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楚國民族關(guān)系

一、楚與諸夏各族

楚國史 作者:魏昌 著


  華夏之國,歷來與楚人及其他族國雜居一起。西周王朝害怕楚國的崛起,置“漢陽諸姬”,以封鎖楚國。自楚武、文王后,楚國北上爭霸,與楚雜處的諸夏之國,或被征服,或被滅亡,主要的如有隨(姬姓,今湖北隨州)、唐(姬姓,今隨州北)、沈(姬姓,今安徽阜陽西北)、貳(姬姓,今湖北京山)、軫(姬姓,今京山東北)、賴(姬姓,今隨州北)、道(姬姓,今河南確山北)、柏(姬姓,今河南西平西)、息(姬姓,今河南息縣境)、申(姜姓,今河南南陽東北)、呂(同上)、陳(媯姓,今河南淮陽)、蔡(姬姓,故地今河南上蔡西南,后遷州來,即今安徽鳳臺)、魯(姬姓,今山東西南部)等國。

  楚人雖出自顓頊之后,但由于受商、周壓迫,辟在荊、睢蠻荒之地,社會經(jīng)濟(jì)文化均較落后,故北上爭霸、先后征服或滅掉諸夏之國的同時,積極地吸收華夏文化,使自己成為與華夏同步前進(jìn)的先進(jìn)的文明大國。如公元前589年(楚共王二年),楚軍進(jìn)抵至魯國陽橋,魯以執(zhí)斫(木工)、執(zhí)針(縫工)、織[纟壬](織工)各百人獻(xiàn)給楚人,請求結(jié)盟,這對楚國建筑業(yè)、紡織業(yè)的發(fā)展是有幫助的。華夏語言、文字、典籍、政治、經(jīng)濟(jì)、軍事制度及精神文化等都為楚人所廣泛吸收。如楚語與夏語基本是相通的,楚國文字,從銘文、帛書至楚簡等與中原各國文字也基本是一致的。楚國以王為首、貴族、官僚三位一體的奴隸主貴族專政的政體,是仿西周王朝建立起來的。見于史料,約自楚莊王始,楚人廣泛吸收華夏文化,比原來楚武、文、成王諸代更加自覺,實際上已成為國策。如據(jù)《左傳·宣公十二年》載,在公元前597年[必阝]之戰(zhàn)前夕,晉士會除盛贊楚莊王善于用兵外,還特別指出了楚國政治統(tǒng)治的特點:“其君之舉也,內(nèi)姓選于親,外姓選于舊。舉不失德,賞不失勞,旅有施舍。君子小人,物有服章。貴有常尊,賤有等威,禮不逆矣。德立、刑行、政成、事時、典從、禮順,若之何敵之?”說明楚莊王已實行“禮治”,與華夏之國無異。又據(jù)《國語·楚語上》載,楚莊王使士為太子(后即楚共王)傅,士]]向大夫申叔時請教應(yīng)對太子傳授哪些知識,申叔時答道: 教之春秋,而為之聳善而抑惡焉,以戒勸其心;教之世,而為之昭明德而廢幽昏焉,以休懼其動;救之詩,而為之導(dǎo)廣顯德,以耀明其志;教之禮,使知上下之則;教之樂,以疏其穢而鎮(zhèn)其浮;教之令,使訪物官;教之語,使明其德,而知先王之務(wù)用明德于民也;教之故志,使知廢興者而戒懼焉;教之訓(xùn)典,使知族類,行比義焉。

  這里說的《春秋》、《樂》、《禮》,就是華夏的傳統(tǒng)典籍。楚共王即位后,普及夏化政策,成就頗大,故其臣屬對他作了高度評價:“赫赫楚國,而君臨之,撫征南海,訓(xùn)及諸夏,其寵大焉?!薄蹲髠鳌穭t稱其“撫有蠻夷”、“以屬諸夏”,確切地反映了楚人融夏夷為一的正確民族政策,故楚國在春秋戰(zhàn)國五百多年間,一方面北上爭霸,在爭霸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征服或滅掉眾多的華夏之國;另一方面又注意保留華夏典籍,積極吸收華夏文化,以充實自己的文化養(yǎng)料和精神財富,推廣融夷夏為一的政策。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