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學(xué)而第一

論語別裁 作者:南懷瑾著


  三言四語

  現(xiàn)在各大專學(xué)校的學(xué)生,有一個新稱號——“三四教授”。假如我們看見一位不認識的教授,想知道這位老師是教什么的,往往被詢問的同學(xué)會說:“哦,三四教授?!边@句話含有非常輕視的意思。所謂“三四教授”就是教三民主義、四書五經(jīng)的教授。他們在學(xué)校里是沒有人看得起的,同軍訓(xùn)教官一樣,被學(xué)生另眼相視,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

  八九年前,和一位國立大學(xué)教書的朋友談起,問他怎么搞的,教得學(xué)生對三民主義如此反感?他說這件事沒有辦法。我認為不是沒有辦法,表示愿意代他教幾個小時。后來有個機會,一位某大學(xué)的學(xué)生要我去參加他們開會,他說他們要開會討論“中國文學(xué)的再革命”,聽到這個題目,我說:“你們要搞這個東西?!我晚上來看看!”

  我約了那位三民主義教授一起去參加。參加開會的都是調(diào)皮學(xué)生,他們激昂慷慨,說了一大篇話,最后要我講話。我就告訴這些同學(xué)們,首先應(yīng)該了解“革命”

  是什么意思。這所大學(xué)是國立的最高學(xué)府,在這里的青年知識分子,對它的意義不能不懂,要知道“革命”一辭,出于我國最古老著作之一的《易經(jīng)》,然后講了許多理由。

  我說,譬如中國文學(xué)自“五四運動”以來,由舊的文學(xué)作品改成白話文后,有什么功用呢?幾十年來親眼所見,中國的教育普及了,知識普遍了,對世界知識的吸收力增加了,無可否認,這些對于國家的進步有貢獻。但是對于中國文化,卻從此一刀斬斷了。什么原因呢?中國文化庫存里堆積的東西太多了,幾千年來的文化都藉著古文保留著。至于接受白話文學(xué)教育的人們看不懂古文,當然就打不開這個倉庫,因此從中國文化的立場看,就此一刀攔腰斬斷了。

  你們現(xiàn)在講文學(xué)再革命,講白話文學(xué),我們先要知道為什么要推行白話。在“五四運動”前后,一般人認為救這個國家,必須吸收新的知識,尤其要融會古今中外的學(xué)術(shù)文化,于是老牌留學(xué)生到外面一看,任何國家的語言和文字都是一致的,因此認為中國所以不進步,是文字工具害了我們,尤其四書五經(jīng)“子曰、孔子曰”

  一塌糊涂,非把這個打倒不可,所以提倡了白話文。

   語文的變與不變

  但是有一點要注意,我們看世界的文字,不管英文、德文、法文,雖然現(xiàn)在的文字和語言是合一的,但是語言大約三十年一變,所以一百年以前的英文、法文書籍,除非專家,否則是莫辨雌雄。

  我們中國的老祖宗曉得語言和時代是要變的,所以把文字脫開了語言,只是用很短的時間,經(jīng)過兩三年的訓(xùn)練就會寫出來,這個文字就單獨成為一個體系,表達了思想。因此這種文字所保留下來幾千年以上的思想,在幾千年以后的人看來,如面對現(xiàn)在,沒有阻礙,它對于國家有什么錯誤呢?沒有錯。只是因為教育不普及,大家對于這個國文的修養(yǎng)沒有學(xué)好。當時提倡“五四運動”的部分人士,求進之心是對的,在學(xué)問修養(yǎng)上,老實講,還有商量的必要,于是這一文學(xué)革命就出了問題。

  舉例來講,生活上每天必有的一件事——上廁所,我們小時候叫“出恭”,后來叫“解手”,現(xiàn)在叫“上一號”了,看看幾十年來,變了好多。因此,我們翻開資料,對“五四運動”前后的白話文,現(xiàn)在看來,簡直不通;到了現(xiàn)在的文章,說它不好嗎?真好。好嗎?文章看完了,價值也完了,多半沒有保留的價值。將來怎樣演變還不知道,所以你們?yōu)槭裁匆膶W(xué)再革命,我就不懂。

  因此,文學(xué)革命,我沒有資格講,你們也沒有資格講。為什么呢?如果古文、四六體、作詩、填詞,都能露一手,然后發(fā)現(xiàn)這種文學(xué)有毛病,這才有資格談革命。

  現(xiàn)在你們連“命”都還沒有,還“革”個什么呢?你們還有文學(xué)革命的資格嗎?

  我這番話一講,他們聽傻了。這個會后來也就搞不成了。無形中也把大專院校中這個小風(fēng)波平息了。因此,我告訴那位教三民主義的朋友,一定替他教幾個鐘點課,因為大學(xué)生中,信仰堅強的固然很多,而對三民主義頭痛的也大有人在。后來我去替這位朋友講課,起初不講三民主義,而講中國文化與中國思想演變的原因道理。分析自上古到現(xiàn)在為什么變得這樣,演變到后來,所以才有我們國父的三民主義出來,問同學(xué)對不對?對!有沒有價值?有價值!所以要讀三民主義,讀了以后再加批評都可以,不能盲目的不去看它,就說這個三民主義是黨八股。黨八股你懂不懂?不懂就不能隨便批評。這一來,引起他們讀三民主義的興趣了,這是我所經(jīng)歷的故事。

   四書五經(jīng)的假面目

  講到四書也是一樣,我們在這里講推行復(fù)興文化運動,而在外面,尤其是新的教育——國民義務(wù)教育施行以后,討厭四書五經(jīng)的情形,是無以復(fù)加了,而問題出在四書五經(jīng)的孔孟思想被講解錯了。這不是現(xiàn)在才開始,從唐宋以后,乃至遠從漢唐以來,許多要點,就一直講解錯了。

  要說明這個道理,我們也要講一個實際的故事。

  我們這一代,就時代背景而言,是生活在夾縫中,是新、舊、中、外,交接巨變中的人生,我的幼年在私塾中度過,當時讀四書五經(jīng)也非常反感,因為以前老師對學(xué)生的質(zhì)疑,只說“將來你會懂”,這個“將來”不知要“將”到幾時。所以后來“五四運動”,鬧新學(xué)派風(fēng)潮的時候,我們雖然沒有參加作打手,但是多少也有點憤慨。步入中年以后,對中外思想,尤其在這個時代的演變,看到了這么許多,自己要找癥結(jié)了。所謂找癥結(jié),那也是十七八年以前,好幾位先生在一起談起,大家認為要救中國就要復(fù)興文化。于是有些教授學(xué)者們,主張把四書重新編輯。他們認為四書雜亂無章,要分門別類編在一起,講孝的歸到孝,講仁的歸到仁,把《論語》的篇章整理一遍,希望我也負責(zé)一個部門。當時我答應(yīng)考慮考慮,回家拿出四書重讀一遍后,發(fā)現(xiàn)這個改編方法有問題。第二天開會,我就反對,不贊成改編,因為,以全部《論語》來講,他本身就有一貫的系統(tǒng),完全是對的。我們不需要以新的觀念來割裂它。問題出在過去被一般人解釋錯誤了。我們要把握真正的孔孟思想,只要將唐宋以后的注解推開,就自然會找出孔孟原來的思想。這叫做“以經(jīng)解經(jīng)”,就是僅讀原文,把原文讀熟了,它本身的語句思想,在后面的語句中就有清晰的解釋。以這個態(tài)度研究《論語》,它可以說前后篇章貫而通之,因此我不主張改編。

   被忽視的道家

  后來,在一些地方講解《論語》,我就提起一個問題了。就是我們自“五四運動”以來,有個口號,叫“打倒孔家店”的問題。

  中國文化的演變發(fā)展,大致分兩大段。譬如一提起秦漢以前的中國文化,人們就拿孔孟思想代表了一切。其實所謂孔孟思想,只是中國文化中間主要的一環(huán)。另外還有道家、墨家、諸子百家……很多很多,都是中國文化一個系統(tǒng)下來的。如果把它縮小范圍,則有儒、墨、道主要的三家。尤其中國文化在政治上歷代引用的是道家思想,這一點我們要注意。中國歷史上,每逢變亂的時候,撥亂反正,都屬道家思想之功;天下太平了,則用孔孟儒家的思想。這是我們中國歷史非常重要的關(guān)鍵,身為中國人,這個歷史關(guān)鍵是應(yīng)該知道的。

  孔孟思想,本來與道家是不分家的,這種分家是秦漢以后的事,到了唐代,講中國文化,已不是儒、墨、道三家,而是儒、釋、道三家了。

  “釋”就是印度來的佛學(xué),代表整個印度文化的精華,它從東漢末年開始傳入中國,一直到宋代。宋朝以后,印度本身已沒有真正的佛學(xué),而被阿拉伯民族的伊斯蘭教思想及婆羅門教等所占據(jù),佛學(xué)思想在印度式微了?,F(xiàn)在要研究真正的佛學(xué),只有到中國來。歐洲人乃至日本人講的那一套是不正確的。

   三家店賣的是什么

  唐宋以后的中國文化,要講儒、釋、道三家,也就變成三個大店。

  佛學(xué)像百貨店,里面百貨雜陳,樣樣俱全,有錢有時間,就可去逛逛。逛了買東西也可,不買東西也可,根本不去逛也可以,但是社會需要它。

  道家則像藥店,不生病可以不去,生了病則非去不可。生病就好比變亂時期,要想撥亂反正,就非研究道家不可。道家思想,包括了兵家、縱橫家的思想,乃至天文、地理、醫(yī)藥等等無所不包,所以一個國家民族生病,非去這個藥店不可。

  儒家的孔孟思想則是糧食店,是天天要吃的,“五四運動”的時候,藥店不打,百貨店也不打,偏要把糧食店打倒。打倒了糧食店,我們中國人不吃飯,只吃洋面包,這是我們不習(xí)慣的,吃久了胃會出毛病的。要深切了解中國文化歷史的演變,不但要了解何以今天會如此,還要知道將來怎么辦,這都是當前很重要的問題,因此我們要研究四書。

  研究中國固有文化并不是開倒車,而是要以最新的觀念去理解它。并且,我們要了解中國上下這兩千多年的文化、思想、歷史,不管它是什么政體,大致都以司法為中心,司法與行政是分不開的。談到司法就講到法律,現(xiàn)在我們只講兩大法系,所謂海洋法系與大陸法系。司法方面的立法,也根據(jù)這兩個法系的精神而來。我們卻忘記了中國自秦代以來,漢、唐、宋、元、明、清,有我們“中國系統(tǒng)”的一個法律系統(tǒng)。這個中國法律系統(tǒng)的哲學(xué)背景,就是以四書五經(jīng)作基礎(chǔ),例如過去中國許多判例的根據(jù),就是根據(jù)四書五經(jīng)中的道德觀念而來。所以這部四書五經(jīng),在過去無憲法觀念時代,嚴格說來就是一種憲法思想,也就是政治哲學(xué)思想的中心,法律思想的中心。其他各種哲學(xué)思想也都歸之于它,這是講好的一方面。

  冤枉的一打

  講壞的一方面,孔家店為什么會被人打倒?“五四運動”當年,人們要打倒它,這是必然的。但為什么道理呢?后來才發(fā)現(xiàn),實在打得很冤枉。因為這個店,本來是孔孟兩個老板開的股份有限公司,下面還加上一些伙計曾子、子思、荀子等等,老板賣的東西貨真價實??墒菐浊陙恚缓笕思恿怂u,變質(zhì)了。還有些是后人的解釋錯了,尤其是宋儒的理學(xué)家為然。這一解釋錯,整個光輝的孔孟思想被蒙上一層非常厚重的陰影,因此后人要推倒孔孟思想。

  現(xiàn)在我們有個更重要的課題,那就是如何了解文化的寶庫。因為現(xiàn)在中年以下的人,對此幾乎一無所知。尤其現(xiàn)在中學(xué)以上到大學(xué)的青年,根本不知道中國文化的寶藏。由于這個原因,所以今天開始講四書,并從《論語》講起。

   再論《論語》

  《論語》,凡是中國人,從小都念過,現(xiàn)在大家手里拿的這一本書,是有問題的一本版本,它是宋朝大儒朱熹先生所注解的。朱熹先生的學(xué)問人品,大致沒有話可講,但是他對四書五經(jīng)的注解絕對是對的嗎?在我個人非常不恭敬,但卻負責(zé)任地說,問題太大,不完全是對的。

  在南宋以前,四書并不用他的注解,自有了他的注解,而完全被他的思想所籠罩,那是明朝以后,朱家皇帝下令以四書考選功名,而且必須采用朱熹的注解。因此六七百年來,所有四書五經(jīng),孔孟思想,大概都被限制在“朱熹的孔子思想”中。

  換句話說,明代以后的人為了考功名,都在他的思想中打圈子。其中有許許多多問題,我們研究下去,就會知道。所以各位手上這本朱熹先生注解的書,值得參考,但不能完全相信。

  我們既然研究孔子,而孔子在《易經(jīng)·系傳》上就有兩句話說道:“書不盡言,言不盡意”。以現(xiàn)代觀念來講,意思是人類的語言不能表達全部想要表達的思想。

