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戰(zhàn)國時期楚國文化的重大成就

七、文學藝術

楚國史 作者:魏昌 著


  戰(zhàn)國時期,楚國文學成就輝煌,主要表現(xiàn)在散文與詩歌。由于散文以《莊子》為代表,詩歌以屈原《離騷》及其他作品為代表,故兩家合謂,人稱“莊騷”(韓愈《昌黎集·進學解》:“下逮‘莊騷’,太史所錄?!标懹我嘤小伴]門猶得讀《莊》《騷》”詩句。)莊子作為一位博學的哲學家,不僅哲學、政治思想豐富多彩,而且文學藝術思想也很突出,甚至涉及到關于文學藝術的創(chuàng)作規(guī)律。他崇尚自然,對“竊國者為諸侯”(《莊子·月去篋》。)不滿,主張“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莊子·天下》。),以達到“無為而無不為”的境界,即能順乎“道”,消除人間一切的罪惡現(xiàn)象。他強調(diào)“圣人工乎天而拙乎人”(《莊子·庚桑楚》。,摒棄“人為”,贊美天然。他大聲疾呼:“無以人滅天,無以故滅命?!保ā肚f子·秋水》。)他借“庖丁解?!薄ⅰ敖蛉瞬僦邸钡裙适?,闡發(fā)了由“技”進入“道”、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進入“物化”境界,為后來文學藝術崇尚天然之美、創(chuàng)作應重意境等創(chuàng)作原則,奠定了思想基礎。

  戰(zhàn)國時代諸子散文文辭生動,寫作技巧成熟,各具特色,而其中尤以《莊子》最為突出。《莊子》一書,千奇百怪,“寓言十九”,變幻瑰瑋,敘事以明理。如為了說明凡事順其自然,追求“素樸而民性得”的“至德之世”,在《馬蹄》篇中以馬為例,說馬以蹄踐霜踏雪,舉足能奔跑跳躍,這是馬的本性。伯樂則力加馴化,削蹄燒烙,使馬慘遭禍患,死亡大半,這樣“殘生損性”,就是破壞了事物的本性,也就不是“至德之世”。又如《徐無鬼》篇中,敘一匠石運斤成風,聽而斫之,郢人鼻端之堊盡去而鼻不傷,宋元君聞之,要匠石也為自己試試,匠石說:“臣則嘗能斫之。雖然,臣之質(zhì)死久矣?!鼻f子以此說明自己失去了惠施,與匠石失去那位“郢人”一樣,知遇已不存在,就沒有交談的對象了,只能作抱憾終生、知音難遇之感。像這樣以寓言喻理的故事,比比皆是,無不逸趣橫生,耐人尋味不已。寓言既為喻理,所以它與譬喻手法是緊密相聯(lián)的。《莊子》一書,處處設譬,與寓言相映成趣,構(gòu)成全書一大特色。如在《應帝王》中以“渾沌”喻純真的萬民,以“鑿竅”喻擾民的政舉。在《駢拇》中以鴨、鶴之腿長短不一,若接長或鋸短,均會令其痛苦,比喻凡事應順乎自然,切不可“殘生損性”。其他如《則陽》中以蝸角觸蠻喻諸侯爭戰(zhàn)、《養(yǎng)生主》中以庖丁解牛喻養(yǎng)生之道、《天道》中以輪扁斫輪喻讀書之法等等,都貼切生動,意趣無窮。

