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學無憂,唯之與阿,想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馁馄湮囱朐?!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囗囗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余,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囗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我獨異于人,而貴食母。
知識是煩惱的根源
“絕學無憂”這四個字,有些人重新整理《老子》,將它歸于前面一章,成為“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
“絕學無憂”做起來很難。絕學就是不要一切學問,什么知識都不執(zhí)著,人生只憑自然。漢朝以后,佛學從印度傳入中國,佛學稱成了道的大阿羅漢,為“無學位”的圣人,意思是已經(jīng)到了家,不需再有所學了。其實,嚴格而言,不管是四果羅漢,或者菩薩,都還在有學有修的階段,真正“無學”,那已經(jīng)是至高無上的境界了。
古人有言:“東方有圣人,西方有圣人,此心同,此理同?!本褪钦f真理只有一個,東西方表達的方式不同。佛學未進人中國,“無學”的觀念尚未在中國宏揚,老子就有“絕學”這個觀念了。后來佛家的“無學”,來詮釋老子的“絕學”,頗有相得益彰之效。
修道成功,到達最高境界,任何名相、任何疑難都解決了、看透了,“絕學無憂”,無憂無慮,沒有什么牽掛。這種心情,一般人很難感覺得到。尤其我們這一些喜歡尋章摘句、舞文弄墨的人,看到老子這一句話,也算是吃了一服藥。愛看書、愛寫作,常常搞到三更半夜,弄得自己頭昏腦脹,才想到老子真高明,要我們“絕學”,丟開書本,不要鉆牛角尖,那的確很痛快??墒且徽J為自己是知識分于,這就難了,“絕學”做不到,“無憂”更免談?!白x歷史而落淚,替古人擔憂”,有時看到歷史上許多事情,硬是會生氣,硬是傷心落下淚來,這是讀書人的痛苦毛病。其實,“絕學無憂”真做到了,反能以一種清明客觀的態(tài)度,深刻獨到的見解,服務社會,利益社會。
接著,老子便談道德最高修養(yǎng)的標準。他說:“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薄拔ā迸c“阿”兩字,是指我們講話對人的態(tài)度,將二者譯成白話,在語言的表達上都是“是的”。但同樣“是的”一句話,“唯”是誠誠懇懇的接受,“阿”是拍馬屁的應對,不管事實對或不對,一味迎合對方的意見,這便是“唯之與阿,相去幾何”之處。許多青年朋友和我們談話時,每說:“你的看法很好,不過我……”,這就是“阿”?!安贿^”、“但是”這類轉(zhuǎn)語,往往隱含著低聲下氣,不敢得罪人的順從心理。然而,真理是沒有討價還價的余地,不能隨便將就別人,做順水人情的。
尤其是做學問,漢儒轅固生就罵過漢武帝的丞相公孫弘說:“公孫子,務正學以言,無曲學以阿世”。一個讀書人,不可在學問上、思想上、文化上將就別人,附和別人,為了某種私利拐彎抹角,那就不對了,儒家非常重視讀書人這一點的基本人格?!拔ā迸c“阿”實質(zhì)內(nèi)容并不一樣,但是表面上不易分別。
老子說這些道理,并非教我們帶著尖刻的眼光,專門去分析他的言行舉止,是“阿”是“唯”;而是提醒我們自己,學習真誠不佞的“唯”,避免虛偽造作的“阿”。千萬別讀了老子這句話,結(jié)果處處挑剔別人,不知一切道德修養(yǎng),應從反求諸己開始。
另外,“善之與惡,相去若何?”善與惡若是往深一層去觀察,那也許是劃分不出距離的。善惡之間,很難分辨。往往做了一件好事,反而得到惡果。據(jù)我個人的人生經(jīng)驗,以為以前救過的人,現(xiàn)在想想,倒覺得是件壞事。因為他們以后繼續(xù)活下去的那種方式,反而是傷害到其他更多的人。所以,善與惡的分際,簡直難以捉摸。而且,所謂善惡、是非、好壞,若真以哲學的立場徹底研究,那更無法確定出一個絕對的標準。
雖然絕對的道德標準難求,但是一個社會因時因地所產(chǎn)生的相對道德標準,一個修道人也應該遵守。這是“人之所畏,不可不畏?!奔词鼓愠搅讼鄬Φ陌妇?,到達了絕對的境界,在這個世界上,你仍有必要陪大家遵守這個世界的種種規(guī)則,避免舉止怪異,驚世駭俗。此即老子的另一句話,“和其光,同其塵?!辈豢刹晃?,不得不畏,不能不畏,在文字上雖只一字之差,但是其意義相去甚多。不可不畏乃發(fā)自于自己內(nèi)心的認識與選擇,為了利益眾生而隨順眾生,不是受外在環(huán)境的制約,執(zhí)著一般相對的價值標準。比如有個東西,大家都認為是黑色,這只是一種約定俗成的語言稱呼,你也就跟別人說是黑的,不必硬說是白的,否則將有麻煩,無法彼此溝通。
