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十二 太平天國史卷五十三 盧賢拔 曾水源曾釗揚黃再興何震川 盧賢拔 盧賢拔廣西桂平人,加入拜上帝會,參加金田起義。他通文史,天王撰寫三字經(jīng)、千字詔等書,他是一個助手〔一〕。
太平天國辛開元年秋,在永安州授左掌朝儀,凡設官分聽,制禮作樂等項制度,都由盧賢拔奏請施行。壬子二年夏,升檢點。癸好三年春,天京既建,封恩賞丞相。七月,調(diào)掌東王府簿書。十月,升秋官又正丞相,仍理東王府事務。甲寅四年正月,時已封鎮(zhèn)國侯,因犯夫妻同宿罪革聽〔一〕。五月,命在刪書衙刪改五經(jīng)〔二〕,并主持編纂太平天國起義史〔三〕。
賢拔盡瘁革命,敵人咒詛他「狂妄異?!埂菜摹?。又咒詛他在軍中作戰(zhàn),「亡命爭先」〔五〕。賢拔是個儒生,拜上帝會眾稱他為盧先生。楊秀清是個不識字的貧農(nóng),癸好三年四月,楊秀清假托天父下凡阻止洪秀全焚燒四書、五經(jīng),甲寅四年正月,楊秀清又假托天父下凡阻止洪秀全毀盡古書,「命將千古流傳之書不可毀棄」,「凡系真心忠正的臣僚傳述總要留下」〔六〕,實系出自儒生的主張,而賢拔便是其中最主要的一個。
賢拔是楊秀清的親戚〔七〕,與秋官又正丞相陳宗揚同犯夫妻同宿罪。楊秀清同在一天處理,陳宗揚夫妻被斬首示眾,而對賢拔則輕辨,僅「革職帶罪立功,免其枷號游營」。朝官不服。楊秀清不得不假托天父下凡,命女官杖責他自己五十板,治以輕辨的罪,以息眾怒〔一〕。他與楊秀清這種親戚關系,其后無聞,大約是死于天京事變中。
曾水源 曾水源廣西潯州郡武宣縣人〔二〕。年約二十多歲,有能文名,做農(nóng)村塾師。馮云山吸收他入拜上帝會。金田起義,授御林侍衛(wèi),擬撰詔書,批答章奏,常在天王、東王身邊〔三〕。
太平天國壬子二年八月,水源與林鳳祥、李開芳隨西王蕭朝貴從湖南攸縣襲取長沙〔四〕。九月,擢伸后副侍衛(wèi)。十一月,擢土官正將軍,領兵克岳州,十二月,改補東殿簿書。癸好三年春,建都天京,升職同檢點。四月,擢東殿左丞相。十月,轉(zhuǎn)天官又正丞相。十一月,帶兵救出揚州守軍,賞穿黃袍。甲寅四年二月,擢天官正丞相,仍理東王府事。七月,攻東壩,敗歸,收入東牢〔一〕,旋釋放復職〔二〕。
乙榮五年六月二十八夜,東王楊秀清假托天父下凡,命鎖水源和東殿吏部一尚書李壽春前來。天父審問水源說:「而在府門見女官如何倉卒,而知么?女官又如何說話,而曾聽聞么?一一奏明?!顾醋嗾f:「小子其時實見女官極為倉卒,只因小子瞞昧至極,見女官如此倉卒,心飛膽怯,因是束手無策?!固旄刚f:「女官曾講過東王若升天,而們?yōu)楣俚亩茧y了。此句話而聽聞么?」水源奏說:「此句話小子曾聽聞女官講過矣?!固旄刚f:「而聽聞此話,而尚置若罔聞,而罪無可辭矣。」天父又審訊李壽春說:「李壽春女官所說此話而曾聽聞么?」李壽春奏說:「小子亦曾聽聞此話矣。天父說:「而亦聽聞此話,而罪亦無辭矣?!固旄笇Φ钕卤姽僬f:「而眾小子,看他二人之罪如何?」眾官應聲奏說:「此二人如此欺天欺東王,實是死有余辜矣?!固旄刚f:「而眾小子既說他二人罪實當誅,卽行押出,斬首示眾?!贡姽冽R聲奏說:「遵天父圣旨!」
楊秀清殺了水源、李壽春第三天,又假托天父下凡,降圣旨威嚇眾男官、眾女官道:「此等逆天又欺禾(指楊秀清),不知贖病是伊哥。敢在府門用眼看,詐聾奸草(心)今如天朝元勛曾水源墓碑天朝元勛曾水源墓全景卷五十三何!」〔一〕水源是太平天國最高的官員天官正丞相,理東王府事。李壽春是東殿吏部一尚書,為東殿尚書的頭子。這兩人都是東殿最主要的人。女官在東王府前為什么極倉卒,水源因何看見了女官如此倉卒,心飛膽怯,情況不明,但女官說的「東王若升天,而們?yōu)楣俚亩茧y了」這句話,其意義卻是分明的。就是說:「你們今天幫助東王欺凌眾人,東王一旦死了,人家就要向你們報復了?!惯@是一句動搖東王府官員極尖銳的話,對正在圖謀篡奪天王實座的楊秀清是極大刺激,水源、李壽春聽聞沒有向楊秀清報告,楊秀清就把他們殺死,不但使東王府官員不敢有二心,也威嚇全朝官員不敢不唯命是聽〔二〕。