  《莊子》在語言藝術上也有它的獨特風格,如卮言、重言、寓言(《莊子·寓言》。張正明主編《楚文化志》說:“寓言是借敘外物以論本意,托他事以寓己言;重言是借古人之語以證本意,引長者之語以明己言;卮言是隨文生發(fā)以見本意,自然天成以衍己言。”并用,“善屬書離辭,指事類情”、“其言[氵光]洋自恣以適己”(《史記·老子莊子列傳》),想像怪異奇特,描繪細致入微,虛虛實實,千變?nèi)f化,層出不窮。在筆法上和《老子》一樣多用韻,使文章聲調(diào)鏗鏘,音韻和諧,充滿了詩歌味和節(jié)秦感。如《[月去]篋》:“故絕圣棄知,大盜乃止;?。〝S)玉毀珠,小盜不起;焚符破璽,而民樸鄙;掊斗折衡,而民不爭;殫殘?zhí)煜轮シ?,而民始可與論議?!庇秩纭短斓馈罚骸疤熳鸬乇埃衩髦灰?;春夏先秋冬后,四時之序也;萬物化作,萌區(qū)有狀,盛衰之殺,變化之流也?!逼渌纭跺羞b游》、《德充符》等篇,無不全篇押韻,錯落有致,一氣呵成,流暢生動。

  《莊子》不僅是一部哲學著作,也同時是一部有鮮明特色的散文著作。它思想奔放,文筆變化多端,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對后世文學影響很大。魯迅說:“其文則汪洋辟闔,儀態(tài)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保ā遏斞溉返?卷,第270頁。)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楚國的詩歌源遠流長,至戰(zhàn)國中后期,大詩人屈原在楚國詩歌的基礎上,與哲學思想一樣,融南北夷夏之交,創(chuàng)造出一種新的騷體詩歌----楚辭?!俺o”一名,秦漢間已出現(xiàn),至劉向收屈原及其后學宋玉等人的作品,編輯成集,從此,《楚辭》就成為楚國詩歌總集的名稱。東漢王逸為此作注,是迄今所見最早的楚辭注本----《楚辭章句》。由于《楚辭》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故宋人黃伯思說:“蓋屈、宋諸騷,皆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故可謂之楚辭。”《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品,全詩2400多字,是我國古典文學中最長的抒情詩。司馬遷說:“離騷者,猶離憂也?!保ā妒酚?middot;屈原列傳》。)班固解為遭憂,王逸解為別愁,說法雖不同,意思卻相通?!扒胖穑速x離騷”(《漢書·司馬遷傳》。)可見《離騷》大約是作者在楚懷王時期受讒被貶離郢都時所作。由于其時君昏臣奸,政治腐敗,國勢日頹,故詩人思前顧后,感慨萬分,一方面尖銳地抨擊了權(quán)貴的腐朽沒落和茍且偷安行為;另一方面又闡明自己的政治理想與抱負,表達了對祖國和人民的無限忠貞。全詩洋溢著詩人為崇高理想而奮斗的奉獻精神、真摯執(zhí)著的念祖愛國忠君戀鄉(xiāng)的愛國主義感情,也表現(xiàn)了不畏邪惡勢力、剛正不阿的高尚品格?!峨x騷》在藝術上也具有獨特的風格,主要表現(xiàn)在采用夸張手法與比興手法,是積極現(xiàn)實主義與浪漫主義高度結(jié)合的杰作。由于它開創(chuàng)了楚辭創(chuàng)作的新途徑,奠定了楚辭的歷史地位,故后人稱楚辭為“騷”,稱屈原詩歌為“屈騷”。從此,“風騷”(屈原的《離騷》和《詩經(jīng)》中的《國風》,系我國古代的重要作品,故“風騷”并稱,代表《詩經(jīng)》和《楚辭》。并行,對后代文學影響深遠。

  《九章》包括屈原的九篇詩歌,即《惜誦》、《涉江》、《哀郢》、《抽思》、《懷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頌》、《悲回風》。其內(nèi)容主要反映了作者兩次被放逐的經(jīng)歷、處境和苦悶悲憤的心情,表現(xiàn)了對祖國的無限熱愛和對腐朽沒落政治的極度痛恨。但題名非作者自定,而是后人輯錄在一起的。《九章》的思想內(nèi)容與《離騷》相近,但其文筆則比較樸素,多運用白描手法,感情熾烈,多直抒胸臆,具有強烈的感染力。此外,《遠游》、《卜居》、《漁父》亦表現(xiàn)了對祖國的無限眷戀之情和堅持真理、忠貞不屈之志。故其思想內(nèi)容與《離騷》、《九章》是基本一致的,但是否為屈原作品,歷來多有疑問,一般以為是熟知屈原身世的楚人所作。

