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公冶長第五

論語別裁 作者:南懷瑾著


  以上四篇是孔門學(xué)問之道的綱要,本篇是拿事例來說明孔門的學(xué)問,對話錄和討論集的味道更濃。

  孔門學(xué)問之道多半是講“用”——作人做事的應(yīng)用。下面記錄的都是孔子學(xué)生的故事,里面談到孔子教育的方法,和在事實上面啟發(fā)教育的作用。

  孔子選女婿

  這一篇以公冶長為篇名,他是孔子的學(xué)生,在《史記》孔門弟子傳,乃至《孔子家語》中,對公冶長的資料都有限。不過散見其他雜學(xué)中的記載,公冶長是懂鳥語的。幾十年前聽到這種事還會哈哈大笑,現(xiàn)在并不稀奇了。因為現(xiàn)代研究生物科學(xué)的人,對于動物的語言和動作所表達的意思都懂了。所以科學(xué)發(fā)達以后,對古代人懂鳥語這種知識,反而并不覺得是笑話。所以我們的俗話有:“近水知魚性,在山識鳥音。”這是很普通的事,也可以說是生活習(xí)慣上體驗得來的。在現(xiàn)代來講,因為古人不大有研究科學(xué)的精神,所以對于公冶長識鳥語,簡直不相信。過去的儒家因此也就不敢說這個話,認為這是個笑話。但到現(xiàn)在由我們研究起來,它不會是笑話。

  子謂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縲紲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以其子妻之”的“子”就是女兒。古時候“子”字是男女通用的,所謂女子、男子、都用“子”。因此古代中國文化對自己女兒可以稱子;而兄弟姊妹之間,妹妹可以稱女弟;到后世反不大習(xí)慣用,也可說在另一方面看,中國過去是男女平等的?,F(xiàn)在就孔子所講公冶長的資料,只知道他坐過牢,為什么坐牢不知道,在歷史上查不出來。在另外的雜書上,有一則關(guān)于他的故事說,公冶長因為懂鳥說話,有一次對鳥失了信用,鳥就害他,所以他坐了牢。為什么呢?傳說的故事是這樣的:有一次鳥對他說:“公冶長!公冶長!南山有頭羊,你吃肉,我吃腸。”結(jié)果公冶長忘記了,把整只羊連肚里東西都吃掉了,鳥沒東西可吃,就想害他。后來又對公冶長說南山有只羊,公冶長跑去,羊沒看到,而看到一個被害死的人,有口難辯,結(jié)果坐了牢。這是我們小時候聽過的故事。這種小孩子神話的傳說,大概有幾千年了,也是根據(jù)雜家的學(xué)問而來,當(dāng)然這僅是傳說而已。究竟公冶長為什么被關(guān)在牢里?就不知道了。但是孔子認為公冶長坐牢,不是罪有應(yīng)得,因此孔子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

  由這件事看來,我們可以知道孔子的為人,絕對不是要選一個有財、有勢或有學(xué)位的人,才把女兒嫁給他。而且最妙的是,他把女兒嫁給坐過牢的公冶長,又把侄女兒嫁給南容——南宮適。為什么呢?我們看下面的理由。

  子謂南容,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我們先要了解一個要點,孔子的出身很苦,他的生母是繼室,孔子的前娘留下來一個殘廢的哥哥,家里很貧窮??鬃邮欢q間,就負擔(dān)起了家庭生活,一切艱難困苦他都嘗過,他是從艱苦中站起來的一個人。他的道德、學(xué)問、文章被后世尊稱為圣人,這圣者不是偶然的。他對哥哥留下來的這個女兒,也是盡心的照應(yīng),最后將這個侄女嫁給南容。

  《論語》中好幾處提到過南容,下面還說到南容“三復(fù)白圭”,孔子才把侄女嫁給他。白圭是什么東西呢?是白玉,“圭”就是做官的人上朝時手上拿的手板,秦漢以后又經(jīng)改變形式為“竹簡”;所謂“朝笏”的便是它。這是干什么用的呢?

  第一是禮儀的規(guī)定;第二作為大事的記載。現(xiàn)在可以用日記本抄一下,古代沒有日記本,遇到朝政大事,像對皇帝報告,如果忘記了怎么辦?就把重要事寫在朝笏上,這是它的第二個用處。所以我們看上古圖畫中的帝王,手里也都拿一塊長型式的手版。

  古人之所以重玉,是有其意義的,并不像現(xiàn)代人愛好寶石的心理,說它是稀世奇珍。古人重玉,是因為“玉潔冰清”,人品要做到像玉一樣潔白,拿玉來比自己人格學(xué)問的修養(yǎng),所以重玉。后世相傳,才戴玉的戒指、手鐲。至于腰帶掛玉佩,這又是什么意思呢?據(jù)說人跌倒了如會受傷,則所佩的玉會先代人受傷。玉碎了,人就可以免于損傷。這種迷信的傳說,是否真有其事?在力學(xué)上可能有這樣一個作用,并不是玉有什么神靈。

  我們知道,白圭就是一塊玉。上古有篇《白圭》,是專門贊嘆玉的詩。贊嘆玉,并不是因為寶石價值高,可值多少美金,而是贊嘆它的“玉潔冰清”。玉的潔白,不能夠有一點瑕疵、污點。南容讀到這篇詩的時候,非常欣賞,再三地朗誦??鬃勇牭剿偃收b這首詩,就把侄女嫁給他。如果說這記載的內(nèi)容就只這樣簡單,那么我們年輕人看到哪家小姐漂亮,去她家門口唱幾支歌試試看,不把你趕出去才怪呢?孔子就那么愛聽歌嗎?那為什么孔子聽南容吟了三次詩就把侄女嫁給他呢?是因為孔子平日考察,如今日訓(xùn)導(dǎo)處之有資料,南容非常注重品德的修養(yǎng),因此他讀到這篇詩的時候,有特別的感慨,被孔子聽見,這時就決定了把侄女嫁給他。到底孔子對南容學(xué)問、人品等修養(yǎng)的考察有何觀感?一個時代——社會上了軌道的太平時代——就需要像南容這樣的人才。他不會埋沒,一定會出頭。南容的才具由此可見。但是,凡有才具的人,多半鋒芒凌厲,到不得勢的時候,一定受不了,滿腹牢騷,好像當(dāng)今天下,舍我其誰?如果我出來,起碼可比諸葛亮。有才具的人,往往會有這個毛病,非常嚴重!南容的智慧、才具是不會被遺棄的,太平治世自然少不了他;一旦到了混亂的時代,才能越高的人,艱難險阻也越多,甚至生命也越危險,但南容不會。因為當(dāng)社會亂的時候,也有善于自處、清以自守之道,他絕不會遭遇殺身之禍,可以免于刑戮。換句話說,他擅于用世。不但有用世的才具,也擅于自處之道。因此孔子把自己的親侄女嫁給他。

  我們把這兩節(jié)合起來研究,就可見孔子處事有一定的原則。南容雖然善于自處,但公冶長在學(xué)問修養(yǎng)上,有更深的功夫,所以遭遇困逆還能夠不怨不尤,涵養(yǎng)得平平淡淡。事實上比起來,他認為公冶長比南容更了不起。但是假如孔子把侄女嫁給公冶長,很可能遭到社會的批評,說他沒存好心,把侄女嫁給坐過牢的公冶長,而把自己女兒嫁給世家公子的南容。可是他的做法,恰恰相反。在這些地方,我們雖有作吹毛求疵研究之嫌,但它是一個事實。重點在于“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于刑戮?!边@兩句話是孔子處世的原則。一個人如何做到治平之世,才具不被埋沒;混亂之際,不會遭遇生命危險,實在頗為不易。

  第三個評論的學(xué)生為子賤。子賤姓宓,名不齊,子賤是他的號。這是年輕人,《史記》上記載他比孔子少三十歲,《家語》記載他比孔子少四十多歲,到底小多少歲?在這里不是主題,反正這是孔子晚年所收的學(xué)生,以全部精神培植的年輕人之一。孔子對他的評語:

  子謂子賤,君子哉若人,魯無君子者,斯焉取斯?

  孔子大概在這里對學(xué)生們有所感嘆。他說,子賤真了不起,是一個君子?!棒敓o君子者,斯焉取斯?”周公之后封于魯,魯國保存的文化風(fēng)規(guī),是周代文化的代表。從春秋戰(zhàn)國直到秦、漢之間,都是如此,也是中國文化中心的所在。但是從這一節(jié)上,我們也可以看到,當(dāng)時的人,對魯國文化也有感嘆,指出文化要沒落了,至少一些人物已經(jīng)沒有了??鬃犹貏e提出子賤對同學(xué)們說,你們看,不論內(nèi)在的修養(yǎng)品德,或者發(fā)揮于外的才能,宓子賤都可稱得上是一個君子;假使現(xiàn)在有人認為魯國沒有一個君子,那么子賤這個人不就是君子嗎?如果說這人不是君子,還有什么人可以說是君子呢?在此隱約透露出:第一,文化精神教育的目的,是在于培養(yǎng)承先啟后的繼起人才。第二,注意獎勵后起之秀,導(dǎo)之使他發(fā)揚光大。

  以上是孔子對學(xué)生學(xué)問、德行的評論。講過了三個人,下面是文章中的一個插曲,也等于一個轉(zhuǎn)捩點。由此更顯得《論語》文章的活潑。

   高高山頂立

  子貢問曰:賜也如何?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璉也。

  子貢看見老師評論了三個同學(xué),自己忍不住了,突然起來發(fā)問,老師!你看我怎么樣?孔子對他說,你是個東西。我們曾經(jīng)提到過,中國人罵人的習(xí)慣,往往會說你是什么“東西”?人要構(gòu)成一個東西,可也真不容易,等于說你有什么名堂?

  我自己想想,的確什么名堂都沒有,只會吹牛。可是在這里孔子等于說子貢,你已經(jīng)成了一個典型了。子貢又再問,那我到底是個什么東西呢?孔子說,你是個瑚璉。

  “瑚璉”是古代的玉器,這個玉器,還不是民間普通老百姓可用的。是古代用來供于廟堂之上的,相當(dāng)于中央政府、皇宮的布置,擺在上面,非常精潔莊嚴。為什么呢?它是“高”、“貴”、“清”的象征。子貢形成這種精神的典型,未免有點太高、太貴、太清了。古代要在國家有大典的時候,才請出瑚璉來亮一下相。平常的時候,只好鎖在柜子里藏起來,保護起來。

  一天,同學(xué)拿了張鈔票說:“好臟,要當(dāng)心細菌。”我說:“這就是人生哲學(xué)的寫照?!比巳绻昧艘粡埿骡n票,喜歡它,總想多保留些時候;舊的鈔票,先拿來用掉,所以鈔票越破舊越容易流通。同樣道理,好的東西深藏不露,保存起來。

  子貢就是這樣一個被存起來,保護起來的人物。歷史上,我們可以看到,后來孔子自己父母之國——魯國——有難,孔子想要自己出馬解決,同學(xué)們勸孔子,您老人家不要去,讓我們出去替國家辦外交??鬃诱f,自己國家的事,不能不管了,還是要去。后來子貢來了說,老師!我去??鬃恿⒖檀饝?yīng)由子貢去。子貢是政治、經(jīng)濟、外交、工商,樣樣皆通的大通才。國際上走一趟,游說諸侯,就把魯國穩(wěn)定下來了。

  我們知道吳越之戰(zhàn)等等大戰(zhàn)爭,最后的決戰(zhàn),是子貢挑起來的。子貢為什么要把戰(zhàn)爭挑起來?因為齊國要打魯國,他就吳齊之戰(zhàn)開始,一路挑下來,把越、晉也挑動了,這么一來,于是魯國就泰然無事。他才具之高,本事之大,于此可見。但是后面還會講到子貢“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后來他官不想當(dāng),什么都不想做,專門去做生意,而且做生意總發(fā)財,孔子晚年的生活好像都靠他照應(yīng)的。子貢這個人就是豪邁慷慨,什么都不能拘束他,但是他絕不驕傲。所以孔子說他形成了高、貴、清的風(fēng)格。對低下的事情不屑去做,就成了這“瑚璉”的典型了。

  深深海底行

  下面再說一個孔子的學(xué)生冉雍,號仲弓,比孔子少二十九歲,是平民出身,但是孔子認為這個學(xué)生有帝王之才。顏回固然是道德學(xué)問都好,可以傳道,但并不一定能成帝王之才,或者做驚人的事業(yè)。這里提到冉雍。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給,屢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或,是不定詞。不知道誰看到孔子對冉雍太好,有點不服氣,就對孔子說,你經(jīng)常說冉雍非常好,他人是蠻好,仁慈、愛人、寬宏、厚道,優(yōu)點不少,就是有一點,說起話來不大動聽,態(tài)度上也不隨和。——“不佞”,這個佞字的意義,以現(xiàn)代話來解釋,就是既會吹牛又會拍馬。不佞就是口才不好,態(tài)度也不很隨和的樣子。

  孔子聽了這個人的話后,對他說:“焉用佞?”——一個人為什么要耍嘴皮子呢?

