方面依據公約,責難淞滬當局,外間謠言遂益猖獗,盛傳北方決定對浙江用兵,以制止浙江的反直行動。甚至且指出,軍事行動將開始,由蘇軍取守勢,皖軍取攻勢。

  由于江浙和平公約的影響,皖浙兩省,亦醞釀簽訂和平公約,浙江商會會長金百順和安徽士紳余誠格是這個運動的中心人物,經兩省紳商半月余的奔走,在杭州和蚌埠兩地向省當局懇切要求,于賄選后終告實現。

  10月8日皖浙和平公約簽訂,其條文如下:

 ?。ㄒ唬┩钫銉墒∫驎r局不靖,謠言紛起,兩省軍民長官同有保境安民之表示,但尚無具體之公約,仍不足以鎮(zhèn)定人心。爰請兩省軍民長官俯從民意,仿照蘇浙和平公約成案,簽訂公約,保持兩省和平。

 ?。ǘ┩钫銉墒≥牼撑B之處,所屬軍隊,各仍駐原防,保衛(wèi)地方,免生誤會。

  (三)皖浙兩省軍民長官負責不令客軍侵入,或駐扎兩省區(qū)域,防止引起糾紛。

 ?。ㄋ模┐隧椆s經皖浙兩省軍民長官之同意,簽字蓋印后,由兩省紳商公證宣布,以昭鄭重。

  馬聯甲、陳調元、盧永祥、張載揚。

  皖浙公約簽訂后,旅北京的贛人吳綺由京南下,從事家鄉(xiāng)的和平運動,進行贛浙和平公約,邀約贛省與浙省有關系的人士吳鈁、夏敬觀一同進行,而在浙江方面,商會中亦有很多人加以贊助,12月6日贛浙和平公約亦告簽訂,全文如下:

  (一)近因時局未定,浙贛壤地毗連,兩省紳民均希望兩省長官以保境安民為職志。雖地方各形安謐,但未有一種確實表示,仍恐不足慰安人心。自蘇浙倡和平公約之舉,浙皖踵行,群情允協。浙贛誼屬輔車,事同一體,爰由兩省紳民公同吁請兩省軍民長官俯順民意,援照成案訂立公約,永保和平。

  (二)此項公約以各守疆土不相侵越為限。凡浙贛轄境毗連之外,原駐軍隊,仍各駐原防,保衛(wèi)地方。

  (三)此項公約締結后,如遇有客軍侵入兩省區(qū)域以內,應由兩省軍民長官各自負責,設法防止。

 ?。ㄋ模┐隧椆s經浙贛兩省軍民長官之同意,簽字蓋印后,由兩省紳民公證宣布,以昭信守。

  中華民國十二年十二月六日蔡成勛、盧永祥、張載揚。

  浙江既已和江蘇、江西、安徽三省分別簽訂和平公約,還有福建的孫傳芳未同意簽署,福建和浙江的紳商雖然努力奔走,可是孫傳芳卻有他個人的看法。孫說:“訂立和平公約簡直就是疆吏聯盟,目無中央,我不能這么做,除非經由中央批準,才能照辦?!?br/>
  孫的態(tài)度雖然令人失望,其實各省簽了和平公約又有什么保障,簽與不簽還不是一樣。

  在和平公約簽訂期中,和平空氣并不濃厚,很多小問題都使和平氣氛改變。尤其是12年10月10日曹錕就任總統后,浙江立即宣布與中央停止公文往還,以顯示其不承認曹錕總統的立場,這是江浙公約簽訂后50余天的事,那時皖浙、贛浙公約還未成立。

  11月10日淞滬警察廳長徐國梁被刺,第二天去世,兇手李達生當場捕獲,自稱系為韓恢報仇,可是直系卻指這是浙方所指使,因為徐國梁和浙方不睦。

  徐國梁之死,又引出了一個新問題,就是淞滬警察廳長的繼任人選問題。何豐林委令警署總務科長陸榮錢接署,而南京齊燮元、韓國鈞則要申振剛繼任,寧滬之間電文交馳,互相爭執(zhí),江蘇方面所支持的申振剛終于不獲到任。這當然是有歷史淵源的,從袁世凱時代起,上海就劃在浙江勢力范圍內,馮國璋在江蘇督軍時力爭無效,李純繼任蘇督也爭不到,齊燮元自然更爭不到,由此可見蘇浙兩省的積怨,上海是一個焦點。

  12月上旬在上海集議的各省和平代表有邀盧永祥和齊燮元到上海會晤的醞釀,希望因為兩人面對面談判,解除許多不必要的誤會??墒怯捎阡翜鞆d長問題不能解決,遂使盧、齊會面不能成為事實。