  《天問》是屈原又一首長詩,計370多句、1500多字。這里的“天”,不單指自然界,也包括人類社會。故其所問,涉及自然現(xiàn)象、神話傳說、歷史與現(xiàn)實諸多方面,充分體現(xiàn)了楚文化的兼收并蓄和博大精深的特點。通篇詰問,但問而不答,基本上為四言詩,但間或有五、六、七字一句,參差錯落,跌宕有致。

  《九歌》本是古代的樂曲,在楚國早已流傳。屈原所作的這組詩歌是借用這一曲名。王逸認為,《九歌》作于沆、湘之間,這一帶民俗信鬼神,喜祭祀,祭祀時必奏樂歌舞以娛樂鬼神,屈原放逐江南時仿這種祭歌形式創(chuàng)作而成(近來多有學者認為屈原作于放逐之前,以供祭祀之用。)《九歌》包括《東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東君》、《河伯》、《山鬼》、《國殤》、《禮魂》等十一篇。除末篇《禮魂》是送神曲外,其余每篇祭一神(聞一多、鄭振鐸等認為,首篇《東皇太一》為迎神曲。見黃壽棋、梅相生《楚辭全譯》注(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1984年第1版)。

  所祭鬼神,包括天神、 地祗和人鬼三類?!稘h書·地理志》說:“楚人信巫鬼,重淫祀?!惫是P下的《九歌》,是楚人崇尚巫術之風的直接反映,表現(xiàn)了楚國原始的巫術宗教活動長盛不衰?!毒鸥琛废胂褙S富,語言精美,充滿浪漫氣息,具有極強的藝術魅力。

  另外,《招魂》、《大招》兩篇 作者是誰,說法不一。前者,司馬遷歸為屈原作品,王逸則認為宋玉所作。所招之魂,說法亦不一,除說宋玉招屈原魂外,還有屈原招楚懷王魂和屈原招自己生魂兩說。后者,有說作者是屈原,亦有說作者是景差。

  招魂是楚國巫術宗教活動的一種形式?!墩谢辍废胂衿嫣?,鋪張豐富,內(nèi)容和形式結(jié)合得極其完美,是一篇富有浪漫主義色彩的作品。《大招》也是招魂詞,所招之魂,有說是屈原招自己生魂,有說是景差招屈原之魂。其結(jié)構(gòu)、寫法亦與《招魂》相似。

  屈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他的詩篇光彩照人,開辟了詩人從集體歌唱到個人創(chuàng)作的新時代。他獨辟蹊徑,兼收并蓄,吸收民間詩歌形式,創(chuàng)造了句法參差靈活的新體裁。他廣泛地吸收了民間豐富的神話傳說,發(fā)展了積極的浪漫主義的創(chuàng)作方法。他承繼和發(fā)展了《詩經(jīng)》的比興手法,“寄情于物”、“托物以諷”,富有藝術感染力,所比之物也更具有美學價值。屈原無論從思想品格到創(chuàng)作方法,都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司馬遷說:余讀《離騷》、《天問》、《招魂》、《哀郢》,悲其志;適長沙,觀屈原所自沈淵,未嘗不垂涕,想見其為人。(《史記·屈原列傳》。)

  李白在《江中吟》吟道:屈平辭賦懸日月,楚王臺榭空山丘。

  魯迅在論及《詩經(jīng)》與《楚辭》時,稱后者:較之于《詩》,則其言甚長,其思甚幻,其文甚麗,其旨甚明,憑心而言,不遵矩度。故儒文服膺詩教者,或訾而絀之,然其影響于后來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漢文學史綱要》,見《魯迅全集》第9冊。)

