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春秋時期楚國文化的發(fā)展

五、老子思想

楚國史 作者:魏昌 著


  老子即老聃,春秋晚期人,具體生卒年不可考。他出生在苦縣賴鄉(xiāng)曲仁里,地處今河南鹿邑縣與安徽亳縣之間。此地本屬陳國,公元前598年(楚莊王十六年),楚滅陳后改為縣,雖旋即復國,但實際上已成為楚的屬國。公元前534年(楚靈王七年),楚又滅陳改為縣,至公元前529年,楚平王雖又復為陳國,但楚國已在此經營五年,楚化更深。公元前478年(楚惠王十一年),楚滅陳后,再未復國,終成為楚國的一部分。其間大致是老子的成長與生活時期,故老子實屬楚人。

  《老子》又名《道德經》,分《道經》、《德經》上下兩篇,為老子所作,后人略有增益。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3號漢墓出土的帛書《老子》甲、乙兩種寫本,與通行本《道德經》編次不同,上篇為《德經》,下篇為《道經》。帛書《老子》的出土,為研究老子思想提供了新的資料。

  老子是道家始祖,是我國古代的大哲學家大思想家。由于他生活在奴隸制沒落、新興封建勢力成長時期,反映在思想領域中的是重民輕天思想的高漲,作為擔任過周守藏史(《史記·老子列傳》。)的老子,雖然一方面篤信天命鬼神,另一方面又以極大的勇氣,廢黜了天帝鬼神的神圣權威,提出了一個新的宇宙本體棗道。他說: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老子》第四章。)

  又說:有萬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守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老子》第二五章。)

  因此,“道”或“大”,就成了老子哲學思想的核心。在他看來,“道”是“萬物之宗”、“象帝之先”、“為天下母”,是第一性的,宇宙萬物是從它派生出來的,是第二性的,道于是取代了上帝,成了宇宙萬物老祖宗。道生萬物的次序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老子》第四二章。)

  “一”指原始物質,是為元氣,“二”指陰陽二氣,“三”即為陰陽之氣沖動而達到和諧統一,于是宇宙萬物形成了。而生“一”而生萬物的道,則非物質實體,是指“不知其名”、“視之不見”(《老子》第一四章。)的精神,即所謂“道之為物,惟恍惟惚”(《老子》第二一章。)的那樣一種超越一切而又獨立自如的虛無本體。老子還說:“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保ā独献印返谌鹫?。)“有”也是一種物質元氣,但它是從“無”派出生來的,故“無”也就是“道”。因此,老子的“道”、“無”或“大”,都同屬一個概念,是恍恍惚惚、窈窈冥冥的超越感覺的精神力量??梢?,老子在宇宙觀方面,是一個客觀唯心論者。但他摒棄了天命上帝,又認為“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老子》第六○章。)從理論上擺脫了傳統神學統治的思想束縛,應該說是有進步意義的。老子生活在新舊交替時代,既反對“禮治”,也反對“法治”。他認為:“夫禮者,忠信是薄而亂首。”(《老子》第三八章。)在“禮崩樂壞”的情況下,他否定了周禮的合法性,從這點看是有進步性的。但他又認為:“法令滋彰,盜賊多有?!保ā独献印返谖迤哒?。)新舊交替,社會矛盾復雜而尖銳,所以法令越多,盜賊反而更多,社會也就越加不安定。既然“禮治”、“法治”都不行,老子于是提出了“無為而治”。這一思想是建立在天道無為的基礎之上的,是從屬于“道”的。他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老子》三七章。)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五章。)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纟單]然而善謀,天[纟罔]恢恢,疏而不失。(《老子》第七三章。)

