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冊

五 太平天國軍帥負責制的破壞

太平天國史 作者:羅尓綱著


  五 太平天國軍帥負責制的破壞 太平天國軍帥負責的破壞,先起于軍帥楊秀清,而毀于天王洪秀全。

  楊秀清雖然身任軍帥,掌握了太平天國的實權(quán),但他還要奪取高踞太平天國特權(quán)頂峰的天王寶座。丙辰六年(一八五六年)五月,他就假托天父下凡逼洪秀全承認他稱萬歲,企圖把太平天國的主(天王)和軍帥的權(quán)位都歸于他一人之身。楊秀清必須擔負首先破壞太平天國軍帥負責制的罪責。但是,楊秀清逼稱萬歲事件,以他本人被殺而告終,他還不曾把軍帥負責制破壞。

  太平天國軍帥負責制的破壞,毀于天王洪秀全之手。洪秀全是一個偉大的農(nóng)民革命領(lǐng)袖。但他中封建思想的毒很深,他不但要父子公孫江山萬年,他還要做一個專制的君主。他在辛開元即天王位那一年,就頒布幼學詩〔一〕。其朝廷一章道:「天朝嚴肅地,咫尺凜天威。生殺由天子,諸官莫得逞」。其君道一章道:「一人首出正,萬國定咸寧。王獨操威柄,讒邪遁九淵」。在后來另一部天父詩里,他又有一首說教的詩道:「只有媳錯無爺錯,只有嬸錯無哥錯,只有人錯無天錯,只有臣錯無主錯」〔二〕。在這部天父詩中,還有「一句半字都是旨,認真遵旨萬萬年」〔三〕、「遵旨得救逆旨刀」〔四〕等句,充分流露了他的君主專制的思想。

  以抱有這種君主專制思想的洪秀全,在太平天國前期行軍帥負責制的時候,他不得不受著政體的限制,做一個臨朝而不理政,只擁有君主的尊嚴,而沒有實權(quán)的元首。但到經(jīng)過天京事變,他殺了楊秀清,誅了韋昌輝后,便不同了。那時候,合朝同舉石達開執(zhí)政,要石達開繼任楊秀清軍帥的地位,繼續(xù)軍帥負責制?!副娙藲g悅,主有不樂之心」。洪秀全沒有把軍帥的權(quán)位給石達開,他封長兄洪仁發(fā)為安王,次兄洪仁達為福王,專任兩兄,挾制石達開〔一〕。洪秀全除用兩兄來挾制石達開外,他還「詔旨頻降仍,重重生疑忌」〔二〕,親自來控制石達開。結(jié)果,石達開被迫出走了。洪秀全就把軍帥職權(quán)抓歸手中。于是正如他自己所說:「主是朕做,軍帥亦是朕做」,作為一個專制的君主,破壞了太平天國的軍帥負責制。以前,我們對這件大事,都認為群眾擁護石達開,是人事問題。今天,考明了太平天國的軍帥負責制,才知道人事只是表面現(xiàn)象,而本質(zhì)實是群眾擁護軍帥負責制,洪季全則要破壞軍帥負責制,是太平天國一場對政體的帶有根本性的大門爭。

  己未九年(一八五九年)三月,洪仁玕從香港到天京,封為干王,「晉位軍帥」。洪秀全是把軍帥的「名」交出來了,但軍帥的「實」,他卻是緊緊抓住不放。洪仁玕這個作為「朝綱之首領(lǐng)」,外國人也稱為「總理國務(wù)」〔一〕的軍帥,只是一個空架子,已經(jīng)沒有權(quán)力了。有一個英國翻譯官富禮賜和洪仁玕很熟,常在干王府吃飯間談,還在府中住過。他記洪仁玕和他間談?wù)f:「席間,他便告訴你欲改革各事如何困難,天王如何不聽人言,各王如何不尊重其威權(quán)」〔二〕。在太平天國前期行軍帥負責制時,權(quán)力在軍帥,天王只有「旨準」,「從無駁者」,能不聽從軍帥嗎?各王能不聽軍帥的命令嗎?這寥寥兩句話,道盡了太平天國后斯軍帥有名無實的真情。富禮賜又記干王府六部處理政務(wù)事,說辦理國務(wù)的只有三個書手,常在那里寫字于黃紙上,大約這幾個人即是該六部的全部人員。戶部作了堆煤炭之用。禮部的用處更為卑下。六部在樓下,而一個外國牧師羅孝全卻高踞整個六部的樓上作為寓所〔三〕。這種種情況,只能說是笑話,那里還是堂堂國家的政府!當年正軍帥楊秀清東王府好似川流不息地處理國務(wù),而今作為軍帥的洪仁玕干王府卻荒涼穢蕪到了這種境地,其權(quán)力已不在軍帥,是不言而喻的了。

  到太平天國癸開十三年五月,天京危急,天王受了臣民的懨力,不得不封李秀成為軍帥。但李秀成有沒有得到軍帥的權(quán)力呢?據(jù)李秀成自述原稿說,當時敵人兵臨蘇、杭,李秀成請前往指揮。那時候,要守天京,必須依靠蘇、杭物資的支持,沒有蘇、杭,天京就不能守。李秀成要去蘇、杭,是從全局出發(fā)的。乃再三奏請,洪秀全都不準。蘇、杭守將日日飛文告急,李秀成再力奏,洪秀全才準他前去,限四十日四回京,如過期不回,以國法從事。這那里還有軍帥的權(quán)力!