  司馬遷說:“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皆好辭而以賦見稱。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終莫敢直諫?!保ā妒酚?middot;屈原列傳》。)

  宋玉,鄢(今湖北宜城)人,生卒年不詳,王逸說他是屈原的弟子。他深受屈原影響,是著名的楚辭作家,后人常以“屈宋”并稱。其作可信的是《九辯》(《漢書·藝文志》記載宋玉之賦十六篇,不可考?!豆盼脑贰份d有宋玉賦六篇,系偽作?!段倪x》載有宋玉作品五篇,亦有學者認為是后人假托之詞。現(xiàn)在流傳下來的《九辯》,則公認為宋玉所作。

  《九辯》模仿《離騷》而作,是一首自敘性的長篇抒情詩。該詩情景交融,意境深化,情感凄涼。句法靈活自由,字數(shù)增加,加強了詩歌的節(jié)奏感。《九辯》的這一模仿《離騷》寫作,而又富有藝術創(chuàng)作特色,對后世文學亦產(chǎn)生了一定影響。

  唐勒、景差當也是屈原之后的楚辭作者。但他們生平不詳,作品也早已失傳了。前述《大招》一篇,是屈原作,抑或是景差作,王逸也說“疑不能明也”,作者是誰,難以確定。

  荀子不僅是一位大思想家,而且也是一位文學家?!盾髯印芬粫摾硗笍兀瑢哟吻逦?,行文精煉,辭采繽紛,論點明確,每篇都是深刻有力的論說文。但作為一位文學家,其真正具有文學性質(zhì)的作品則是《成相篇》和《賦篇》?!冻上嗥肥沁\用通俗文學形式來表達作者的政治見解的作品,表明作者已注重汲取民間文學的營養(yǎng),借助民間喜聞樂見的曲調(diào)來傳播政治主張,在文學創(chuàng)作上作出了有益的嘗試。《賦篇》則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篇以“賦”名篇的作品,成為后世賦體的直接源頭。荀子在楚國從事寫作,無疑廣泛地吸收楚國民歌的養(yǎng)料,這是荀子文學創(chuàng)作的一大特色。篇末附《[亻危]詩》二首,頗似屈原辭賦中的格調(diào),具有較高的藝術造詣,故荀子與屈原被譽為辭賦之祖。

  戰(zhàn)國時期,楚國藝術取得了光輝的成就,主要表現(xiàn)在音樂、舞蹈、繪畫與雕刻等方面。

  據(jù)屈原《九歌》與《大招》等所載 ,楚國樂器種類齊全,有鐘、磬、鼓、瑟、竽、筆[竹/虎]]、排簫等。這些樂器在湖北、湖南、河南各地戰(zhàn)國楚墓出土的樂器實物得到了印證。

  鐘(編鐘),出土完整的有三套,即湖北隨州擂鼓墩1號墓出土一套計65件(戰(zhàn)國早期)、擂鼓墩2號墓出土一套計36件(戰(zhàn)國中期)和河南信陽長臺關出土一套計13件(戰(zhàn)國中期)。其中最具有典型代表意義的,是中外聞名的擂鼓墩1號墓所出土的一套,即曾侯乙編鐘。

  曾侯乙編鐘65件,除去楚王[今/酉]章B05A外,其余均可供演奏。這64件,包括鈕鐘19件,甬鐘45件。鐘的截面為合瓦形,如同諸夏,但與古代歐洲、印度的鐘截面作正圓形不同。合瓦形鐘,銑邊有棱,對聲振動起著制約作用,聲音衰減較快,所以能編列成組,作為旋律樂器使用。歐洲和印度的鐘,聲音衰減較慢,僅能作節(jié)奏樂器使用。這是中國古代(包括楚國)的鐘的特點,至今仍為人們所欣賞。

