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奴隸制早期的夏、商時期,“天命”決定一切,人們視上帝為至尊的主宰者。神權、王權合一,國家機構為神學統(tǒng)治思想所籠罩。西周初,周王亦自認為受命于天,稱為“天子”。但又鑒于商代夏、周又代商的歷史事實,統(tǒng)治者已深感“天命靡?!?,故在維護“天命”的同時,又提出了“保民”觀點,民本思想開始萌芽。西周末,特別是入春秋后,隨著王權旁落,奴隸制逐漸解體,封建制開始形成,“保民”思想也迅速發(fā)展,“敬天”、“尊神”的觀念則相應動搖,人們紛紛提出“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左傳·桓公六年》。)的見解,打破了傳統(tǒng)神學統(tǒng)治思想的束縛。楚國在這一變革時代,民本思想也勃然興起,出現(xiàn)了以“庇民”為己任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楚成王時代著名令尹子文,在楚成王年幼受欺、困難當頭時,不僅“自毀其家,以紓楚國之難”(《左傳·莊公三十年》),而且任令尹后,明確提出了“夫從政者,以庇民也”(《國語·楚語下》。)的觀點,在實踐中,身體力行,處處以身作則,表現(xiàn)出了一位生氣勃勃的政治家的面貌。據(jù)《國語·楚語》、《戰(zhàn)國策·楚策》有關篇章記載,子文身正清廉,生活儉樸,“緇帛之衣以朝,鹿裘以處”,“朝不謀夕,無一日之積”,楚成王得知后,不得不“每朝設脯一束、糗一筐,以羞(進)子文”。《潛文論·遏利》還說他“三為令尹,面有肌色,妻子凍餒,朝不及夕”。子文之所以這樣嚴格要求自己,就是因為在周天子名存實亡、各諸侯國紛起爭霸的動蕩變革時期,認識到“民”的重要性,如無民眾的支持,統(tǒng)治者的日子是不好過的,“民多曠者,而我取富焉,是勤民以自封也,死無日矣”(同上。)如果自己貪而富,民眾必然起來反對,那結(jié)果是不堪設想的,隨時都會垮臺。所以,子文得出結(jié)論:“我逃死,非逃富也”,“夫從政者,以庇民也”?!氨用瘛保础靶裘瘛?、“保民”,是從“天道遠,人道邇”(《左傳·昭公十八年》。)、“吉兇由人”(《左傳·僖公十六年》。)的認識中得出來的。一方面,時代的變動、人民大眾的威力,使得子文及其他政治家,不得不由“敬天”轉(zhuǎn)向“保民”,“廉其爵,貧其身,以憂社稷”;另一方面,時代的需要,造就了如子文這樣一些頭腦清醒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其后,楚莊王、孫叔敖和其他一些有頭腦的政治家進一步繼承和發(fā)揚了這一思想。據(jù)《左傳·宣公十二年》載,在之戰(zhàn)前,晉欒書告戒晉人莫要以為楚軍驕而老(疲勞),因為“楚自克庸以來,其君(楚莊王)無日不討國人而訓之于民生之不易、禍至之無日、戒懼之不可以??;在軍,無日不討軍實而申儆之于勝之不可保、紂之百克而卒無后,訓之以若敖、冒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箴之曰:‘民生在勤,勤則不匱?!豢芍^驕”。之戰(zhàn)后,楚莊王又拒絕了潘黨關于“筑武軍而收晉尸以為京觀”的建議,以為“所違民欲猶多,民何安焉?無德而強爭諸侯,何以和眾”?“武有七德,我無一焉,何以示子孫”?作為一個國君,思路很開闊,考慮的問題很多,但無論是治國或治軍,最核心的問題仍然是“民生在勤”、“民欲猶多”、“民安”與“和眾”,說明楚莊王的“保民”觀念是很強的。孫叔敖是繼子文之后又一著名令尹,他出任令尹前后,為民治水造福,功勛卓著。任令尹期間,以民為重,廉政忘私,正如他自己所說的:“吾……相楚而心愈卑,每益祿而施愈博,位滋尊而禮愈恭,是以不得罪于楚之士民也?!保ā盾髯?middot;堯問》。)對自己和妻室,要求嚴格,“棧車牝馬,糲飯菜羹,枯魚之膳,冬羔裘,夏葛衣,面有肌色”,真可謂“子文之統(tǒng)”,“憂國忘私”(《孫叔敖碑》。,不愧為楚國之“良大夫”(《韓非子·外儲說左下》。)楚莊王之所以能夠興霸立業(yè),顯然與君臣這種“保民”思想、“憂國忘私”的精神是分不開的。