  現(xiàn)在有一門新興的課程——語意學(xué),專門研究這個問題。聲音完全相同的一句話,在錄音機中播出,和面對面加上表情動作的說出,即使同一個聽的人,也會有兩種不同體會與感覺。所以世界上沒有一種語言能完全表達意志與思想。而把語言變成文字,文字變成書,對思想而言,是更隔一層了。

  我們研究孔孟思想,必須要從《論語》著手。并不是《論語》足以代表全部孔孟思想,但是必須從它著手。現(xiàn)在我的觀念,有許多地方很大膽的推翻了古人。在我認為《論語》是不可分開的,《論語》二十篇,每篇都是一篇文章。我們手里的書中,現(xiàn)在看到文句中的一圈一圈,是宋儒開始把它圈斷了,后來成為一條一條的教條,這是不可以圈斷的。再說整個二十篇《論語》連起來,是一整篇文章。至少今天我個人認為是如此,也許明天我又有新認識,我自己又推翻了自己,也未可知,但到今天為止,我認為是如此。

  學(xué)而有何樂

  現(xiàn)在這篇《學(xué)而》,包括了孔門當年教學(xué)的目的、態(tài)度、宗旨、方法等等。過去我們把它圈開來,分作一條一條讀,這是錯誤的。

  子曰: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這三名話連起來看,照字面講,凡是中國人,無論老少,一定都知道。照古人的注解,學(xué)問是要大家隨時練習(xí)它?!安灰嗾f乎”,“說”是古人借用字,就是高興的那個“悅”字,是很高興的。假如這是很正確的注解,孔子因此便可以作圣人了,那我是不佩服的,連大龍峒孔子廟我也不會去了。講良心話,當年老師、家長逼我們讀書時,那情形真是“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苦’乎”。孔子如果照這樣講,我才佩服他是圣人,因為他太通達人情世故了。

  至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是似通非通的,什么道理呢?從一般人到公務(wù)員,凡靠薪水吃飯的,是“富不過三天,窮不過一月”,遇上了窮的那幾天,朋友要來家里吃飯,當褲子都來不及,那是痛苦萬分的事。所以是“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慘’乎?!苯^不是不亦樂乎。

  第三句話“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彼^“慍”,就文字解釋,是放在心中的怨恨,沒有發(fā)出來,在內(nèi)心中有煩厭、厭惡、討厭、怨恨之感。那么,別人不了解我,而我并不在心中怨恨,這樣才算是君子。那我寧可不當君子,你對我不起,我不打你,不騙你,心里難過一下總可以吧!這也不可以,才是君子,實在是做不到。

  根據(jù)書上的字面,順著注釋來看,就是這樣講的。所以幾百年甚至千多年以來,不但是現(xiàn)在的年輕人對四書反感,過去的讀書人也對四書反感。因為它變成了宗教的教條,硬性的法律,非遵守不可。

  事實上不是這么一回事,等到真正了解了以后,就知道孔子真是圣人,一點也沒錯。

  “學(xué)而時習(xí)之”,重點在時間的“時”,見習(xí)的“習(xí)”。首先要注意,孔子的全部著述講過了,孔子的全部思想了解了,就知道什么叫作“學(xué)問”。普通一般的說法,“讀書就是學(xué)問”,錯了。學(xué)問在儒家的思想上,不是文學(xué)。這個解說在本篇里就有。學(xué)問不是文學(xué),文章好是這個人的文學(xué)好;知識淵博,是這個人的知識淵博;至于學(xué)問,哪怕不認識一個字,也可能有學(xué)問——作人好,做事對,絕對的好,絕對的對,這就是學(xué)問。這不是我個人別出心裁的解釋,我們把整部《論語》研究完了,就知道孔子講究作人做事,如何完成作一個人。

   真人和假人

  講到作人,我們就想到莊子也提到過這件事,《莊子》這本書把有道的人叫“真人”。唐宋以后,對神仙、得了道的人叫“真人”。譬如現(xiàn)在指南宮供奉的呂純陽叫“呂真人”。如今的人聽到“真人”這個名稱,就好像帶有宗教色彩,相當于西方的上帝,中國的仙、佛一樣。實際上過去道家所謂的“真人”,是指學(xué)問道德到了家的人。與這名詞對稱的叫假人,假人還是人,不過沒有達到作人道德的最高標準。發(fā)揮了“人”的最高成就,在道家就稱之為“真人”,孔子認為這就是學(xué),就是學(xué)而之人。于是一個“學(xué)”字,這么多觀念都被他包括了。

  那么學(xué)問從哪里來呢?學(xué)問不是文字,也不是知識,學(xué)問是從人生經(jīng)驗上來,作人做事上去體會的。這個修養(yǎng)不只是在書本上念,隨時隨地的生活都是我們的書本,都是我們的教育。所以孔子在下面說“觀過而知仁”,我們看見人家犯了這個錯誤,自己便反省,我不要犯這個錯誤,這就是“學(xué)問”,“學(xué)問”就是這個道理,所以他這個研究方法,隨時隨地要有思想,隨時隨地要見習(xí),隨時隨地要有體驗,隨時隨地要能夠反省,就是學(xué)問。開始做反省時也不容易,但慢慢有了進步,自有會心的興趣,就會“不亦說乎”而高興了。我們平日也有這個經(jīng)驗,比如看到朋友做一件事,我們勸他:“不可以做呀!老兄!一定出毛病?!彼宦牐阈睦锂斎缓茈y過,最后證明下來,果然你說得對,你固然替他惋惜,對于自己認識的道理,也會更進一層得到會心的微笑——“說”,不是哈哈大笑。悅者,會心的微笑,有得于心。

  上面第一點所講的是學(xué)問的宗旨,隨時注重“時”和“習(xí)”,要隨時隨地學(xué)習(xí),不是我們今天來讀四書就叫做學(xué)問,不念四書就不叫做學(xué)問,這不是它的本意。

   寂寞的享受

  第二點接著下來,是說做學(xué)問的人要準備一件事,就我個人研究,有個體會——真正為學(xué)問而學(xué)問,“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痹撟龅木妥觯辉撟龅臍㈩^也不干,所謂“仁之所至,義所當然”的事,犧牲自己也做,為世為人就做了,為別的不來。因此為學(xué)問而學(xué)問,就準備著一生寂寞。我們看歷史——即看孔子就知道。

  孔子一生是很寂寞的,現(xiàn)在到處給他吃冷豬頭,當年連一個“便當”也吃不到。但是他沒有積極去求富貴。怎么知道這一套他不來呢?因為他明知當時有拿到權(quán)位的可能,乃至他的弟子們也要他去拿權(quán)位。因為孔子時代中國人口只有幾百萬人,在這幾百萬人中,他有三千弟子,而且都是每一個國家的精英,那是一股不得了的力量。所以有些弟子,尤其是子路——這個軍事學(xué)的專家,幾乎就要舉起膀子來:“老師,我們干了!”那種神氣,但是孔子不來。為什么呢?他看到,即使一個安定的社會,文化教育沒有完成,是不能解決其他問題的?;旧辖鉀Q問題是要靠思想的純正,亦即過去所謂之“德性”。因此他一生寧可窮苦,從事教育。所以做學(xué)問要不怕寂寞、不怕凄涼。要有這個精神,這個態(tài)度,才可以談做學(xué)問。

  雖然做學(xué)問可能一輩子都沒有人了解,但是孔子說只要有學(xué)問,自然有知己。

  因此他接著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一個人在為天下國家,千秋后代思想著眼的時候,正是他寂寞凄涼的時候,有一個知己來了,那是非常高興的事情。而這個“有朋自遠方來”的“遠”字,不一定是遠方外國來的,說外國來幾個人學(xué)中國文化,我們就樂了嗎?那是為了外匯,多賺幾個錢罷了。《論語》不是這個意思,他這個“遠”字是形容知己之難得。我們有句老話:“人生得一知己,死而無憾?!?br/>
  任何一個人作了一輩子人,包括你的太太、兒女、父母在內(nèi),可不一定是你的知己,所以人能得一知己,可以死而無憾。一個人那怕轟轟烈烈做一輩子,不見得能得一知己,完全了解你,尤其做學(xué)問的人更是如此,所以第二句話跟著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你不要怕沒有人知道,慢慢就有人知道,這人在遠方,這個遠不一定是空間地區(qū)的遠??鬃拥膶W(xué)問,是五百年以后,到漢武帝的時候才興起來,才大大的抬頭。董仲舒弘揚孔學(xué),司馬遷撰《史記》,非常贊揚孔子,這個時間隔得有多遠!這五百年來是非常寂寞的,這樣就懂得“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了。

   誰來了解你

  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就是說做學(xué)問的人,乃至一輩子沒有人了解,也“不慍?!?br/>
  “不慍”這個問題很重要了?!霸固煊热恕边@四個字我們都知道,任何人碰到艱難困苦,遭遇了打擊,就罵別人對不起自己,不幫自己的忙,或者如何如何,這是一般人的心理。嚴重的連對天都怨,而“慍”就包括了“怨天尤人”。

  人能夠真正做到了為學(xué)問而學(xué)問,就不怨天、不尤人,就反問自己,為什么我站不起來?為什么我沒有達到這個目的?是自己的學(xué)問、修養(yǎng)、做法種種的問題。

  自己痛切反省,自己內(nèi)心里并不蘊藏怨天尤人的念頭。拿現(xiàn)在的觀念說,這種心理是絕對健康的心理,這樣才是君子。君子才夠得上做學(xué)問,夠得上學(xué)習(xí)人生之道,拿現(xiàn)代的新觀念來講,就是講究人生哲學(xué)的開始。

  再說,連貫這三句話的意義來說明讀書作學(xué)問的修養(yǎng),自始至終,無非要先能自得其樂,然后才能“后天下之樂而樂”。所以這三句話的重點,在于中間一句的“不亦樂乎”。我們現(xiàn)在不妨引用明代陳眉公的話,作為參考:“如何是獨樂樂?

  曰:無事此靜坐,一日是兩日。如何是與人樂樂?曰:與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如何是眾樂樂?曰:此中空洞原無物,何止容卿數(shù)百人?!庇写诵亟螅写藲舛?,也自然可以做到“人不知而不慍”了。不然,知識愈多,地位愈高,既不能忘形得意,也不能忘形失意,那便成為“直到天門最高處,不能容物只容身”了。

  愛與罪

  接下來是有子的話: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wù)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

  首先就講到孝悌,是人的根本,仁孝是孔子學(xué)問的基本。但是,“孝弟”就是孔家店要被人打倒的“罪狀”之一。為什么孝悌會成為被打倒的“罪狀”之一呢?

  這要先知道一件事,就是司馬遷作《史記》是一件大事。他當時對漢武帝有些作法是反感的,但又不能不服從,服從嗎?在良心上又不安,他就作《史記》,將自己的思想,容納到《史記》中去。如記帝王的事,稱為本紀,而他將未做皇帝的項羽也列到本紀中去,就是暗示漢高祖與項羽,一個是成功的英雄,一個是失敗的英雄。

  又如《史記》中“世家”本來是記載諸侯和大臣的事,而孔子不是諸侯,也列入世家,司馬遷的意思,是孔子有千秋的事業(yè),說孔子的言行思想,影響將及于千秋后世,所以將他列入世家。

  孔子思想言行表現(xiàn)在書本上的有多處,而孔子最大的重要著作為《春秋》,他著《春秋》后最重要的兩句話是“知我者《春秋》,罪我者《春秋》?!鼻Ч乓詠?,這兩句話各有各的解釋,都非常曖昧,到了我們這種時代搞清楚了。為什么呢?自從民主時代以來,大家都罵孔子幫助專制皇帝,因為專制皇帝的思想和制度,用了孔子“尊君”這一部分思想精神,后來我們打倒他,也就認為他是這樣的?,F(xiàn)在再讀《春秋》,再研究孔子思想,不是這樣一回事了,而是另有一番道理。

  第二點我們講到孝悌,這是中國文化的精神,講到這里我要說兩個現(xiàn)實故事。

  十多年前,有一個哈佛大學(xué)博士班的學(xué)生,跟我作中國文化的論文,他回國之前,我囑他回到美國去提倡中國文化的孝道,他說很難。我告訴他這是千秋事業(yè),不是現(xiàn)世功業(yè),告訴他孝道是什么東西。我說,中國人談孝字,“父慈子孝”是相對的,父親對兒子付出了慈愛,兒子回過頭來愛父親就是孝?!靶钟训芄А?,哥哥對弟弟好,弟弟自然愛哥哥。我們后來講孝道:“你該孝,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這說法有問題,天下的確有些“不是的父母”,怎么沒有“不是的父母”呢?這不是孔孟的思想,是別人借用孔孟的帽子,孔家店被人打倒,這些冤枉罪受得大了。