  鐘與鐘鈞附件及鐘架上,均有銘文,共2800多字。銘文記錄了曾、楚和華夏各國律名、階名、變化音名的相互對應關系。每件鐘都標有音階名,只要準確敲擊,便能發(fā)出與銘文相符的樂音。它以姑洗律為基調(diào)(相當現(xiàn)代國際上通用的C大調(diào)),音域?qū)掃_五個半八度,中間三個半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可以旋宮轉(zhuǎn)調(diào),演秦多種樂曲,音色優(yōu)美和諧,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具有十二個半音的樂器(《曾侯乙編鐘的復制研究》(湖北省博物館編,1984.9)。

  磬(編磬)通常與編鐘并出,在曾、楚墓中均有出土,其中亦以擂鼓墩1號墓所出的一套為最好。原有32件,至今完好的只9件。編磬亦有銘文,現(xiàn)殘存的有600余字。鐘銘與磬銘內(nèi)容相通,為研究先秦樂律提供了極其珍貴的資料(張正明《楚文化史》。)鼓,是楚國民間祀神所用的主要樂器。如屈原《九歌》所載,巫合著鼓點,邊歌邊舞,以娛樂鬼神。荀子《成相篇》包括三首歌,每首開場的第一句“請成相”,就是請準備打鼓而歌唱的意思。故“相”即鼓,“相如鼓,可以手拍之”(朱師轍《答杜國庠論〈成相篇〉很象鳳陽花鼓詞書》(見《杜國庠先秦諸子的若干研究》,三聯(lián)書店,1955年版)。

  實際上,在王室和貴族家室中,鼓也是重要的樂器?,F(xiàn)見于考古發(fā)掘資料,戰(zhàn)國時期各地楚墓出土的鼓很多,是繼鐘、磬之后最有特色的楚國樂器之一。鼓可分四類:懸鼓、手鼓、建鼓與鹿鼓(張正明《楚文化史》。)懸鼓中以虎座鳥(鳳)架最多,多見于江陵戰(zhàn)國楚墓中出土。它不僅是樂器,也同時是珍貴的藝術品。虎座立鳳,鼓懸兩鳳之間,鳳翹首昂望,虎匍伏在地,傾力負重,三者構(gòu)成和諧的立體形象美。

  瑟,春秋中晚期,湖北當陽、長沙等地楚墓中就有出土,戰(zhàn)國時期,江陵雨臺山、拍馬山和當陽、鄂城、長沙、擂鼓墩1號墓都有出土。有23弦、24弦、25弦的不一。

  竽,長沙瀏城橋、江陵天星觀和擂鼓墩1號墓等均有出土。分別為10管、12管、14管、18管不等。

  [竹/虎],僅見于擂鼓墩1號墓出土的2件,形狀似笛。

  排簫(《九歌》中稱參差),早在春秋初,河南光山黃君墓就出土了排簫,現(xiàn)見于戰(zhàn)國時排簫,是擂鼓墩1號墓出土的2件,各有13管。

  琴,楚人善操琴,《左傳》等有關古文獻均有記栽。見于戰(zhàn)國時考古發(fā)掘資料,有長沙五·郵3號墓出土的10弦琴1件,擂鼓墩1號墓出土了5弦琴和10弦琴各1件。

  另據(jù)《呂氏春秋·慎大覽·貴因》載:“墨子見荊王,錦衣吹一笙,因也?!蹦颖緛砩袃€非樂,為投楚人所好,亦吹笙?!镀邍?middot;楚音樂》引《闞子》說:“楚笙冠中國。”楚國當有笙這種樂器。

  從上述可見,戰(zhàn)國時期,楚國既有打擊樂器(鐘、磬、鼓),亦有吹奏樂器(竽、笙、[竹/虎]、排簫)和彈拔樂器(瑟、琴)等,可謂樂器齊全,洋洋大觀。今天湖北荊州博物館演出的“楚樂”,就是根據(jù)這些樂器,生動地顯示了古代楚國演奏的情況的。