楚國經(jīng)武文成穆莊諸代的努力,終立威定霸后,楚國一些君臣確實忘記先祖之業(yè),追求奢侈享受,“保民”觀念淡薄了。盡管如此,還是有一些賢大夫或有識之士,出面諄諄告戒,要以民為重。如楚靈王筑章華臺后,自鳴得意,伍舉就直截了當?shù)刂赋觯撼悸剣櫼詾槊?,安民以為樂,聽德以為聰,致遠以為明。(《國語·楚語上》。)
提出“安民”是大事,不應大興土木。楚靈王又城陳、蔡、不羹,勞民傷財,以威懾諸侯,范無宇不以為然。楚靈王居然還以“是知天咫,安知民則”為由進行駁斥,右尹子革馬上指出:“民,天之生也。知天,必知民矣?!保ā秶Z·楚語上》。)重申天、民一致,民為天生,民不可疏忽。楚靈王在位十二年,“國人苦役”(《史記·楚世家》),“民患王之無厭”,“從亂如歸”(《左傳·昭公十三年》),終落得王冠掉地、身敗名裂的結(jié)局。楚靈王垮臺,孔子認為“失仁”(《左傳·昭公十二年》),劉安等則認為“失民”(《淮南子·泰族訓》),都和“保民”思想聯(lián)系起來考察,反映了終春秋一代,楚國的輕天重民思想始終很突出,與春秋時期大變革的社會現(xiàn)實息息相關。
在此同時,楚國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與辯證法也有很大的發(fā)展。早在西周時期,我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思想就已產(chǎn)生了,《尚書·洪范》記載的水、火、木、金、土這五種物質(zhì)(“五行”),《周易》記載的天、地、雷、火、風、澤、水、山八種自然物質(zhì)(“八卦”),以及它把千變?nèi)f化復雜紛紜的事物抽象為陰、陽兩個基本范疇,就是自發(fā)的唯物主義思想和辯證法的萌芽。春秋時期,楚國在物質(zhì)生產(chǎn)和圖存爭強的斗爭中,樸素唯物主義思想與辯證法表現(xiàn)得朝氣蓬勃,顯然是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和政治、軍事斗爭在思想領域中的反映。
公元前701年(楚武王四十年),楚莫敖屈瑕用武力逼迫貳、軫訂盟。這時,鄖國軍隊駐于蒲騷,聯(lián)合隨、絞、州、蓼,準備截擊楚國。屈瑕很憂慮,楚大夫斗廉建議屈瑕駐軍郊郢,抵御四國,自己率銳師夜襲鄖國,如打敗鄖軍,四國必不敢出兵。屈瑕要請求濟師(增兵援助),斗廉不同意,說:“師克在和,不在眾。商、周之不敵,君之所聞也。成軍以出,又何濟焉?”屈瑕要占卜,看能否取勝。斗廉又反對,說:“卜以決疑。不疑,何卜?”(《左傳·桓公十一年》。)不信天,不信鬼神,充分相信自己,對勝利滿懷信心,表現(xiàn)出了一個樸素唯物者的膽識與氣魄。
楚國歷來被華夏視為蠻夷之邦,楚國君臣也正是在這一歧視下發(fā)憤圖強、北上爭霸的。他們敢作敢為,無視周天子的權威,顯然也是在重人輕天的思潮沖擊下表露出來的。如熊渠公然聲稱:“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謚?!保ā妒酚?middot;楚世家》。)立三個兒子為王,率先否定了周天子君權神授的地位。其后,熊通自稱楚武王,熊貲稱楚文王,熊惲稱楚成王,都和周初幾位著名國君名號相對峙,徹底否定了周天子的權威地位,實際上也就是對傳統(tǒng)的天命觀的否定。楚莊王穩(wěn)定了統(tǒng)治后,立即率軍北上,觀兵于周疆,問鼎之大小輕重。當王孫滿答以在德不在鼎時,楚莊王嗤之以鼻:“子無阻九鼎!楚國折釣之喙,足以為九鼎?!保ㄍ?。)對周王室君權神授如此嘲弄,無疑是對神學統(tǒng)治思想的最深刻有力的沖擊。
