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ㄎ澹┮繇崒W(xué) 宋元時期的音韻學(xué),包括今韻和古韻的研究,也取得了可觀的成績。
今韻——所謂今韻,是指魏、晉、唐、宋時代的語音。隋代陸法言等撰《切韻》五卷,是研究“今韻”最重要的著作。宋太宗時,撰《廣韻》一百卷。真宗時,命陳彭年、邱雍等校定《切韻》五卷,次年賜名《廣韻》?!稄V韻》依平、上、去、入四聲,將韻部分為二百零六個,是當(dāng)時文人作詩文押韻的標(biāo)準(zhǔn)。但此書分部過于繁瑣,實際用韻僅一半左右。仁宗景祐時,賈昌朝撰《禮部韻略》,比唐代減少九部,存一百零八部(王應(yīng)麟:《玉?!罚=鸢ё跁r,王文郁撰《平水韻略》,分上、下平聲各十五韻,上聲二十九韻,去聲三十韻,入聲十七韻,共一百零六韻。與此同時,張?zhí)戾a撰成《草書韻略》,分部與王文郁略同。這表明一百零六部的詩韻,可能是金代的官韻。南宋理宗時,劉淵撰《壬子新刊禮部韻略》,比仁宗景祐《韻略》少一部,比金代王文郁《平水韻略》多一部,共一百零七部。元代周德清編《中原音韻》,將入聲合并于平、上、去三聲,再以平聲分為陰、陽二聲,以合四聲之目,分韻也是一百零六部。以上幾種韻書的一百零六韻,成為后世通用的詩韻。
司馬光撰《切韻指掌圖》二卷,附《檢例》一卷,把三十六個字母分清、濁,作二十圖,以獨韻為首,其次為開合韻,每類之中又以四等字多寡為順序。用圖表的方法研究切韻,是一個創(chuàng)造。
古韻——如果用《廣韻》來讀《易》、《詩》、《楚辭》、《老子》一類有韻的文字,就會發(fā)現(xiàn)“今韻”與古韻往往不能吻合。北宋末,南宋初,吳械開始對古韻作專門的研究。
吳械,字才老,建州建安人。
著有《毛詩補音》、《楚辭釋音》、《韻補》等(《宋史翼》卷二十四本傳)。今僅存《韻補》五卷。此書從《易》、《書》、《詩》而下到宋朝一些文人如歐、蘇的著作,共五十種,收集用韻和今音的不合之處,把它們綜合一起(《直齋書錄解題》),就《廣韻》二百零六部提出古通某(如“冬”“鍾”注:古通“東”)、古轉(zhuǎn)聲通某(如“佳”、“皆”、“咍”注:古轉(zhuǎn)聲通“支”)、古通某或轉(zhuǎn)入某(如“江”注:古通“陽”或轉(zhuǎn)入“東”)。概括他說,他的學(xué)說,可分“通”、“協(xié)”兩個方面?!巴ā笔钦f音本相近,古人韻緩,可以通用,如東、冬、江相通;“協(xié)”是音、韻俱非,必須轉(zhuǎn)聲讀之,才能相協(xié),如在佳、皆韻下注“古轉(zhuǎn)聲通支”。吳棫的協(xié)韻說本來沒有什么不對,只是他不知道協(xié)韻就是古人的正音,而把今音合于古書,因此不能一以貫之,不免顛倒錯亂,甚至出現(xiàn)一些臆說。不過,吳棫根據(jù)古籍古韻或者今人所用古韻,互相比較,來考定古韻的分合,為后人開辟了研究古韻的途徑。朱熹的《詩集傳》,大多因襲吳械的協(xié)韻說,只在“推不通”處,用己意補入。
又有鄭庠撰《詩古音辨》,把二百零六部韻目,歸并成陽、支、虞、先、尤、覃六部。這是中國聲韻學(xué)上古韻分部的開始。鄭著不傳,后世學(xué)者分古韻為十部、十三部、十八部或二十一部,都是以鄭庠所定六部為基礎(chǔ),漸趨周詳。
