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敖氏源自春秋初楚國國君熊儀。熊儀即君位后,又號稱若敖,熊儀之子斗伯比即以若敖為氏,因別封斗邑,故亦稱斗氏。因此,若敖氏之族屬王族的分支,在熊儀之后,特別是在武、成、穆、莊諸代,均居高位,是楚國舉足輕重的大姓之一,對楚國的發(fā)展與強大,作過突出的貢獻。如斗伯比正值熊通(楚武王)稱王發(fā)展時代,在楚武王攻隨服隨與稱王中就立了大功。另一位若敖之后斗廉,不僅是一位軍事統(tǒng)帥,而且也是一位春秋初期著名的思想家。他提出“卜以決疑,不疑何卜”的觀點,閃爍著唯物主義戰(zhàn)斗精神。楚武王創(chuàng)設的令尹,也是首先從若敖氏之族中挑選出的斗祁充任的。楚成王初立,子元亂國,為斗班所殺。斗谷於菟(子文)任令尹,其弟子良任司馬。子文“毀家紓難”,佐楚成王東征北戰(zhàn),爭霸立業(yè),功勛卓著。其后,子玉任令尹,子西任司馬。子玉死后,子上曾繼任令尹。就是到楚穆、莊時,若敖氏出任令尹的,也有四人(楚穆王時任令尹為成文心、子孔。楚莊王時令尹除子孔外,還有子揚、子越),可見若敖氏之族長盛不衰,在楚國擴展過程中,權勢日趨膨脹熾盛,不僅與王室存在矛盾,而且也招致其他貴族大姓的不滿。公元前637年(楚成王三十五年),子文薦子玉接替自己繼任令尹時,大夫叔伯([艸/為]呂臣)就以“子若國何”(《左傳·僖公二十三年》),表示懷疑與非難。城濮之戰(zhàn)前夕,子玉在[艸/為]治兵,[艸/為]賈又在子文面前抨擊子玉說:“子玉剛而無禮,不可以治民,過三百乘,其不能以入矣。”(《左傳·僖公二十七年》。)斷定子玉必敗。子玉對此很反感,向楚成王請戰(zhàn)(圍宋攻晉)之理由,就是“愿以間執(zhí)讒匿之口”(《左傳·僖公二十八年》。)矛盾竟演化到甚至想在戰(zhàn)爭中以僥幸取勝來回敬對方的抨擊。楚成王在關鍵時刻,看來是支持賈、貶抑子玉的,如他要子玉撤宋圍,說晉文公是“有德者不可敵”的。當子玉派子越去向楚成王請戰(zhàn)時,“王怒,少與之師,唯西廣、東宮與若敖之六卒實從之”(同上。)一方面與賈攻擊相呼應,另一方面又“少與之師”,并以若敖氏武裝充數(shù),一反常態(tài),完全不是從戰(zhàn)爭大局考慮的。戰(zhàn)爭拉開后,楚左右兩軍受挫,子玉親自指揮的中軍(主力)卻安然無恙,照理是過中有功,子玉卻被迫自殺,連晉文公也感到意外。司馬子西不久被貶為商公,呂臣則被任為令尹。以子玉為首的若敖氏成為城濮敗北的犧牲品。從中可見楚成王對有軍事指揮才干、卻又鋒芒畢露的子玉是信不過的,王權與若敖氏的矛盾,已呈現(xiàn)表面化。
楚穆王即位后,雖先后以子玉之子成大心及其弟子孔為令尹,但王室與若敖氏的矛盾并未消退。原被貶為商公的子西,心懷不滿,沿漢[氵斥]江將入郢(顧炎武《補正》:“(子西)將入郢為亂?!保『帽徽阡緦m(渚宮,楚之別宮,地在今湖北江陵城內。)的楚成王發(fā)現(xiàn)了,楚成王并未深究,仍任為工尹。公元前617年(楚穆王九年),子西又串通子家(仲歸)謀殺楚穆王,謀泄,兩人均為楚穆王所殺。
楚穆王卒,楚莊王剛即位不久,子儀(斗克,若敖氏之族)與公子燮乘令尹子孔、太師潘崇領軍去攻打群舒之機,發(fā)動叛亂,結果被廬大夫戢梨所殺。這場叛亂,子儀是利用公子燮求令尹不得的不滿情緒而發(fā)動起來的,顯然是主要策劃者。楚莊王雖仍以子孔(若敖氏)為令尹,但又不出號令,日夜淫樂,暗中觀察動靜,當與若敖氏有關。三年后大刀闊斧地整頓朝政,任伍舉(疑為伍參)、蘇從以政,若敖氏之政敵賈也被任為工正。