楚人崇巫重祀,但楚國有的君臣卻力排眾議,重實務實,并不相信鬼神。除上述斗廉反對占卜、以求實的態(tài)度指揮作戰(zhàn)外,春秋末楚昭王在面臨夭亡之際,不禳祭避禍,也是很有意義的事情。據(jù)《左傳·哀公六年》載,公元前489年(楚昭王二十七年),楚昭王領兵卻吳救陳,駐兵于城父時得病。占卜結(jié)果,說是黃河之神作祟。左右建議在郊野祭黃河之神,楚昭王不同意,說:“三代命祀,祭不越望。江、漢、睢、漳,楚之望也。禍福之至,不是過也。不谷雖不德,河非所獲罪也。”就不肯祭祀。這一年,天上出現(xiàn)了云彩如赤鳥一樣,圍繞太陽飛了三天。對這一災異現(xiàn)象,楚昭王派人請教周太史。周太史說:“其當王身乎!若?。溃┲?,可移于令尹、司馬?!背淹跤植煌?,說:“除腹心之疾,而諸股肱,何益?不谷不有大過,天其夭諸?有罪受罰,又焉移之?”又不肯祭祀。楚昭王先是尊重楚國的地望,不肯祭黃河之神,爾后又不肯祭天,寧可自己死去,亦不肯嫁禍于令尹、司馬。這種不祭鬼神避禍消災的態(tài)度,是難能可貴的,證明終春秋一代,楚國信天命、重祭祀與輕天保民、不信鬼神的兩種觀點,是并行發(fā)展的,并存在激烈的斗爭。
隨著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發(fā)展,樸素的辯證法思想也光彩熠熠。在這方面,楚國宛人范蠡的思想要算是一個典型。他從政經(jīng)商,經(jīng)歷豐富,著《范蠡》二篇,已佚。他的思想言論見《國語·越語》和《史記·貨殖列傳》。他認為,“天道皇皇,日、月以為?!薄ⅰ叭绽Ф€,月盈而匡”(《國語·越語下》),天時、氣節(jié)是隨著陰陽二氣的變化而變化的,國勢的盛衰也不斷在變化。強盛時要戒驕,衰弱時要創(chuàng)造條件,轉(zhuǎn)弱為強。物價貴賤,是由于供求關系的有余和不足,主張谷賤時由官方收購,谷貴時平價售出。對商業(yè)經(jīng)營的“積著之理”,強調(diào)要“守時”,即善于掌握經(jīng)濟活動的規(guī)律和有利時機。如“天與不取”,終會“反之為災”,造成重大損失??梢姺扼坏慕?jīng)濟思想和政治思想一樣,都是飽含唯物辯證法的思想因素的。楚國人才濟濟,思想豐富,在其土壤中孕育出如范蠡等這樣一些大思想家并非偶然。
楚成王時代著名令尹子文,在楚成王年幼受欺、困難當頭時,不僅“自毀其家,以紓楚國之難”(《左傳·莊公三十年》),而且任令尹后,明確提出了“夫從政者,以庇民也”(《國語·楚語下》。)的觀點,在實踐中,身體力行,處處以身作則,表現(xiàn)出了一位生氣勃勃的政治家的面貌。據(jù)《國語·楚語》、《戰(zhàn)國策·楚策》有關篇章記載,子文身正清廉,生活儉樸,“緇帛之衣以朝,鹿裘以處”,“朝不謀夕,無一日之積”,楚成王得知后,不得不“每朝設脯一束、糗一筐,以羞(進)子文”。《潛文論·遏利》還說他“三為令尹,面有肌色,妻子凍餒,朝不及夕”。子文之所以這樣嚴格要求自己,就是因為在周天子名存實亡、各諸侯國紛起爭霸的動蕩變革時期,認識到“民”的重要性,如無民眾的支持,統(tǒng)治者的日子是不好過的,“民多曠者,而我取富焉,是勤民以自封也,死無日矣”(同上。)如果自己貪而富,民眾必然起來反對,那結(jié)果是不堪設想的,隨時都會垮臺。所以,子文得出結(jié)論:“我逃死,非逃富也”,“夫從政者,以庇民也”?!氨用瘛保础靶裘瘛?、“保民”,是從“天道遠,人道邇”(《左傳·昭公十八年》。)、“吉兇由人”(《左傳·僖公十六年》。)的認識中得出來的。一方面,時代的變動、人民大眾的威力,使得子文及其他政治家,不得不由“敬天”轉(zhuǎn)向“保民”,“廉其爵,貧其身,以憂社稷”;另一方面,時代的需要,造就了如子文這樣一些頭腦清醒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其后,楚莊王、孫叔敖和其他一些有頭腦的政治家進一步繼承和發(fā)揚了這一思想。