   孝道是這樣一個東西

  且看世界上的生物——人也是生物,中國道家過去叫人為“倮蟲”——不帶毛的光光的蟲。人號稱萬物之靈,是人自己在吹,也許在豬、牛、狗、馬看起來,人是萬物中最壞的了,“專吃我們豬、牛、狗、馬”,這是立場不同。拿生物學(xué)的思想,從另外一個觀點來說,“倮蟲”與其他生物是一樣,人之所以與其他生物不同,就是加上人文文化。由此可知文化的可貴。

  為什么講這個道理?世界上凡是動物,豬、牛、狗、馬、雞、鴨等等,都是一樣的,以母雞保護小雞的現(xiàn)象來看,可見世界上最偉大的是母性。等孩子帶大了,走開了又各不相顧。各種動物都是一樣,人原來何嘗不是這樣,但人現(xiàn)在為什么不會這樣?于是談到人文文化的教育來了。

   禿頭的十字架

  西方人常自稱為十字架的文化——愛下一代。大家知道,美國是孩子的天堂,中年人的商場(等于賭場),老年人的墳場。到現(xiàn)在為止,西方文化的結(jié)晶就是如此,只知道愛下一代,下一代長大了,結(jié)婚了,就是夫婦。對父母、兄弟、姊妹都不管了。由男女變成夫婦,而家庭,而社會,而國家,橫著向世界發(fā)展,又下而愛孩子。就這樣循環(huán)下去。他們自認為是十字架的文化,我看這個十字架斷了,是丁字架的文化,因為沒有上半截了。我這樣說他們也許不承認。但是談自然科學(xué),他們可以把我們當學(xué)生,談到人文文化,他們作我們的學(xué)生還不夠。美國立國才兩百年,我們有五千多年歷史,談到人文文化,靠經(jīng)驗而來,尤其中國歷史,多少失敗,多少破碎,一直到現(xiàn)在,才完成了這個文化系統(tǒng)。當然他們不承認十字架文化沒有上面,因為上面有上帝。但卻看不見,摸不著,誰相信呢?姑且承認有上帝,但是由人到達上帝的橋梁,在中國文化有孝?!靶ⅰ笔鞘裁茨兀烤褪撬麄兾鞣轿幕械摹皭邸?,也就是回過來還報的愛。就是說父母好比兩個朋友,照顧了你二十年,如今他們老了,動不得了,你回過來照顧他,這就是孝。孝道的精神就在這里,假使一個人連這點感情都沒有,就不行。

  那么西方文化有沒有這個愛呢?絕對有,只是生活的方式不同而已。父母到子女家,盡管要事先寫信給子女,使他得準備,子女還是會思念父母的。又如祭祖宗,西方人不一定清明節(jié)掃墓,但到了墳場,在親人的墳?zāi)骨埃У那榫w是一樣的,只是表達方法不同而已。遺憾的是,外國人沒有把“孝道”在文化上培養(yǎng)起來的心理建設(shè)。

  “孝”的問題解決了。什么叫作“弟”呢?“弟”就是兄弟姊妹的友愛。中國的五倫有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這五倫中四倫都講得通,為什么加朋友這一倫?這就是中國文化的特點。朋友在五倫的思想上也占一席,為什么呢?有時候有許多話,許多心情和苦痛,上不可以對父母,下不可以對妻兒講,只有找朋友講,所以朋友為五倫之一。朋友是一種感情的結(jié)合,這是中國文化的特殊處,這個“弟”就包括了對兄弟、姊妹,一直到朋友,伸展到社會的友情。

  說到這里,又一個故事來了。五六年前,哈佛大學(xué)社會學(xué)教授來訪問,他問了好幾個問題,中間他提到一個問題,他非常佩服我們《大學(xué)》一書的思想,“但是《大學(xué)》思想有一個問題”,他說:“我是一個社會學(xué)教授,而《大學(xué)》中有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間沒有社會思想,這是個遺憾?!蔽衣犃斯笮?,然后告訴他,《大學(xué)》思想包含有社會思想在內(nèi),其中“齊家”即是社會思想。中國“齊家”的家,不是到教堂中一結(jié)婚就成了家的家,那是西方文化小家庭制度的家。過去的中國文化是大家庭制度,有宗族、有祠堂,所謂五世同堂,聚族而居。大家庭固然有許多小毛病,但也有它的好處,像宗族的發(fā)展,即由此而起,這是孝道的精神。因此,我要重復(fù)說一句,“齊家”的“家”就是社會。

  又如江西人稱“老表”,是最親切、最好的稱呼。其由來是古時候戰(zhàn)亂,江西人很多移民到湖南,許多年后,年輕的后代,還回到江西掃墓,而留在江西的后代子孫,以為是祖宗墳?zāi)贡凰苏`祭或盜葬,次年預(yù)先守候,兩方相見,論起家族上代淵源,認出是表親關(guān)系來,而稱“老表”。這個“老表”就說明了宗法社會對血統(tǒng)、家族的重視。如以西方制度電氣化的小家庭,來看我們“大家族”的“齊家”,豈不是大笑話?

  把這幾個問題解決了,我們再來看這里的書就懂了。有子是誰呢?有子名有若,孔子的學(xué)生,字子有,少孔子四十三歲,孔子死后,學(xué)生們懷念孔子,因有子的學(xué)問好,曾請他上堂講課。所以孔門弟子編這一篇書時,立即提出有若的話,因為當時他等于一個助教,先由他講。他說一個人有沒有學(xué)問,就看這個人能否對父母盡孝,對兄弟、姊妹、朋友是否友愛。

  “而好犯上者鮮矣”,犯上就是搗亂——“孝弟”的人有深厚的感情,這種人是不好搗亂的。

  誰能忘情

  中國文化中的“感情力量”是巨大的,尤其是宗族的力量最大。所以由“友道”

  形成的這套結(jié)合,我名之為“特殊社會”,就是后世所講的幫會。我國的幫會,從秦、漢以來,唐、宋、元、明、清,歷代一直都有。曾經(jīng)有人說,中國的農(nóng)民與知識分子一結(jié)合,就會發(fā)生變亂。這說法我不同意,我認為中國過去的農(nóng)民最乖了。

  他們只要能安居樂業(yè),國泰民安,少找麻煩,有口青菜豆腐飯吃就好了。中國怕的是半農(nóng)民,不是真農(nóng)民。中國知識分子與特殊社會一結(jié)合,社會就會亂。但是這種特殊社會非常講仁義之道。這種特殊社會包括孔子、墨子、游俠三種思想的結(jié)合,在中國文化中根深蒂固,力量很大,但是他們凡事是訴諸情感的。所以我們要看清楚他們所打擊的,就是我們固有的好東西。至于應(yīng)該如何去發(fā)揚光大,這是另一個問題。

  所以有子說,一個人有真性情,就不會犯上作亂,不好犯上而好作亂的,這是不可能的,因為這種人有分寸、有限度。

  因此,大家要知道學(xué)問的根本是什么呢?“君子務(wù)本”。文學(xué)好,知識淵博,那是枝節(jié)的,學(xué)問之道在自己作人的根本上,人生的建立,內(nèi)心的修養(yǎng)。所以“本立而道生”,學(xué)問的根本,在培養(yǎng)這個孝悌,孝悌不是教條。換句話說,培養(yǎng)人性光輝的愛,“至愛”、“至情”的這一面,所謂“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彼f這個是“人”的本。至于什么是“仁”,下面有一專篇,我們暫且不去討論它。

  這個“仁”,就是孔子做學(xué)問的最高目的。

  花言巧語

  有子的話講完了,接下來就是: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什么是“巧言”?現(xiàn)在的話是會吹、會蓋??鬃诱f有些人很會蓋,講仁講義比任何人講得頭頭是道,但是卻不腳踏實地?!傲钌笔菓B(tài)度上好像很仁義,但是假的,這些與學(xué)問都不相干?!磅r矣仁”——很少真能做到“仁”這個學(xué)問的境界,因為那是假的。我們從電視中就看得到,那個小丑表演的角色,動作一出來,就表示“巧言令色”。

  “巧言令色鮮矣仁”,我經(jīng)常也跟同學(xué)們講,作領(lǐng)導(dǎo)人第一個修養(yǎng)是容忍。有的人不一定像小丑那樣的“巧言令色”,但每個人都喜歡戴高帽子,人若能真正修養(yǎng)到戴高帽子感覺不舒服,而人家罵我,也和平常一樣,這太不容易。所以知道了自己的缺點和大家的缺點,待人的時候,不一定看到表面化的“巧言令色”。大家經(jīng)驗中體會到,當你在上面指揮時,覺得那種味道很好;但是這中間很陷人、很迷人,那就要警惕自己。你說素來不要名、不要錢,只講學(xué)同,就有人來跟你談學(xué)問。

  要注意,“上有好者,下必甚焉。”他那個學(xué)問是拿來作工具的,所以除了要懂“巧言令色鮮矣仁”這個道理以外,相反的,我們作學(xué)問要踏實,不能“巧言令色”。

  三面鏡子

  下面講要怎樣作學(xué)問: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xí)乎?

  曾子為孔子的學(xué)生,名參,少孔子四十六歲。由這一點我們看到,孔子回到魯國講學(xué)傳道的時候,都是培養(yǎng)年輕的一代,同我們的心情一樣,怕自己死了以后,這個命脈,這個根本失傳了。和我們現(xiàn)在一樣,對于年輕學(xué)生,拚命講給他們聽,好辦一個交代。

  曾子在當時孔子的學(xué)生中比較魯,魯就是拙一點,其實并不是笨,只是人比較老實,不太說話,后來謫傳孔門道統(tǒng)。他著《大學(xué)》,孔子的孫子子思著《中庸》,也是跟他學(xué)的,所以現(xiàn)在一般人拿《大學(xué)》、《中庸》,代表了孔子思想,我們千萬不要這樣跟著搞錯了。《大學(xué)》是曾子作的,原來是《禮記》里的一篇,后來到唐宋的時候,才把它拉出來,變成了四書之一。所以把《大學(xué)》、《中庸》思想,就認為是孔子的思想,是不大妥當?shù)模@僅是孔子思想的演變。孟子是子思的學(xué)生,孔子三傳的弟子,這時已經(jīng)到了戰(zhàn)國時代。孟子的思想又與孔子的思想有些出入,孔子溫文儒雅、修養(yǎng)極高;孟老夫子,有時好像卷起袖子伸出拳頭,有點俠氣,也有一談就使氣的味道,和他們所處的時代有關(guān)。這也代表了時代和文化思想的演變。

  曾子說,我這個人做學(xué)問很簡單,每天只用三件事情考察自己。要注意的,他做的是什么學(xué)問?“為人謀而不忠乎”替人家做事,是不是忠實?什么是“忠”,古代與后世解釋的“忠”稍有不同,古代所謂的“忠”是指對事對人無不盡心的態(tài)度——對任何一件事要盡心地做,這叫做“忠”。這個忠字在文字上看,是心在中間,有定見不轉(zhuǎn)移。“為人謀而不忠乎”是我答應(yīng)的事如果忘了,就是不忠,對人也不好,誤了人家的事。“與朋友交而不信乎?”與朋友交是不是言而有信?講了話都兌現(xiàn)?都做得到?第三點是老師教我如何去作人做事,我真正去實踐了沒有?

  曾子說,我只有這三點。我們表面上看這三句話,官樣文章很簡單,如果每一個人拿了這三點來做,我認為一輩子都沒有做到,不過有時候振作一點而已。

  曾子這幾句話,為什么要擺在這里?嚴格地說,這些學(xué)問不是文學(xué),要以作人做事體會出來,才知道它難,這就是學(xué)問。

  這個學(xué)問講到這里,都是個人的修養(yǎng)。但是學(xué)問只講個人修養(yǎng)是不是可以?不是的,擴而充之就是社會問題、政治問題。所以上面是講學(xué)問的內(nèi)涵,下面就講學(xué)問的外用了。引用孔子的話: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這“道”是領(lǐng)導(dǎo)的導(dǎo),換句話就是孔子也教我們領(lǐng)導(dǎo)之德、領(lǐng)導(dǎo)的修養(yǎng),以領(lǐng)導(dǎo)千乘之國。

  講到“國”字,研究中國文化便要注意,看到秦漢以前古書里的“國”字,很多學(xué)者都容易產(chǎn)生很大的誤解。比如老子曾說“小國寡民”,講老子的思想,就講小國的政治,在民國初年,又有人對無政府主義與老子思想拉在一起。要知道秦漢以上,到漢代初期的“國”字,不是現(xiàn)在的國家觀念,那個時期的“國”字、“邦”字都是地方政治單位的名稱。所謂“諸侯就國”,就是中央政府下一個命令,要這些地方官(諸侯)各自回自己的崗位(封地)去。那時地方單位有千乘之國,百乘之國。“千乘之國”用現(xiàn)在的觀念比方總是不倫不類,還是不作比方的好?!俺恕?,古代以戰(zhàn)車、壯丁、田賦等合在一起計算的。漢、唐以來有很多考證注解,不必多說。換句話說,領(lǐng)導(dǎo)一個大國家,或者領(lǐng)導(dǎo)一個單位,乃至領(lǐng)導(dǎo)地方的政治,要“敬事而信”,這是很難的?!熬词隆保瑢σ患抡J真做為“敬事”,一項職務(wù)寧可不接受,既接受了就要認真去做,現(xiàn)在就有許多地方許多人不敬其事的。至于“而信”是使下面的人絕對信服。爭取下面的“信”,如何得到“信”,就要敬其事,說了的話一定要兌現(xiàn)。如好的將領(lǐng),身先士卒就是敬事,那么誰也會受感動而信賴他。所以要“敬事而信”。

  “節(jié)用而愛人”,節(jié)用指經(jīng)濟政策的措施,對經(jīng)濟要能夠節(jié)省,是經(jīng)濟原則。節(jié)用是為什么呢?不是為我,而是為“愛人”。

  第三點“使民以時”,用人時應(yīng)該把握時間。這個“時”很重要。在軍事思想方面來講,包括很大,所以孫子兵法講時講勢,也有用勢之道。對人在道德上要知道“時”,比如部下生重病,你不去慰問,反責(zé)備他不來上班,這就是不“愛人”,“使民不以時”了。所以“使民以時”是用人要在時間上恰到好處。這樣部屬都聽你指揮,乃至全國老百姓自然跟你走。這是道德的修養(yǎng),也就是學(xué)問。

  這些話不但是孔子教育門人做學(xué)問的道理,同時也是孔子當時針對社會人情的弊病而指點的。我們只要研究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史料,為什么那個時代是那么的紊亂,便可了然于心了!