我發(fā)現(xiàn)我們一些老朋友,天天翻報章雜志,天天大作文章,相勸省點力氣,少寫一點,可是都自認為沒有辦法,因為他有一副憂世憂國的心腸,總想對社會貢獻出一點力量。像有好幾位老教授,我也經(jīng)?;ハ鄤衩?,你少教一點書吧,多保養(yǎng)自己一點,同樣也做不到,因為他們對國家民族的前途,還是擔憂掛慮得不得了。因此,要“絕學無憂”,逍遙自在,除非得了道。未得成道之先,憂世之心,或者掛慮個人的安危,是免不了的。
老子素描修道者的人生
接著,下面一段,可以說是老子的“勸世文”?!盎馁馄湮囱朐铡保盎摹笔切稳菰~,像荒原大沙漠一樣,面積廣大無邊,永遠沒有盡頭。這句話放在這一段里,應作什么解呢?——《易經(jīng)》最后一卦“未濟”。我們看看歷史,看看人生,一切事物都是無窮無盡,相生相克,沒有了結(jié)之時。
明末崇禎年間,有個人畫了一幅畫,上面立著一棵松樹,松樹下面一塊大石,大石之上,擺著一個棋盤,棋盤上面幾顆疏疏落落的棋子,除此之外,別無他物,意境深遠。后來有個人拿著這幅畫,來請當時的高僧蒼雪大師題字。蒼雪大師一看,馬上提起筆來寫道:
松下無人一局殘,空山松子落棋盤。
神仙更有神仙著,畢竟輸贏下不完。
這一首詩,以一個方外之人超然的心境,將所有人生哲學、歷史哲學,一切的生命現(xiàn)象,都包括盡了。人生如同一局殘棋,你爭我奪,一來一往。就算是傳說中的神仙,也有他們的執(zhí)著,也有他們一個比一個高明之處。這樣一代一代,世世相傳,輸贏二字永遠也沒有定論的時候。蒼雪大師這首名詩,相當能夠表達老子“荒兮其未央哉”的意思。
那么,在這一個永遠向前推進的時空時,一個修道人該如何自處呢?“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臺,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薄拔跷酢倍郑⒉灰姷檬呛檬?,單就文字解釋,是很太平、自然、舒適、自在,看起來很好的樣子。所以許多人的名字都取個“熙”字,如清朝皇帝“康熙”。
然而,“熙”字是好而不好,吉中有兇。司馬遷《史記》上提到:“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天下熙熙,皆為利來?!蔽覀兛催@個世上,每個人外表看來好像沒怎樣,平平安安活著,其實內(nèi)心卻有諸多痛苦,一生忙忙碌碌,為了生活爭名奪利,一天混過一天,莫名其妙地活下去,這真的很快樂、很滿足嗎?老子指出一般人這樣生活,自認“如享太牢,如登春臺?!焙孟袢嘶钪焯於忌衔鑿d,天天都坐在觀光飯店頂樓的旋轉(zhuǎn)廳里,高高興興地吃牛排大餐;又好像春天到了,到郊外登高,到處游山玩水,頗為愜意。牢是牛,古代祭禮以牛作大祭的犧牲。
老子對人生的看法,不像其他宗教的態(tài)度,認為全是苦的;人生也有快樂的一面,但是這快樂的一面,卻暗藏隱憂,并不那么單純。因此,老子提醒修道者,別于眾人,應該“我獨泊兮其未兆”,要如一潭清水,微波不興,澄澈到底。應該“如嬰兒之未孩”,平常心境,保持得像初生嬰兒般的純潔天真。老子一再提到,我們?nèi)诵薜乐料喈敵潭群?,不但是返老還童,甚至整個人的筋骨、肌肉、觀念、態(tài)度等等,都恢復到“奶娃兒”的狀態(tài)(大陸的湖北、四川地區(qū),稱呼還在吃奶的嬰兒為“奶娃兒”)。一個人若能時時擁有這種心境,那就對了。這和上面講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的道理是一樣的。
還有,下面一句話也是修道人的寫照?!班磬碣馊魺o所歸,眾人皆有余,而我獨若遺?!薄班磬怼保缤鬃釉凇兑捉?jīng)》上說的“確然而不可拔”,自己站在那里,頂天立地,如一座高山,不可動搖?!盁o所歸”,也就是孔子所言,“君子不器”,不自歸于任何典型。你說他是個道人,卻又什么都不像,無法將他歸于某一種范圍,加以界定。而“眾人皆有余”,世上的人,都認為自己了不起,拼命追求,什么都想占有;而我什么都不要,“遺世而獨立”,好像世界上的人,都忘了我一樣。
這種風范,做起來還真不易。辛稼軒有兩句詞說:“須知忘世真容易,欲世相忘卻大難?!弊约阂獙⑦@個社會遺忘,還算容易,但要社會把你輕易地忘掉,那可不簡單。“人怕出名,豬怕肥”,尤其在社會上有了一點名氣的人,更難做到。到時你想遠離這個社會,歸隱山林,不再過問世事,這倒好辦,因為只要你真看得開,放得下便可。但是,你一躲到深山野地去,有許多人還是會千方百計找你出來,說你有道啊,要你干這干那,絕不放過你。這就是“欲世相忘卻大難”了。所以老子最后只好騎著那匹青牛,悄悄逃出函谷關去了。