  楚國是南方的民族融合中心,所以在古代視樂為“圣人之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風移俗易”(《史記·樂書)。的氣氛中,楚國音樂亦表現(xiàn)出了民族性和融合性的特點?!段倪x·宋玉對楚王問》載:“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shù)千人。其為《陽阿薤露》,國中屬而和者數(shù)百人。其為《陽春白雪》,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shù)十人。引商刻羽,雜以流徵,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shù)人而已。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薄断吕锇腿恕樊敒槌恕腿穗s居地區(qū)所流行的通俗歌曲,人們演唱起來,簡直是載歌載舞,場面十分熱鬧。其余歌曲,由于難度較大,人們能演唱的也逐漸減少。這一記載,非常真實地反映了楚國這一音樂之邦,在音樂發(fā)展中,允許夷夏并存,雅俗共賞,從一個側(cè)面,展現(xiàn)了楚人的開闊胸懷和融夷夏為一體的開放精神。

  楚國舞蹈源遠流長,見于《楚辭》等有關篇章和考古發(fā)掘資料,戰(zhàn)國時期,楚國舞蹈的發(fā)展情況更加明晰可見。首先,由于楚人信巫鬼,重淫祀,在民間早已流行的巫舞,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精神生活的豐富,更具藝術特色。屈原筆下的《九歌》等篇,就生動地反映了巫舞的各個方面。如在樂器伴秦上,前已指出,就有鐘、磬、鼓、竽、瑟、參差(排簫)、[竹/虎]]等多種,其中尤以鼓為主。如《九歌·禮魂》:“成禮兮會鼓,傳芭兮代舞?!闭f祭祀大典臨終時,鼓兒齊敲,頻頻舞蹈,情猶未了。鼓雖很突出,但在舞蹈中,鼓與其他樂器是同時敲擊與彈秦的,如《九歌·東君》:“[纟互]瑟兮交鼓,蕭鐘兮瑤 。鳴[竹/虎]兮吹竽,思靈保兮賢[女夸]?!★w兮翠曾,展詩兮會舞?!睋苌獡艄模Q[竹/虎]吹竽,鐘聲不斷,“靈”(裝扮神靈的巫)就在眾多樂器伴奏下,翩翩起舞。又如《九歌·東皇太一》:“揚[木包]兮[扌附]鼓,疏緩節(jié)兮安歌,陳竽瑟兮浩倡。……五音紛兮繁會,君欣欣兮樂康?!惫穆曧?,竽瑟齊鳴,各種音調(diào)交匯。這里說的“五音”,即周制舊傳的我國古代五聲音階中的五個音級。可見民間巫舞是很講究樂器伴奏的,舞蹈的氣氛熱烈和諧,場面十分熱鬧。此外,巫舞除了講究音樂美外,還注重舞蹈者本身的裝扮。如《九歌》中有關篇章都記載了男覡女巫們整臉修容,身著華麗服裝,手執(zhí)鮮花,全身散發(fā)出經(jīng)沐浴后的芳香,場面既熱鬧又高雅的情況。在舞姿上,講究曲線律動之美,如《東皇太一》的“靈偃蹇兮姣服”、《云中君》的“靈連[足卷]兮既留”、《大司命》的“靈衣兮被被”等都反映了這種優(yōu)美舞姿的特點?!百儒俊?,翩躚起舞,輕盈而自若;“連[足卷]”,曲折波動,若云行回環(huán)狀;“衣兮被被”,舞者的衣服如被風吹的那樣,徐徐飄動,可見巫舞在人神交接的氛圍中,若神若人,飄忽不定,顯現(xiàn)了舞姿的典雅與優(yōu)美。