今韻——所謂今韻,是指魏、晉、唐、宋時代的語音。隋代陸法言等撰《切韻》五卷,是研究“今韻”最重要的著作。宋太宗時,撰《廣韻》一百卷。真宗時,命陳彭年、邱雍等校定《切韻》五卷,次年賜名《廣韻》?!稄V韻》依平、上、去、入四聲,將韻部分為二百零六個,是當(dāng)時文人作詩文押韻的標(biāo)準(zhǔn)。但此書分部過于繁瑣,實際用韻僅一半左右。仁宗景祐時,賈昌朝撰《禮部韻略》,比唐代減少九部,存一百零八部(王應(yīng)麟:《玉?!罚=鸢ё跁r,王文郁撰《平水韻略》,分上、下平聲各十五韻,上聲二十九韻,去聲三十韻,入聲十七韻,共一百零六韻。與此同時,張?zhí)戾a撰成《草書韻略》,分部與王文郁略同。這表明一百零六部的詩韻,可能是金代的官韻。南宋理宗時,劉淵撰《壬子新刊禮部韻略》,比仁宗景祐《韻略》少一部,比金代王文郁《平水韻略》多一部,共一百零七部。元代周德清編《中原音韻》,將入聲合并于平、上、去三聲,再以平聲分為陰、陽二聲,以合四聲之目,分韻也是一百零六部。以上幾種韻書的一百零六韻,成為后世通用的詩韻。
司馬光撰《切韻指掌圖》二卷,附《檢例》一卷,把三十六個字母分清、濁,作二十圖,以獨韻為首,其次為開合韻,每類之中又以四等字多寡為順序。用圖表的方法研究切韻,是一個創(chuàng)造。
古韻——如果用《廣韻》來讀《易》、《詩》、《楚辭》、《老子》一類有韻的文字,就會發(fā)現(xiàn)“今韻”與古韻往往不能吻合。北宋末,南宋初,吳械開始對古韻作專門的研究。
吳械,字才老,建州建安人。
著有《毛詩補音》、《楚辭釋音》、《韻補》等(《宋史翼》卷二十四本傳)。今僅存《韻補》五卷。此書從《易》、《書》、《詩》而下到宋朝一些文人如歐、蘇的著作,共五十種,收集用韻和今音的不合之處,把它們綜合一起(《直齋書錄解題》),就《廣韻》二百零六部提出古通某(如“冬”“鍾”注:古通“東”)、古轉(zhuǎn)聲通某(如“佳”、“皆”、“咍”注:古轉(zhuǎn)聲通“支”)、古通某或轉(zhuǎn)入某(如“江”注:古通“陽”或轉(zhuǎn)入“東”)。概括他說,他的學(xué)說,可分“通”、“協(xié)”兩個方面?!巴ā笔钦f音本相近,古人韻緩,可以通用,如東、冬、江相通;“協(xié)”是音、韻俱非,必須轉(zhuǎn)聲讀之,才能相協(xié),如在佳、皆韻下注“古轉(zhuǎn)聲通支”。吳棫的協(xié)韻說本來沒有什么不對,只是他不知道協(xié)韻就是古人的正音,而把今音合于古書,因此不能一以貫之,不免顛倒錯亂,甚至出現(xiàn)一些臆說。不過,吳棫根據(jù)古籍古韻或者今人所用古韻,互相比較,來考定古韻的分合,為后人開辟了研究古韻的途徑。朱熹的《詩集傳》,大多因襲吳械的協(xié)韻說,只在“推不通”處,用己意補入。
又有鄭庠撰《詩古音辨》,把二百零六部韻目,歸并成陽、支、虞、先、尤、覃六部。這是中國聲韻學(xué)上古韻分部的開始。鄭著不傳,后世學(xué)者分古韻為十部、十三部、十八部或二十一部,都是以鄭庠所定六部為基礎(chǔ),漸趨周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