公元前605年(楚莊王九年),正當楚莊王伐陸渾之戎、觀兵周疆凱旋回來時,若敖氏、氏這兩大姓之間的斗爭也愈益尖銳化。其時,若敖氏子楊(斗般,子文子)、子越(斗椒,子良子)分別擔任令尹和司馬,主宰著楚國軍政大權,賈則為工正。子越是個狀似熊虎、聲若豺狼的野心家,為其伯子文所厭惡?!蹲髠?middot;宣公四年》記載說:“初,楚司馬子良(子文弟)生子越椒。子文曰:‘必殺之!是子也,熊虎之狀而豺狼之聲;弗殺,必滅若敖氏矣。諺曰:狼子野心。是乃狼也,其可畜乎?’子良不可。子文以為大戚。及將死,聚其族,曰:‘椒也知政,乃速行矣,無及于難?!移唬骸愍q求食,若敖氏之鬼不其餒而!’”這不免有宿命論的色彩,但也反映了深諳楚國政治的子文,對若敖氏權力膨脹而引起的后果的嚴重憂慮。事情果不出子文所料,子越為司馬時,野心不死,賈看清了這一點,便誣陷令尹子揚(斗般,子文子),子揚被楚莊王所殺,子越得以晉升為令尹,賈亦升任為司馬。但斗爭并未結束,子越的野心也并未因升任令尹而熄滅。《佐傳·宣公四年》載:“子越又惡之(指賈),乃以若敖氏之族,圍伯嬴(即賈)于 陽而殺之,遂處蒸野,將攻王。”另據(jù)《史記·楚世家》載:“九年(楚莊王九年),相若敖氏(指令尹子越)。人或讒之王,恐誅,反攻王?!睆倪@兩則史料記載,可以獲知賈與子越矛盾又告激化,“子越又惡之”、“人或讒之王”,都指的賈在楚莊王面前攻擊子越,子越于是傾其族將賈囚殺。同時,若敖氏與王權矛盾繼續(xù)尖銳化,看來楚莊王是支持賈的,故子越孤注一擲,先殺賈,再謀害楚莊王,奪取政權。至此,若敖氏經(jīng)武文成穆諸代的興盛與挫折,終于與王室攤牌,挺而走險了。
若敖氏的力量是很強大的,叛亂的聲勢也很浩大。楚莊王從大局出發(fā),開始采取妥協(xié)態(tài)度,提出以“三王之子(楚文、成、穆王之子孫)”為人質(《左傳·宣公四年》。)談判解決。但子越驕狂已極,拒不接受。楚莊王于是親領大軍出征,會師于漳B053。同年秋,王軍與若敖氏之族戰(zhàn)于皋滸(今湖北襄陽西)。子越向楚莊王連射兩箭,一箭射在銅鉦上,一箭穿過車蓋,均幾乎傷著楚莊王,軍隊驚恐,開始后退。楚莊王急中生智,派人傳令說:先君楚文王克息時曾得到三支利箭,子越偷走了兩支,現(xiàn)已射完,用不著害怕了,軍隊才穩(wěn)定下來。楚莊王接著親自擊鼓,王軍奮勇進擊,很快把若敖氏的叛亂鎮(zhèn)壓了下去。
子文之孫克黃,時任箴尹,子越率族叛亂時,正出使齊國,回來至宋時,聽到鎮(zhèn)壓叛亂消息,有人勸他不要回去,他以君命為重,還是回國向楚莊王復命,然后自拘于司敗,主動請罪伏法。楚莊王念及子文之功,仍使克黃擔任箴尹,改名為“生”(《左傳·宣公四年》。)楚莊王鎮(zhèn)壓了若敖氏叛亂,消除了隱患,加強了王權,鞏固了統(tǒng)治,有利于楚國的圖霸與發(fā)展,是有積極意義的。不過,若敖氏在楚國歷史上是有功勞的,不應因子越領其族叛亂而予以根本否定。
楚穆王即位后,雖先后以子玉之子成大心及其弟子孔為令尹,但王室與若敖氏的矛盾并未消退。原被貶為商公的子西,心懷不滿,沿漢[氵斥]江將入郢(顧炎武《補正》:“(子西)將入郢為亂?!保『帽徽阡緦m(渚宮,楚之別宮,地在今湖北江陵城內。)的楚成王發(fā)現(xiàn)了,楚成王并未深究,仍任為工尹。公元前617年(楚穆王九年),子西又串通子家(仲歸)謀殺楚穆王,謀泄,兩人均為楚穆王所殺。