  “御人以口給,屢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他說耍嘴皮子是最可怕的,會講話的人,常犯一個毛病,喜歡用嘴巴得罪別人或刻薄別人。說話刻薄別人的人,常常被別人討厭,有時言語給人的傷害,比殺人一刀還痛苦。所以“御人以口給”,用嘴巴和人家對抗的人,常被人討厭。于是他進一步說:“不知其仁,焉用佞?”

  假如一個人沒有做到仁的修養(yǎng),光是利嘴有什么用么?這一節(jié)首先講明人格修養(yǎng)的標準;其次說明了孔子再三強調(diào)以冉雍榜樣的道理。

  立己易立人難

  子使漆雕開仕。對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說。

  漆雕開是孔子學(xué)生中專門研究歷史的,從《史記》上知道,他曾隨孔子學(xué)習(xí)《尚書》?!渡袝肪褪乾F(xiàn)在說的《書經(jīng)》,是孔子所整理中國上古的歷史資料。

  他年紀比較大一點,只少孔子十一歲。漆雕是姓,名開,字子若。

  這里提到,孔子有一天對漆雕開說,你的學(xué)養(yǎng)已經(jīng)可以為社會服務(wù)了,出去做官吧。可是漆雕開說,老師,謝了!對這件事,我沒有自信。這句話蘊含的修養(yǎng)很高,他是說你讓我出去做事,我真能夠替國家,為社會做得了什么事嗎?我的學(xué)問夠嗎?你吩咐我做什么都可以,但是出來為別人擔(dān)當(dāng)大事這一點,我沒有自信,我不想出去做官??鬃勇牭剿@樣的話,高興極了,因為在他的學(xué)生中,也有許多是急功好利的。

  孔子周游列國。自己盡管窮,盡管倒楣,但每個諸侯對于他的推薦,還是要買帳的。同時,孔子的學(xué)生在外面了不起的也很多,當(dāng)軍事統(tǒng)帥的也有,當(dāng)行政首長的也有,權(quán)位很高的也有。只是每一個諸侯都不敢用他,因為他的學(xué)生太多了,在當(dāng)時那樣少的人口——大約幾百萬人口,他就有三千弟子。以今日人口比例來說,他該有多少學(xué)生?而且學(xué)生們對他都很忠實,他只要動一下,任何一個諸侯之國都可能會動搖,誰敢用他?但是他的學(xué)生一個個出來都吃香,因此有些孔門弟子,很可能也想走他們老師的路線。由少正卯的聚徒講學(xué),拉走了孔子許多學(xué)生的例證,便可推想而知。但是漆雕開,聽到孔子叫他出來,他反而說對做官這件事沒有自信,由此可見他為學(xué)之誠,行道之篤。所以孔子聽了非常高興。

  孔子要出國

  老師論評學(xué)生的記載到這里,又一轉(zhuǎn),來一個輕松的題材。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

  這是孔子晚年感覺到,文化衰頹的振興以及社會風(fēng)氣的挽回,有如海上仙山,可望而不可即。所以他感嘆地說,今日文教、德育的路是走不通了;世界變了,大家都現(xiàn)實,對于文化沒人講究了,還是出國吧!——這個出國,不比現(xiàn)在是好事,那時出國是很痛苦的,海外都還沒有開發(fā),完全是原始狀態(tài),那是去受罪?,F(xiàn)在出國還了得,如果孔子要想為功名富貴而出國,就不是圣人,跟大家一樣了。他當(dāng)時還不是坐船出國,而是乘桴。

  古代交通不發(fā)達,把一根大木頭中間挖空,就成為“桴”了。當(dāng)時江南一帶是用木筏、竹筏;在北方多半用桴。他感嘆地說,萬一自己在中國無法傳道,無所作為,那只好做個獨木舟,到海外野蠻的地方歸隱,默默無聞以終此生。到那時候,大概子路還會跟我一塊兒走吧?(子路武功好,是弟子中軍事成就最大的,有統(tǒng)帥之才。)子路在旁邊聽了老師這句話非常高興,好像孔子馬上就準備出發(fā)的樣子。

  所以孔子說,子路的武功、勇氣都超過我,但是他的暴躁也超過我,對于事情,不知道仲裁,(無所取材的“取材”就是中肯的判斷。)不明斷,太過偏激了。

  孔門弟子畫像

  講到這里,來一串總評。同時可看出孔子說話的藝術(shù)。

  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問。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帶立于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孟武伯這個人,我們前面介紹過,是魯國一位大夫,當(dāng)時的當(dāng)政者,向孔子征詢?nèi)瞬拧榻B學(xué)生。因為孔子學(xué)問的最高境界是仁。所以他先就孔子學(xué)生中最出名的幾人問起,問他們有沒有學(xué)養(yǎng)到“仁”的最高境界。

  首先他問子路的學(xué)問有沒有達到仁的境界,也就是說是否達到以仁道入世的程度?孔子說:“不知也?!边@個“不知也”的意思,我與古人的解釋又不同了。古人常解釋說,孔子答復(fù)孟武伯,子路不知道仁。我認為不是這個意思。孔子說的是一句幽默的答辭,不肯定的話;等于有人來問我們說,你認為你的學(xué)生某某的能力,能不能當(dāng)省主席?我們也許答復(fù)他,這個我不曉得。也許我們的心里認為這個學(xué)生的本事,還超過了這個地位,但口頭上不能這樣吹;也許我們認為這個學(xué)生當(dāng)科員的本事都不夠,也不能說得他太難堪了,否則害他沒有前途、沒有飯吃,我只有說不知道。所以孔子說“不知道”這句話時,是帶著笑容說的,就是不作肯定答復(fù),當(dāng)然語意中隱含了子路還沒有達到仁的境界的意思。這是我對這個“不知也”含義的看法。

  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看法?因為孟武伯的這個問題,得不到結(jié)果,沒有聽到肯切的答復(fù)。所以下面又有“又問”的一層轉(zhuǎn)折,由此便可自得證明。因此孟武伯又向孔子追問子路的成就究竟到了什么程度?孔子就具體介紹自己的學(xué)生,他說子路如在千乘之國——在春秋戰(zhàn)國時候,是一個大國——“可使治其賦也”,可以讓他當(dāng)統(tǒng)帥?!百x”在古代,包括了軍事和賦稅的征調(diào),乃財、政、經(jīng),聯(lián)合為一的制度。

  所以賦有時可以代表三軍統(tǒng)帥中,后勤補給的聯(lián)勤總務(wù)。所謂千乘之國,上古是車戰(zhàn)時代,四匹馬拖一輛車叫一乘,車上是兵員、戰(zhàn)備、武器,千乘之國是最大的國家。他說子路是大將之才,前后方都可由他統(tǒng)領(lǐng)。至于學(xué)問修養(yǎng)是否已到仁的境界,這一點,在孔子的標準上來說,是很難通過的。

  孟武伯又問冉求這個人怎樣?在《八佾》篇中曾提到過冉求,是在魯國的權(quán)門季孫家當(dāng)家臣的,等于說他有行政的長才,所以孔子答復(fù)孟武伯就冉求是最好的行政首長。以現(xiàn)在的官制來說,當(dāng)一個相當(dāng)于省主席的行政首長是沒有問題,而且足以勝任愉快?!扒抑亍钡那?,不能和現(xiàn)在比,像臺北市有百多萬人口,但是古代的“千室之邑”已經(jīng)了不起,是很大的地方?!鞍俪酥摇笔枪糯诜ㄉ鐣贫戎械拇蠹易?,等于一個大的地方政治單位。冉求可以當(dāng)這樣的地方官,至于學(xué)問上也還沒有達到仁的境界。

  孟武伯又問到一個人說:“赤也何如?”赤是孔子的學(xué)生,姓公西,字子華,少孔子四十二歲??鬃诱f,你問到公西華,他穿起禮服,儀態(tài)非常好,學(xué)問也過得去,有外國的首長、大使來,他是最好的外交官?!笆鴰Я⒂诔?,我國古代衣服都捆腰帶,所謂錦袍玉帶,就是說衣冠楚楚、風(fēng)度翩翩。現(xiàn)在外國的禮服也捆了腰帶。雖然在外交應(yīng)對上是上乘之選,但是談到學(xué)問、修養(yǎng),也還是沒有達到仁的境界。

  我們從這一節(jié),看到孔子對于“仁”的要求,嚴格到這個程度,幾乎沒有一個學(xué)生可以達到這個標準。學(xué)問真正能夠達到“仁”的標準,只有一個顏回,但是不幸短命死矣。后來才傳道給曾參,前面講過:“參乎!,吾道一以貫之?!笔峭砟炅?。歷史的記載,孔子三千弟子,優(yōu)等的(賢人)有七十二人,但是見諸《論語》及《史記》所留下來的資料,出名的、有了不起成就的,一二十人而已。而且,這一二十個人,還是靠孔子宣揚出來的,都是孔子介紹學(xué)生,著書立說的也是孔子。

  我們怎么知道顏回?顏回沒有寫過一篇文章,沒有作過一首詩,也沒有寫過一個字留下來,我們怎么知道他的學(xué)問到了什么程度?都是他的老師說他如何好、如何了不起。武才方面,子路可以當(dāng)元帥,但他沒有像后來的孫子,還寫了一部兵法。子貢也是如此,這些學(xué)生們多半是孔子宣揚出來的。

  由此可見人才之難,古今歷史上一個大問題,總有“才難”之感!真正的人才實在難得。同時我們可以了解一個有趣的問題:第一等人往往可以不寫文章,不講學(xué);學(xué)問越好越不響。試看歷史上有好幾個真正了不起的人都如此。耶穌根本沒有念大學(xué),但現(xiàn)在研究耶穌講的話,拿幾百個博士學(xué)位也不止,但他沒有寫過一句話,都是他的門徒寫的;釋迦牟尼也沒有寫過一個字,所有的經(jīng)典,都是弟子記載的;老子自己寫了五千字;孔子最可憐,都是自己寫,還是他反過來捧學(xué)生,學(xué)生無法捧他。所以我們當(dāng)學(xué)生,最好找個像孔子一樣的老師,不但有學(xué)問聽,自己又省力氣,他來捧捧我們蠻好的。且看孔子這些學(xué)生,都是他捧出來的。雖然這是笑話,但事實是從他嘴里講出來,我們才知道。所以從另一角度來看歷史,真正的人才的確是不易得的。