   可愛的小學(xué)生

  以上講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北闶强组T做學(xué)問的目的、態(tài)度和方法的記錄。說到這里,我們已經(jīng)了解了,所謂做學(xué)問,是要從人生的經(jīng)驗中去體會,并不是讀死書。假使一個人文章寫得好,只能說他文學(xué)好;這個人知識淵博,只能說他“見聞廣博”,不一定能說他有學(xué)問。一個人即使沒有讀過書,可是他作人做事完全對了,就是有學(xué)問。何以見得呢?下面就是一個證明了,跟著講學(xué)問的道理。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xué)文。

  這話在文字上解釋當然容易,但我們深入研究一下。所謂弟子,古代稱學(xué)生為“弟子”,中國古代老師對于學(xué)生,看成自己的兒子一樣。講到這里,我們有點感慨了,中國的文化,師生之間有如父子,過去有“一日從師,終身若父”的情形,而老師對于學(xué)生,也負了一輩子的責(zé)任。我們親眼看到的,幾十年前,還保留了這個風(fēng)氣,一個學(xué)生縱然中了狀元,官作得很大了。回到家鄉(xiāng),看見老師,而老師既沒有功名,也沒有地位,學(xué)生對他一樣的要跪拜,和當年從師一樣。學(xué)生對老師是如此,老師對學(xué)生,也是負了一輩子責(zé)任。

  舉個特殊的例子來說,我們很明顯的看到明朝的方孝孺,后來水樂帝要殺他的時候,他為了要作忠臣,不怕死,他說充其量滅我的九族,而永樂偏偏要殺他的十族,加上的一族就是他老師的家族,認為老師沒有教好。

  從這件事情,我們可看出過去中國文化中的一種精神,那就是“師道精神”。談到過去的道,在人文世界的道中,就有這三道:一個是“君道”,講究如何領(lǐng)導(dǎo),如何當家長,如何當國家的領(lǐng)袖,乃至如何當一個班長,這都是“君道”。其次是“臣道”,就是說我們怎樣做一個忠實的部下,怎樣幫助人完成一件事。再其次“師道”。

  中國過去文化中,這三道是合一的,所謂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換句話說,那時的教育、行政、司法和教化(教育與教化,應(yīng)該有其不同的意義,我們將來再討論。)

  集于一身。那么師道的精神就形成了中國人尊師重道的觀念,所以老師稱學(xué)生為弟子,弟等于兄弟,有朋友之間的友情,又等于自己的孩子,所以學(xué)生稱弟子,再傳稱門人,這個觀念和習(xí)慣是這樣來的。

  到了我們現(xiàn)在,值得研究了,我們須注意將來如何建立,如何復(fù)興固有的尊師重道精神?,F(xiàn)在的尊師重道,只是一句口號而已,真正尊師重道的人是小學(xué)生,我想諸位都有這個經(jīng)驗,我們的孩子如果在小學(xué)念書,回來就開口老師怎么說的,閉口老師怎么說的。幾年前,教師節(jié)的時候,孩子回家要敬師金,說給他五十元,孩子一定說不行,這是敬老師的要一百元。這種事到了中學(xué)就淡了;到了高中以上根本沒有這個觀念了;到了大學(xué),學(xué)生看老師是不相干的陌路人。相對的,老師對學(xué)生也是如此,挾了一個皮包上來,拿一本書講解一番,便有鐘點費,彼此都是商業(yè)行為,教完了以后,懂不懂是你的事,挾個皮包走了。學(xué)生與老師在路上見面,萬一點個頭,在我覺得,已經(jīng)是很稀奇了。一般都彼此不認識,就這么迎面過去,堂而皇之的,學(xué)識愈高,愈沒有尊師重道的精神。這是今日中國文化一個極大的諷刺。

  至于說老師與學(xué)生之間的道義關(guān)系、感情關(guān)系,除非這位老師很有地位。據(jù)我所經(jīng)驗的,每個學(xué)生要拿學(xué)位,作論文的時候,便隨時來找:“老師怎么辦?”很親切。

  我還碰到過這樣的事實,有個要拿學(xué)位的學(xué)生天天來,來了非常恭敬,甚至覺得他恭敬得過分,我家里的孩子們說:“這個學(xué)生好,真有禮貌?!钡?,你得注意,這是“幣重言甘”哪!他也的確送禮來,還送得蠻講究,我說你送禮送得這么重,雖然有研究費領(lǐng),可是一個月的研究費也不夠買這些東西,何苦呢?他說:“對老師應(yīng)該恭敬?!蔽視缘眠@不是誠意的話,因為他的言語太恭敬,太甜了?!扒裳粤钌薄ⅰ皫胖匮愿省笔强坎蛔〉?。結(jié)果畢了業(yè)以后連影子都看不見了。這就是現(xiàn)在中國文化的怪現(xiàn)象,是文化道德的普遍事實。國民道德的修養(yǎng)從教育界開始,是應(yīng)該徹底研究的,所以我在這里要講到師生的道理。

   呂端大事不糊涂

  現(xiàn)在,孔子告訴我們說,這個學(xué)生“入則孝”,在家里是個孝子。(怎么才叫孝,下面有很多地方研究孝道,在此暫且不談。)“出則弟”,出門在外面與兄弟分開了,怎么弟呢?就是在外面,對朋友、對社會、對一般人能夠友愛,擴而充之愛國家、愛天下都是這弟字的意義?!爸敹拧?,作人非常謹慎,但是談到這“謹”字要注意,不要變成小器。謹慎與拘謹是兩回事,有些人作人很拘謹,過分了就是小器。“謹慎”

  在歷史上有個榜樣,就是我們中國人最崇拜人物之一的諸葛亮。所謂“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涂。”這是一副名聯(lián),也是很好的格言。呂端是宋朝一個名宰相,看起來他是笨笨的,其實并不笨,這是他的修養(yǎng),在處理大事的時候,遇到重要的關(guān)鍵,他是絕不馬虎的。那諸葛亮則一生的事功在于謹慎,要找謹慎的最好榜樣,我們可多研究諸葛亮,這里暫且不提。

  總之,所謂謹慎不可流于小器,這點修養(yǎng)要注意,這個人能謹慎處世而信——在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一切都言而有信。同時又“泛愛眾”,有偉大的胸襟,能夠愛人,尤其在此時此地來講,對同志的友愛,擴而充之,對其他人的友愛。理論上講起來很容易,而廣泛的愛人,那就是“君道”“師道”的綜合,愛天下人就如愛自己一樣,理論容易,要修養(yǎng)到如此真難??鬃诱f,假使一個人對這些都做到了,“而親仁”,再親近有學(xué)問道德的人做朋友,“行有余力則以學(xué)文”,做到以后,還有剩余的精力,然后再“學(xué)文”,愛作文學(xué)家也可以,愛作科學(xué)家也可以,愛作藝術(shù)家也可以,愛作別的都可以,那是你的志向所在,興趣問題,可以量力而行,各聽自由。

  飲食男女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xué),吾必謂之學(xué)矣。

  這幾句話,是接著證明了學(xué)問的目的,不是文學(xué)、不是知識,是作人做事。子夏比孔子少四十四歲,他的名字叫卜商。孔子死后,在戰(zhàn)國開始的初期,他講學(xué)河西,在戰(zhàn)國時期一般對時代有影響的大學(xué)者,蒙受他的影響很大。所以這也是我們大家要注意的。領(lǐng)導(dǎo)歷史、領(lǐng)導(dǎo)國家社會的,到底還是學(xué)問思想。

  現(xiàn)在引用子夏的話,證明學(xué)問是什么。我們看原文“賢賢易色”,兩個賢字,第一個賢字作動詞用,因為中國文字有時候是假借的。第二個賢字是名詞,指賢人——學(xué)問修養(yǎng)好的人?!耙咨?,古人如宋儒他們,是怎么解釋的呢?他們對“色”字解作“女色”、“女人”、“男女之色”了。(孔子被人叫打倒,就是這樣受冤的。)

  “賢賢易色”就是看到賢人——有學(xué)問道德的人,馬上跟他學(xué)了?!耙咨?,女色都不要了,太太都不要了,在戀愛中的,把女朋友都丟掉了。如是女方,男朋友也不要了。如果真如宋儒的說法,我認為孔夫子不是圣人了。因為圣人,是不會違反人情的。

  孔子在《禮記》里講“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钡拇_是孔子對于人生的看法——形而下的,不講形而上的。凡是人的生命,不離兩件大事:飲食、男女。一個性的問題,一個生活的問題。所謂飲食,等于民生問題。男女屬于康樂問題,人生就離不開這兩件事。有時候看到有關(guān)中國文化的文章說“食色性也”是孔子說的,錯了,這句話不是孔子說的,是與孟子同時的告子說的。以后引用文章,不要將錯就錯,一錯再錯。

  這個性的問題,究竟先天的性或后天的性呢?以后再討論。但宋儒解釋“賢賢易色”,為了作學(xué)問,都可以把自己的妻女或丈夫丟開,這是不通的。

  這個“色”字,很簡單,就是態(tài)度、形色,下面還有證明,所謂“態(tài)色”就是態(tài)度。“賢賢易色”意思是:我們看到一個人,學(xué)問好,修養(yǎng)好,本事很大,的確很行,看到他就肅然起敬,態(tài)度也自然隨之而轉(zhuǎn)。這是很明白,很平實的,是人的普通心理,不管一個如何壞的人,看到一個好人,總會不自覺地對這好人比較友善,這是人之常情。

  “事父母能竭其力”是講孝道。這句話有一個問題產(chǎn)生了,子夏為什么提到“竭其力”呢?重點在這個“竭”字。過去一般人講到對父母的孝順,是“非孝不可”。

  其實孝道也要量力而為,孝要竭其力,不要過分了。前一兩年,有個年輕人基于天生的(不是教育的)孝心,為了孝養(yǎng)父母,去做了小偷,犯了法,對于這樣行孝的人,在心理道德上,我們覺得這個人“非其罪”也,因為他為了孝順,為了醫(yī)母親的病,結(jié)果偷了錢,犯了法,這是可以原諒的。但是在學(xué)問修養(yǎng)上看,對他的批評是“這個人沒有受良好的教養(yǎng)”。在道理上來講,這個青年是好心,但是好心要學(xué)識來培植它,使他知道要“竭其力”而不要做過分的事。中國古人有兩句話綜合起來的一副對聯(lián)說:“百善孝為先,原心不原跡,原跡貧家無孝子。萬惡淫為首,論跡不論心,論心世上少完人?!逼洹霸牟辉E”就只看他的心孝不孝。比如一個人很窮,想買一罐奶粉給父母吃,但實在沒有錢,買不起,因此心里很痛苦,只有希望慢慢積蓄點錢再去買。

  只要有這個心,只要他這份情感是真的,我們就不能說他不孝?!霸E貧家無孝子”,如果一定要在事實上有表現(xiàn),那窮人家里就沒得孝子了。這個道理非常清楚,我們用這個道理來解釋,就是說明“事父母能竭其力”是盡自己的心力做到了就是孝。

  “事君能致其身”這個“君”字,成為過去打倒孔家店的口實。他們認為這是專制思想,是捧帝王、捧獨裁的古老教條。事實上不是這么回事,我們先要了解中國文化的“君”字是什么意思。從文字的字形上看,“君”字古寫,頭上“尹”字,“尹”