楚穆王卒,楚莊王剛即位不久,子儀(斗克,若敖氏之族)與公子燮乘令尹子孔、太師潘崇領軍去攻打群舒之機,發(fā)動叛亂,結果被廬大夫戢梨所殺。這場叛亂,子儀是利用公子燮求令尹不得的不滿情緒而發(fā)動起來的,顯然是主要策劃者。楚莊王雖仍以子孔(若敖氏)為令尹,但又不出號令,日夜淫樂,暗中觀察動靜,當與若敖氏有關。三年后大刀闊斧地整頓朝政,任伍舉(疑為伍參)、蘇從以政,若敖氏之政敵賈也被任為工正。
公元前605年(楚莊王九年),正當楚莊王伐陸渾之戎、觀兵周疆凱旋回來時,若敖氏、氏這兩大姓之間的斗爭也愈益尖銳化。其時,若敖氏子楊(斗般,子文子)、子越(斗椒,子良子)分別擔任令尹和司馬,主宰著楚國軍政大權,賈則為工正。子越是個狀似熊虎、聲若豺狼的野心家,為其伯子文所厭惡?!蹲髠?middot;宣公四年》記載說:“初,楚司馬子良(子文弟)生子越椒。子文曰:‘必殺之!是子也,熊虎之狀而豺狼之聲;弗殺,必滅若敖氏矣。諺曰:狼子野心。是乃狼也,其可畜乎?’子良不可。子文以為大戚。及將死,聚其族,曰:‘椒也知政,乃速行矣,無及于難?!移唬骸愍q求食,若敖氏之鬼不其餒而!’”這不免有宿命論的色彩,但也反映了深諳楚國政治的子文,對若敖氏權力膨脹而引起的后果的嚴重憂慮。事情果不出子文所料,子越為司馬時,野心不死,賈看清了這一點,便誣陷令尹子揚(斗般,子文子),子揚被楚莊王所殺,子越得以晉升為令尹,賈亦升任為司馬。但斗爭并未結束,子越的野心也并未因升任令尹而熄滅。《佐傳·宣公四年》載:“子越又惡之(指賈),乃以若敖氏之族,圍伯嬴(即賈)于 陽而殺之,遂處蒸野,將攻王。”另據(jù)《史記·楚世家》載:“九年(楚莊王九年),相若敖氏(指令尹子越)。人或讒之王,恐誅,反攻王?!睆倪@兩則史料記載,可以獲知賈與子越矛盾又告激化,“子越又惡之”、“人或讒之王”,都指的賈在楚莊王面前攻擊子越,子越于是傾其族將賈囚殺。同時,若敖氏與王權矛盾繼續(xù)尖銳化,看來楚莊王是支持賈的,故子越孤注一擲,先殺賈,再謀害楚莊王,奪取政權。至此,若敖氏經(jīng)武文成穆諸代的興盛與挫折,終于與王室攤牌,挺而走險了。
若敖氏的力量是很強大的,叛亂的聲勢也很浩大。楚莊王從大局出發(fā),開始采取妥協(xié)態(tài)度,提出以“三王之子(楚文、成、穆王之子孫)”為人質(《左傳·宣公四年》。)談判解決。但子越驕狂已極,拒不接受。楚莊王于是親領大軍出征,會師于漳B053。同年秋,王軍與若敖氏之族戰(zhàn)于皋滸(今湖北襄陽西)。子越向楚莊王連射兩箭,一箭射在銅鉦上,一箭穿過車蓋,均幾乎傷著楚莊王,軍隊驚恐,開始后退。楚莊王急中生智,派人傳令說:先君楚文王克息時曾得到三支利箭,子越偷走了兩支,現(xiàn)已射完,用不著害怕了,軍隊才穩(wěn)定下來。楚莊王接著親自擊鼓,王軍奮勇進擊,很快把若敖氏的叛亂鎮(zhèn)壓了下去。
子文之孫克黃,時任箴尹,子越率族叛亂時,正出使齊國,回來至宋時,聽到鎮(zhèn)壓叛亂消息,有人勸他不要回去,他以君命為重,還是回國向楚莊王復命,然后自拘于司敗,主動請罪伏法。楚莊王念及子文之功,仍使克黃擔任箴尹,改名為“生”(《左傳·宣公四年》。)楚莊王鎮(zhèn)壓了若敖氏叛亂,消除了隱患,加強了王權,鞏固了統(tǒng)治,有利于楚國的圖霸與發(fā)展,是有積極意義的。不過,若敖氏在楚國歷史上是有功勞的,不應因子越領其族叛亂而予以根本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