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莊王經(jīng)平定內(nèi)亂與滅庸后,統(tǒng)治已趨穩(wěn)定,遂萌北上圖霸之志。其時,中原國家仍以晉實力最強,它西抑秦東制齊,秦、齊雖漸上升或恢復(fù),仍非晉之強勁對手。但晉當(dāng)時國君晉靈公,卻十分殘暴無道,對內(nèi)殘害臣民,對外受賂無信,故國內(nèi)統(tǒng)治既不穩(wěn)定,國外威信也日益下降,這就為楚莊王北上提供了有利時機。
公元前610年(楚莊王四年),晉會衛(wèi)、陳等諸侯于扈(鄭地,今河南原陽西),以鄭有二心于楚,拒絕鄭穆公與會,經(jīng)鄭子家書告趙盾,申辯鄭居大國之間不得不從強令的苦衷,晉才允于請和。從中亦可知楚已復(fù)強,鄭不得不考慮與楚改變關(guān)系。公元前608年(楚莊王六年),鄭即以晉無信,伐齊、伐宋,皆因受齊、宋賂,半途而廢,于是叛晉而“受盟于楚”(《左傳·宣公元年》。)附晉之鄭,現(xiàn)在主動與楚結(jié)盟,說明隨著楚國的穩(wěn)定與實力的增強,一些中原國家,開始看風(fēng)使舵,認(rèn)真選擇自己的出路了。恰在這時,陳國國君共公卒,楚莊王不派人前往吊[口言],陳靈公一氣之下,與晉結(jié)盟。楚莊王見時機已到,立即親領(lǐng)大軍攻陳,接著又攻宋。晉趙盾率軍會宋、陳、衛(wèi)、曹諸國軍隊于 林(今河南新鄭北),攻鄭以救陳、宋。楚莊王派賈率軍救鄭,與晉軍遇于北林(今新鄭),晉軍敗,大夫解揚被俘,晉軍只得退回。
同年冬,晉為擺脫被動局面,攻打秦之與國崇,想迫使秦來救,然后便于向秦求成,不料秦國并不理會。晉又攻鄭,以報北林之役。這樣,第二年,即公元前607年(楚莊王七年)春,鄭受楚命攻宋,以打擊晉國。鄭、宋戰(zhàn)于大棘(宋地,今河南睢縣南),宋軍大敗,鄭囚華元(右?guī)煟?,獲樂呂(司寇),及甲車四百六十乘。華元逃歸,為宋筑城。筑城之役人歌而諷刺說:“[目旱](大目貌)其目,皤(大腹貌)其腹,棄甲而復(fù)。于思于思(多須貌),棄甲復(fù)來?!保ā蹲髠?middot;宣公二年》。)秦為報復(fù)去年晉侵崇之役,出兵攻晉,圍焦(今河南陜縣南)。秦、晉關(guān)系緊張。同年夏,晉趙盾解焦圍,接著聯(lián)合衛(wèi)、陳攻鄭,以報大棘之役。楚莊王立即命斗椒(子越)領(lǐng)兵救鄭,趙盾以斗椒屬若敖氏“殆將斃矣,姑益其疾”(同上。)為由,悄然退去。鄭攻宋、秦攻晉,以及趙盾不敢與斗椒正面交鋒,都說明其時楚國實力日益上升,晉國則在走下坡路,“不競于楚”(《左傳·宣公六年》。)正當(dāng)晉國外爭不利時,國內(nèi)又因晉靈公暴虐,這年為趙穿所殺,趙盾等立公子黑臀為國君,是為晉成公。晉成公初立,即于公元前606年(楚莊王八年),就率軍攻打鄭國,抵達(dá)延阝](今河南鄭州北),鄭被迫與晉和,訂立了盟約。
同年春,楚莊王親領(lǐng)大軍北上,攻打陸渾之戎(即姜戎,散居黃河南、熊耳山北之陰地,又稱陰地戎),至于洛水,直抵周天子都城洛邑附近,在周王室邊境陳兵示威,“觀兵于周疆”(《左傳·宣公三年》。)周定王惶恐不安,派周大夫王孫滿慰勞楚莊王。楚莊王在接見王孫滿時,問九鼎之大小、輕重。九鼎相傳為夏禹所鑄,象征九州,夏、商、周奉為傳國之寶,是天子權(quán)力的標(biāo)志。楚莊王問九鼎,意在“示欲逼周取天下”(《左傳·宣公三年》杜注),由自己取而代之。王孫滿見楚國國勢熾盛,只得委婉地答道:“在德不在鼎。……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保ā蹲髠?middot;宣公三年》。)楚莊王一方面以“楚國折釣之喙,足以為九鼎”(《史記·楚世家》),表示蔑視;另一方面也意識到取代周王室條件還不成熟,便退兵了。
楚莊王現(xiàn)兵周疆、問鼎輕重,是我國歷史上一件大事,它標(biāo)志著楚國已進(jìn)入空前強盛時代,實際上支配著中原局勢。