  字的古寫是“丮”。我們的文字,是由圖案演變而來的,手里拿一根拐杖,下面一個口,代表一個人,這個人年齡大了,學(xué)問道德很高,拿根拐杖,也等于指揮杖,所以凡是拿拐杖的,指揮杖的,都是君。后來才轉(zhuǎn)借變成皇帝的專用,其實中國文化中的“君”也不是皇帝的專用詞,比如我們過去寫封信給平輩,不好稱他先生,也不好意思稱他老弟;乃至一位老師寫給學(xué)生,這位老師謙虛一點就稱學(xué)生“某某君”,如果說君是代表皇帝,就是“某某皇帝”了,通嗎?沒有這回事。日本人學(xué)我們中國文化,寫信通常都是以君為尊稱詞。

  這句“事君能致其身”的意思是:不論朋友或同事,他跟你感情好,他了解你、認識你,認為非你幫忙不可,而你答應(yīng)了,那他就是君,你既已答應(yīng)幫忙朋友完成一件事,要抬轎子就規(guī)規(guī)矩矩一定盡心,答應(yīng)了就言而有信?!澳苤缕渖怼保弑M自己身、心的力量。就好比結(jié)婚一樣,要做到從一而終。否則當初不要答應(yīng),既然答應(yīng)了,講作人的道理,就要有信。至于替人家做事的道理就是忠,也就是盡自己的力。不可以表面上愿意幫忙,做出部下很恭敬的樣子,背地里卻一切不同意,反而搗亂扯腿。

  即使在外面做主管,也常會碰到這些事。這就是作人的“臣道”不夠,簡單說就是不誠懇。

  所以“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卑自捊忉尵褪强吹胶玫娜四苊C然起敬,在家能竭心盡力地愛家庭,愛父母。在社會上做事,對人、對國家,放棄自我的私心,所謂許身為國。還有“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這句話再三提到,在感情上說,每個人都認為做到了對朋友言而有信。據(jù)我自己的反省,雖然很想徹底做到,事實上卻很困難。有時候?qū)ε笥汛饝?yīng)了的事做不到,心里非常難過,為了自己道德的要求,想盡辦法去做,所以仔細研究起來,“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這句話,實在很不容易。所以子夏說,能夠做到這樣,“雖曰未學(xué),吾必謂之學(xué)矣?!北M管這個人沒有讀過一天書,我一定說這人真有學(xué)問,這不是說明“學(xué)而時習(xí)之”并不是說一定讀死書嗎?

  因此,我們不要跟著宋儒一段一段地去解釋,整篇連貫讀下來,自己就搞清楚了。

   沒有朋友的上帝

  下面講到學(xué)問態(tài)度,那就更妙了。引用了孔子的話: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xué)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講到這里,說句笑話,朱文正公及有些后儒們,都該打屁股三百板,亂注亂解錯了,所以中國文化,給自己人毀了。我們怎么看出來的呢?不知道諸位是否跟我一樣都見過的,清朝末年,老一套的學(xué)者,大體上許多都是這樣的,他們讀了這句“君子不重則不威”的書,就照宋儒他們的解釋學(xué)樣起來,那樣子,用現(xiàn)代的話來講,對于年輕人真是“代溝”。那時老頭子們在那里談笑——你不要以為老頭子們談笑會有第二個方式,還不是一樣談飲食男女,人事是非。再不然就談?wù){(diào)皮話,不管他學(xué)問多高,都是人嘛!人很普通,都是一樣。可是那些老頭子明明正在談笑不相干的事,看到我們年輕人一進去,那個眼鏡擱在鼻尖上,手拿一根煙筒的老頭子,便蹩起嗓子道:“嘿!你們來做什么?好好念書去!”一副道學(xué)面孔。他們認為對年輕后代要“重”,可是他們不知道“重”是怎么解釋,以為把臉上的肉掛下來就是“重”,為什么呢?

  “君子不重則不威”,硬要重,“學(xué)則不固”,不重呀!學(xué)問就不穩(wěn)固了。

  接著“無友不如己者”,照他們的解釋,交朋友不要交到不如我們的。這句話問題來了,他們怎么注解呢?“至少學(xué)問道德要比我們好的朋友”。那完了,司馬遷、司馬光這些大學(xué)問家,不知道該交誰了。照他這樣——交朋友只能交比我們好的,那么大學(xué)校長只能與教育部長交朋友,部長只能跟院長做朋友,院長只能跟總統(tǒng)做朋友,當了總統(tǒng)只能跟上帝做朋友了?“無友不如己者”嘛!假如孔子是這樣講,那孔子是勢利小人,該打屁股。照宋儒的解釋,那么下面的“過則勿憚改”又怎么說呢?又怎么上下文連接起來呢?中國文化就是這樣被他們糟蹋了。

  事實上是怎么說的?“君子不重則不威”的“重”是自重,現(xiàn)在來講是自尊心,也就是說每個人要自重?!熬硬恢貏t不威”,拿現(xiàn)代話來講,也可以說是自己沒有信心,今天中午有一位在國外學(xué)哲學(xué)的青年,由他父母陪來找我,這青年說:“我覺得我自己不存在?!蔽艺f:“你怎么不存在?”他說:“我覺得沒有我。”我說:“現(xiàn)在我講話你聽到了吧?既聽到了怎么會不存在呢?根據(jù)西方哲學(xué)家笛卡兒的思想,‘我思故我在’,你能夠思想,你就存在,你怎么沒有?”他說:“沒有,我覺得我什么都不行?!蔽艺f:“你非常行,比任何人都行?!笔聦嵣线@個孩子是喪失了自信心,要恢復(fù)他的自信心就好。

  我們要知道,人都天生有傲慢,但有時候,對事情的處理,一點自信都沒有,這是心理的問題,也是大眾的心理。比如交代一個任務(wù)給諸位中間任何一人,所謂“見危授命”,你有時候會喪失了這個信念,心理非??仗?,在這地方,就須要真正的學(xué)問,這個學(xué)問不是在書本上,這就是自重。所以一個人沒有自信也不自己重視自己,不自尊,“學(xué)則不固”,這個學(xué)問是不穩(wěn)固的,這個知識對你沒有用,因此我們必須建立起自己的人格,自己的信心來。

  那么“無友不如己者”,是講什么?是說不要看不起任何一個人,不要認為任何一個人不如自己。上一句是自重,下一句是尊重人家。我們既然要自尊,同時要尊重每一個人的自尊心,“無友不如己者”,不要認為你的朋友不如你,沒有一個朋友是不如你,世界上的人,聰明智慧大約相差不多,反應(yīng)快叫聰明,反應(yīng)慢就叫笨。你騙了聰明的人,他馬上會知道,你騙了笨人,盡管過了幾十年之久,他到死終會清楚的。

  難得有人真正笨到被你騙死了都不知道的,這個道理要注意。

  所以,不要看不起任何一個人,人與人相交,各有各的長處,他這一點不對,另一點會是對的。有兩個重點要注意的:“不因其人而廢其言,不因其言而廢其人。”

  這個家伙的行為太混蛋了,但有時候他說的一句話,意見很好。你要注意,不要因為他的人格有問題,或者對他的印象不好,而對他的好主意,硬是不肯聽,那就不對了。

  有時候“不因其言而廢其人”,這個人一開口就罵人,說粗話,你認為說粗話的、土包子,沒有學(xué)問,然后把他整個人格都看低了。這都不對,不能偏差,“無友不如己者”,世界上每個人都有他的長處,我們應(yīng)該用其長而舍其短,所以“過則勿憚改”,因為看到了每一個人的長處,發(fā)現(xiàn)自己的缺點,那么不要怕改過,這就是真學(xué)問。

  據(jù)心理學(xué)的研究,人對于自己的過錯,很容易發(fā)現(xiàn)。每個人自己做錯了事,說錯了話,自己曉得不曉得呢?絕對曉得,但是人類有個毛病,尤其不是真有修養(yǎng)的人,對這個毛病改不過來。這毛病就是明明知道自己錯了,第二秒鐘就找出很多理由來,支持自己的錯誤完全是對的,越想自己越?jīng)]有錯,尤其是事業(yè)稍有成就的人,這個毛病一犯,是毫無辦法的。所以過錯一經(jīng)發(fā)現(xiàn)后,就要勇于改過,才是真學(xué)問、真道德。

  那么,我如何來證明這個“無友不如己者”是這樣解釋呢?很自然的,還是根據(jù)《論語》。如果孔子把“無”字作動詞,便不用這個“無”了。比如說,下面有的“毋意”、“毋我”等等,都用這個“毋”字。而且根據(jù)上下文,根據(jù)整個《論語》精神,這句話是非常清楚的,上面教你尊重自己,下面教你尊重別人。過去一千多年來的解釋都變成交情當中的勢利,這怎么通呢?所以我說孔家店被人打倒,老板沒有錯,都是店員們搞錯了的,這要特別修正的。

  種瓜者

  下面一節(jié),等于一個結(jié)論: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古人對于這一句的解釋,我也有點意見。拿孝道來講,過去講中國文化的孝道,本來很重要,我們看歷史上給皇帝的奏議,常有“圣朝以孝治天下”這句話。等于是憲法的基礎(chǔ)精神,過去我們沒有“憲法”這個名稱,但是有這個精神——憲法的哲學(xué)精神,以孝道為基礎(chǔ)、作中心。所以過去的皇帝,權(quán)傾天下,一到內(nèi)宮,見到母后,皇帝也要跪下來,皇太后對什么事講一句不應(yīng)該,皇帝就非改不可。(但是出了內(nèi)宮,母后則不能干政。)固然,我們向來以孝治天下,但硬拉上了作解釋,也是不對的,古人就解釋“慎終追遠”是孝道。所以過去在大陸,人家大廳里的祖宗牌位上面,總是“慎終追遠”四個字,這就是因為古人解釋“慎終追遠”只對孝道而言的。他們解釋:慎其終者,是說對過去了的,死了的先人,我們要懷念他?!懊竦職w厚矣”,他們解釋,如果大家都能孝順父母,孝于祖宗的話,社會風(fēng)氣就趨于厚道了。

  這是有問題的,意思對,但牽強附會。為什么引用曾子的這一段話講學(xué)問呢?

  “慎終追遠”是什么意義?“終”就是結(jié)果,“遠”就是很遠的遠因,用現(xiàn)在觀念的一句話來講就解決了,“一個人要想好的結(jié)果,不如有好的開始。”欲慎其終者,先追其遠,每件事的結(jié)果,都是由那遠因來的,這里我們可以引用佛學(xué)里的一句話:“菩薩畏因,凡夫畏果?!狈鸺业钠兴_,大致相當于中國儒家的圣人,圣人們非常重視一件事情的動機。比如有一個朋友來約你作生意,這個動機,也就是這個初因,我們要注意,也許是善因,也許是惡因,如果是惡因,即使叫你作董事長,將來坐牢的也是你,那么這個因要注意了,所以菩薩是怕這個因。而“凡夫”——普通一般人畏果,像死刑犯到執(zhí)行時才后悔,這個后果來了他才怕。真要注意學(xué)問的人,對每一件事,在有動機的時候就做好,也就是剛才說的,要有好的結(jié)果,不如有好的開始,也就是開始就要慎重。

  有人不擇手段的創(chuàng)業(yè),經(jīng)常喜歡引用西方宗教革命家馬丁·路德的“不擇手段”

  這句話。但是你要注意,對馬丁·路德這句話,不要只說一半,他是說:“不擇手段,完成最高道德?!爆F(xiàn)在把這句話攔腰一刀,砍去一半,把“不擇手段”拿去用,而不是“完成最高道德”,這就很危險了。

  所以“慎終追遠”的意思,是說與其要好的結(jié)果,不如有好的開始,西方文化中有一句俗話:“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币彩沁@個道理。大家認識了這個道理,則“民德歸厚矣”。社會道德的風(fēng)氣,自然都歸于厚道嚴謹。這是“學(xué)問”的道理。

   孔子的素描

  講到這個地方,一直太嚴肅了,所以下面來個滑稽的事情。在這里,也可窺見孔門弟子寫文章的筆法,并不呆板,是活潑生動的。

  子禽問于子貢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子禽名亢,又字子元,少孔子四十歲??鬃右簧v學(xué),尤其是周游列國回來,專心培養(yǎng)后一代,教育后一代,所以學(xué)生都是年輕人。子貢是孔子弟子中最出色的一個人物。吳越之戰(zhàn),也和他有關(guān),他為了保護自己的父母之邦——魯國,自動以國民外交的身份到吳、越去動之以利害,而引起這場戰(zhàn)爭。

  這一段是說有一天子禽問子貢的話,如果把它改編作話劇,那一定是一場很滑稽、很有趣,令人莞爾的戲。好像是子禽悄悄地扯了子貢的袖子,把他拉到門邊,避開了孔子的視線,然后壓低嗓門輕輕的問道:“喂!子貢!我問你,我們這位老師,到了每一個國家,都要打聽人家的政治,他是想官做,還是想提供人家一點什么意見,使這些國家富強起來?”子貢答得很妙!他說:“我們的老師是溫、良、恭、儉、讓以得之的。老弟,夫子不是像你們這一般思想,對于一件事情總把人家推開,自己搶過來干的。他是謙讓給人家,實在推不開了,才勉強出來自己做的。假如你認為老師是為了求官做,也恐怕與一般人的求官、求職、求功名的路線兩樣吧?”可見他沒有作正面的答復(fù),只把反面的道理告訴子禽,等于對年輕后進同學(xué)的一種教育方法,這方法是啟發(fā)式的,不作正面解答,要受教的人自己去思考判斷。