《老子》這第二十章,實際上全部在闡述前面他所說“和其光,同其塵”的道理。我們研究古文典籍,大可不必另外從別處引經(jīng)據(jù)典,大作文章,只要以原書各節(jié)內(nèi)容互相對照詮釋,便可尋出其原本含意。老子亦是如此,他的每一個觀念,在本文中自有他的注解。
只是同流不下流
因此,老子又說:“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坝蕖?,并非真笨,而是故意示現(xiàn)的?!般玢纭保皇呛?,而是如水匯流,隨世而轉(zhuǎn),但自己內(nèi)心清清楚楚。有些人學道家學壞了,故意裝糊涂,卻走了樣,弄巧成拙,反而壞事。所以,這種外昏內(nèi)明的功夫,不是隨便裝瘋賣傻便是有道的。一個修道有相當體悟的人,他可以不出差錯地做到:“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獵兮其若海,颶兮若無止?!薄罢颜选?,就是高明得很,什么事都很靈光的樣子。一般俗人都想這么高人一等。相對地,“我獨昏昏”,修道人不以為聰明才智高人一等,給人看起來,反是平凡庸陋,毫無出奇之處?!拔要毣杌琛薄M瑫r也說明了修道人的行為雖是入世,但心境是出世的,不斤斤計較個人利益,因此給別人看成傻子。
并且,“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普通人對任何小事都很精明,事事精打細算,但是我倒是“悶悶”笨笨的,外表“和光同塵”,混混飩飩,而內(nèi)心清明灑脫,遺世獨立。你們要聰明,就讓你們?nèi)ヂ斆?,你們到處吹毛求疵,斤斤計較,但我倒是無所謂,視而不見。
再者,一個修道人的胸襟也要“據(jù)兮其苦海”,像大海一樣,寬闊無際,容納一切細流,容納一切塵垢。儒道兩家都一樣,要人胸襟寬大,包容一切。這就得學習“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修養(yǎng),然后自己的精神思想才能從種種拘限中超越出來。
“囗兮若無止”,這種境界,要自己住在高山上,方能有所體會?!班怼?,不是臺風,而是高雅的清風,如空中大氣清遠徐吹。這很難用其他字眼來形容,“天風朗朗”,或者堪作相似的形容。尤其身處高山夜靜時分,一點風都沒有,但聽起來又有風的聲音,像金石之聲;尤其在極其寧靜的心境中聽來,在那高遠的太空里,好像有無比美妙的音樂,虛無飄渺,人間樂曲所不能及。此即莊子所講的“天籟”之音,沒有到達這個境界,是體會不出的。
如此,俗人有俗人的生活目的,道人有道人的生命情調(diào)?!氨娙私杂幸?,而我獨頑且鄙”。一般人對人生都“有以”,都有目的,或求升官發(fā)財,或求長命百歲。而以道家來講,人生是沒有目的的,亦就是佛家所說“隨緣而遇”;以及儒家所說“隨遇而安”的看法。但是老子更進一步,隨緣而遇還不夠,還要“頑且鄙”?!邦B”,是非常有個性,永遠堅持不變?!氨伞保透y做到了,所有的言行舉止,非常給人看不起,糟糕透了。譬如,民間流傳已久的《濟公傳》,其中主角濟公和尚,他時常弄些狗肉吃吃,找點燒酒喝喝,瘋瘋癲癲,冥頑不靈,人們都瞧他不起。你說他是瘋于嗎?他又好像清楚得很,你說他十三點,有些事卻又正經(jīng)八百。一下由這廟趲過來,一下被那廟趲過去,個個廟子都不歡迎他住?!氨伞钡竭@等地步,他卻是最解脫、最不受限制的人。這一點,一般凡夫是難以理解的。
如此“我獨異于人,而貴食母”這種處世態(tài)度,雖然和眾人不同,卻不是標新立異,驚世駭俗。這乃因為自己“貴食母”,“母”字代表生我者,也就是后世禪宗說的“生從哪里來,死向何處去”的生命本來?!百F食母”意即死守善道,而還我本來面目,永遠回歸到生母的懷抱——道的境界中去。
本章老子所提出來的處世態(tài)度,我們假使拿來和《論語》的《鄉(xiāng)黨篇》比較研究,相當有趣。《鄉(xiāng)黨篇》是孔子的弟子們記載孔子生活的藝術,孔子在辦公室是個什么態(tài)度,對朋友又是個什么態(tài)度,穿衣如何穿法,吃飯如何吃法??鬃映燥埡苤v究衛(wèi)生,并且一定要點蔥蒜擺在前面才吃。這些都是他的弟子形容孔子平常生活的習慣。老子形容修道人入世而又出世的處世態(tài)度,恰與孔子大有不同,剛才已作了相當?shù)慕榻B。真要做到這樣,那是相當難的。
老子處世哲學的人證
老子所說的這種處世哲學,人生態(tài)度,除了我們傳統(tǒng)文化中真實篤信道家的神仙們,用之在一般社會的人群,是不可能的。如果要找出這種榜樣,當然,在歷代道家《神仙傳》里,卻多得很。不過,都像是離經(jīng)叛道,古里古怪,不足為法。其次,只有近似道家的隱士、高十們,介于出世入世之間的,卻可在《高士傳》里找出典型。
現(xiàn)在我們只就一般所熟悉的,由亂離時期到治平時代的兩位中間人物,作為近似老子所說的修道者的風格。在西漢與東漢轉(zhuǎn)型期中,便有嚴光。在唐末五代末期到趙宋建國之間,便有陳摶。