夏,楚莊王觀兵周疆后,為了打擊晉成公,即移兵攻打鄭國(《左傳·宣公三年》:“夏,楚人侵鄭,鄭即晉故也?!惫使ゴ蜞崌瑢崬榻逃?xùn)晉成公),晉未出兵對抗。此后,楚莊王連續(xù)北上用兵,聲威也日益遠(yuǎn)播。
公元前610年(楚莊王四年),晉會衛(wèi)、陳等諸侯于扈(鄭地,今河南原陽西),以鄭有二心于楚,拒絕鄭穆公與會,經(jīng)鄭子家書告趙盾,申辯鄭居大國之間不得不從強令的苦衷,晉才允于請和。從中亦可知楚已復(fù)強,鄭不得不考慮與楚改變關(guān)系。公元前608年(楚莊王六年),鄭即以晉無信,伐齊、伐宋,皆因受齊、宋賂,半途而廢,于是叛晉而“受盟于楚”(《左傳·宣公元年》。)附晉之鄭,現(xiàn)在主動與楚結(jié)盟,說明隨著楚國的穩(wěn)定與實力的增強,一些中原國家,開始看風(fēng)使舵,認(rèn)真選擇自己的出路了。恰在這時,陳國國君共公卒,楚莊王不派人前往吊[口言],陳靈公一氣之下,與晉結(jié)盟。楚莊王見時機已到,立即親領(lǐng)大軍攻陳,接著又攻宋。晉趙盾率軍會宋、陳、衛(wèi)、曹諸國軍隊于 林(今河南新鄭北),攻鄭以救陳、宋。楚莊王派賈率軍救鄭,與晉軍遇于北林(今新鄭),晉軍敗,大夫解揚被俘,晉軍只得退回。
同年冬,晉為擺脫被動局面,攻打秦之與國崇,想迫使秦來救,然后便于向秦求成,不料秦國并不理會。晉又攻鄭,以報北林之役。這樣,第二年,即公元前607年(楚莊王七年)春,鄭受楚命攻宋,以打擊晉國。鄭、宋戰(zhàn)于大棘(宋地,今河南睢縣南),宋軍大敗,鄭囚華元(右?guī)煟?,獲樂呂(司寇),及甲車四百六十乘。華元逃歸,為宋筑城。筑城之役人歌而諷刺說:“[目旱](大目貌)其目,皤(大腹貌)其腹,棄甲而復(fù)。于思于思(多須貌),棄甲復(fù)來?!保ā蹲髠?middot;宣公二年》。)秦為報復(fù)去年晉侵崇之役,出兵攻晉,圍焦(今河南陜縣南)。秦、晉關(guān)系緊張。同年夏,晉趙盾解焦圍,接著聯(lián)合衛(wèi)、陳攻鄭,以報大棘之役。楚莊王立即命斗椒(子越)領(lǐng)兵救鄭,趙盾以斗椒屬若敖氏“殆將斃矣,姑益其疾”(同上。)為由,悄然退去。鄭攻宋、秦攻晉,以及趙盾不敢與斗椒正面交鋒,都說明其時楚國實力日益上升,晉國則在走下坡路,“不競于楚”(《左傳·宣公六年》。)正當(dāng)晉國外爭不利時,國內(nèi)又因晉靈公暴虐,這年為趙穿所殺,趙盾等立公子黑臀為國君,是為晉成公。晉成公初立,即于公元前606年(楚莊王八年),就率軍攻打鄭國,抵達(dá)延阝](今河南鄭州北),鄭被迫與晉和,訂立了盟約。
同年春,楚莊王親領(lǐng)大軍北上,攻打陸渾之戎(即姜戎,散居黃河南、熊耳山北之陰地,又稱陰地戎),至于洛水,直抵周天子都城洛邑附近,在周王室邊境陳兵示威,“觀兵于周疆”(《左傳·宣公三年》。)周定王惶恐不安,派周大夫王孫滿慰勞楚莊王。楚莊王在接見王孫滿時,問九鼎之大小、輕重。九鼎相傳為夏禹所鑄,象征九州,夏、商、周奉為傳國之寶,是天子權(quán)力的標(biāo)志。楚莊王問九鼎,意在“示欲逼周取天下”(《左傳·宣公三年》杜注),由自己取而代之。王孫滿見楚國國勢熾盛,只得委婉地答道:“在德不在鼎。……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保ā蹲髠?middot;宣公三年》。)楚莊王一方面以“楚國折釣之喙,足以為九鼎”(《史記·楚世家》),表示蔑視;另一方面也意識到取代周王室條件還不成熟,便退兵了。
楚莊王現(xiàn)兵周疆、問鼎輕重,是我國歷史上一件大事,它標(biāo)志著楚國已進(jìn)入空前強盛時代,實際上支配著中原局勢。
夏,楚莊王觀兵周疆后,為了打擊晉成公,即移兵攻打鄭國(《左傳·宣公三年》:“夏,楚人侵鄭,鄭即晉故也?!惫使ゴ蜞崌瑢崬榻逃?xùn)晉成公),晉未出兵對抗。此后,楚莊王連續(xù)北上用兵,聲威也日益遠(yuǎn)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