  溫、良、恭、儉、讓?,F(xiàn)在先簡單的解釋這五個字的五種觀念。

  “溫”是絕對溫和的,用現(xiàn)代的語匯來講就是平和的?!傲肌笔巧屏嫉摹⒌赖碌?。

  “恭”是恭敬的,也就是嚴肅的?!皟€”是不浪費的?!白尅笔且磺卸际侵t讓友好的、理性的、把自己放在最后的。上面這五個字,也可以說是五個條件。描寫了孔子的風(fēng)度、性格及他的修養(yǎng)。

  這五個字包含了許多,也就是中國儒家教人作為一個人,要在這五個字上作重大的研究,多下功夫。

   五字串通五經(jīng)

  講到溫、良、恭、儉、讓這五個字,就又牽涉到中國文化的全體根源。因此,我們首先就要研究一本書——《禮記》。它是中國文化的一個寶庫。我們的“大同”思想,就是《禮記》中《禮運》篇里的一節(jié)。要了解“大同”思想的哲學(xué)基礎(chǔ),必須要把《禮運》這一篇全盤搞清楚。所以《禮記》是我們文化的寶庫,也是過去幾千年來憲法精神的所在,里面包括了現(xiàn)代的學(xué)問:政治、經(jīng)濟、哲學(xué)、教育、社會、科學(xué),什么東西都有,乃至醫(yī)藥、衛(wèi)生,以及中國人過去的科學(xué)觀念,都有了。所以要了解中國文化的根本,《禮記》是不能不研究的。豈但是《禮記》,換句話說,要了解我們中國文化,了解孔孟思想,了解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一直下來的根本淵源,還必須了解其他“五經(jīng)”。

  談到“五經(jīng)”,《禮記》中有一篇《經(jīng)解》,對于“五經(jīng)”作總評。這怎么說法呢?以現(xiàn)在的觀念來說,就是對“五經(jīng)”扼要簡單的介紹:對《詩》、《書》、《易》、《禮》、《樂》、《春秋》以一兩句話批評了。

  《經(jīng)解》篇說:“孔子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币馑际?,到一個地方,看社會風(fēng)氣,就可知道它的文教思想。

  《經(jīng)解》篇接著說:“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彼^詩的教育,就是養(yǎng)成人的溫柔敦厚。講到溫、良、恭、儉、讓這個“溫”字,就得注意孔子所說詩教的精神。(現(xiàn)在我們不偏向于這方面,暫時只作一參考。)

  “疏通知遠,書教也?!薄稌?jīng)》又叫《尚書》,是中國第一部歷史,也不止講歷史,而是中國歷史文獻的第一部資料?,F(xiàn)在西方人學(xué)歷史,(現(xiàn)在我們研究歷史的方法,多半是由西方的觀念來的。)是鉆到歷史學(xué)的牛角尖里去了,是專門對歷史這門學(xué)識的研究,有歷史的方法,歷史的注解,歷史對于某一個時代的影響。中國過去的情形,學(xué)術(shù)家與文學(xué)家是不分的,學(xué)術(shù)家與哲學(xué)家也是不分的。中國人過去讀歷史的目的,是為了懂得人生,懂得政治,懂得過去而知道領(lǐng)導(dǎo)未來,所以它要我們“疏通知遠”。人讀了歷史,要我們通達,透徹了解世故人情,要知道遠大。這個“遠大”

  的道理,我講個最近的故事來說明,有一位做外交官的朋友出國就任,我送他一副對聯(lián),是抄襲古人的句子:“世事正須高著服,宦情不厭少低頭。”一般人應(yīng)當如此,外交官更要善于運用它。對于世局的變化,未來的發(fā)展,要有眼光,要看得遠大。

  “宦情”是做官的情態(tài),要有人格,尤其外交官,代表了國格,代表全民的人格,要有骨頭,站得起來,少低頭,并不討厭“少低頭”。不能將就人家,要怎樣才做得到呢?就是懂得歷史——疏通知遠——這是《書經(jīng)》的教育精神。

  “廣博易良,樂教也。”樂包括了音樂、藝術(shù)、文藝、運動等等。在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中,這些都包括在“樂”里,“易良”就是由壞變好,平易而善良。

  “絜靜精微,易教也?!薄兑捉?jīng)》的思想,是老祖宗們遺留下來的文化結(jié)晶。我們先民在文字尚未發(fā)明時,用八卦畫圖開始記事以表達意思。什么叫絜靜呢?就是哲學(xué)的、宗教的圣潔;“精微”則屬科學(xué)的。易經(jīng)的思想是科學(xué)到哲學(xué)。融合了哲學(xué)、科學(xué)、宗教三種精神。所以說“絜靜精微,易教也?!?br/>
  至于“恭儉莊敬,禮教也?!笔侨烁竦男摒B(yǎng),人品的薰陶。

  “屬辭比事,《春秋》教也。”《春秋》也是孔子作的,也是歷史。什么是“屬辭比事”呢?看懂了《春秋》這個歷史,可提供我們外交、政治,乃至其他人生方面作為參考。因為人世上許多事情的原委、因果是沒有兩樣的,因此常有人說歷史是重演的。這是一個哲學(xué)問題,歷史會重演嗎?不可能。真的不可能嗎?也許可能,因為古人是人,我們也是人,中國人是人,外國人還是人,人與人之間,形態(tài)不同,原則卻變不到那里去,所以說歷史是重演的。但是,不管歷史重演不重演,尤其中國文化有五千年的歷史,對于作人處世,處處都有前輩的經(jīng)驗。雖然古代的社會形態(tài)與我們不同,原則卻沒有兩樣,所以讀了《春秋》,“屬辭比事”,就知識淵博,知道某一件事情發(fā)生過,古人也曾有這樣一件事情,它的善惡、處理方法都知道,這個就叫“比事”了,是“《春秋》教也”。

  以于五經(jīng),在《經(jīng)解》中,只用幾個字,就將每一部書的精華思想予以表征。拿現(xiàn)在的白話文來講,這每一句話的幾個字,就可以拿到好幾個博士學(xué)位。“小題大作”

  嘛!盡管作,從西方文化自十六世紀的文藝復(fù)興運動開始,到現(xiàn)在為止,一切都扯進來,扯到最后,說明了這一點,就可以完成一篇博士論文了。但是在古人,幾句話而已。

   善知識與惡知識

  下面還有:“故《詩》之失,愚。”老是去搞文學(xué)的人,變成讀書讀酸了的書呆子,很討厭,那就是笨蛋。任何學(xué)問,有正反兩面,五經(jīng)也如此。

  接著提到“《書》之失,誣?!彼宰x歷史要注意,尤其讀中國史更要注意,因為宋朝的歷史是元朝人編的,元朝的歷史是明朝人編的,明朝的歷史是清朝人編的,事情相隔了這么久,而且各人的主觀、成見又不同,所以歷史上記載的人名、地名、時間都是真的,但有時候事實不一樣,也不見得完整。為了彌補這個缺陷,還要讀歷史的反面文章。反面文章看什么呢?看歷朝的奏議,它相當于現(xiàn)代報紙的社論,在當時是大臣提出的建議和報告。為什么要提出建議報告?可見所提的事出了毛病,否則就沒有建議了。宋朝王荊公——王安石就說過懶得讀《春秋》,認為那是一本爛帳簿,這也是認為“《書》之失,誣”的觀念。這點是我們研讀歷史要注意的。

  “《樂》之失,奢?!惫馐侵v藝術(shù)等等,又容易使社會風(fēng)氣變得太奢靡了。

  “《易》之失,賊?!币粋€人如果上通天文,下通地理,手掐八卦,未卜先知,別人還沒有動,他就知道了一切,這樣好嗎?壞得很!“察見淵魚者不祥”。如果沒有基本道德修養(yǎng),此人就鬼頭鬼腦,花樣層出了。所以學(xué)《易》能“上通天文,下通地理?!惫倘缓苤匾?,但“作人”更重要,如果作人沒有作好,壞人的知識愈多,做壞事的本領(lǐng)越大,于是就“《易》之失,賊”了。

  “《禮》之失,煩。”禮很重要,過分講禮就討厭死了,等于說我們?nèi)蔗t(yī)學(xué)理論,兩手就不敢摸面包。全聽律師的話,連路都不敢走,動輒犯法。你要搞禮法,那煩透了。所以“禮”要恰到好處。

  “《春秋》之失,亂。”懂了歷史的春秋大義以后,固然是好,有時候讀了歷史又有問題,好像一個人不研究軍事哲學(xué),則這個人作為一個健全的國民不成問題,等到研究了軍事哲學(xué)以后,相反的,他又容易闖亂。不會武術(shù)的人,最后可以壽終正寢;會了武術(shù),反而不得好死,是一樣的道理。

  《經(jīng)解》對五經(jīng)的批評,正面反面都講了。下面一段,就是告訴我們,五經(jīng)的修養(yǎng),要做到溫柔敦厚而不愚。這樣的人,才能愛任何一個人,愛任何一個朋友。所謂敦厚,對別人的缺點,容易包涵,容易原諒,對別人的過錯,能慢慢的感化他,可是他并不是一個迂夫子,那么才是“深于詩者也”,這樣才算是詩的教育。以下《書》、《易》、《禮》、《樂》、《春秋》,都是如此?,F(xiàn)在我們再回到《論語》上來。

  子貢所講孔子的溫、良、恭、儉、讓,是講孔子的修養(yǎng),是集中國古代傳統(tǒng)文化之大成,他有了這樣高深的修養(yǎng),所以他的目的,就是我國古代的“淑世主義”,他具有救世救人的思想,也就是我們前面所提到的他的千秋大業(yè)。千秋大業(yè)就是學(xué)問思想,千秋事業(yè)在當時是很寂寞的,例如孔子、老子、釋迦牟尼、耶穌、穆罕默德等等,在當時并未受人重視,可是德及萬世,名震千古??鬃舆@種千秋事業(yè)是要集中國文化、思想、精神之大成,認清楚自己的任務(wù),犧牲現(xiàn)實的榮華,才能夠做到。所以子貢對子禽說,你問到老師究竟為什么來著?你看看老師是這樣一個人,如果你一定要認為他對政治有野心,有要求的話,恐怕他所要求的,也不是一般人所能了解的。

  經(jīng)過了這一段有趣味的問答,下面一段的問題就來了。

   老鼠生兒的孝道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講到這里,我們要向前輩的某些儒者、理學(xué)家、讀書人告?zhèn)€罪了,他們的解釋,又是錯誤的。他們說看一個人,他父母還在的時候看他的志向,父母死了的時候看他的行為,三年當中,沒有改變他父母所走的路線,這個人就叫作孝子了。問題來了,假使父母行為不端,以竊盜為生,兒子不想當小偷,有反感,可是為了孝道,就不能不當三年小偷去。這樣,問題不就來了?如果遇到壞人的話,明明知道錯,可推說:“孔子說的呀!圣人說的呀!為了作孝子,也只好做錯三年呀!”這叫圣人嗎?照這樣講,我就叫它是老鼠生兒的孝道哲學(xué)。為什么呢?俗話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兒打地洞。”通嗎?不通!這些問題,都出在過去的誤解。當然,宋儒并不一定完全錯,但像這種錯的地方,我們要注意。所以古人說,讀書要頂門上另有一只眼。

  中國宗教里有的神像,多一只眼睛,名為智慧眼。我們要用宗教家所謂的智慧之眼去看,就很容易了解了。

  “父在觀其志”的這個“志”,古人的文字“志”為“意志”之意,它包括了思想、態(tài)度。我們都曾經(jīng)作過兒子,都有這樣的經(jīng)驗:當父親、師長的面前,聽到教訓(xùn)吩咐,口口聲聲稱“是”,但背過身來,卻對著同學(xué)、朋友,做一個鬼臉,表示不聽。

  所以“父在觀其志”這話,是說當父母在面前的時候,要言行一致。就是父母不在面前,背著父母的時候,乃至于父母死了,都要言行一致,誠誠懇懇,非常老實,說不接受就是不接受;如果作好人,就要作到底,父母死了,于三年之內(nèi),無改于父之道,說得到做得到,經(jīng)過三年這么久的時間,感情沒有淡薄,言行一致,一貫作法,這就是孝子。

   無所適從的禮俗

  下面講做學(xué)問的態(tài)度。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jié)之,亦不可行也。

  為什么講學(xué)問講到禮?這個禮,剛才提到了《禮記》。講到禮,感慨良深!我們知道,中國人都自稱“禮義之邦”,現(xiàn)在很成問題。幾十年前,遇到人打恭,后來慢慢改成鞠躬,后來再加上一點軍事化的,將手舉起掌近于眉,十五度的半鞠躬,以后改成兩方面握手,又變成現(xiàn)在的點一個頭,后來又變成翹一個下巴?,F(xiàn)在我們中國人,見面施禮的動作,不知道是哪一套了。所以說,講到文化,感慨良深。