嚴光,字子陵。他在少年時代,與漢光武劉秀是同學。別的學問不說,單從文學詞章的角度來講,嚴子陵高到什么程度,已無可靠的資料可尋。但是,看劉秀——漢光武的少數(shù)文章詞藻,的確很不錯。在劉秀做了皇帝以后,唯獨懷念這位同學,到處查訪,希望他來一見,就可想見嚴光的深度,并不簡單。也許他也是一個在當時局勢中,不作第二人想的人物。但是他也深知劉秀不簡單,這個位置已屬于劉秀的,他就悠游方外,再也不想鉆進圈套了。因此他就反披羊裘,垂釣在浙江桐廬的富春江上。這種作風,大有近似老子所說的:“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臺。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囗囗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余,而我獨若遺。”后來,他雖然也和當皇帝的老同學劉秀見了面,而且還在皇宮里如少年時代一樣,同榻而眠,過了一夜,還故意裝出睡相不好,把腳擱在劉秀的肚子上睡覺,似乎又目無天子。總算劉秀確有大度,沒有強迫他作官,終于放他還山,仍然讓他過著悠游自在,樂于江上垂釣的生涯。
因此相傳后世有一位上京考功名的秀才,路過嚴子陵的釣臺,便題一首詩說:“君為名利隱,我為名利來。羞見先生面,夜半過釣臺?!边@真是:“有人辭官歸故里,有人漏夜趕科場”的對比寫照。但是相反的,后人有對他作極其求全的批評說:“一著羊裘不蔽身,虛名傳誦到如今。當時若著蓑衣去,煙水茫茫何處尋?!边@又是何等嚴格的要求,好像專為老子的哲學作人事考核似的。他是說,嚴子陵反披羊裘去釣魚,分明是故意沽名釣譽,要等漢光武來找他,用此為求成名的手段。如果真想逃名避世,當時只著一般漁人所穿的蓑衣斗笠去釣魚,誰又知道富春江上多了一位漁人便是嚴子陵呢!那么,當皇帝的同學劉秀,豈不是永遠也無法找到你嗎?因此他批評嚴光是有意弄噱頭,求虛名,而非真隱的誠意人物。
如照這種嚴格的要求隱士、高士、處士的標準來講,凡是被歷史文獻所記載,為人世所知的人物,乃至神仙傳記或佛門中的高僧,也都是一無是處的。宋代的大詩人陸放翁便說過:“志士棲山恨不深,人知已自負初心。不須更說嚴光輩,直自巢由錯到今?!逼接挂簧灰娪卩l(xiāng)里,終與草木同腐的,或者庶乎近焉!
陳摶,道號希夷。當然,他早已被道家推為神仙的祖師。一般民間通稱,都叫他陳摶老祖。他生當唐末五代的末世,一生高臥華山,似乎一點也不關心世事。等到宋太祖趙匡胤在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當起皇帝來了,他正好下山,騎驢代步,一聽到這個消息,高興得從驢背跌下來說,從此天下可以太平!因為他對趙宋的創(chuàng)業(yè)立國,有這樣的好感,所以趙氏兄弟都很尊重他。當?shù)艿苴w匡義繼哥哥之后,當上皇帝——宋太宗,還特別召見過他。在《神仙傳》上的記載,宋太宗還特別派人送去幾位宮女侍候他。結(jié)果他作了一首詩,把宮女全數(shù)退回。“冰肌為骨玉為腮,多謝君王送到來。處士不生巫峽夢,空勞云雨下陽臺?!边@個故事和詩也記在唐末處士詩人魏野的帳上,唐人詩中也收入魏野的著作。也許道家仍然好名,又把他栽在陳摶身上,未免有錦上添花、畫蛇添足的嫌疑。
其實,希夷先生,生當亂離的時代,在他的少年或壯年時期,何嘗無用世之心。只是看得透徹,觀察周到,終于高隱華山,以待其時,以待其人而已。我們且看他的一首名詩,便知究竟了。
十年蹤跡走紅塵,回首青山入夢頻。
紫緩縱榮爭及睡,朱門雖富不如貧。
愁看劍載扶危主,悶聽笠歌聒醉人。
攜取舊書歸舊隱,野花啼鳥一般春。
從這首七言律詩中,很明顯地表露希夷先生當年的感慨和觀感,都在“愁看劍戟扶危主,悶聽笙歌聒醉人”兩句之中。這兩句,也是全詩的畫龍點睛之處。因為他生在唐末到五代的亂世中,幾十年間,這一個稱王,那一個稱帝,都是亂七八糟,一無是處。但也都是曇花一現(xiàn),每個都忙忙亂亂,擾亂蒼生幾年或十多年就完了,都不能成為器局,所以他才有“愁看劍戟扶危主”的看法。同時又感慨一般生存在亂世中的社會人士,不知憂患,不知死活,只管醉生夢死,歌舞升平,過著假象的太平生活,那是非??杀囊淮R虼吮阌小皭灺狊细桉砣恕钡膰@息。因此,他必須有自處之道,“攜取舊書歸舊隱”,高臥華山去了。
這也正如唐末另一位道士的詩說:“為買丹砂下白云,鹿裘又惹九衢塵。不如將耳入山去,萬是千非愁煞人?!彼麄兯庥龅木硾r和心情,都是一樣的痛苦,為世道而憂悲。但在無可奈何中,只有如老子一樣,走那“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苦海,囗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笨磥黼m然高不可攀,其實,正是悲天憫人,在無可奈何中,故作曠達而已吧!