  其次,我們可以看到,孔子的弟子里各種人才都有。軍事的子路、外交的公西華、行政的冉求,至于子貢這一類,器也!有如廟堂上的瑚璉,精致高雅;乃至江湖上一諾千金,面孔難看的,各種各樣,無奇不有,無所不包,所以他真是叫做“有教無類”。

  吾愛吾師

  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

  子貢、子路是孔子喜愛的兩個學(xué)生。我們可以看到,子路有時拳頭一揮,是最沖的;子貢是什么話都講的。他們對老師特別一點,孔子對他們倆也特別一點。所以有一天就問子貢:“女與回也孰愈?”孔子最欣賞的是顏回,這次他對子貢說,你講老實話,你自己與顏回比比看,哪一個好?哪一個了不起?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子貢說,老師,謝了!我實在沒法跟他比?!盎匾猜勔恢?,顏回嘛,老師講出一分,他懂十分。從子貢的答復(fù),可見學(xué)問之難,所謂啟發(fā)式教育也真不容易,告訴了他這個角,另三個角都懂了;告訴他那邊有煙了,他便知道是起火了,如此才是英才。有的則是反應(yīng)遲鈍地還反問道:“那邊有煙嗎?”等到都燒光了,他還不知所以然呢!這就是智愚的差別了。子貢回答說,老師告訴顏回一分,其他九分他都知道了,不需要老師再教了。至于我——“賜也聞一以知二”,老師講了一步,我頂多知道兩步,第三步就不知道了。這是老實話,可見子貢很坦然,很誠懇。再看孔子的態(tài)度:“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這多謙虛呀!他說:“是的,你不如他,不但你不如他,我和你一樣都不如他?!笨鬃幽敲葱蕾p顏回,這也不是過分,有一種人的頭腦,特別聰明,品德又好,才具又高。后來的孟子認為天下有三件樂事,第一是父母具存,兄弟沒有什么事故,盡到了孝道和友愛;第二是胸襟光明磊落,沒有對不起人,沒有對不起天地鬼神的事;第三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這點孔子就得到了。不過有時得天下笨才而教育之,實在是一大苦事也。

  孔子對于顏回,他認為是得英才而教育之,是快樂的。由孔子對子貢說的這段話,可見孔子的教育和他的為人,是如此地謙虛,能夠把握機會啟發(fā)人,一點都不呆板。

  手倦拋書午夢長

  下面一個大問題來了:

  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杇也。于予與何誅!

  宰予是孔子的學(xué)生,四科高弟之一??鬃诱f的言語、文學(xué)、德性、政治這四種才學(xué)分類,宰予等于是孔門那個“學(xué)府”里的后起“語文系”的系主任呢!言語嘛,宰予的長處就是“利口”?!霸子钑儗嫛睋?jù)古人的解釋是白天里睡覺——大概睡午覺,或睡懶覺。被孔子看到了,就罵他:“朽木不可雕也”。這個爛木頭無法雕鑿。

  “糞土之墻不可杇也”,這個爛墻去粉刷也粉刷不好。“于予與何誅!”該死!該死!因此中國過去守老規(guī)矩的讀書人,不敢睡午覺,都是受這一段話的影響。我們知道,歷史上清朝中興名臣曾國藩,也是有名的理學(xué)家,他就不敢睡午覺,盡管忙成那個樣子,還是不敢睡午覺,怕孔子會發(fā)牢騷“——糞土之墻不可杇也。”所以曾國藩改成睡晚覺。早上起得早,公事又多又忙實在受不了,沒有辦法,只有在吃晚飯以前,睡一下,然后夜里精神又好。這個晝寢的教訓(xùn),在古人是這么嚴重的事。

  后來到了民國初年,洋學(xué)堂是學(xué)的西方文化,新的規(guī)矩一定要睡午覺,尤其那個時候,德日式的訓(xùn)練風(fēng)氣來了,早起有朝氣,補充的休息時間便靠午睡,否則不合乎衛(wèi)生。那么“宰予晝寢”的問題怎么辦呢?有人便提出如康有為、梁啟超他們的意見,說這個不是“晝”寢,是“畫”寢的錯誤。因為宰予沒有事,常常在寢室里頭“畫”壁畫。除非幼稚園的學(xué)生,可能偷偷地在墻上亂畫,宰予又不是小孩子,為什么要在墻上亂涂。讀書不多真難,后來才知道受了康有為他們的騙。這個“畫寢”的問題,最先提出的是梁武帝,后來宋代也有個人照此講過,說宰予并不是白天睡覺被罵,而是他在寢室的墻上亂畫,所以孔子罵他。康有為他們的說法,并非創(chuàng)見。

  然而,據(jù)我們的了解,古人對孔子這兩句話,似乎都曲解了。據(jù)我的研究,這兩句話的真正意思是說,這根木頭的內(nèi)部本來就已經(jīng)腐壞了,你再去在他外面雕刻,即使雕得外表很好看,也是沒有用的;“糞土之墻”,經(jīng)螞蟻、土狗等爬松了的泥巴墻,它的本身便是不牢固的,會倒的,這種里面不牢的墻,外表粉刷得漂亮也是沒有用的。等于房子爛了,你把他整理起來,像用現(xiàn)代的三夾板、甘蔗板、壁紙一敷,走進去看看很漂亮,但架子松散,這是不對的、靠不住的。

  這兩個問題解決了,就懂得他是說宰予的身體不好。只好讓他多休息一會,你們對他不要有太過的要求。這個道理,我是從學(xué)生中體會出來的。因為我有幾個學(xué)生,能力好、智慧高,他的才能見解,老實說我都佩服他。但要命的是,交給他一件事情,一個月都沒有消息。罵他嗎?不忍心。實際上他三天兩天就患感冒,一天到晚都必須與床為伍,沒有精神,只好躺下來睡覺。我才發(fā)現(xiàn)“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杇也?!辈皇钦f他壞,而是他的底子太弱了。但是人很奇怪,身體弱的人頭腦都好,試看《孟子·盡心章》里:“人之有德慧術(shù)知者,恒存乎疢疾?!币粋€有病的人,因為經(jīng)常在病苦中,身體沒有其他的活動,所以會多思想、會搞學(xué)問。

  體力好的人,運動得錦標的,要他寫兩篇,他很吃力。這兩件事,不可得兼;體能好,智慧又高,文武具全的人太少了。學(xué)問、德業(yè)好的人多半體弱多病,這是事實。

  所以孔子說:“于予與何誅?”對于宰予不必過分誅求了。“誅”者求也,在此不可當(dāng)殺人的“殺”字用?!罢D”也是要求的“求”,這里“于予”的“予”就是宰予。換句話說,你們對于宰予,何必要求太過呢?就讓他睡個覺吧!

  接下來:

  子曰: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于予與改是。

  孔子說,從前我聽了一個人的話,就相信他的行為?,F(xiàn)在我年紀大了、人生經(jīng)驗多了,聽了一個人說的話,還要觀察觀察他的行為。這個改變,是宰予給我的啟發(fā)。

  古人根據(jù)這些話解釋說,孔子對宰予恨極了。事實不是這樣的。我們從生活和教學(xué)的經(jīng)驗中體會,便可知孔子這樣的話,是說他從前看到一個人,有思想、有才具,便相信這個人將來一定有成就——“聽其言而信其行”。后來他發(fā)現(xiàn)并非如此,一個人即使有才具、有學(xué)問,但沒有良好的體能、沒有充沛精力,也免談事業(yè)。一個人做事業(yè),必須要強健的體力,飽滿的精神。所以孔子說,我看了宰予,對人生看法有了改變,天下事實在并不簡單。有人有思想、有能力、有才具,他卻一輩子做不好事業(yè),因為他的精力不足、精神不夠。所以曾國藩的相法便說:“功名看氣宇,事業(yè)看精神。”有道理!所以我認為這一節(jié)是這個意思,對與不對,還待大家再研究。不過我個人至少到今天為止,認為是這樣的。只是古人把孔子描寫得太古板、太迂腐了,其實孔子非常通人情。

  人到無求品自高

  這里講到另外一個人了。

  子曰:吾未見剛者。或?qū)υ唬荷陾?。子曰:棖也欲,焉得剛?br/>
  孔子有一天在感嘆,他說我始終沒有看見過一個夠得上剛強的人。要注意這個“剛”字,脾氣大不算剛,那是脾氣大。剛的人是方正,并不一定脾氣大,普通講這個人很蹩扭,高帽子戴不上,罵他也不改變,這差不多有點像剛,但還要看他的品德、智慧、修養(yǎng)。前面我曾經(jīng)提到有一個人講過,他說上等人有本領(lǐng)沒脾氣,中等人有本領(lǐng)有脾氣,下等人沒本領(lǐng)脾氣大??鬃舆@里的剛是指有本領(lǐng)沒脾氣的上等人而言。

  孔子講了這句話,有一個人說,有嘛!申棖,他不是很剛嗎?“子曰:棖也欲。

  焉得剛?”他說申棖這個人有欲望,怎么說是剛呢!一個人有欲望是剛強不起來的,碰到你愛好的,就非投降不可。人要到“無欲”則剛,譬如說,這個人真好!真了不起!就是一點毛病,愛錢。既然他愛錢,你拿錢給他,他的了不起就變成起不了。

  你說這個人品德樣樣都好,就是有一個毛病愛讀書,遇到懂得手段的人就利用他了,什么都不和他談,專談書,他就中計了。歷史上有些人,“天子不能臣,諸侯不能友。”請他出來做官,他不干;任何權(quán)勢拉攏他,理都不理。但是中國政治上有一個傳統(tǒng)的手法,只要在人上者,肯“禮賢下士”,管你什么人,都要吃癟、投降。

  有人認為你是天下第一人,你不出來,奈天下蒼生何?這時候你想想,覺得還不錯,不妨出來試一試。功名富貴什么都可以不要,就怕“禮賢下士”。只要以禮下人,任何英雄都不免來入彀中。不過要有道德作背景,如果沒有道德的基礎(chǔ),僅是這樣亂用,禮也是一把刀,有時要把自己殺掉的,這要特別注意!

  所以真正剛強的人是沒有欲望的——無欲則剛。有一個學(xué)生要我寫一副對子,我送他八個字。上聯(lián)是佛家的思想,下聯(lián)是儒家的思想:“有求皆苦,無欲則剛?!?br/>
  如果你說什么都不求,只想成圣人、成佛、成仙,也蠻苦的呀!所以有求就苦,人到無求品自高,要到一切無欲才真能剛正,才可以作頂天立地的人。

  孔子說申棖還有欲望,怎能算得剛?因此,引出了另一個人的話。

   推己及人難又難

  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

  這是子貢很得意地講自己學(xué)問修養(yǎng)的心得。他說,我不喜歡人家加到我身上的那些事,我也不想有同樣的情形加到別人身上。譬如有人罵我,我會覺得不高興,因此我也不罵任何人。換句話說,別人給我的痛苦、煩惱,我不喜歡,因此我也不愿加給任何一個人痛苦、煩惱。你說一個人夠做到這樣的修養(yǎng),多了不起!他向孔子報告了自己這個做學(xué)問的可貴心得?!白釉唬嘿n也,非爾所及也?!笨鬃勇犃吮阏f:子貢呀!這是你做不到的呀!再下一句雖然沒有寫出來,但隱約中包涵有孔子自謙的意味,等于說,就算我為師的也不能完全做到,任何人都做不到的。為什么呢?世界上任何一個人,只要是活著,一定煩惱了別人,這是必然的道理。譬如我們大家在這里研究《論語》,蠻輕松的,等會兒回家一看:“太太!你怎么搞的?