據(jù)《左傳·宣公十二年》載,在之戰(zhàn)前,晉欒書告戒晉人莫要以為楚軍驕而老(疲勞),因為“楚自克庸以來,其君(楚莊王)無日不討國人而訓之于民生之不易、禍至之無日、戒懼之不可以??;在軍,無日不討軍實而申儆之于勝之不可保、紂之百克而卒無后,訓之以若敖、冒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箴之曰:‘民生在勤,勤則不匱?!豢芍^驕”。之戰(zhàn)后,楚莊王又拒絕了潘黨關于“筑武軍而收晉尸以為京觀”的建議,以為“所違民欲猶多,民何安焉?無德而強爭諸侯,何以和眾”?“武有七德,我無一焉,何以示子孫”?作為一個國君,思路很開闊,考慮的問題很多,但無論是治國或治軍,最核心的問題仍然是“民生在勤”、“民欲猶多”、“民安”與“和眾”,說明楚莊王的“保民”觀念是很強的。孫叔敖是繼子文之后又一著名令尹,他出任令尹前后,為民治水造福,功勛卓著。任令尹期間,以民為重,廉政忘私,正如他自己所說的:“吾……相楚而心愈卑,每益祿而施愈博,位滋尊而禮愈恭,是以不得罪于楚之士民也?!保ā盾髯?middot;堯問》。)對自己和妻室,要求嚴格,“棧車牝馬,糲飯菜羹,枯魚之膳,冬羔裘,夏葛衣,面有肌色”,真可謂“子文之統(tǒng)”,“憂國忘私”(《孫叔敖碑》。,不愧為楚國之“良大夫”(《韓非子·外儲說左下》。)楚莊王之所以能夠興霸立業(yè),顯然與君臣這種“保民”思想、“憂國忘私”的精神是分不開的。
楚國經(jīng)武文成穆莊諸代的努力,終立威定霸后,楚國一些君臣確實忘記先祖之業(yè),追求奢侈享受,“保民”觀念淡薄了。盡管如此,還是有一些賢大夫或有識之士,出面諄諄告戒,要以民為重。如楚靈王筑章華臺后,自鳴得意,伍舉就直截了當?shù)刂赋觯撼悸剣櫼詾槊?,安民以為樂,聽德以為聰,致遠以為明。(《國語·楚語上》。)
提出“安民”是大事,不應大興土木。楚靈王又城陳、蔡、不羹,勞民傷財,以威懾諸侯,范無宇不以為然。楚靈王居然還以“是知天咫,安知民則”為由進行駁斥,右尹子革馬上指出:“民,天之生也。知天,必知民矣?!保ā秶Z·楚語上》。)重申天、民一致,民為天生,民不可疏忽。楚靈王在位十二年,“國人苦役”(《史記·楚世家》),“民患王之無厭”,“從亂如歸”(《左傳·昭公十三年》),終落得王冠掉地、身敗名裂的結(jié)局。楚靈王垮臺,孔子認為“失仁”(《左傳·昭公十二年》),劉安等則認為“失民”(《淮南子·泰族訓》),都和“保民”思想聯(lián)系起來考察,反映了終春秋一代,楚國的輕天重民思想始終很突出,與春秋時期大變革的社會現(xiàn)實息息相關。
在此同時,楚國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與辯證法也有很大的發(fā)展。早在西周時期,我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思想就已產(chǎn)生了,《尚書·洪范》記載的水、火、木、金、土這五種物質(zhì)(“五行”),《周易》記載的天、地、雷、火、風、澤、水、山八種自然物質(zhì)(“八卦”),以及它把千變?nèi)f化復雜紛紜的事物抽象為陰、陽兩個基本范疇,就是自發(fā)的唯物主義思想和辯證法的萌芽。春秋時期,楚國在物質(zhì)生產(chǎn)和圖存爭強的斗爭中,樸素唯物主義思想與辯證法表現(xiàn)得朝氣蓬勃,顯然是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和政治、軍事斗爭在思想領域中的反映。