知識是煩惱的根源
“絕學無憂”這四個字,有些人重新整理《老子》,將它歸于前面一章,成為“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
“絕學無憂”做起來很難。絕學就是不要一切學問,什么知識都不執(zhí)著,人生只憑自然。漢朝以后,佛學從印度傳入中國,佛學稱成了道的大阿羅漢,為“無學位”的圣人,意思是已經(jīng)到了家,不需再有所學了。其實,嚴格而言,不管是四果羅漢,或者菩薩,都還在有學有修的階段,真正“無學”,那已經(jīng)是至高無上的境界了。
古人有言:“東方有圣人,西方有圣人,此心同,此理同?!本褪钦f真理只有一個,東西方表達的方式不同。佛學未進人中國,“無學”的觀念尚未在中國宏揚,老子就有“絕學”這個觀念了。后來佛家的“無學”,來詮釋老子的“絕學”,頗有相得益彰之效。
修道成功,到達最高境界,任何名相、任何疑難都解決了、看透了,“絕學無憂”,無憂無慮,沒有什么牽掛。這種心情,一般人很難感覺得到。尤其我們這一些喜歡尋章摘句、舞文弄墨的人,看到老子這一句話,也算是吃了一服藥。愛看書、愛寫作,常常搞到三更半夜,弄得自己頭昏腦脹,才想到老子真高明,要我們“絕學”,丟開書本,不要鉆牛角尖,那的確很痛快??墒且徽J為自己是知識分于,這就難了,“絕學”做不到,“無憂”更免談?!白x歷史而落淚,替古人擔憂”,有時看到歷史上許多事情,硬是會生氣,硬是傷心落下淚來,這是讀書人的痛苦毛病。其實,“絕學無憂”真做到了,反能以一種清明客觀的態(tài)度,深刻獨到的見解,服務社會,利益社會。
接著,老子便談道德最高修養(yǎng)的標準。他說:“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薄拔ā迸c“阿”兩字,是指我們講話對人的態(tài)度,將二者譯成白話,在語言的表達上都是“是的”。但同樣“是的”一句話,“唯”是誠誠懇懇的接受,“阿”是拍馬屁的應對,不管事實對或不對,一味迎合對方的意見,這便是“唯之與阿,相去幾何”之處。許多青年朋友和我們談話時,每說:“你的看法很好,不過我……”,這就是“阿”?!安贿^”、“但是”這類轉(zhuǎn)語,往往隱含著低聲下氣,不敢得罪人的順從心理。然而,真理是沒有討價還價的余地,不能隨便將就別人,做順水人情的。
尤其是做學問,漢儒轅固生就罵過漢武帝的丞相公孫弘說:“公孫子,務正學以言,無曲學以阿世”。一個讀書人,不可在學問上、思想上、文化上將就別人,附和別人,為了某種私利拐彎抹角,那就不對了,儒家非常重視讀書人這一點的基本人格?!拔ā迸c“阿”實質(zhì)內(nèi)容并不一樣,但是表面上不易分別。
老子說這些道理,并非教我們帶著尖刻的眼光,專門去分析他的言行舉止,是“阿”是“唯”;而是提醒我們自己,學習真誠不佞的“唯”,避免虛偽造作的“阿”。千萬別讀了老子這句話,結(jié)果處處挑剔別人,不知一切道德修養(yǎng),應從反求諸己開始。
另外,“善之與惡,相去若何?”善與惡若是往深一層去觀察,那也許是劃分不出距離的。善惡之間,很難分辨。往往做了一件好事,反而得到惡果。據(jù)我個人的人生經(jīng)驗,以為以前救過的人,現(xiàn)在想想,倒覺得是件壞事。因為他們以后繼續(xù)活下去的那種方式,反而是傷害到其他更多的人。所以,善與惡的分際,簡直難以捉摸。而且,所謂善惡、是非、好壞,若真以哲學的立場徹底研究,那更無法確定出一個絕對的標準。
雖然絕對的道德標準難求,但是一個社會因時因地所產(chǎn)生的相對道德標準,一個修道人也應該遵守。這是“人之所畏,不可不畏?!奔词鼓愠搅讼鄬Φ陌妇?,到達了絕對的境界,在這個世界上,你仍有必要陪大家遵守這個世界的種種規(guī)則,避免舉止怪異,驚世駭俗。此即老子的另一句話,“和其光,同其塵?!辈豢刹晃?,不得不畏,不能不畏,在文字上雖只一字之差,但是其意義相去甚多。不可不畏乃發(fā)自于自己內(nèi)心的認識與選擇,為了利益眾生而隨順眾生,不是受外在環(huán)境的制約,執(zhí)著一般相對的價值標準。比如有個東西,大家都認為是黑色,這只是一種約定俗成的語言稱呼,你也就跟別人說是黑的,不必硬說是白的,否則將有麻煩,無法彼此溝通。
我發(fā)現(xiàn)我們一些老朋友,天天翻報章雜志,天天大作文章,相勸省點力氣,少寫一點,可是都自認為沒有辦法,因為他有一副憂世憂國的心腸,總想對社會貢獻出一點力量。像有好幾位老教授,我也經(jīng)?;ハ鄤衩?,你少教一點書吧,多保養(yǎng)自己一點,同樣也做不到,因為他們對國家民族的前途,還是擔憂掛慮得不得了。因此,要“絕學無憂”,逍遙自在,除非得了道。未得成道之先,憂世之心,或者掛慮個人的安危,是免不了的。