  洪秀全剝奪了軍帥的權(quán)力,他就設(shè)立吏部天官、戶部地官、禮部春官、兵部夏官、刑部秋官、工部冬官六部,把國務(wù)分歸六部掌管,而由六部向他和他的兒子幼主直接負責。這興朱元璋廢丞相,設(shè)六部的用意、作法和目的完全相同,都是為要把大權(quán)收歸已手,以厲行君主專制。所以,庚申十年(一八六○年)十月,英國教士楊篤信到天京訪問,他記道:「在南京有同北京相當?shù)牧鶄€部」〔一〕。辛酉十一年(一八六一年)正月初,英國水帥提督何伯自吳淞率隊西上,調(diào)查長江開埠事宜,他特派步兵中校吳士禮入天京,調(diào)查太平天國實情。吳士禮在太平天國天京觀察記里,記太平天國的政制也說:「各王分管各部政事。他們分設(shè)各「部」衙門一如清廷,由各王分掌之。但所有權(quán)柄集中于天王。如不經(jīng)其裁可,一切要務(wù)俱不得執(zhí)行」。楊篤信所說「六個部」和吳士禮所說「分設(shè)各部衙門」,就是本書上面說的吏、戶、禮、兵、刑、工六部。據(jù)楊篤信說太平天國的六部衙門的職掌,「相當」于清朝的六部,吳士禮說,「一如清廷」。清承明制。太平天國政權(quán)即分歸六部掌管,那勢必然「權(quán)柄集中于天王」了。

  在太平天國前期,天王不理政務(wù),不發(fā)上諭,到了后期,卻完全相反。調(diào)遣軍隊作戰(zhàn)由天王下詔命令了〔一〕。派官鎮(zhèn)守要地由天王降詔任命了〔二〕。安民由天王派官前來了〔三〕。 減征錢糧由天王頒詔宣布了〔四〕。給外國專使的文書也由天王頒給了〔五〕??傊?,在太平天國后期,不論軍事、民政、外交等等,無不由天王詔旨施行。因此,在太平天國前期,清朝欽差大臣向榮從金田起義就與太平軍作戰(zhàn),一直跟追到天京,駐軍在天京東門外孝陵衛(wèi)兩年半之久,并且對從天京逃出來的人「詳加訪問」,竟以「洪秀全實無其人」覆奏皇帝的詢問〔一〕。再經(jīng)過一年多,劫得楊秀清等本章稿本,見有「旨準」二字后,還以「似有其人」向皇帝奏報〔二〕。而到了后期,上面說的那個英國軍官吳士禮,到天京只住了一星期,根據(jù)他親眼所見,對洪秀全就作出了「專制的天王」的論述〔三〕。天王洪秀全在太平天國前后兩期兩種絕然不同的形象,正是深刻地反映了前期行使軍帥負責制與后期軍帥負責制遭到破壞后的截然不同。

  洪秀全破壞了軍帥負責制,大權(quán)獨攬,從他個人說來確是做到了「如不經(jīng)其裁可,一切要務(wù)俱不得執(zhí)行」,把所有權(quán)柄都集中在他一人之手。舉一事來說,辛酉十一年正月,洪秀全準許了英國海軍提督何伯要求在天京停泊一軍艦照料商務(wù)。這是一件大事,當然必須要經(jīng)過洪秀全的決定的。但到三月,英艦請求在江邊借地三丈,蓋屋貯煤,以供燃燒,即準其停泊,這便是運帶而起的事了。而負責處理國務(wù)的贊嗣君蒙時雍、忠誠二天將李春發(fā)卻無權(quán)處理,而必須「登朝面奏」,取得「旨準」,然后遵旨執(zhí)行〔一〕。從這一件事看來,可知吳士禮所說的話,確是不錯的。但是,對太平天國卻產(chǎn)生了極為嚴重的后果。