  飯沒做好!”我們在這里享受,那個煩惱是加在太太身上的。人活在世上,都是把自己的痛苦加在別人身上,然后自己得到一點所謂“享受”,所謂“幸?!?。所以子貢說了這些話以后,孔子說他做不到,任何人都做不到的。人活在世界上是互助的,我們的幸福享受,一定有賴于人,甚至妨礙了別人。不過,如能常生警覺,想到妨礙了別人時,盡量少妨礙一點,已經(jīng)是最好的道德了。所以說,絕對無私,絕對無欲,是做不到的。

  老子也認為絕對無私是不可能的,做到“清心寡欲”、“少私寡欲”,已經(jīng)很了不起。少私就公了;絕對無私行不通;絕對無欲做不到;少欲就是了不起。所以替自己想時也能替別人想,就是很了不起的公德。當(dāng)我想到需要拿扇子的時候,也問問他:“你要不要?”就了不起。假如說當(dāng)我拿扇子的時候,我買扇子送給天下所有需要扇子的人,是做不到的,不但沒有這個財力,而且也缺乏這種能力。況且世界上有些人,你給他扇子,他拿了丟掉,為什么?他有病還吹不得風(fēng)呢!由此可知作人之難,道德修養(yǎng)之難。

  有人說,我們后世的人景仰孔子,知道他了不起,那都是子貢的功勞。為什么?

  孔子晚年的生活,很可能都靠子貢維持的。乃至揚名天下,子貢也大有功。當(dāng)時國際之間,不論外交策劃,工商界的聲望,戰(zhàn)略政略的顧問,子貢樣樣都行。而且子貢對孔子的認識非常夠,孔子死后,他的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大多都服心喪三年——就是對老師像對父母一樣,內(nèi)心服孝三年。只有子貢廬墓三年——守孔子的墳?zāi)故亓巳?。中國人講究看風(fēng)水的“堪輿”學(xué)中,相傳孔子在曲阜的墳?zāi)挂彩亲迂暱倍ǖ?。起先孔子死后,同學(xué)們先看中了一個墳地,便是后來葬漢高祖的地方,但是子貢認為這個地方用來葬我們的夫子,是不夠的,因為那只能算是一個帝王之地,我們夫子是千古圣人,這個地方是不夠格的。因此子貢決定葬在曲阜,這是風(fēng)水家的相傳,事出有因,查無實據(jù)。

   孔門文武事功的二子

  子貢如何的捧孔子,下面便是明證:

  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以子貢的學(xué)問與成就,終于說出孔子的偉大來。他說,我們跟了夫子這么多年,所曉得的,只是他的文章。說到“文章”一詞,我們要注意,在這里并不是寫稿子的那種文章;古人的所謂文章,包括美好的言語、思想、行為、舉動、待人、處世等表之于外的都叫作文章;事理成了一個章法,蘊含藝術(shù)的氣氛,就叫文章。后來變成狹義的文章,寫成某些形式的文字才叫文章。子貢在此說,老師的學(xué)問文章,我們都常聽到;可是老師有關(guān)于人性的本源,與形而上生命的來源的本體論,以及宇宙最初是怎樣開始的?究竟誰造的?是唯物的或唯心的?這個天道——哲學(xué)的問題,因我們的程度還不夠,老師也就沒有跟我們提。所以我們后世只有研究《易經(jīng)》,才看出孔子談形而上道的哲學(xué)和科學(xué)問題,四書中關(guān)于形而上道的闡述非常少。因此,后世研究孔子的學(xué)說,如果有人提出孔子對于形而上的觀念是如何如何的,多半是他的孔子如此認定,難為篤論。譬如我們寫了一篇文章,內(nèi)容上說孔子認為如何,如何;多方引證一番,那只能說是我們的孔子,并非孔子的我。這是什么道理呢?根據(jù)子貢的話:“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笨梢娝蜻@班弟子的程度還不夠,所以很少跟他們提到。

  本篇到此,話題一轉(zhuǎn),這里說子路的好處了。

  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

  子路盡管那么粗暴,那么沖動,但子路的品德特別好,武功也好,孔子的確喜歡他。他是后來在衛(wèi)國出大亂的時候戰(zhàn)死的。衛(wèi)國發(fā)生變亂時,他剛從外面回來,原來他可以躲開這場禍亂的,但他沒有逃避,他聽到消息認為“見危授命”,更應(yīng)該前去,不能逃避。他進去以后,正在戰(zhàn)亂,他參加作戰(zhàn)而死亡,臨死時一身都是創(chuàng)傷,但他認為儒者之死,應(yīng)該整其衣冠。所以臨命終時,抱著重傷,戴上帽子,整理好衣服,端端正正,然后才斷氣。一個人一身創(chuàng)傷,還如此從容,知道大限已至,整理衣冠,扣好扣子,死得端正,這種精神修養(yǎng),太不容易,他能如此,決非偶然。所以這里說子路最怕聽見孔子講話,為什么?因為他怕聽了做不到,有愧于為學(xué)。道理明白了,行為要配合得上,此即所謂“履踐”的工夫。他因為怕做不到事理合一之境,等于是自欺,所以他最怕老師的教誨。

  蓋棺成定論

  本篇這一節(jié)之前,都是講學(xué)生的故事。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xué),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這節(jié)開始講到孔子對于當(dāng)時及其前后時代人物的評論。這個人物的評論,包括了如何作學(xué)問與整體的文化精神?,F(xiàn)在這里先介紹一個人。他就是孔文子,姓孔名圉,是衛(wèi)國的大夫。文子的“文”的來源,是中國古代的謚法,從周朝開始,一直流傳下來的,民國以來,因為幾十年都在戰(zhàn)亂之中,國家多故,我們文化中的這一點還沒有恢復(fù)。

  什么是謚法?簡單一句話,就是一個人死后的定論。這是一件很慎重的事,只有中國歷史文化才有的,連皇帝都逃不過謚法的褒貶。我們要曉得,這一點便是中國文化春秋大義的精神所在,同時更應(yīng)該使下一代記取這具深義的特點。中國古代做皇帝、做官的最怕這個謚法,怕他死后留下萬世的罵名,甚至連累子孫抬不起頭。

  因此他們?yōu)閲易鍪虑?,要想爭取的是萬世之名,不愿死后替子孫留下臭名,更不愿在歷史上留個罵名。這個就叫謚法——也就是死后的一字之定評?;实鬯懒司陀纱蟪技h,或史官作評語,像漢朝的文帝、武帝,稱謂“文”、“武”,都是謚法給他們的“謚號”?!鞍У邸本蛻K了,漢朝最后那個帝為“獻”帝,也含有奉獻給別人,送上去的悲哀。可見這個謚法很厲害。王陽明,是他本人的號,后來加謚為“文成”。曾國藩,后人稱他曾文正公,“文正”兩字是清朝給他的謚號。死后的評語夠得上稱為“文成”、“文正”的,上下五千年歷史,縱橫十萬里國土,雖然有幾億的人口,其中卻數(shù)不出幾個人,最多一二十人而已。這是中國文化中謚法的謹嚴。所以中國人做官也好,做事也好,他的精神目標,是要對后代負責(zé);不但對這一輩子要負責(zé)任,對后世仍舊要負責(zé)任。如宋代的名臣,也是理學(xué)家的趙拤,他一度放到四川作“省主席”——比擬現(xiàn)代的官位來說。他自己騎一頭跛腳騾子,帶了一個老仆人、一琴、一鶴去上任,到了省城里,全城的文武官員,出城來接新主席,卻看不到人,誰知道那個坐在茶館里面,一琴、一鶴相隨的糟老頭子就是新上任的主席。當(dāng)然他不止是當(dāng)主席,也當(dāng)過諫議大夫,是很有名的名臣——歷史上成為名臣不容易。有所謂大臣、名臣、具臣、忠臣、功臣、奸臣、佞臣等等。所謂忠臣、奸臣,看小說都知道,不必細說了。要夠得上成為一個名臣,很不容易,夠得上一個大臣,更難。大臣不一定在歷史上很出名,可是他一定有安定天下后世的功業(yè)。我們不希望看到奸臣,也不希望看到忠臣,這話怎么說呢?我們曉得文天祥是忠臣,岳飛也是忠臣,但是我們不希望國家遭遇到他們當(dāng)時那樣的時代。我們希望看到的是名臣、大臣,像趙拤就是名臣、大臣。他最后退下來,回到家里,寫了一首詩:“腰佩黃金已退藏,個中消息也尋常,世人欲識高齋老,只是柯村趙四郎?!?br/>
  不要看錯了,說他腰里都是黃金美鈔所以退休了。這個黃金不是黃金美鈔,看京劇就知道,所謂“斗大黃金印,年高白玉堂?!惫糯矫娲髥T的印信,實際上是一顆銅的大印,叫作“黃金印”,有如現(xiàn)在中央部會的印,鑄印局用銅鑄的,也可叫黃金印?!把妩S金已退藏”,是說退還了那顆黃金印?!皞€中消息也尋常”,一生風(fēng)云人物,其實很平常?!笆廊擞R高齋老”,他下來以后所住的地方叫高齋,他說你們以為住在高齋的這個老頭子有什么了不起,而想認識認識他是何等樣的人嗎?

  “只是柯村趙四郎”,其實還是當(dāng)年住在柯村的趙老四??!他是那么平淡,那么平凡。所以一個最了不起的人,是最平凡的人。真做到平凡,才是真了不起。而趙拤最后的謚號是兩個字“清獻”,歷史上的趙清獻公,就是趙拤,他一生都奉獻給國家,而一生清正,到達這個程度是很難的。其他的名臣很多,在這里一時也說不完。

  總之,中國過去的歷史文化,非常重視這個謚法,而我們現(xiàn)在呢!大有陸放翁詩的:“斜陽古柳趙家莊,負鼓盲翁正作場。死后是非誰管得,滿村聽說蔡中郎。”

  管他的!死了就拉到,老子死后,你要罵就罵吧!只要我現(xiàn)在活得舒服就對了。我們不要忘記了,謚法就是中國文化的精神,等到邦有道時,這些東西仍然要恢復(fù)起來才對。試看西方的文化,西方的精神,不管文人、英雄,死了就死了。像法國人,一提到就只有拿破侖。拿破侖又有什么了不起,崛起只有二十來年,五十多歲就死了,而且是個失敗的英雄,比楚霸王還差勁,什么拿破侖的!在中國歷史上這種英雄多得很,只因為歷史上多是同情失敗的英雄,所以“徒使豎子成名耳”。現(xiàn)在的西方文化更搞不清楚,“死后是非誰管得,生前拚命自宣傳?!笨墒俏覀冎袊艘袊幕u法的道理和精神。

  同時我們也要知道,像日本明治維新的幾個重要人物之一——伊藤博文的名言:“計利應(yīng)計天下利,求名當(dāng)求萬世名?!边@是吸收中國文化的東西,日本人自稱東方文化,其實都是道地的中國文化。我們這一代青年,那種短見,那種義利之不分,實在“匪夷所思”。剛才我們幾個人談到現(xiàn)代青年對現(xiàn)代知識的貧乏,什么都沒有,一談就是考什么學(xué)校,為了待遇多少,為了求生活,這些是從前我們從來不考慮的。

  現(xiàn)在搞成這個樣子,真是文化精神的衰退,實在值得我們多加注意。這是談到謚法引出來的題外感想。

  現(xiàn)在回到原文。衛(wèi)國的大夫孔圉,死后謚作文。子貢問孔子“何以謂之文也?”