  在老子看來,道是經常無為的,但它卻能創(chuàng)造一切,統治者只要聽其自然,無所作為,實行較為溫和的政策,人民群眾就會服服貼貼地服從統治,出現“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老子》第三七章。)那樣一種局面。顯然,老子的“無為而治”的實質,就是要維護他所向往的理想社會秩序,不愿看到社會的變革和發(fā)展。為了真正做到“無為而治”,老子一方面反對統治階級“有為”而治,以為“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老子》第三章。);奉勸國君“不尚賢”,“不貴難得之貨”(同上。);反對各大國爭霸和兼并戰(zhàn)爭,認為“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老子》第三一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老子》第三○章。);另一方面又主張實行“愚民”政策,認為“古之善為道者,非所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保ā独献印返诹逭?。),只有實行“絕圣棄智”、“絕仁棄義”,才能收到“民利百倍”、“民復孝慈”(《老子》第一九章。)的效果。他還鼓吹:“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保ā独献印返谌?。)這就是說,民眾只有成為愚昧無知的勞動工具,才便于統治者實行統治,這才是“圣人之治”。所以老子在教育問題上也是采取虛無主義態(tài)度的,說什么“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老子》第二七章。)?!吧迫苏摺焙汀安簧迫苏摺笔窍鄬Φ?,“不貴其師,不愛其資”,復歸于同一,這就無所謂教育不教育了。一方面是“使民無知無欲”,另一方面又“不貴其師”,這個社會“雖智大迷”,卻得其“要妙”了。老子在“無為而治”的思想指導下,又進一步提出了“小國寡民”的理想社會藍圖。他說: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老子》第八○章。)

  這樣的社會,車、船、軍隊、武器、文字等等都被廢止了,人們無知無欲,永不遷徙,老死不相往來,所謂“生而不有”(雖生產而不私有)、“為而不恃(雖勞動而不據有勞動成果)、“長而不宰”(雖有長者卻不擁有權力),一句話,“圣人之道,為而不爭”(《老子》第八一章。),完全回到氏族制社會??梢姡献幽慷矛F實,深為紛繁的社會關系所困擾,看不見社會發(fā)展的趨勢,最好的辦法還是回到原來結繩記事的時代中去,這與“道法自然”、“道常無為,而無不為”是完全一致的。應該說,老子不滿當時奴隸主貴族統治的殘暴性與虛偽性,指斥他們?yōu)椤氨I竽”,是有進步性的,但他又看不慣新興封建地主階級的所作所為,鼓吹向后看開倒車,向往人類社會的開端,則是一種沒落的階級意識,完全是行不通的。老子的從“無為而治”到“寡國小民”社會的描繪,是他所處時代與現實環(huán)境的產物。除了春秋時代這一大歷史背景給老子思想以深刻的影響外,老子的故鄉(xiāng)陳國,地處中國,一直為楚國北上爭霸及其他中原大國爭奪的焦點,人們深受其害,統治者也惶惶不可終日。在這一特定環(huán)境氛圍下,老子的“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以及厭戰(zhàn)反戰(zhàn)、“寡國小民”思想就不是偶然的了。老子的天道觀雖然是唯心主義的,但卻含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因素。老子從自己的親身經歷中,看到客觀世界變化無窮,認識到天地萬物都存在矛盾對立的兩個方面,并相互依存、相互轉化。如他所說:“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聲音相和,前后相隨?!保ā独献印返诙隆#暗溬飧V?,福兮禍之所伏?!薄罢龔蜑槠?,善復為妖?!保ā独献印返谖灏苏?。)等等。在這一認識的基礎上,老子還進而提出了“柔弱勝剛強”的思想。他說:“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先?!保ā独献印返谄甙苏隆#┯终f:“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保ā独献印返谌?。)要想制服對方,自己則先讓一步,以后發(fā)制人。無疑的,這一弱勝強思想,大大地豐富了我國古代兵家思想,具有積極的意義。但是,由于時代的限制性,老子對事物的認識是有缺陷的,如他認識到事物的轉化,卻無視事物轉化的條件與質的區(qū)別,事物的發(fā)展和轉化,只停留在循環(huán)往復上面,“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反者道之功”,最終導向了形而上學,為相對主義大開方便之門。同時,他還強調“圣人不行而知”,隔絕了實踐與認識的關系,說什么“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老子》第四七章。),顯然,這是一種唯心主義先驗論。老子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提出完整宇宙觀的哲學家,且思想豐富,給后世以深刻的影響,在中外哲學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