其次,民間巫舞既是楚國舞蹈的源頭,所以楚國宮廷樂舞也充滿了民間舞蹈的氣息。在奴隸主專制下,樂舞作為一種程式化了的藝術,它同禮一樣,是受到嚴格限制的。春秋戰(zhàn)國間,隨著禮壞樂崩局面的出現(xiàn),宮廷樂舞一方面向下擴展,另一方面又吸收民間樂舞,這樣,楚國樂舞就很難劃清民間樂舞和宮廷樂舞的區(qū)別了?,F(xiàn)在見到能反映楚國宮廷樂舞的,一般認為是《楚辭》中《招魂》與《大招》兩篇。從這兩篇看,楚國宮廷樂舞不同于民間樂舞的主要表現(xiàn)在場面要大得多,當然也就要豪華得多。如《招魂》所寫:“肴羞未通,女樂羅些。陳鐘按鼓,造新歌些。涉江采菱,發(fā)揚荷些?!薄氨灰路w,麗而不奇些。長發(fā)曼[髟/前],艷陸離些。”“竽瑟狂會,[扌真]鳴鼓些。宮廷震驚,發(fā)激楚些?!薄洞笳小匪鶎懀骸岸私游?,投詩舞只。叩鐘調(diào)磬,娛人亂只?!绷硗猓捎陔S著各國各地文化交流的密切,楚國宮廷樂舞中也廣泛地吸收或引進了各國各地的樂舞,成為楚國樂舞的一大特點。如《招魂》所寫:“二八齊容,趙鄭舞些。”“吳[俞欠]蔡謳,奏大品些?!薄班嵭l(wèi)妖玩,來雜陳些。”《大招》所寫:“代奏鄭衛(wèi),鳴竽張只。”各國各地樂舞同時表演,竟到了“四上競飛,極聲變只”(《大招》)的地步。盡管宮廷樂舞的規(guī)模超過民間巫舞,但它所具有巫舞的內(nèi)容與舞蹈形式則是基本相同的。再次,無論是民間的巫舞或?qū)m廷樂舞,它都特別講究舞蹈者線條美、律動美。如《招魂》、《大招》多處說到“[女夸]容修態(tài)”、“長發(fā)曼[髟/前]”、“豐肉嫩骨”、“容則秀雅”、“小腰秀頸,若鮮卑只”、“長袖拂面”、“豐肉微骨,體便娟只”,可見楚人是追求修長細腰之美的,否則舞蹈起來,是不可能達到“偃蹇”、“連[足卷]”的效果的。關于這一點,從所見楚墓出土的文物亦可得到證實。如江陵望山2號墓出土的女俑,發(fā)髻垂肩,面容秀麗,腰細而系帶(湖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湖北江陵三座楚墓出土大批重要文物》(《文物》1966年第5期)。江陵武昌義地6號墓出土的男俑,身材修長,眉清目秀江陵文物局《湖北江陵武昌義地楚墓》(《文物》,1989年第3期)。故從體形看,男女并無區(qū)別,都講究人的體形美。另從著名的《人物龍鳳帛畫》、《人物御龍帛畫》這兩幅帛畫,前者1949年2月出土于長沙陳家大山楚墓,后者1973年5月出土于長沙子彈庫1號楚墓。兩墓均為戰(zhàn)國中期。)看,也是如此。前者所繪一貴婦人寬袖細腰,長裙曳地;后者所繪一男子身材修長,博袍佩劍。1941年在長沙黃土嶺戰(zhàn)國楚墓出土的一件彩繪人物漆奩,共繪有11個舞女,其中二人長袖細腰,翩翩起舞,其余8人或靜坐小憩,或一旁觀賞,1人挽袖揮鞭,似在指揮,也全都長衣曳地,面清目秀,體態(tài)輕盈。這件漆奩生動地展現(xiàn)了楚國集體舞蹈的場面,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入戰(zhàn)國后,楚國的繪畫有很大的發(fā)展,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主要有帛畫、壁畫與漆畫等。