  一個人一生作人做事,要怎么樣才夠得上稱作“文”?“子曰:敏而好學(xué),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币粋€人聰明——聰明的人不大好學(xué)的,而且聰明的人往往以為自己的學(xué)問夠了,尤其我們現(xiàn)代人,容易犯這個毛病,好像自己什么都懂;而且現(xiàn)代人犯一個更大的毛病,地位越高了,好像自己學(xué)問也隨之而越高深了,這是很成問題的。要敏而好學(xué),越聰明越好學(xué),為自己,為事業(yè)都好,這才是了不起的人物。第二點更難了:“不恥下問”,什么叫下問?比我不如的人,也要虛心向他請教求證。人要有自知之明,那樣行就是行,即使行了,以能問于不能,作為參考,這才叫能夠集思廣益。孔子說一個人能夠敏而好學(xué),再加上不恥下問的謙德,才符合“文”這個字的內(nèi)涵。曾國藩的了不起,就是幕府中的人才多,他的智囊團組織大,第一流的人才都參加,大家的智慧變成他的智慧。諸葛亮的了不起,也是幕府人才非常多。所以要“敏而好學(xué),不恥下問”才叫做“文”。

  名臣的典范

  孔子又批評一個人,是當(dāng)時春秋時代,比孔子稍稍早一點,鄭國有名的首相,對鄭國有了不起的貢獻的,名叫子產(chǎn)。

  子謂子產(chǎn),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yǎng)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子產(chǎn)是歷史上有名的好宰相,好政治家,孔子非常佩服他,說他特別有四點君子之道,不是普通的常情、德業(yè)、修養(yǎng)等等可比。因此孔子對他四個長處,在歷史價值上加以評論。他說子產(chǎn)自己嚴肅得很,管理自己非常恭謹,不馬虎,這是很難得的。一個人對自己最易放松,往往認為錯處總是他人的,很少對自己的錯失反省,而子產(chǎn)做得到“行己也恭”,實在難得。同時又“事上也敬”,子產(chǎn)做首相,對于主上非常恭敬。恭是自己內(nèi)心的肅誠,敬是對人對事態(tài)度上的嚴謹。換言之:對上接受命令時,不只是服從,有好的意見時要提出力爭。執(zhí)行命令,要盡心,不只是敷衍了事。最怕的既不能令,又不受命;你要他提意見辦法,他表示沒有異議,你教他執(zhí)行,他又呆在那里。而子產(chǎn)對上對下都能敬于其事?!捌漯B(yǎng)民也惠”,他能促使經(jīng)濟繁榮,對于社會百姓,大家能得其所養(yǎng),安定生活,對于社會有貢獻,有恩惠給人民,因此老百姓感恩于他,他有命令下達時,各個服從。但是“其使民也義”,他又非常合理、合時、合法,人家樂意聽他用,的確是大政治家的風(fēng)范。所以鄭國有子產(chǎn)才能興起來,因為他有四點君子之道。這四點長處并不僅是政治家才應(yīng)該具備,而我們不是政治家就用不著,沒有這種事。如果我們拿這四點來作人處世,就是成功的一半,所謂君子之道,大有可望了。

  孔子講到另外一個人,就是晏平仲。齊國人,曾任宰相,年紀比孔子大一點,但與孔子同時??鬃拥烬R國所以不得志,就是小矮子不讓他去,齊國本來想請孔子去,小矮子告訴齊王:“你能有這度量,可以請他來嗎?”這個話皇帝一聽,心里有數(shù)了,就不敢請孔子去。但是孔子對于晏子很佩服。

  子曰: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

  他說這個人作朋友了不起,歷史上有他的專門著作——《晏氏春秋》。晏子是大政治家,可說是孔子前輩,年齡雖然差不多,但比孔子出道早?!豆盼挠^止》上有一篇,輯自《史記·管晏列傳》,提到晏子的車夫,一天回家時,太太要求離婚。

  車夫問什么原因,他的太太說,我今天在門縫中看到你駕車載晏子經(jīng)過門口,晏子那么矮,做了宰相,名震諸侯,還是簡樸無華,自居人下的樣子。而你身高八尺,只是他的仆役,卻顯得意氣揚揚、自足自滿的樣子。你竟是這樣沒有出息,不長進的人,所以我要離婚。晏子的車夫聽了這番話,就馬上改過,力學(xué)謙卑,第二天駕車都變了。晏子看見他突然一反常態(tài),樣子變了,覺得奇怪,問明了原因,晏子就培養(yǎng)他,從此立志讀書,后來官拜大夫。從這個故事可知晏子有他了不起的地方,孔子尤其佩服他這個人對于交朋友的態(tài)度。他不大容易與人交朋友,如果交了一個朋友,就全始全終。我們都有朋友,但全始全終的很少,所以古人說:“相識滿天下,知心能幾人?”到處點頭都是朋友,但不相干。晏子對朋友能全始全終,“久而敬之”,交情越久,他對人越恭敬有禮,別人對他也越敬重;交朋友之道,最重要的就是這四個字——“久而敬之”。我們看到許多朋友之間會搞不好,都是因為久而不敬的關(guān)系;初交很客氣,三杯酒下肚,什么都來了,最后成為冤家。

  講到這里,我們想到中國人的夫婦之道——“相敬如賓”——賓是客人,對于客人無論如何帶幾分客氣,如果家人正在吵架,突然來了客人,一定暫行停戰(zhàn),先招待客人,也許臉上的怒意沒有完全去掉,但對客人一定客氣有禮。夫婦之間,在最初談戀愛時,西門町電影院門口等了兩小時,肚子里冒火,對方來了,還是笑臉迎上去,并且表示再等兩小時也沒關(guān)系。如果結(jié)了婚,再這樣等兩小時,不罵一頓才怪!因為是夫婦了嘛!所以夫婦之間,永遠保持談戀愛時的態(tài)度——相敬如賓,感情一定好。不但夫婦如此,朋友也如此。擴而大之,長官對于部下,部下對于長官,也是這個道理。

  這個“敬”的作用是什么?好像公共汽車后面八個字的安全標記:“保持距離,以策安全?!鄙倥鰹槊?。

  普通人交朋友,恰恰與晏平仲相反,時間久了,好朋友變成冤家,這對五倫中的友道,實在有虧。尤其是我們這一代青年,對任何人都不大相信,友道根本上已成了問題。必須急圖匡正。以便維系“久而敬之”的交友原則。

  玩物喪志

  接下去,談到了臧文仲。

  子曰:臧文仲居蔡,山節(jié)藻棁,何如其知也?

  我們首先要了解的,臧文仲是孔子父母之邦——魯國的大夫,為臧孫氏,名辰。

  “居”字在這里,和“囤積居奇”這句成語中的那個“居”字的意義相同?!安獭?br/>
  是大烏龜,就是在街上特產(chǎn)店中可買到的玳瑁。講到烏龜和狗,在中國上古的文化中,都是很受重視的東西。平常碰到廣東朋友,就往往會談到吃狗肉。為什么廣東朋友歡喜吃狗肉?因為廣東、福建一帶,直到現(xiàn)在還保存了不少唐代以前的文化。

  同時在中文音讀方面,廣東、福建的語系,很多地方還保有唐代的中州音。我們研究詩詞、讀古文、講音韻平仄。假使用現(xiàn)在的國語發(fā)音,有時候會有很大的困惑;我們?nèi)缬脟Z來朗誦古詩詞,就會常常讀錯音的。例如一個字的平、上、去、入四聲,現(xiàn)代改為第一聲、第二聲、第三聲、第四聲。但第四聲(入)往往和平聲沒什么分別,所以原來的四聲等于只有三聲。原來的上、去、入等三聲都是仄聲,但現(xiàn)在聽見有人用國語朗誦詩詞,對入聲字就念成了平聲,這就是因為現(xiàn)在的國語,一、四兩聲不容易分而發(fā)生的毛病。

  我們中國字的念法,不但有平、上、去、入四聲,事實上以中原音為準,有宮、商、角、征(知矣切)、羽、變宮、變征等七音。(笛譜上有合、四、一、上、尺、工、凡等七個音階。)所謂中原是古南陽,現(xiàn)在的河南、鄂北一帶,為中原的中心地帶。京戲中皮黃的黃,就是指湖北黃陂、黃岡一帶而言,如“大王”這個名詞,在京戲里念成“代王”的音,廣東話的“大佬”也念成“代佬”,這就是古音。所以現(xiàn)在要研究中國的文學(xué)、文化,都必須懂得廣東話,乃至福建話(包括臺灣話)。

  因為廣東話、福建話有七個音,尤其閩南話到了八音,它的鼻音非常多,有些是國語沒有的音。

  為什么我們說廣東人的吃狗肉,也是來自上古的文化?我國自古以狗作祭品。

  自三代以來,差不多到商周時代,祭品中才取消狗,改用牛、豬、羊等作祭祀的犧牲。老子《道德經(jīng)》有:“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話——一般人批評老子這句話為陰險、刻薄,看事情太透徹。因為他們解釋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天地?zé)o所謂仁不仁,生了萬物,又把萬物當(dāng)芻狗來玩弄。這是對老子思想的誤解,或者故意曲解來作幽默用的。老子“芻狗”的本意,就是草做的狗。狗在古代本來是作祭祀用的犧牲,在祭祖宗、祭天地等典禮中,如現(xiàn)在的冷豬頭、牛、羊等。后來由于社會風(fēng)氣的演變,不再用真的狗,而用草扎一只狗形來代替。相當(dāng)于后世在拜拜的時候,用面做的豬頭來代替真的豬頭一樣。芻狗做好以后,在還沒有用來祭祀之前,大家對它都很重視,碰都不敢隨便碰;等到舉行祭祀以后,就把它丟到垃圾堆里去了。

  儒家常說天地有仁心,滋生了萬物;老了則說天地?zé)o所謂仁,也無所謂不仁。

  天地生了萬物,并沒有想取回什么報酬。人幫助了人,都往往附帶了條件,希望有所回報。于是老子說人要效法天地。天地生了萬物,他沒有居功;天地給萬物以生命,他沒有自認為榮耀;天地做了好事,使萬物生生不息。凡是能做的,做了就做了,沒有條件。所以真正要成為圣人,就要效法天地的這種精神,養(yǎng)成這樣的胸襟。

  所以老子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真正意思是:天地看萬物和那個丟掉的草狗一樣,并沒有對人特別好,對其他的萬物特別差。人之所以對萬物差,是因為人的主觀,人的自私的觀念;這是老子的本意。

  總之,這是說明上古把狗肉看得很重要,同時也把烏龜看得很重要。剛才說過了,研究古代文化,比較接近的,要從廣東、福建兩省的文字、語言、風(fēng)俗、習(xí)慣著手。本省同胞的祖先,都是來自閩粵的,他們祭祀時用米做的烏龜很多。而在大陸其他各省,對烏龜就很忌諱。實際上烏龜在唐代以前都是好的象征。認為它的壽命很長,又代表了厚道、富貴,所以本省現(xiàn)在還保留這個風(fēng)氣。