老子素描修道者的人生
接著,下面一段,可以說是老子的“勸世文”?!盎馁馄湮囱朐铡保盎摹笔切稳菰~,像荒原大沙漠一樣,面積廣大無邊,永遠沒有盡頭。這句話放在這一段里,應作什么解呢?——《易經(jīng)》最后一卦“未濟”。我們看看歷史,看看人生,一切事物都是無窮無盡,相生相克,沒有了結(jié)之時。
明末崇禎年間,有個人畫了一幅畫,上面立著一棵松樹,松樹下面一塊大石,大石之上,擺著一個棋盤,棋盤上面幾顆疏疏落落的棋子,除此之外,別無他物,意境深遠。后來有個人拿著這幅畫,來請當時的高僧蒼雪大師題字。蒼雪大師一看,馬上提起筆來寫道:
松下無人一局殘,空山松子落棋盤。
神仙更有神仙著,畢竟輸贏下不完。
這一首詩,以一個方外之人超然的心境,將所有人生哲學、歷史哲學,一切的生命現(xiàn)象,都包括盡了。人生如同一局殘棋,你爭我奪,一來一往。就算是傳說中的神仙,也有他們的執(zhí)著,也有他們一個比一個高明之處。這樣一代一代,世世相傳,輸贏二字永遠也沒有定論的時候。蒼雪大師這首名詩,相當能夠表達老子“荒兮其未央哉”的意思。
那么,在這一個永遠向前推進的時空時,一個修道人該如何自處呢?“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臺,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薄拔跷酢倍郑⒉灰姷檬呛檬?,單就文字解釋,是很太平、自然、舒適、自在,看起來很好的樣子。所以許多人的名字都取個“熙”字,如清朝皇帝“康熙”。
然而,“熙”字是好而不好,吉中有兇。司馬遷《史記》上提到:“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天下熙熙,皆為利來?!蔽覀兛催@個世上,每個人外表看來好像沒怎樣,平平安安活著,其實內(nèi)心卻有諸多痛苦,一生忙忙碌碌,為了生活爭名奪利,一天混過一天,莫名其妙地活下去,這真的很快樂、很滿足嗎?老子指出一般人這樣生活,自認“如享太牢,如登春臺?!焙孟袢嘶钪焯於忌衔鑿d,天天都坐在觀光飯店頂樓的旋轉(zhuǎn)廳里,高高興興地吃牛排大餐;又好像春天到了,到郊外登高,到處游山玩水,頗為愜意。牢是牛,古代祭禮以牛作大祭的犧牲。
老子對人生的看法,不像其他宗教的態(tài)度,認為全是苦的;人生也有快樂的一面,但是這快樂的一面,卻暗藏隱憂,并不那么單純。因此,老子提醒修道者,別于眾人,應該“我獨泊兮其未兆”,要如一潭清水,微波不興,澄澈到底。應該“如嬰兒之未孩”,平常心境,保持得像初生嬰兒般的純潔天真。老子一再提到,我們?nèi)诵薜乐料喈敵潭群?,不但是返老還童,甚至整個人的筋骨、肌肉、觀念、態(tài)度等等,都恢復到“奶娃兒”的狀態(tài)(大陸的湖北、四川地區(qū),稱呼還在吃奶的嬰兒為“奶娃兒”)。一個人若能時時擁有這種心境,那就對了。這和上面講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的道理是一樣的。
還有,下面一句話也是修道人的寫照?!班磬碣馊魺o所歸,眾人皆有余,而我獨若遺?!薄班磬怼保缤鬃釉凇兑捉?jīng)》上說的“確然而不可拔”,自己站在那里,頂天立地,如一座高山,不可動搖?!盁o所歸”,也就是孔子所言,“君子不器”,不自歸于任何典型。你說他是個道人,卻又什么都不像,無法將他歸于某一種范圍,加以界定。而“眾人皆有余”,世上的人,都認為自己了不起,拼命追求,什么都想占有;而我什么都不要,“遺世而獨立”,好像世界上的人,都忘了我一樣。
這種風范,做起來還真不易。辛稼軒有兩句詞說:“須知忘世真容易,欲世相忘卻大難?!弊约阂獙⑦@個社會遺忘,還算容易,但要社會把你輕易地忘掉,那可不簡單。“人怕出名,豬怕肥”,尤其在社會上有了一點名氣的人,更難做到。到時你想遠離這個社會,歸隱山林,不再過問世事,這倒好辦,因為只要你真看得開,放得下便可。但是,你一躲到深山野地去,有許多人還是會千方百計找你出來,說你有道啊,要你干這干那,絕不放過你。這就是“欲世相忘卻大難”了。所以老子最后只好騎著那匹青牛,悄悄逃出函谷關去了。
《老子》這第二十章,實際上全部在闡述前面他所說“和其光,同其塵”的道理。我們研究古文典籍,大可不必另外從別處引經(jīng)據(jù)典,大作文章,只要以原書各節(jié)內(nèi)容互相對照詮釋,便可尋出其原本含意。老子亦是如此,他的每一個觀念,在本文中自有他的注解。
只是同流不下流