公元前701年(楚武王四十年),楚莫敖屈瑕用武力逼迫貳、軫訂盟。這時,鄖國軍隊駐于蒲騷,聯(lián)合隨、絞、州、蓼,準備截擊楚國。屈瑕很憂慮,楚大夫斗廉建議屈瑕駐軍郊郢,抵御四國,自己率銳師夜襲鄖國,如打敗鄖軍,四國必不敢出兵。屈瑕要請求濟師(增兵援助),斗廉不同意,說:“師克在和,不在眾。商、周之不敵,君之所聞也。成軍以出,又何濟焉?”屈瑕要占卜,看能否取勝。斗廉又反對,說:“卜以決疑。不疑,何卜?”(《左傳·桓公十一年》。)不信天,不信鬼神,充分相信自己,對勝利滿懷信心,表現(xiàn)出了一個樸素唯物者的膽識與氣魄。
楚國歷來被華夏視為蠻夷之邦,楚國君臣也正是在這一歧視下發(fā)憤圖強、北上爭霸的。他們敢作敢為,無視周天子的權威,顯然也是在重人輕天的思潮沖擊下表露出來的。如熊渠公然聲稱:“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謚?!保ā妒酚?middot;楚世家》。)立三個兒子為王,率先否定了周天子君權神授的地位。其后,熊通自稱楚武王,熊貲稱楚文王,熊惲稱楚成王,都和周初幾位著名國君名號相對峙,徹底否定了周天子的權威地位,實際上也就是對傳統(tǒng)的天命觀的否定。楚莊王穩(wěn)定了統(tǒng)治后,立即率軍北上,觀兵于周疆,問鼎之大小輕重。當王孫滿答以在德不在鼎時,楚莊王嗤之以鼻:“子無阻九鼎!楚國折釣之喙,足以為九鼎?!保ㄍ?。)對周王室君權神授如此嘲弄,無疑是對神學統(tǒng)治思想的最深刻有力的沖擊。
楚人崇巫重祀,但楚國有的君臣卻力排眾議,重實務實,并不相信鬼神。除上述斗廉反對占卜、以求實的態(tài)度指揮作戰(zhàn)外,春秋末楚昭王在面臨夭亡之際,不禳祭避禍,也是很有意義的事情。據(jù)《左傳·哀公六年》載,公元前489年(楚昭王二十七年),楚昭王領兵卻吳救陳,駐兵于城父時得病。占卜結(jié)果,說是黃河之神作祟。左右建議在郊野祭黃河之神,楚昭王不同意,說:“三代命祀,祭不越望。江、漢、睢、漳,楚之望也。禍福之至,不是過也。不谷雖不德,河非所獲罪也。”就不肯祭祀。這一年,天上出現(xiàn)了云彩如赤鳥一樣,圍繞太陽飛了三天。對這一災異現(xiàn)象,楚昭王派人請教周太史。周太史說:“其當王身乎!若?。溃┲?,可移于令尹、司馬?!背淹跤植煌?,說:“除腹心之疾,而諸股肱,何益?不谷不有大過,天其夭諸?有罪受罰,又焉移之?”又不肯祭祀。楚昭王先是尊重楚國的地望,不肯祭黃河之神,爾后又不肯祭天,寧可自己死去,亦不肯嫁禍于令尹、司馬。這種不祭鬼神避禍消災的態(tài)度,是難能可貴的,證明終春秋一代,楚國信天命、重祭祀與輕天保民、不信鬼神的兩種觀點,是并行發(fā)展的,并存在激烈的斗爭。
隨著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發(fā)展,樸素的辯證法思想也光彩熠熠。在這方面,楚國宛人范蠡的思想要算是一個典型。他從政經(jīng)商,經(jīng)歷豐富,著《范蠡》二篇,已佚。他的思想言論見《國語·越語》和《史記·貨殖列傳》。他認為,“天道皇皇,日、月以為?!薄ⅰ叭绽Ф€,月盈而匡”(《國語·越語下》),天時、氣節(jié)是隨著陰陽二氣的變化而變化的,國勢的盛衰也不斷在變化。強盛時要戒驕,衰弱時要創(chuàng)造條件,轉(zhuǎn)弱為強。物價貴賤,是由于供求關系的有余和不足,主張谷賤時由官方收購,谷貴時平價售出。對商業(yè)經(jīng)營的“積著之理”,強調(diào)要“守時”,即善于掌握經(jīng)濟活動的規(guī)律和有利時機。如“天與不取”,終會“反之為災”,造成重大損失??梢姺扼坏慕?jīng)濟思想和政治思想一樣,都是飽含唯物辯證法的思想因素的。楚國人才濟濟,思想豐富,在其土壤中孕育出如范蠡等這樣一些大思想家并非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