  現(xiàn)在講到“蔡”,就是大龜——玳瑁,是龜中特別好的一種。戰(zhàn)國時代,對大龜看得很珍貴。如果現(xiàn)在有人以此為題寫博士論文,一定也可以拿到一個學(xué)位。司馬遷在《史記》中寫了《日者列傳》、《龜策列傳》,就提到過烏龜。所謂“日者”

  在古代包括了天文學(xué)家、氣象學(xué)家、占卜、算命等都在內(nèi)。過去對于這些像科學(xué),又像哲學(xué),又像玄學(xué)的東西,都歸“太史公”掌管。所以當(dāng)時太史這個官,就是專管歷史和這些事情的。司馬遷的《史記》中,常有“太史公曰”,因為他是歷代世襲的太史,他是把父親捧出來:“我爸爸說的?!焙髞硭抉R遷承襲父職也做了太史公。他自己要罵人的時候,不好意思直罵,就說“太史公曰”——“我爸爸當(dāng)年說的”,這是司馬遷寫文章調(diào)皮的地方。

  司馬遷在《日者》、《龜策列傳》中,寫到卜卦用烏龜?shù)氖?。古代認為烏龜有神靈,卜卦要用烏龜?shù)臍?。卜卦的人如何找得到那么好的烏龜殼?古代的情形不知道,?jù)我們所看到的,就很殘忍了。是把烏龜上下夾住,然后在烏龜后面用火一燒,烏龜被燒痛了,拚命想逃走,可是殼又被夾住了,最后向前猛竄,龜肉飛了出去,殼就留下來,所謂“脫殼烏龜”就是這情形。這種龜殼,就被認為有神靈,拿來作卜卦之用。

  司馬遷因為世代研究這類東西,天文、氣象、卜卦等等都會,因此他在《龜策列傳》中,對這件事寫得很妙。他說烏龜如何如何靈,如何如何神。在春秋戰(zhàn)國以前,遇到國家大事,連大臣們都不能決疑的時候,就用卜卦來決定。他還舉出了許多例子,來證明烏龜如何靈驗,但寫到最后,妙了!他寫道:“江淮人家,常畜龜飲食之,以為能導(dǎo)引致氣?!弊詈筮@么一句,意思是說:據(jù)小子我遍游名山大川,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到了南方一看,江淮之人,長江以南,湖南、廣東一帶的人,他們還吃烏龜?shù)娜饽?!這篇文章到此就完了。你說他迷信不迷信?這可不知道了,也許這是他的歷史哲學(xué)。上面說了烏龜很靈驗,既然很靈驗,又自己保不住,江淮的人還吃烏龜肉,就可見不靈驗。假如不靈驗,又何必去迷信?但一定說是迷信,上面又舉了很多靈驗的事實。由此我們知道古人寫文章,不像現(xiàn)代的人寫文章沒有根。古人寫文章不但有根有據(jù),而且不輕易下結(jié)論,非常客觀。

  現(xiàn)在回到本文。如上面所說的,因為古人對于烏龜非常重視,魯國的大夫臧文仲居蔡,把一個玳瑁藏起來。當(dāng)年沒有博物館,臧文仲是一位大夫,在自己家里,修了一間房子,把這個玳瑁供起來。這間供玳瑁的房子,漂亮極了?!吧焦?jié)藻棁”,就是古代木質(zhì)的建筑物,在梁柱上雕刻有山水?!霸濉笔呛T逍蔚幕y浮雕。

  “棁”就是接棁的地方。為了供一只烏龜,特別在家里修一棟建筑物,又修得那么漂亮、華麗、奢侈。一般人都認為臧文仲很有智慧,很有學(xué)問。孔子就說:“何如其知也?”——這個“知”讀“智”——像他做這樣事情的人,為什么一般人說他很有智慧呢?孔子認為臧文仲做這件事,太不懂事,幾乎是近于無知。他相信一個人到了某種地位時,在言行上,一舉一動,一句話,都會影響到社會風(fēng)氣。以現(xiàn)代社會而言,如果一個有權(quán)位的人家,養(yǎng)一只小狗,給它蓋棟小洋房,就未免太過分了。當(dāng)一個社會艱難困苦的時候,這樣做是不應(yīng)該的,這不能算是智。

   進退揖讓之間

  這里又批評當(dāng)時歷史上另外一個人——令尹子文:

  子張問曰: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令尹子文是春秋戰(zhàn)國時代,楚國的名宰相。姓斗,名谷于菟。楚國是當(dāng)時南方新興的國家。研究春秋戰(zhàn)國的歷史文化就知道,北方大概偏重于傳統(tǒng)守舊;到了南方,楚國是后起的國家,氣象就不同,文化思想都有新興開展的現(xiàn)象。同時他也有很好的政治家。

  令尹子文,令尹是官名,等于后世所謂的宰相、首相。子文是封號。他的道德、學(xué)問都很有修養(yǎng),而他當(dāng)時在國際間的聲望,大致相當(dāng)于近代日本明治維新的名相伊藤博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彼紊吓_做首相,并沒有覺得了不起,一點也沒有高興過?!叭阎?,無慍色?!比蜗屡_卸官,他也沒有難過。人在上臺與下臺之間,盡管修養(yǎng)很好,而真能到淡泊的并不多。一旦發(fā)表了好的位置,看看他那個神氣,馬上不同了。當(dāng)然,“人逢喜事精神爽”,這也是人情之常,在所難免。如果上臺了,還是本色,并沒有因此而高興,這的確是種難得的修養(yǎng)。下臺時,朋友安慰他:“這樣好,可以休息休息?!彼谥谢卮穑骸笆茄剑∥仪笾坏?!”

  但這不一定是真心話。事實上一個普通人并不容易做到安于下臺的程度。所以唐人的詩說:“逢人都說休官好,林下何曾見一人!”這是描寫當(dāng)時在朝做官這種情形,古今中外都是一樣,不足為怪。不但中國,外國也是一樣?!安幌膊粦C”,這是很重要的修養(yǎng)。此其一。

  其次,上臺終有下臺時。爬山的朋友就知道,爬上去時固然很難,下山的時候更危險。因為向上爬很費力很痛苦,一定會小心。走下坡的時候,就滿不在乎了,但往往在這時出毛病。我們可以從爬山體會人生。人“上臺終有下臺時”,而且老是站在臺上,永遠演上去就沒有意思了。和電影、電視界的人一接觸就知道,再好的明星,演上十年,也就不再受歡迎了。大家看慣了的面孔,就會生厭,必須要換新人。所以有時下來,換個面孔,蠻好!同是一個人,到別的地方站站,蠻好!此中也其有人生哲理。此其二。

  在權(quán)位、名利之間,大家都說對富貴功名不在乎,但有人問我喜歡什么?我一定說喜歡錢。問我有錢沒有?我老實回答沒有錢。當(dāng)然,不應(yīng)該要的錢不會去拿,危險的錢不敢去拿,所以一輩子也沒有錢。但錢是人人喜歡的,所以要講老實話。

  如果說“我絕不要錢”,這個話真不真?很難說了。同樣的說“我絕不要做官”,這個話是不是真心的,也很難說。富貴功名我很喜歡,可是絕不亂來,絕不幸致。

  這是坦白話、良心話,我喜歡,但不茍取、不亂來,這已經(jīng)了不起,是很好的素養(yǎng)了。如果說我絕對不喜歡,那是假話。人要誠懇。所以做官,必須要學(xué)學(xué)令尹子文,三次上臺,不喜,三次下臺,不慍。我們看書時往往把這種地方很輕易帶過了,如果自己切實一體會,才知道他真是了不起。上臺,應(yīng)該的,你交給我做,只要能夠做的我盡力去做;下臺,最好,我休息休息,給別人做,心里無動于衷。這還不怎么難,最難的是:“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弊约核龅氖虑?,一定詳詳細細告訴后面接任的人該怎么辦。普通交接,只說:“這事我辦了一半,明天你開始接下去?!本瓦@樣了事,令尹子文,則把事情的困難、機密,全部告訴來接印的新人。多數(shù)人都會有經(jīng)驗,新舊任交接,在交印時總不是味道,多半不愿把困難的所在告訴新任的人。即使雙方是好朋友,也是一樣。甚至原來兩個好朋友,一個在臺上的病危了,另一個到醫(yī)院去探望,關(guān)心的是哪一天可以去接他的印,而不是病情何時好轉(zhuǎn)。看了幾十年人情,頗恨眼睛還很亮,不太老花,耳朵也頗靈光,這真不是件快樂的事!

  這里是說令尹子文對國家的盡忠負責(zé)。對來接任的人,看成是工作的接班人。

  他這種態(tài)度,在表面上看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在外面做事的人,對這些要牢記,這是對國家盡忠,對自己盡職。在一個團體,就為團體盡忠,不為私事。所以子張問到令尹子文時,孔子便說:“忠矣。”指出令尹子文是國家的忠臣,因為他把私人的利害得失丟開了,完全為國家盡忠?!霸唬喝室雍??”子張又問到像令尹子文這樣的做法,他的學(xué)問修養(yǎng),有沒有達到“仁”的境界?“曰:未知,焉得仁?”

  孔子說,“仁”是什么他還不知道,他怎么能算得“仁”者?他只是忠臣,仁還不夠。

  對于孔子說的仁,我們在《里仁》篇中曾提到過的,這里不再重復(fù)。

   濯足滄浪哪得清

  崔子弒其君,陳文子有馬十乘,棄而違之。至于他邦,則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之一邦。又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這是歷史上有名的事情。齊國是魯國的鄰邦,當(dāng)時有一大臣崔杼叛亂,殺掉了齊國君王莊公??鬃訉憽洞呵铩返奈⒀源罅x,前面已經(jīng)說過,他常用一兩個字標明,衡論是非。這里的“弒”字,就是《春秋》大義的微言。凡是叛變的人殺了上面的都稱為“弒”,所以在歷史上看到弒,就知道是叛變殺了上面,在歷史上永遠留下叛變的罪名。這是中國歷史哲學(xué)的精神,也是歷史的道德觀。無論怎樣成功,如果做了不對的事,千秋萬世都要負這個歷史道德的罪名,弒就是弒,殺就是殺。對敵人打勝仗就是克,不是敵人就不能用克。這是一定的、刻板的,所以崔子叛變殺了齊君就是弒。

  陳文子也是齊國的大夫,和崔子是同事,地位相當(dāng)。古代的交通工具,一部車子為一乘,用四匹馬駕駛。有馬十乘,就是有十部馬車,一共四十匹馬。以現(xiàn)在來說,小轎車就有十輛以上了,直升飛機幾架不去說他。“棄而違之”,對崔子的叛變看不下去,把自己的偌大財產(chǎn)都丟掉不要,逃離了齊國。“之于他邦”,又流浪到別的國家。春秋戰(zhàn)國時,每個國家都很亂,到別的國家一看,“則曰:猶吾大夫崔子也?!彼f,這個國家的大臣們,也都是混蛋,和齊國的崔子一樣,都不是好東西?!斑`之”,因此又走。周游列國,到處走?!爸话睢?,又到了另外一個國家,“則又曰:猶吾大夫崔子?!庇质歉袊@!整個世界都是一樣,都在混亂,大臣都和崔子一樣,沒有好東西!“違之”,離開了。這個陳文子,后來不知到瑞士或者非洲的什么國家去了(一笑)。子張就問孔子,老師,像陳文子這個人,你看,了不起吧?“子曰:清矣?!笨鬃诱f,好!很清高。清高的人往往比較自私,只顧自己,不能算是忠臣。否則,為什么自己國家有難,棄而不救,到處亂走?這里看不慣,那里看不慣,難道國家太平了,就非要你來住嗎?