因此,老子又說:“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坝蕖?,并非真笨,而是故意示現(xiàn)的?!般玢纭保皇呛?,而是如水匯流,隨世而轉(zhuǎn),但自己內(nèi)心清清楚楚。有些人學道家學壞了,故意裝糊涂,卻走了樣,弄巧成拙,反而壞事。所以,這種外昏內(nèi)明的功夫,不是隨便裝瘋賣傻便是有道的。一個修道有相當體悟的人,他可以不出差錯地做到:“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獵兮其若海,颶兮若無止?!薄罢颜选?,就是高明得很,什么事都很靈光的樣子。一般俗人都想這么高人一等。相對地,“我獨昏昏”,修道人不以為聰明才智高人一等,給人看起來,反是平凡庸陋,毫無出奇之處?!拔要毣杌琛薄M瑫r也說明了修道人的行為雖是入世,但心境是出世的,不斤斤計較個人利益,因此給別人看成傻子。
并且,“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普通人對任何小事都很精明,事事精打細算,但是我倒是“悶悶”笨笨的,外表“和光同塵”,混混飩飩,而內(nèi)心清明灑脫,遺世獨立。你們要聰明,就讓你們?nèi)ヂ斆?,你們到處吹毛求疵,斤斤計較,但我倒是無所謂,視而不見。
再者,一個修道人的胸襟也要“據(jù)兮其苦海”,像大海一樣,寬闊無際,容納一切細流,容納一切塵垢。儒道兩家都一樣,要人胸襟寬大,包容一切。這就得學習“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修養(yǎng),然后自己的精神思想才能從種種拘限中超越出來。
“囗兮若無止”,這種境界,要自己住在高山上,方能有所體會?!班怼?,不是臺風,而是高雅的清風,如空中大氣清遠徐吹。這很難用其他字眼來形容,“天風朗朗”,或者堪作相似的形容。尤其身處高山夜靜時分,一點風都沒有,但聽起來又有風的聲音,像金石之聲;尤其在極其寧靜的心境中聽來,在那高遠的太空里,好像有無比美妙的音樂,虛無飄渺,人間樂曲所不能及。此即莊子所講的“天籟”之音,沒有到達這個境界,是體會不出的。
如此,俗人有俗人的生活目的,道人有道人的生命情調(diào)?!氨娙私杂幸?,而我獨頑且鄙”。一般人對人生都“有以”,都有目的,或求升官發(fā)財,或求長命百歲。而以道家來講,人生是沒有目的的,亦就是佛家所說“隨緣而遇”;以及儒家所說“隨遇而安”的看法。但是老子更進一步,隨緣而遇還不夠,還要“頑且鄙”?!邦B”,是非常有個性,永遠堅持不變?!氨伞保透y做到了,所有的言行舉止,非常給人看不起,糟糕透了。譬如,民間流傳已久的《濟公傳》,其中主角濟公和尚,他時常弄些狗肉吃吃,找點燒酒喝喝,瘋瘋癲癲,冥頑不靈,人們都瞧他不起。你說他是瘋于嗎?他又好像清楚得很,你說他十三點,有些事卻又正經(jīng)八百。一下由這廟趲過來,一下被那廟趲過去,個個廟子都不歡迎他住?!氨伞钡竭@等地步,他卻是最解脫、最不受限制的人。這一點,一般凡夫是難以理解的。
如此“我獨異于人,而貴食母”這種處世態(tài)度,雖然和眾人不同,卻不是標新立異,驚世駭俗。這乃因為自己“貴食母”,“母”字代表生我者,也就是后世禪宗說的“生從哪里來,死向何處去”的生命本來?!百F食母”意即死守善道,而還我本來面目,永遠回歸到生母的懷抱——道的境界中去。
本章老子所提出來的處世態(tài)度,我們假使拿來和《論語》的《鄉(xiāng)黨篇》比較研究,相當有趣。《鄉(xiāng)黨篇》是孔子的弟子們記載孔子生活的藝術,孔子在辦公室是個什么態(tài)度,對朋友又是個什么態(tài)度,穿衣如何穿法,吃飯如何吃法??鬃映燥埡苤v究衛(wèi)生,并且一定要點蔥蒜擺在前面才吃。這些都是他的弟子形容孔子平常生活的習慣。老子形容修道人入世而又出世的處世態(tài)度,恰與孔子大有不同,剛才已作了相當?shù)慕榻B。真要做到這樣,那是相當難的。
老子處世哲學的人證
老子所說的這種處世哲學,人生態(tài)度,除了我們傳統(tǒng)文化中真實篤信道家的神仙們,用之在一般社會的人群,是不可能的。如果要找出這種榜樣,當然,在歷代道家《神仙傳》里,卻多得很。不過,都像是離經(jīng)叛道,古里古怪,不足為法。其次,只有近似道家的隱士、高十們,介于出世入世之間的,卻可在《高士傳》里找出典型。
現(xiàn)在我們只就一般所熟悉的,由亂離時期到治平時代的兩位中間人物,作為近似老子所說的修道者的風格。在西漢與東漢轉(zhuǎn)型期中,便有嚴光。在唐末五代末期到趙宋建國之間,便有陳摶。