  盧、齊不能會面,戰(zhàn)爭陰影為之擴大,一時戰(zhàn)爭謠言又啟。傳說太湖附近蘇浙軍隊陸續(xù)增防,同時由于閩軍北移,浙邊溫處兩州又告警,杭州方面要人和富商的家眷都紛紛遷到上海,一時人心惶惶。

  這時,中外所矚目的,是虎踞洛陽的吳佩孚,大家都知道吳佩孚對曹錕賄選總統是不贊成的,因此對當前的局勢另有一套看法和做法,據說吳自曹錕就任總統后,對皖系態(tài)度為之改變,有尊段聯盧以牽掣齊燮元的跡象,同時還電令孫傳芳阻止攻浙。

  所謂吳佩孚聯盧事,是因為吳曾派張之杰、何雯之先后攜吳的親筆函到杭州與盧密談。吳和盧早年曾在北洋軍第三鎮(zhèn)共事,當吳還是下級軍官時,盧已是中級軍官了,兩人有這段淵源,所以搭線很容易。

  齊燮元因為吳佩孚態(tài)度而大為不滿,自曹錕就任大總統后,吳佩孚升任直、魯、豫巡閱使,齊燮元也升任蘇、皖、贛巡閱使,王承斌兼任直隸督軍,彭壽莘幫辦直隸軍務,蕭耀南升任兩湖巡閱使。齊既然和吳地位相等,吳、齊之間的不快,也是直系的內憂,于是北京派吳毓麟南下疏通,促請吳、齊之間達成諒解。

  吳佩孚的態(tài)度,對東南危急的局勢有極大緩和作用。民國13年2月1日,在上海的各省和平代表,竟能向盧、齊分別疏通妥協,進行蘇、浙、皖軍撤防運動。浙軍允將新增邊防駐軍先退數十里,蘇皖亦表示贊同,北京并派勞之常為代表南下疏通。吳佩孚公開發(fā)表通電,有“東南完膚,不可不護?!敝鲝?。

  不幸,正當和平微露曙光之際,危局又告重啟,這是從福建方面爆發(fā)的。福建局勢因為徐樹錚曾聯合許崇智和王永泉逐走了李厚基,吳佩孚派孫傳芳率軍援閩,孫傳芳是王占元的舊部,有兵數萬,都精悍善戰(zhàn),軍紀也極整飭,為吳佩孚所賞識。援閩之役頗見功勛,所以控制了福建。原來福建方面臧致平和楊化昭在閩南為周蔭人所驅逐,臧、楊兩軍遂假道江西入浙江,接受盧永祥的收容。盧把這批部隊改組為浙江邊防軍,納入自己系統。

  閩軍入浙,投靠盧永祥,對于所謂和平公約發(fā)生了極大的影響,于是蘇、皖、贛、閩乃聯結一致,對付浙江,積極從事戰(zhàn)爭準備,一時謠諑橫興,杯弓蛇影。江浙和平協商會發(fā)表公開電,向兩省呼吁和平。

  江蘇方面對浙江的種種,幾乎有不用兵不能解決之勢,因此民國13年的春天到夏天,東南一帶戰(zhàn)云彌漫。

  13年8月,齊燮元電召徐州鎮(zhèn)守使陳調元、海州鎮(zhèn)守使白寶山到南京,15日陳、白先后抵寧,齊即在軍署召集軍事會議,據說這次會議關防嚴密,所有江蘇方面重要軍事領袖均參加,軍署科處職員亦于上午8時到會,不許請假。

  于是南京蘇州之間盛傳蘇軍將攻浙,原駐南京丁家橋及三牌樓的第四旅,奉令開往太湖駐防,南京城內則由魯徐一帶開到之新兵1500人日夜訓練。

  蘇省既然決定用兵,齊燮元乃自任為總司令,總司令部設在蘇州,將蘇軍全部編為八支隊,以吳恒瓚統率先鋒隊,宮邦鐸、盧原書、李殿臣、黃振魁、朱熙、楊春普、白寶山、馬玉仁為各路支隊司令。陳調元在南京作各路接應,吳鴻昌為徐屬守備司令兼代徐海鎮(zhèn)守使,齊寶善為揚屬守備司令,王健飛代理江寧鎮(zhèn)守使,王桂林為衛(wèi)戌司令,維持省城治安,席榮為總執(zhí)法處長,劉玉珂為總參謀長??偙舅玖畈吭O于南京下關澄平碼頭,劉同春為總兵站司令。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