  絕大多數(shù)清廉之士,最高的成就只到這個地步。他們清,很清。他們批評什么事情,都很深刻,都很中肯,很有道理。但是讓他一做,就很糟糕。高尚之士談天下事,談得頭頭是道。不過,天下事如果交給他們辦,恐怕只要幾個月就完蛋。國家天下事,是要從人生經(jīng)驗中得來。什么經(jīng)驗都沒有,甚至連“一呼百諾”的權(quán)勢經(jīng)驗都沒有嘗過,那就免談了。否則,自己站在上面叫一聲:“拿茶來!”下面龍井、烏龍、香片、鐵觀音,統(tǒng)統(tǒng)都來了,不昏了頭才怪,你往地上看一眼,皺皺眉頭,覺得不對,等一會就掃得干干凈凈。這個味道嘗過沒有?沒有嘗過,到時候就非昏倒不可。頭暈、血壓高,再加上心臟病,哪里還能做事?一定要富貴功名都經(jīng)歷過了,還能保持平淡的本色,最了不起時是如此,起不了時還是如此;我還是我,這才有資格談國家天下事。不然去讀讀書好了。至于批評盡管批評,因為知識分子批評都很刻骨,但本身最了不起的也只能做到清高。嚴格說來普通一般的清高,也不過只是自私心的發(fā)展,不能做到“見危授命”,不能做到“見義勇為”。所以古人的詩說:“仗義每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边@也是從人生經(jīng)驗中體會得來,的確大半是如此。屠狗輩就是古時殺豬殺狗的貧賤從業(yè)者,他們有時候很有俠義精神。歷史上的荊軻、高漸離這些人都是屠狗輩。雖說是沒有知識的人,但有時候這些人講義氣,講了一句話,真的去做了;而知識越高的人,批評是批評,高調(diào)很會唱,真有困難時找他,不行。

  講到這里,想起一個湖南朋友,好幾年以前,因事牽連坐了牢。三個月后出來了,碰面時,問他有什么感想?他說三個月坐牢經(jīng)驗,有詩一首。是特別體裁的吊腳詩,七個字一句,下面加三個字的注解。他的詩是:“世態(tài)人情薄似紗——真不差,自己跌倒自己爬——莫靠拉;交了許多好朋友——煙酒茶,一旦有事去找他——不在家?!蔽衣犃诉B聲贊好。這就和“負心多是讀書人”一樣,他是對這個“清”

  字反面作用的引伸;對社會的作用而言,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孔子對于陳文子這種人的評論只給他一個“清”字??傊?,“水太清則無魚,人太清則無福。”這話很有道理。子張又問陳文子這個人,夠不夠得上“仁”的程度?孔子就說,他對仁的觀念都還沒有,怎么可能達到“仁”的修養(yǎng)?

   想得太過了

  上面列舉出“忠”的榜樣和“清”的榜樣,接著講一個道理。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季文子姓季孫,名行父,謚文,是魯國的大夫。做事情過分的小心,過分的仔細。“三思而后行”,一件事情,想了又想,想了又再想叫“三思”。孔子聽到他這種做事的態(tài)度,便說:“再,斯可矣!”這句話有兩種解釋,從前老學(xué)究們的解釋認為:“做事情要特別小心,孩子們,想三次都不夠,孔子說‘再斯可矣!’還要再想一次哪!”這種解釋是不對的。其實,孔子認為他想得太多。作人做事誠然要小心,但“三思而后行”,的確考慮太多了。學(xué)過邏輯就知道,學(xué)過《易經(jīng)》的道理更懂得。世界上任何事情,是非、利害、善惡都是“相對”的,沒有“絕對”

  的。但是要三思就討厭了,相對總是矛盾的,三思就是矛盾的統(tǒng)一,統(tǒng)一了以后又是矛盾,如此永遠搞不完了,也下不了結(jié)論的。所以一件事情到手的時候,考慮一下,再考慮一下,就可以了。如果第三次再考慮一下,很可能就猶豫不決,再也不會去做了。所以謹慎是要謹慎,過分謹慎就變成了小器。大家都有幾十年的人生經(jīng)驗,過分小心的朋友,往往都犯了這個小器的毛病,小器的結(jié)果,問題就多了。所以孔子主張,何必三思而后行,再思就可以了。

   難得糊涂

  子曰: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寧武子是春秋時代,衛(wèi)國很有名的大夫,姓寧,名俞,武是他的謚號。經(jīng)歷衛(wèi)國兩代的變動,由衛(wèi)文公到衛(wèi)成公,兩朝代完全不同,寧武子卻安然地做衛(wèi)國的兩朝元老。“邦有道則知”,這個邦就是古時國家的別稱,國家政治上了正軌,他的智慧、能力、才具發(fā)揮出來,了不起!可是后來到了衛(wèi)成公的時候,政治、社會,一切都非?;靵y,情況險惡,他還在朝,也參加了這個政治,可是他在“邦無道”

  的時候,卻表現(xiàn)得愚蠢魯鈍,好像什么都很無知。但從歷史上看出他并不笨,他對于當(dāng)時的政權(quán)、社會,在無形之中,局外人看不見的情形下,在努力挽救。表面上好像他碌碌無能,沒有什么表現(xiàn),可是他對于國家、社會真的做了事。所以孔子給他下了一個斷語:“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彼f寧武子那種聰明才智的表現(xiàn),有的人還可做得到,但處于亂世那種愚笨的表演,就難以學(xué)到了。

  人們到了社會歷史發(fā)生變動的時候,尤其是古代帝王政權(quán)變亂時,在前一個君王手上,充分表現(xiàn)了政治才能的人,本來是很容易遭忌的。這是政治上千古以來不移的定例。何以如此?有點莫名其妙的,也許是人類心理的通病,能干了會有人妒忌的。為什么妒忌?只能說是人類天生的劣根性,我們必須以學(xué)問、道德來消磨它。

  這種妒忌心理,到了事業(yè)或利害相對的時候,就忌刻別人。所以學(xué)問之道,就要了解自己的心理,把這些罪惡的心理,消磨了、轉(zhuǎn)化了,那才是真正“仁道”之“仁”。

  所以孔子說到寧武子,當(dāng)初他的才能表現(xiàn)得那么高,應(yīng)該遭人家的妒忌;但是到了變亂的時候,他表現(xiàn)很碌碌無能,沒人打擊他,也沒有人仇恨他,這一點修養(yǎng)是別人做不到的。人在得意時,聰明才智很容易露鋒芒;“其知可及也”,這點大家還可以做得到。但是其實無華、老實平淡、笨笨無能的樣子,“其愚不可及也”,這就很難做到了。

  這里我們就想到清朝名士鄭板橋,說過幾句很了不起的話:“聰明難,糊涂亦難,由聰明而轉(zhuǎn)入糊涂更難。放一著,退一步,當(dāng)下心安,非圖后來福報也。”絕頂聰明的人,不是故意裝糊涂,而是把自己聰明的鋒芒收斂起來,而轉(zhuǎn)進糊涂,這就更難了。下一句話說待人接物,遇事退一步,把利益權(quán)位都讓給人家,心里很舒服,并不希望人家事后報答,只要當(dāng)時心里舒服就好。這也是孔子說寧武子的“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的另一引伸。

  不如歸去

  下面講到:

  子在陳曰:歸與!歸與!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歸與的“與”字是驚嘆詞。這一節(jié)等于孔子的一段傳記。這是孔子周游列國,到晚年的時候,要想回來講學(xué)的自白。這里談到學(xué)問之道。我們要特別了解的是,孔子在這段時間周游列國,對于國家天下大事,了然于心。有很多很多拿到政權(quán)的機會,但是他不要,他認為國家天下所以安定,必須要以教育文化為基礎(chǔ),于是他決心回到自己的國家講學(xué)去。此時他很感嘆地說:回去吧!回去吧!

  “吾黨之小子狂簡”——小子是年輕人。黨是指古代的鄉(xiāng)黨,也就是魯國這一些跟隨他的學(xué)生們?!翱窈啞笔莾蓚€典型。豪邁、慷慨,多半年輕人喜歡的個性和作風(fēng)就是“狂”。輕易、草率,對國家天下事掉以輕心,就是“簡”。我們知道宋代的名詩人陸放翁,(在清末民初,有更多的文學(xué)家喜歡捧陸放翁,譽他為愛國詩人。)他的一首名詩:“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樓船夜雪瓜州渡,鐵馬秋風(fēng)大散關(guān)。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與伯仲間?!边@是他當(dāng)時的自述。他在少年時代,希望帶兵打仗,把金人趕出去,那種幻想中的氣魄,非常可愛可嘉;后面四句則說到年紀大了,頭發(fā)白了,一無所成的感慨。現(xiàn)在引用他的詩“早歲那知世事艱”,說明年輕人雖然富有沖勁,但容易犯輕狂的毛病,太過沖動,這就是“狂簡”的狂。第二種典型“簡”,把天下事看得太容易了,自己想到就好像做得到一樣,年輕人也容易犯這個毛病?!拔狳h之小子狂簡”,是說跟自己的這班年輕人,蠻有豪氣,看天下事太容易了。雖然文采不錯,“斐然成章”地議論紛紛,畢竟還未成器。像現(xiàn)代許多年輕人搞的書刊著作,大談國家天下事,頭頭是道,但文章是文章,天下事是天下事,這完全兩回事。要做到事理合一,非有幾十年親身艱苦的經(jīng)歷,是不會了解的。所以孔子認為,必須要回國教育后一代,決心把精神放在教育上,培養(yǎng)國家的根本?!安恢圆弥边@句話,是說年輕人有夠狂的豪氣,凡事看得太容易太簡單。文章見解固然有,卻不知道仲裁,不知道裁取。如何是該不該?怎樣是能不能?都不考慮。學(xué)問之道,最難的是如何中肯仲裁。像做衣服的技師一樣,要把一塊布裁剪成一件合身而大方的衣服,這是一門不簡單的學(xué)問。所以他一心要回到魯國,獻身于文教的千秋事業(yè)。

  這一段,在時間上說,很可能是孔子晚年回國講學(xué)的情況。為了整篇《論語》的行文,特地安排在這一篇。也很可能是孔子在陳蔡之間,遭遇困難以后,決心要回國講學(xué)了,于是發(fā)出了這個“宣言”說明他回國講學(xué),對一些人或事,所采取的態(tài)度。

  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

  孔子對于伯夷、叔齊、吳泰伯三個人是非常佩服的。關(guān)于吳泰伯,在下面還有專篇。中國歷史上這三個人,都是薄帝王而不為的人,他們本該當(dāng)君主的,可是他們都謙讓了,自己不要。伯夷是老大,叔齊是老三。老大讓位給老三,老三也不干,結(jié)果兩人都逃掉了,只好由老二勉強擔(dān)當(dāng)政權(quán)。伯夷、叔齊這樣讓國,吳泰伯也是這樣的人??鬃拥教幪岬剿麄?,非常尊敬他們、崇拜他們。在這里又提到伯夷、叔齊有不念舊惡的美德。過去有人對不起他的,過了就算了,不懷恨在心。這有什么好處呢?有!“怨是用希”,能夠不懷恨別人,寬恕了別人,所以和別人之間的仇怨就沒有了,而壞人漸漸也會被他們所感化。

  為什么《論語》編到這里,把這句插進去呢?因為孔子在魯國做過一任司寇,至少也有現(xiàn)在電視上《包青天》節(jié)目中,包公的那種政風(fēng)。上了臺就把少正卯殺掉了,雷厲風(fēng)行的作法,不免在政治上有些恩恩怨怨。不過他走的是正路,所以大家也拿他沒辦法。既然要回國講學(xué),政治上的恩怨可以拋諸腦后了。過去有人對我不起的,不要放在心上,隨他去。我們回去教學(xué)吧!