  洪秀全即成了一個「專制的天王」,全權(quán)在手,他就任人唯親。他第一重用的是他稱為外甥的幼西王蕭有和。第二重用的是他的長兄洪仁發(fā)、次兄洪仁達。第三重用的是族弟干王洪仁玕。第四重用的是女婿金王鍾萬信、剴王黃棟梁、捷王黃文勝〔二〕。這班人都是他的親屬。庚申十年,蕭有和還是約十三歲左右的時候〔三〕,就兼任赍奏官的重職。三年后,權(quán)力達到「幼西王出令,有不遵幼西王令者,合朝誅之」〔四〕的地步。黃棟梁、黃文勝也都是小子〔五〕。其中除洪仁玕通曉西洋政治、盡忠太平天國當別論外,這班親貴們,都各擅權(quán)利,洪仁發(fā)、洪仁達尤其兇橫殘暴,禍國殃民,把太平天國攪得烏煙瘴氣,無法無人,人人切齒。

  洪秀全掌握大權(quán),又「立政無章」,〔一〕,就是說制度紊亂,洪秀全即采取政歸六部直接向他負責的制度,那就應(yīng)該所掌各有專責,不是任何人所得干預的。但實際情況,卻不如此,以掌銓選的吏部來說,今所見庚申、辛酉兩年保官的本章共十五封,計由幼西王蕭有和、勇王洪仁達、侍王李世賢、賴冠英奏請的各一封,由干王洪仁玕、贊王蒙得恩、章王林紹璋會奏的一封,由干王洪仁玕奏請的五封,由英王陳玉成奏請的三封,而由吏部奏請的只有兩封〔二〕。這樣,吏部的職權(quán)便給他人所奪了。李秀成自述原稿記有天京各王府各衙門打算買米糧存儲以防敵人圍困,洪仁發(fā)、洪仁達等出令:「欲買糧者非我洪之票不能,要票出京者亦要銀買方得票行,無錢不能發(fā)票」。如果說買糧要發(fā)票的話,那是戶部的職權(quán),而不是任何人所得發(fā)給。這樣,洪仁發(fā)、洪仁達等又把戶部的職權(quán)攘奪去了。因此,六部的地位就被懨得很低。據(jù)天王和幼主詔旨所列,在六部之上,王親國戚和諸王不算了,只算官職,就有天將、掌率、統(tǒng)管、盡管、神策朝將、護京神將、神使七級。六部地位只比主佐將一級高〔一〕。以掌全國政務(wù)直接向天王負責的六部竟懨在如此低級,如何能行使職權(quán),其權(quán)力怎能不被攫奪!不僅如此,洪秀全既設(shè)六部分掌全國政務(wù),又以洪仁玕、蒙得恩(得恩死后,由其子蒙時雍繼任)、林紹璋總理國務(wù)。這就必須把六部隸屬于其下,行政方能統(tǒng)一。今竟不然,吏部依然直接向幼主保官,而總理國務(wù)的洪仁玕、蒙得恩、林紹璋也向幼主保官,這就亂了,還成什么政體!再看賴冠英既有權(quán)力攫取吏部的職權(quán)來向幼主奏請封李秀成子李容發(fā)為忠二殿下,而到三個月后,他本人卻要由吏部奏保為忠靖朝將〔二〕,這簡直是笑話。不但是李秀成所說「政事不一」〔三〕,實如反革命頭子曾國藩所說「大綱紊亂」〔四〕了。任人唯親,則「讒佞張楊,明賢偃避,豪杰不登」〔五〕立政無章,則政事不一,大綱紊亂。這都是必亡之道。

  由于任人唯親和立政無章所造成的嚴重后果還有亂封王爵一事。洪秀全在天京事變后,打算不再封異姓為王了。到已未九年,族弟洪仁玕來天京,封為干王。洪秀全自知對不住功臣,他要倚靠陳玉成、李秀成保國,不得不封他們?yōu)橥?。自此之后,日封日多?br/>
  洪秀全把王親國戚和從廣東跟出來的同鄉(xiāng)都封了王,而汗馬功勞的人卻不得封,人心不服。后來封多了,不給名號,一律叫做列王。到列王又封多了,把封的王都寫作「坣」。這個坣字,作小王解,是太平天國因避王字諱而改的避諱字。今用來封人,人心更不服了。于是未得封王的功臣感到憤憤不平,而受到列王的封的人則感到不光彩,尤其是受到坣字的封的人則認為被侮辱,于是便把人心喪盡了。李秀成把這件大錯誤列為天朝十誤里面的一件大錯誤。他在自述里痛論其事道:「無功偷間之人,各又封王,外帶兵之將,日夜勤勞之人,顧之不分(忿),力少從戎,人心之不服,戰(zhàn)守各不爭雄,有才能而主不用,庸愚而作國之棟梁。主見失算,封出許多之王,言如箭發(fā)難收,又無法解,言(然)后封王具(俱)為列王者,因此之來由也。然后列王封多,又無可改,王加頭上三點,以為坣字之封,人心格而不服,各心多有他圖,人心由此兩舉而散無涯也」。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