  文化表現(xiàn)在形態(tài)上,常有四樣大類:“衣、冠、文、物”。我們在日本都還看得到,日本人平常也穿西裝,但是遇到皇室的重大典禮,還是穿自己制定的民族禮服。

  過去執(zhí)政黨在抗戰(zhàn)以前,擬過一個關(guān)于“衣、冠、文、物”的文件草案,對國民的衣服,都有了規(guī)定,后來因抗戰(zhàn)軍興,沒有實行。

  現(xiàn)在我們在禮儀方面,看見了人,剛說的五套禮貌都要來的,再加上在飛機場,還有抱一下,貼個臉的,真可謂集古今中外之大成。又看結(jié)婚禮儀,過去拜天地,拜父母,后來改成文明結(jié)婚,新娘穿白衣服,這是我們過去的孝服;還有男儐相,拉紗的花童,這叫“文明結(jié)婚”。再下來,法律問題,寫一張婚約,蓋兩個章,還加上證人,大有為離婚作準備的味道,現(xiàn)在更簡單了,跟外國人結(jié)婚的,外國人穿上那種日本式的木拖板,就去結(jié)婚了。到法院公證處看看,什么怪樣子的都有。

  喪事上更看出來了,軍樂隊、西樂隊、鑼鼓隊、笙簫隊、和尚、道士,集古今中外之大成,出殯行列,什么都有,不倫不類。所以講這個禮儀,我們大家要注意,為自己的國家建立文化,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我們大家要起來做具體的研究。

  此外,《論語》上的“禮”是社會秩序的禮,個人的禮。曾有一個學(xué)生給我的信上稱“南老師”,我對他說,不知道你究竟寫信給誰,因為我的孩子也在教書,也是“南老師”,你既不照中國禮法稱名,也可照西洋規(guī)矩稱“親愛的某某”,只來一個“南老師”,“南”是姓氏,是通稱;名是特稱。在我們中國的禮貌,有事寫信用通稱,呼姓是不禮貌的。更滑稽的是他自稱“愚生某某”。這個“愚”,本來是平輩稍長或長輩自成的謙詞,“愚兄”、“愚叔”、“愚舅”等等。而他來個“愚生”,就不知道到底誰是誰的學(xué)生了。這是一般人看不起中國文化,不加以注意,所發(fā)生的許多問題之一。信不會寫,禮貌不懂,不知道進退應(yīng)對,不曉得席位尊卑?,F(xiàn)代坐沙發(fā),坐汽車,西方物質(zhì)文明產(chǎn)品的使用,西方人也還是有西方人的禮貌、西方人的規(guī)矩,尤其學(xué)外交的人不能不懂。而現(xiàn)在年輕人常弄錯,所以我們自稱“文章華國,詩禮傳家。”反省起來,是很難過的,非常沉痛的;為了國家民族,這些地方是要注意的。

  再講到有子的話“禮之用,和為貴?!边@等于禮的哲學(xué)。禮是干什么的?是中和作用,說大一點就是和平。這也就是禮的思想。人與人之間會有偏差的,事與事之間彼此有矛盾;中和這個矛盾,調(diào)整這個偏差,就靠禮。那么法律也就是禮的作用,法律的原則之下,理國乃至辦事的細則,就是禮的作用。假如沒有禮,社會就沒有秩序,這怎么行?所以人與人之間要禮,事與事之間要禮,而禮的作用,“和為貴”,就是調(diào)整均衡。

  “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敝袊幕蟹Q先王,不是指那一個皇帝是先王,“先王”這兩個字,就是我們現(xiàn)在講的“傳統(tǒng)文化”、“中國文化”的意思。所謂“王者望也”、“王者用也”這些注解以外,我們了解“先王”兩字的精神,就代表列祖列宗。所以中國文化的先王之道“斯為美矣”,最了不起的,我們?nèi)宋奈幕慕⒈仁澜缟先魏蚊褡?、任何國家都更早。“小大由之”,無論大事小事,都要由禮的精神來處理,失去了禮的精神就不行,一定出毛病。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jié)之,亦不可行也?!边@是講相當矛盾的道理。

  我們經(jīng)常看到“矯枉過正”四個字,“枉”是歪了,看見事物歪了,必須要矯正它;矯正得過分了,又是歪了。換句話說,不是向這邊歪,就是向那邊歪。總之“過正”

  就是歪。禮也是這樣,要中和,過分的調(diào)節(jié)也不好。一個青年一點不懂禮貌固然不對,但他一天到晚都講禮貌,太多禮了,人家就要誤會他拍馬屁,所以“知和而和”,對一件事,了解了它的中和之道,而去中和、去調(diào)整它。但過分的調(diào)整就錯了,“不以禮節(jié)之,亦不可行也?!彼远Y義的基本精神,是調(diào)節(jié)一件事物,中和一件事物,但是有一定的限度,超過了這個限度,又要重新把它調(diào)整。

   上帝的外婆是誰

  要研究中國文化,孔子所編的《禮記》是不能不看的。它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初期包羅萬象的著作。以現(xiàn)代學(xué)術(shù)來講,包括了哲學(xué)、政治、軍事、經(jīng)濟、衛(wèi)生、醫(yī)學(xué)等各方面的學(xué)問。當然,是原則,不像現(xiàn)在分得那么細。所以《禮記》這部書,并不是只講禮貌,我們的禮節(jié)禮貌,只是禮的一種表現(xiàn)而已。中國文化的“禮”字,拿西方文化來講,就是哲學(xué)。哲學(xué)大致可分兩個范圍,以中國道理來講,一個是形而上的,一個是形而下的。所謂形而下的,是宇宙萬有一切學(xué)問,都包括在內(nèi);形而上的,在中國人叫作“道”,在儒家思想叫“天”,“天道”也就是“本體論”。形而下的,在西方哲學(xué),就是“知識論”、“人生的價值論”。西方哲學(xué)大概是這樣分類的?!靶味稀边@個名稱,來自《易經(jīng)》,日本人翻譯希臘哲學(xué)時,借用了《易經(jīng)》上孔子所說的這個名詞——“形而上者謂之道”。

  什么是“形而上”?就是宇宙來源的問題——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先有男或是先有女?究竟這個宇宙萬有是誰創(chuàng)造的?宗教家說是一位主宰創(chuàng)造的。哲學(xué)家就問這個主宰是哪里來的?創(chuàng)造主宰的又是誰?假使創(chuàng)造主宰的是主宰的媽媽,那么主宰的外婆又是誰?哲學(xué)家是一路追到底的。討論這形而上的道,就是“本體論”?!靶味隆?br/>
  是講宇宙萬有形成以后的各種現(xiàn)象和各種知識。西方“本體論”的探討,最早發(fā)源于希臘,也已經(jīng)兩三千年了。當時大概又分作兩派,一派是唯物思想,一派是唯心思想。

  這個唯心與中國固有文化所講的唯心,又不相同。講到哲學(xué),這個基本上的思想來源問題,首先要認識清楚,以免混淆。

  后來哲學(xué)家認為:人為什么會知道宇宙的來源?是靠知識來的,靠思想來的,那么,思想的本身是不是靠得???就先要研究了。于是產(chǎn)生了知識論。假使思想的本身都靠不住,那么用思想所了解的“宇宙的本來”,也是不完整的。這就是哲學(xué)的范圍了。一直經(jīng)歷了上下幾千年的這一學(xué)術(shù),中國人根據(jù)日本人的翻譯,叫它為“哲學(xué)”。

  另外一部分是“人生哲學(xué)”——研究人的價值問題。

  在西方哲學(xué)家看來,中國人沒有哲學(xué),至少過去中國沒有像西方人一樣,追究宇宙的本體。像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西方文化這個系統(tǒng)是很嚴謹?shù)?,他們的哲學(xué)思想最初是宗教,宗教只教人信,而且是專制強權(quán),絕不容許你懷疑。你想知道上帝怎么來的,但是你不能問,只要“信”就得救。哲學(xué)家說,你要我信可以,不過你要把那個幕拉開給我看看,我看到了以后,絕對信!這是哲學(xué)精神。

  后來,因為哲學(xué)的發(fā)展,又形成了科學(xué),科學(xué)家更進一步說,光看一下還是不行,我要摸到以后,我才相信的確有這個東西。所以由宗教而哲學(xué),而科學(xué),是今日西方文化發(fā)展的步驟。

  中國人真的沒有哲學(xué)嗎?有!所有哲學(xué)是“人生哲學(xué)”。只講作人倫理的道德,講作人應(yīng)該怎樣。西方人認為我們沒有哲學(xué),過去我國的一些學(xué)者也跟著人家這樣講,是不對的。事實上,中國哲學(xué)思想,都包括在《禮記》、《易經(jīng)》等書里面,而且最多了,不過須要大家努力整理。我國學(xué)者,在這幾十年來,所整理出來的哲學(xué)思想,還是不夠的,太不夠了!而且有所偏。這還要我們自己溫故知新,多向這方面努力。

  現(xiàn)在,我們講的重點:“禮”不光是禮貌、禮節(jié),而且包括了形而上的哲學(xué),和形而下人生上的一切運用。因此,下面就接到這一節(jié)了。

   《三國演義》的幕后功勞

  有子曰:信近于義,言可復(fù)也;恭近于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信近于義,言可復(fù)也?!睘槭裁粗袊幕岢叭?、義、禮、智、信”?“信”

  有什么好處?為什么教人建立“信”?因“信近于義”,義者相宜也。這“義”字上表現(xiàn)了中西文化的不同。我們要注意“仁義”兩字,“仁”字,凡是博愛、慈愛都叫“仁”,世界各國文化,都有“仁”的同義字;但中國的“義”字,英文、法文、德文,任何一國文字中都沒有同義的字。只有中國文化中才有的。這個“義”字,有兩個解釋,儒家孔門的解釋講:“義者宜也”。恰到好處謂之宜,就是禮的中和作用,如“時宜”就是這個意思。另外一個解釋,就是墨子的精神——“俠義”,所謂“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中國人有這個性格,為朋友可以賣命,我們中國人這種性格,有時候比儒家的影響還要大,為了朋友,認為這條命該送給你,沒有關(guān)系,幫你的忙給了你,其他民族也有這種精神,可是沒有這種定義。我們有這種文化,而且過去中下層社會普遍存在。這很重要,尤其一個國家在變亂的時候更明顯,在抗戰(zhàn)期間就看到,老百姓為國家民族犧牲的精神,非常偉大,就是中國文化的表現(xiàn)。有人說這是儒家孔孟思想影響的,并不盡然,其實是《三國演義》等等幾部小說教出來的。所以中華民族能夠有忠義之氣,這是我們民族的特性,特別的長處,所以我們負責(zé)教育的,要留意這類問題。

  這里“信近于義”的“義”,與墨子的“義”字,有相同之處。人為什么守信?

  答應(yīng)的話,一定做到。所以我們歷史上有著名“季布一諾千金”的故事?!墩撜Z》中的子路也是這樣的人?!把钥蓮?fù)也”,守信的人,不可講空話,因為“言可復(fù)也”,講了話必須恢復(fù)。什么是“恢復(fù)”?就是講了的話要“兌現(xiàn)”。

  “恭近于禮,遠恥辱也。”禮貌的當中要恭敬。所謂恭,就是內(nèi)心對事情的莊重認真,并不是看見人敬禮就是恭;雖然不敬禮,當朋友有困難的時候,那種無限關(guān)心的神態(tài),不說出來就知道。所以人恭敬不恭敬,表面態(tài)度雖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內(nèi)心的事。因此恭敬就是禮。人與人為什么要恭敬?“遠恥辱也”,免得招來無謂的恥辱。

  “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因就是動機,中國文化:親親、仁民、愛物?!耙虿皇溆H”,意思是人絕對無私是做不到的。(這個問題,將來會討論到,中國文化中兩個觀念是由道家出來的,一個是大公無私,一個是絕對自私,兩種極端思想,對我們而言都做不到的。而儒家則主張有限的自私。)舉個例子,如果大家沒有衣服穿,我弄到了一件,先給我的父親穿,父親穿了給我穿,等自己多一件時,再給別人穿。助人的心行,由近而遠,漸漸擴及他人。“亦可宗”,像這個樣子,也可以宗仰。

  這些都是講做學(xué)問的態(tài)度。然后再引用孔子的話: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xué)也已。

  說明學(xué)問的道理,并不是只讀死書,而是注重現(xiàn)實人生中的作人處世。孔子說生活不要太奢侈,“食無求飽”,尤其在艱難困苦中,不要有過分的、滿足奢侈的要求。

  與《鄉(xiāng)黨篇》孔子自己生活的態(tài)度、作人的標準是相通的。“居無求安”,住的地方,只要適當,能安貧樂道,不要貪求過分的安逸,貪求過分的享受。這兩句話的意義,是不求物質(zhì)生活的享受,而重視精神生命的升華。“敏于事而慎于言”,包括了一切責(zé)任、一切應(yīng)該做的事,要敏捷——馬上做?!吧饔谘浴?,不能亂說話?!熬陀械蓝伞保@個“道”就是指學(xué)問、修養(yǎng)。那么哪里叫“有道”呢?古人的書本,書本上就是“有道”,從書本上去修正作人做事的道理,這個樣子就叫作好學(xué)??梢姟秾W(xué)而》一篇,并不是說讀書就是學(xué)問,前后好幾處,都是這樣證明的。