  雖然如此,他又講了一件事。

  子曰:孰謂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諸其鄰而與之。

  微生高,姓微生,名高,是一個魯國人,人家說微生高這個人很直爽、坦率,但是孔子認為大家的話說過分了,他并沒有符合這種修養(yǎng)。“或乞醯焉”,有人向他要一杯醋漿。他沒有,自己便到別一家去要一杯醋來,再轉(zhuǎn)給這個要醋的朋友。

  孔子認為這樣的行為固然很好,很講義氣,但不算是直道。直道的人,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不必轉(zhuǎn)這個彎。微生高轉(zhuǎn)了這個彎,就不能算是直。

  這一點值得我們研究了。我們要注意,孔子的思想——在下面還會講到——是“以直報怨”,這也就是后世儒家思想的爭論點。什么是“以直報怨”呢?你打我一記耳光,我不打你一拳,但吐你一口唾沫,不過分吧!總可以吧?因為你打我,我實在生氣。至少,你罵了我,我可以不恨你,但我不理你,這總可以吧?這就是“以直報怨”的道理。孔子一直是這個主張。“以德報怨”是老子的思想,后世也把它代表了道家的思想。就是說,你對我不起,我不恨你,不報復(fù)你,反而對你好,乃至把你感化了。孔子“以直報怨”的思想,在中國文化中,和墨子思想以及俠義思想,有相同看法,都主張“直”。所以中國俠義的思想和墨子的思想,普遍流傳于民間,所謂“睚眥必報”,所謂“路見不平,拔刀相助。”就是由這種精神演變而來。那么孔子這個思想對或不對呢?我們不管他圣人不圣人,“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先把圣人這頭銜供到上面去,問題則要討論。

  拿中國傳統(tǒng)的俠義思想或道家的思想來說,對于一個有困難,有急用而來借錢的朋友,正好自己沒有錢,于是轉(zhuǎn)向他人借來,給這困難的朋友,這是義所當(dāng)為的事。但孔子在這里卻并不以為然,他認為這不是直道的行為。

  就我們現(xiàn)在研究的方法,《論語》是整篇連貫的,不能一節(jié)一節(jié)拆開來看。而且二十篇《論語》,也可說是全部連貫的一篇大文章。那么在這一個基本觀點上,來看這一句話的含義。正如我剛才所講的,孔子晚年周游列國后,要回國講學(xué)了。

  他發(fā)表“宣言”,首先提出來“不念舊惡”,過去的都過去了,所有恩恩怨怨,大家都不必去說他?,F(xiàn)在應(yīng)該回去,為自己國家、為天下人,打一點文化的基礎(chǔ),來教育后代。第二點他也說明,雖然過去不問,但好的還是好,壞的還是壞。并不因為既往不咎,壞的就一下子變好了。這里不過借用這個“直”字來作說明而已。如果一定要說這一點,是孔子解釋直道行為的要點,那么,后世的儒家就發(fā)生問題了。

  漢、唐、宋、元、明、清以來,所有讀書稱儒家的人,都變成胸襟狹窄,結(jié)果就成為剛才所例舉過古人的詩說:“仗義每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了。難道說讀書人多半不管別人,不能具有這種俠義的精神?這是誤解了孔子這句話的意思。就我的觀點,連貫全篇的思想看起來,孔子是故意向當(dāng)時魯國一些因政治上恩怨而怕他回國的人,透露了一個消息——雖然對于你們,在我心里并不同意,但是各走各的路,你們不要害怕,我要回來了。

  何以見得是這樣的呢?下面孔子還有一句話。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這個丘是孔子的名字。我們過去老式的念書,念到這里不稱丘,不敢念,念了犯忌諱,要挨揍的。于是另外拿一個字來替代,而念成“某亦恥之”。現(xiàn)在時代的忌諱不同了,無所謂。這里孔子又說,一個人講一些虛妄的、好聽的話;臉上表現(xiàn)出好看的、討人喜歡的面孔;看起來對人很恭敬的樣子,但不是真心的。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左丘明就是寫《春秋左傳》的左丘明,古人認為左丘明是當(dāng)時的聞人。古代所謂的聞人,就是名氣非常大,可并不是官,也不是一個固定型的人,所以稱聞人。后世對幫會領(lǐng)袖稱作聞人,這個觀念,古今是有出入的。)孔子這句話是說,左丘明討厭這種說假話做假事的人,我也和左丘明一樣,討厭這種人。

  “匿怨而友其人”,明明對人有仇怨,可是不把仇怨表示出來,暗暗放在心里,還去和所怨恨的人故意周旋,像這樣 的人,他的行徑就太不對,用心也太奸險了。

  左丘明作人的態(tài)度不屑于這樣,我也不屑于這樣。

  把孔子這兩句話,和對微生高的話連在一起,再把上面“歸與……歸與……”

  連貫起來,如我剛才所說的,是孔子歸國辦教育前的“宣言”。等于是對魯國政治上這班怨恨他、怕他回來的人說,我對你們是不同意的,但沒有仇恨,我要回來了。

  一連串貫通起來,便成了這個意思。但非定論,我只是作如此說而已。對與不對,另俟高明。

  下面接著孔子回到魯國了,我們把它連起來,就像是孔子的一段傳記歷史。也可當(dāng)一部小說,也可當(dāng)一部電影看。

  一樂也的對話

  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愿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愿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愿聞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有一天,顏淵和子路站在孔子旁邊閑談,孔子就說:“盍各言爾志”。“盍”

  是一個虛字,中國古文里經(jīng)常有“盍”“夫”這類虛字,等于我們現(xiàn)在的“嗯”、“那么”。他說,:你們年輕的一代,把你們的愿望、志向講出來聽聽看。在這里,我們等于在看話劇,臺詞中表現(xiàn)了孔子學(xué)生的個性,也烘托出孔子的教育手法。

  子路曰:“愿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边@完全代表了子路的個性。子路是很有俠氣的一個人,胸襟很開闊。他說,我要發(fā)大財,家里有幾百部小轎車,冬天有好的皮袍、大衣穿,還有其他很多富貴豪華的享受。但不是為自己一個人,希望所有認識我的人,沒有錢,問我要;沒飯吃,我請客;沒房子,我給他住。氣魄大!唐代詩人杜甫也有兩句名詩說:“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本褪亲勇愤@個志愿的翻版。他說修了千萬棟寬敞的國民住宅,所有天下的窮讀書人都來找我,這是杜甫文人的感嘆。而子路的是俠義思想,氣魄很大,凡是我的朋友,衣、食、住、行都給予上等的供應(yīng)。“與朋友共”的道義思想,絕不是個人享受?!氨种鵁o憾”,用完了,拉倒!

  顏淵卻是另一面的人物,他的道德修養(yǎng)非常高,與季路完全兩個典型。他說,我希望有最好的道德行為、最好的道德成就,對于社會雖有善行貢獻,卻不驕傲。

  “伐善”的伐,就是夸耀?!盁o伐善”,有了好的表現(xiàn),可是并不宣傳?!盁o施勞”,自己認為勞苦的事情,不交給別人。“施勞”的意思,我主張這樣解釋。在上面也提到過,圣賢與英雄的分野:英雄能夠征服天下,不能克服自己;圣賢不想征服天下,只想征服自己。所以圣賢比英雄還要難。換句話說,英雄可以施勞,把自己的理想,建筑在別人的煩惱、痛苦上。圣賢則不想把自己的煩惱、痛苦放在別人的肩膀上,而想擔(dān)起天下人的煩惱與痛苦。所以顏淵講“無施勞”,就是說不要把自己的煩惱痛苦放在別人身上,這是顏淵的所謂“仁者之言”。

  一文一武這兩學(xué)生的理想志愿完全不同,都報告完了??鬃勇犃艘院?,還沒說話,我們這位子路同學(xué),可忍不住,發(fā)問了,老師!你先問我們,你的呢?也說說看??鬃诱f了:“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边@就是《禮運篇》中大同思想的實現(xiàn),這是最難做到的了。這三點一看就與眾不同??鬃又詾槭ト?,成為了不起的教育家、哲學(xué)家……總之什么家都被他“家”上了,了不起就是了不起。

  “老者安之”,社會上所有老年的人,無論在精神或物質(zhì)方面,都有安頓?!芭笥研胖保鐣笥阎g,能夠互相信任,人與人之間,沒有仇恨,沒有懷疑?!吧僬邞阎?,年輕人永遠有偉大的懷抱,使他的精神,永遠有美好的理想、美麗的盼望。也可以說永遠要愛護他們,永遠關(guān)愛年輕的一代。我們仔細研究,如果這三點都能做到,真是了不起的人。這樣的人,如果要為他加一個頭銜,就是圣人,或者神仙,或者如來。因為這三點,對上一代,自己這一代,以及下一代都有交代。此即所謂圣人境界,是很難做到的一件事。

  講到這里,這篇對于學(xué)問之道實際的討論,引用孔子的話,作個結(jié)論。

  子曰: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nèi)自訟者也。

  這就是學(xué)問之道的點題。主要的要與第一篇《學(xué)而》連起來??鬃舆@幾句話,用白話文翻譯過來是:算了吧!我從來沒有看到過一個人,能隨時檢討自己的過錯,而且在檢討過錯以后,還能在內(nèi)心自我審判。怎樣受審判呢?就是自己內(nèi)在打天理與人欲之爭的官司,就是如何善用理智平衡沖動的感情。這是學(xué)問的基本;也是中國文化儒家情操的中心;也是我們每一個人,隨時會碰到,而無法避免的事。例如吸煙的人,戒煙非常難,看見了煙,理智告訴自己要戒,然而手下意識地會伸出去取煙。其實人生隨時隨地都是如此,每個人都有理智,都很清醒,有的事不愿做,但欲望一起,就壓不下去,理智始終克服不了情欲。所以孔子儒家的學(xué)問重點,在于內(nèi)訟和自省,自己在肚子里審察一番。孔子在這里就講到,他從來沒有看過一個人,可以隨時自己反省、隨時檢討自己、責(zé)備自己的。這是特別提出孔子講作學(xué)問的重點所在。

  在下面還補充一句。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xué)也。

  根據(jù)孔子上面所說,以他活到六七十歲的年紀,周游世界各國,竟然沒有看到過一個隨時反省的人,頂多只有一個,是他的學(xué)生顏回。似乎抹煞了天下人,但是孔子并沒有那么偏激的思想。十室之邑——等于我們說在三家村里。(古代的“邑”,等于現(xiàn)代的鄰或里。漢唐以后,“邑”的觀念又不同了,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的縣。如果把漢唐以后的“邑”的觀念,拿來看春秋戰(zhàn)國時的“邑”,那就錯了,這是研究學(xué)識上要小心的地方。)所以他接著補充說,就是在十戶人家的三家村里,也一定有講學(xué)問道德的人。對事的忠、對人的信,都像我一樣,只是不像我一樣肯努力去多方學(xué)習(xí)而已??鬃诱J為許多人有天才,但沒有加上學(xué)識的培養(yǎng),因此不能成就。就道德心理而言,問題也是一樣。任何人都有道德的基本因素,只是因為沒有學(xué)養(yǎng),不知道把這種道德心理的基本因素培養(yǎng)出來。要使這種心理上善良的本質(zhì)見之于行為,就必須加上學(xué)問的陶冶。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