  前面提及的《人物龍鳳帛畫》和《人物御龍帛畫》,是迄今所見我國古代最早的兩幅帛畫,是“早期國畫的雙璧”(張正明《楚文化史》。)《人物龍鳳帛畫》,長31厘米,寬22.5厘米。畫中一婦人側(cè)立,高髻細腰,寬袖長裙,雍容富貴,合掌作祈禱狀。婦人頭上,左前畫有一鳳,作飛翔狀;鳳對面畫有一龍,作騰升狀。對此畫,研究者甚多,故其立意,說法不一(郭沫若主婦人祈禱和平說,見《文史論集》(人民出版社,1957年);熊傳新認為是有關宓妃神話傳說的寫照,見《江漢論壇》(1981年第1期);張正明認為龍鳳呈爭斗之狀,似有祈求善而美的鳳戰(zhàn)勝惡而丑的龍,保護墓主在冥府平安生活之意,見《楚文化史》。此外,還有其他說法。)《人物御龍帛畫》,長37.5厘米,寬28厘米。正中畫一男子,側(cè)立面左,高冠博袍,腰佩長劍,立于巨龍之背。龍昂首卷尾,宛如龍舟。龍左腹下畫有一條鯉魚,龍尾畫有一立鳥(似鶴)。男人頭上方還畫有華蓋一重。人、龍、魚均向左,以示前進方向,連華蓋上的纓絡也迎鳳飄動。整個畫面呈行進狀,充滿了動感。其立意,有的以為表示主人公在冥府仍可象在人世一樣逸樂(張正明主編《楚文化志》),有的則考證為主人公因水而死,其身份為巫劉信芳《關于子彈庫楚帛畫的幾個問題》(《楚文藝論集》,湖北美術出版社出版,1991年12月版)。此外,還有其他不同的解釋。

  這兩幅帛畫,基本上運用白描手法,但也有地方使用平涂,人物則略施彩色。畫面布局精當,比例準確。線條流暢,想像豐富,表現(xiàn)了楚藝術譎怪莫測的獨特風格。

  另外,江陵馬山1號墓亦出過一幅帛畫,因內(nèi)容無法辨認,故很少為人提及(湖北荊州博物館《江陵馬山1號楚墓》(文物出版社出版,1958年)。

  楚國的壁畫,歷來以王逸《楚辭章句·天問》為據(jù)。王逸認為,屈原放逐,“見楚有先王之廟及公卿祠堂,圖畫天地、山川、神靈,奇瑋譎詭,及古圣賢怪物行事”,故屈原《天問》中所問之事,當見于壁畫。江陵天星觀1號墓槨室的橫隔板上,繪有畫。另11幅彩繪壁畫,所繪為菱形、田字和云紋等幾何形紋樣,墓主為邸陽君(湖北荊州博物館《江陵天星觀1號楚墓》(《考古學報》1982年第1期)。由此可見,王逸說的先王之廟及公卿祠堂有壁畫,當是可信的。

  楚國漆器業(yè)發(fā)達,所以楚人也善于在漆器上繪畫,成為我國古代獨特的藝術珍品棗漆畫。見于考古發(fā)掘資料,各地楚墓出土的漆畫很多,如1941年長沙黃土嶺出土了彩繪車馬人物花紋漆奩、1952年長沙顏家?guī)X出土了繪有圖案的漆奩、1957年信陽長臺關出土了繪有狩獵場面的漆瑟、1978年隨州擂鼓墩1號墓出土了繪有二十八宿圖案的漆箱和繪有人、物的鴛鴦形盒等。特別令人注目的是,1987年荊門包山2號墓出土的繪有眾多的人、物的漆奩,堪稱楚漆畫中的奇葩,在我國古代繪畫藝術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這幅漆畫,長87.4厘米、高5.2厘米,繪有26個人、4輛馬車、10匹馬、2頭豬、1條狗、7只雁和5棵柳樹。以黑漆為底色,兼采紅、黃、褐、綠諸色,運用線勾平涂等手法,使眾多的人、物組成一幅色彩富麗、和諧別致、生動活潑的富有立體感和動感的組合性畫面。其內(nèi)容,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如有“金秋郊游圖”、“春游圖”或“王孫親迎圖”、“出行·迎賓圖”等各種說法(參見郭德維《楚藝術人物形象特點試探》(《楚文藝論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