嚴光,字子陵。他在少年時代,與漢光武劉秀是同學。別的學問不說,單從文學詞章的角度來講,嚴子陵高到什么程度,已無可靠的資料可尋。但是,看劉秀——漢光武的少數(shù)文章詞藻,的確很不錯。在劉秀做了皇帝以后,唯獨懷念這位同學,到處查訪,希望他來一見,就可想見嚴光的深度,并不簡單。也許他也是一個在當時局勢中,不作第二人想的人物。但是他也深知劉秀不簡單,這個位置已屬于劉秀的,他就悠游方外,再也不想鉆進圈套了。因此他就反披羊裘,垂釣在浙江桐廬的富春江上。這種作風,大有近似老子所說的:“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臺。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囗囗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余,而我獨若遺。”后來,他雖然也和當皇帝的老同學劉秀見了面,而且還在皇宮里如少年時代一樣,同榻而眠,過了一夜,還故意裝出睡相不好,把腳擱在劉秀的肚子上睡覺,似乎又目無天子。總算劉秀確有大度,沒有強迫他作官,終于放他還山,仍然讓他過著悠游自在,樂于江上垂釣的生涯。
因此相傳后世有一位上京考功名的秀才,路過嚴子陵的釣臺,便題一首詩說:“君為名利隱,我為名利來。羞見先生面,夜半過釣臺?!边@真是:“有人辭官歸故里,有人漏夜趕科場”的對比寫照。但是相反的,后人有對他作極其求全的批評說:“一著羊裘不蔽身,虛名傳誦到如今。當時若著蓑衣去,煙水茫茫何處尋?!边@又是何等嚴格的要求,好像專為老子的哲學作人事考核似的。他是說,嚴子陵反披羊裘去釣魚,分明是故意沽名釣譽,要等漢光武來找他,用此為求成名的手段。如果真想逃名避世,當時只著一般漁人所穿的蓑衣斗笠去釣魚,誰又知道富春江上多了一位漁人便是嚴子陵呢!那么,當皇帝的同學劉秀,豈不是永遠也無法找到你嗎?因此他批評嚴光是有意弄噱頭,求虛名,而非真隱的誠意人物。
如照這種嚴格的要求隱士、高士、處士的標準來講,凡是被歷史文獻所記載,為人世所知的人物,乃至神仙傳記或佛門中的高僧,也都是一無是處的。宋代的大詩人陸放翁便說過:“志士棲山恨不深,人知已自負初心。不須更說嚴光輩,直自巢由錯到今?!逼接挂簧灰娪卩l(xiāng)里,終與草木同腐的,或者庶乎近焉!
陳摶,道號希夷。當然,他早已被道家推為神仙的祖師。一般民間通稱,都叫他陳摶老祖。他生當唐末五代的末世,一生高臥華山,似乎一點也不關心世事。等到宋太祖趙匡胤在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當起皇帝來了,他正好下山,騎驢代步,一聽到這個消息,高興得從驢背跌下來說,從此天下可以太平!因為他對趙宋的創(chuàng)業(yè)立國,有這樣的好感,所以趙氏兄弟都很尊重他。當?shù)艿苴w匡義繼哥哥之后,當上皇帝——宋太宗,還特別召見過他。在《神仙傳》上的記載,宋太宗還特別派人送去幾位宮女侍候他。結(jié)果他作了一首詩,把宮女全數(shù)退回。“冰肌為骨玉為腮,多謝君王送到來。處士不生巫峽夢,空勞云雨下陽臺?!边@個故事和詩也記在唐末處士詩人魏野的帳上,唐人詩中也收入魏野的著作。也許道家仍然好名,又把他栽在陳摶身上,未免有錦上添花、畫蛇添足的嫌疑。
其實,希夷先生,生當亂離的時代,在他的少年或壯年時期,何嘗無用世之心。只是看得透徹,觀察周到,終于高隱華山,以待其時,以待其人而已。我們且看他的一首名詩,便知究竟了。
十年蹤跡走紅塵,回首青山入夢頻。
紫緩縱榮爭及睡,朱門雖富不如貧。
愁看劍載扶危主,悶聽笠歌聒醉人。
攜取舊書歸舊隱,野花啼鳥一般春。
從這首七言律詩中,很明顯地表露希夷先生當年的感慨和觀感,都在“愁看劍戟扶危主,悶聽笙歌聒醉人”兩句之中。這兩句,也是全詩的畫龍點睛之處。因為他生在唐末到五代的亂世中,幾十年間,這一個稱王,那一個稱帝,都是亂七八糟,一無是處。但也都是曇花一現(xiàn),每個都忙忙亂亂,擾亂蒼生幾年或十多年就完了,都不能成為器局,所以他才有“愁看劍戟扶危主”的看法。同時又感慨一般生存在亂世中的社會人士,不知憂患,不知死活,只管醉生夢死,歌舞升平,過著假象的太平生活,那是非??杀囊淮R虼吮阌小皭灺狊细桉砣恕钡膰@息。因此,他必須有自處之道,“攜取舊書歸舊隱”,高臥華山去了。
這也正如唐末另一位道士的詩說:“為買丹砂下白云,鹿裘又惹九衢塵。不如將耳入山去,萬是千非愁煞人?!彼麄兯庥龅木硾r和心情,都是一樣的痛苦,為世道而憂悲。但在無可奈何中,只有如老子一樣,走那“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苦海,囗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笨磥黼m然高不可攀,其實,正是悲天憫人,在無可奈何中,故作曠達而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