   多才多藝的子貢

  接下來講子貢。我們特別留心這個人,上面也曾提到過,子貢在孔門弟子中,不但是學(xué)問家,也是外交家、政治家,以現(xiàn)代觀念來講,也是工商界的鉅子。

  讀司馬遷的《史記》,就可以看見一篇東西——《貨殖列傳》,《史記》這部書,在中國歷史文化上,有了不起的價值?!敦浿沉袀鳌肪褪侵v商業(yè)家,講社會工商經(jīng)濟發(fā)展的情形。中國文化在過去始終是輕商的,所謂士、農(nóng)、工、商,商人的階級,列在四民之末,為社會所輕視,而司馬遷特別提出商來,寫了這篇創(chuàng)作。以后中國的歷史,才有《貨殖列傳》的精神,順便也記載一般經(jīng)商者的事。司馬遷當時寫《貨殖列傳》的動機,是認為工商社會的發(fā)展,是關(guān)系國家政治的命脈,不能不注意,可是當時不能如此明顯提倡,所以他寫了《貨殖列傳》。其中還包涵許多褒貶的微詞。

  司馬遷有很多東西是創(chuàng)作,像他又寫了《游俠列傳》。在過去,人們認為游俠這一批人,作奸犯科——“老子拳頭大”,就是那么回事。司馬遷卻特別寫了《游俠列傳》,他認為這些人在社會落伍的時候、動亂的時候,道德、道理、人情、法律都沒有辦法的時候,只有“老子拳頭大!”一伸胳膊則沒有事了,才可解決問題,所以他覺得這種精神,非??扇?,就寫了《游俠列傳》。

  《史記》這部書,研究起來很有趣,中國文化的許多精神,司馬遷都在《史記》上點出來了。

  我們講子貢,牽涉到《史記》,司馬遷在《貨殖列傳》中,特別提到子貢這個人,非常了不起,乃至強調(diào)地說,孔子的學(xué)說思想,后來能夠流傳下來,端賴他的出力。

  現(xiàn)在講到學(xué)問的修養(yǎng),提到子貢一段非常重要的話: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逼渌怪^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這一段很值得注意的。以前一直講學(xué)問,這一段則是描寫有一天子貢問孔子的故事。有如電視上的一個短劇。

  子貢說,老師!人窮了,倒楣了,還是不諂媚,不拍馬屁,不低頭;發(fā)財了,得意了,還能夠?qū)θ瞬或湴?,何如?這個“何如?”若演起戲來,導(dǎo)演一定教演員作得意狀。子貢這個時候,似乎認為自己學(xué)問修養(yǎng)做到這個地步已經(jīng)很不錯,很有心得了,心里在想一定可以得到老師的欣賞,給一個一百分,至少九十分,所以他這“何如”

  用白話來說是:“老師!你看看我怎么樣?”那種自肯的味道,完全在這“何如”兩個字上表現(xiàn)出來了。

  我們都常聽說“得意忘形”,但是,據(jù)我個人幾十年的人生經(jīng)驗,還要再加上一句話——“失意忘形”。有人本來蠻好的,當他發(fā)財、得意的時候,事情都處理得很得當,見人也彬彬有禮;但是一旦失意之后,就連人也不愿見,一副討厭相,自卑感,種種的煩惱都來了,人完全變了——失意忘形。所以我就體會到孟子講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币粋€人做學(xué)問,只要做到“貧賤不能移”一句話——能夠受得了寂寞,受得了平淡,所謂“唯大英雄能本色”,無論怎么樣得意也是那個樣子,失意也是那個樣子,到?jīng)]有衣服穿,餓肚子仍是那個樣子,這是最高修養(yǎng),達到這步修養(yǎng)太難了。所以子貢講的“貧而無諂,富而無驕”的確是不容易,很難得。

  可是孔子并沒有給他九十分,只是“可也”而已。下面還有一個“但是”,但是什么?

  “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蹦阕龅礁F了,失意了不向人低頭,不拍馬屁,認為自己就是那么大,看不起人,其實滿肚子的不夠;或者你覺得某人好,自己差了,這樣還是有一種與人比較的心理,敵視心理,所以修養(yǎng)還是不夠的。同樣的道理,你到了富而不驕,待人以禮,因為你覺得自己有錢有地位,非得以這種態(tài)度待人不可,這也不對,仍舊有優(yōu)越感。所以要做到真正的平凡,在任何位置上,在任何環(huán)境中,就是那么平實,那么平凡,才是對的。所以孔子告訴子貢,像你所說的那樣,只是及格而已,還應(yīng)該進一步,做到“貧而樂,富而好禮?!卑藏殬返馈0藏毦头浅ky,孔子在下面就有“君子,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的話。所以有些朋友很了不起,很清高,聊天時常常問起:“你看我這個人怎么樣?”我說:“我個人不完全同意你,你是很清高,不過有一點茍求清高?!币粋€人是應(yīng)該清高的,但有人是茍求清高,或者為了標榜自己清高,因此只好忍痛犧牲。那就大可不必,這就不平凡,不平凡不是真涵養(yǎng)的精神。因此孔子告訴子貢,要安貧樂道,要平實,他說僅是做到不驕傲,不算好,還要進一步做到好禮,尊重別人和愛人。

  富而好禮的方面,我們與工商界人士接觸就看得出來,社會上的有錢人,有的非常討厭,不學(xué)無術(shù),一開口庸俗不堪,所以富有不一定好禮。好禮不一定僅僅講禮貌,而是在學(xué)問作人各方面隨時虛心求進。假如一個真正富有的人,能夠不斷追求學(xué)問,不斷講究作人做事的道理,實在了不起。有的人事業(yè)成功了以后,往往親朋間脫離了關(guān)系,這是遺憾的事。

  講到這里,再看下去,知道子貢是服了老師,孔子是了不起的,所以子貢提出了一句話來說:“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這個詩是古代的詩,誰作的呢?前輩古人作的,當時流傳很廣?!叭缜腥绱?,如琢如磨。”這八個字是引用古詩里的原句。這詩是講做玉石的方法,如花蓮的玉石,最初是桌面大的一塊石頭,買來以后,先將它剖開,里面也許能有幾百個戒指面,也許只有十個八個也說不定。

  做玉器的第一步,用鋸子弄開石頭叫剖,也就是切;找到了玉,又用銼子把石頭的部分銼去,就是第二步手術(shù)叫磋;玉磋出來了以后,再慢慢地把它雕琢,琢成戒指型、雞心型、手鐲型等一定的型式、器物,就是琢;然后又加上磨光,使這玉發(fā)出美麗奪目的光彩來,就是磨。切、磋、琢、磨,這就是譬喻教育。一個人天生下來,要接受教育,要慢慢從人生的經(jīng)驗中,體會過來,學(xué)問進一步,工夫就越細,越到了后來,學(xué)問就越難,所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這句話大有推崇孔子的意思,好像說:“做學(xué)問還要像玉一樣地切磋琢磨,我懂了?!蹦敲纯鬃哟饛?fù)他了,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辟n是子貢的名字,孔子說你懂得這個道理,現(xiàn)在可以開始讀書了,也可以開始讀詩了,因為我剛剛提示了你一個道理,你自己就能夠另外推演出別的道理來。這表示了一個人的天分高,拿現(xiàn)在的教育來說,是教了一個原則,其他就可以自己類推了。

   詩的人生

  不過這句話研究起來有一個問題,是詩的問題。我們知道中國文化,在文學(xué)的境界上,有一個演變發(fā)展的程序,大體的情形,是所謂漢文、唐詩、宋詞、元曲、明小說,到了清朝,我認為是對聯(lián),尤其像中興名將曾國藩、左宗棠這班人把對聯(lián)發(fā)展到了最高點。我們中國幾千年文學(xué)形態(tài)的演變,大概是如此。

  今天中午有位學(xué)者,談到很多人寫作的東西,他說過去看了一些作品,馬馬虎虎過得去,還不注意。現(xiàn)在看一些作品可難了。他這話是真的。有些人有文學(xué)家的天才,隨便寫幾句,從筆調(diào)上一看,就知道他在文學(xué)上一定會有成就;也有的人力學(xué)一輩子,也不能變成文學(xué)家。雖然寫文章寫得蠻好,但是他到不了那個程度,怎么下工夫都無法突破他們自己的那一個極限,他的文章始終只是一個科學(xué)家的文章。所以看科學(xué)的書,沒有辦法看得有趣味。我曾經(jīng)對學(xué)生說,你教化學(xué)的,如配合文學(xué)手法來教,會比較成功??茖W(xué)本身很枯燥,所以最好把它講得有趣味,比如對一個公式,先不要講公式,講別的有趣的;最后再說明這個有趣的事,跟某一公式的原理是一樣的,聽的人就可以貫通。結(jié)果有幾個學(xué)生用這個方法教,的確很成功。但現(xiàn)在中國文學(xué)正在劇變當中,還找不出一個法則來。

  至于詩,過去我們讀書,沒有人不是在小學(xué)(不是現(xiàn)代的小學(xué))就開始學(xué)詩的。

  每一個人都會作詩,不過是不是一個詩人,是另一個問題。有人問為什么我們對詩的教育這樣重視,這是個大問題。下面第二篇《為政》里就有一個要點,說明這個道理。

  一般人通常認為,作詩就是無病呻吟,變成詩匠。從前也有人打趣這種詩,所謂“關(guān)門閉戶掩柴扉”,關(guān)門就是閉戶,閉戶也是關(guān)門,掩柴扉還是關(guān)門。平仄很對,韻腳也對,但是把它湊攏來,一點道理都沒有。這就是無病呻吟,這樣的文學(xué),實在有問題,都變成“關(guān)門閉戶掩柴扉”了。過去還有一個笑話,在幾十年前,有一種所謂“廁所文學(xué)”。在江南一帶,像茶館等公共場所的墻上,亂七八糟的字句,寫得很多。

  這些字句,無以名之,有人就稱它為“廁所文學(xué)”。有人看了這些文字,實在看不下去了,也寫了一首詩,這首詩也代表了中國文化中文學(xué)的末流。原句是:“從來未識詩人面,今識詩人丈八長,不是詩人長丈八,如何放屁在高墻?”這是當時批評“廁所文學(xué)”的滑稽之作,像這類衰敗的情形,我們現(xiàn)在看來很平常,但當時卻很嚴重。

  所以當年國父不得不提倡革命。那時文學(xué)、文化的問題,是非常嚴重。那些無病呻吟的詩,衰敗的東西太多了!像這一類含義的笑話,實在太多。所以后來“五四運動”

  的時候,要打倒舊文化,固然打錯了,可是這個錯誤的實在,也不能完全由當時動手打的人擔(dān)負起來。這個錯誤是在那個時代,歷史的包袱給他們的壓力而造成的。

  這里孔子對子貢說的話,點出了“詩”的道理是什么,作詩學(xué)詩的人,并不光是想當一個詩人,否則當詩人就要被罵“如何放屁在高墻”。所以詩的目的,并不是專搞文學(xué),其中所含的道理非常重要。關(guān)于詩的文化,孔子在下一篇說了,在這里他告訴子貢,讀了詩,并不是教你變成一個酸溜溜的書呆子,一定要“告諸往而知來者”。

  豈但作詩,我們讀歷史也是一樣,我們?yōu)槭裁醋x歷史?現(xiàn)在大學(xué)里的歷史系、歷史研究所的研讀歷史,雖然拿到好成績,但對作人做事,一點用處都沒有。我們中國人過去讀歷史,主張要學(xué)以致用,它的精神就是“告諸往而知來者”,懂了過去就要知道未來,這也就是詩的精神。

  到了最后,是這一篇的結(jié)論了。大家可以很容易的看出來,《論語》第一篇《學(xué)而》篇的開始:“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你看這一篇文章又是怎么作結(jié)論?恰恰好頭尾相顧。最后一句怎么說呢?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這是《學(xué)而》這一篇的精神所系。他說一個人不怕人家不了解你,最怕你自己不了解別人。這就歸結(jié)了那句“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贝蟾湃藗兌加械囊粋€通病,就是總覺得自己了不起,往往我們說錯一句話,臉紅了;但三秒鐘以后,臉不紅了,自己馬上在心里頭找出很多的理由來支持自己的錯誤,認為自己完全對,再過個把鐘頭,越看自己越對。人,就是這樣,所以人總怪人家不了解自己,而對于自己是不是了解別人這個問題,就不去考慮了。所以《學(xué)而》這一篇的宗旨,最后的一點,以本篇第一節(jié)的“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為重點。這個結(jié)論的重點就是你為什么在心中怨恨?不要怕人家不了解你,最重要的是你是否了解別人。于是這一篇作學(xué)問的目的,到這里得到結(jié)論,整個結(jié)束。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