一九五三年,在南京挹江門內(nèi)睦寡婦山發(fā)現(xiàn)曾水源墓。墓碑正中題「天朝無勛曾水源之墓」,左書「太平天國己未九年六月吉日重修」〔一〕。水源被殺于乙榮五年六月。第二年七月,楊秀清被天王誅死。到己未九年六月,重修水源墓時,在墓碑上大書「天朝元勛」,以表彰他的功勞。
曾釗揚 曾釗揚廣西桂平縣人,在農(nóng)村中做書塾教師,加入拜上帝會。金田起義,傳檄四方,各項文檄,他都參加撰定。
太平天國壬子二年十月,天朝設官分職,授右史,職同將軍,掌記天王言勛。十二月升右掌朝儀,職同指揮,編纂儀制。癸好三年四月,升東殿右丞相,職同檢點。五月,封恩賞丞相。十一月,升天官又副丞相,仍理東殿事。甲寅四年二月,刪改五經(jīng),以釗揚領其事〔一〕。乙榮五年三月十九日,楊秀清假托天父以釗揚雖有過錯,其亦有些前功,不忍加戮,爰大沛殊恩,密降夢詔圣旨說:「曾揚錯不殺為奴」〔二〕。釗揚所犯何罪不詳,至是得赦不殺為奴。其后事蹟不詳。
黃再興 黃再興廣西桂平縣人。平在山拜上帝會老兄弟,機警有智計。初不知名,金田起義,授后二軍前營左一東兩司馬。太平天國辛開元年二月,升卒長,因開功摺,敘事井井有條,天王知他的才能,命入詔書衙,編纂詔書。壬子二年秋,大軍到長沙,詔書成,以功升左史,職同將軍,掌文書,及記各王登朝問答,叫做「記錄」,每月成一冊,進呈天王。
癸好三年二月,克復南京,升職同指揮。四月,升職同檢點。六月,以科炭功封恩賞丞相。十月,升地官副丞相,命理北殿事。甲寅四年二月,改理翼殿事。
這年五月,再克武昌,任為湖北省佐將,命前往安民造冊,建立地方政權。七月,再興奉命抵武昌。時敵人大舉來犯。再興見主將石鳳魁剛愎自用,舉措失宜,知他不能守,密奏回京,請派驍將陳桂堂來代石鳳魁。未到,城將陷,這個妄自尊大者原來是個庸碌無能的懦夫,驚慌失措。再興鎮(zhèn)靜沉著地代他指揮。這時候,唯一任務是要保全軍隊的有生力量,組織退卻。于是一面指揮將士頂住敵人,把餓狼一般往上沖的敵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下去,拚命死守了好幾天,一面把武昌、漢陽兩城撤退事宜迅速組織完成,然后下令同時撤退。他親帶精兵斷后,掩護部隊撤退。敵人望見軍容嚴整,秩序井然,不敢追。全軍不損一兵一卒,退集田家鎮(zhèn)要塞。再興到田家鎮(zhèn),又整頓退兵,阻敵東下。十月,楊秀清發(fā)誥諭調(diào)回天京,以失武、漢罪處斬〔一〕。
湖北省主將是石鳳魁,再興是佐將,軍事是由石鳳魁負責,再興的專責是民政,而發(fā)號施令,權在石鳳魁〔二〕。再興到武昌時,敵人卽將來攻,他就看出石鳳魁必不能守,密奏回京,請派將來代,城將陷,又能全軍退出,非有斡濟的才智,堅定不移的魄力,斷不能辨此,卽使在軍律有當斬之罪,也應該將功折罪。楊秀清竟將再興與石鳳魁不加區(qū)別地同予處斬,那是賞罰不明,用刑失當,自毀干城的了。
何震川 何震川廣西象州人。他是一名秀才,曾應北闈鄉(xiāng)試。金田起義,全家參加,歷經(jīng)血戰(zhàn);一家二十二口,唯存一弟一侄和震川三人。初封副典詔命,職同將軍,掌撰寫詔旨。太平天國壬子二年十二月,升殿前右史,每天登朝,記天王起居,每月成一書,與左史聯(lián)名呈獻。
癸好三年二月,克復南京,升職同指揮。四月,升職同檢點。六月,封恩賞丞相。時楊秀清決定在南京建立首都,號曰天京,而天王則以建都河南為便,因降詔向群臣咨詢得失。何震川與一班文臣承楊秀清意旨,都力陳建都南京是準乎天命。他獻建天京于金陵論道:欲創(chuàng)非常之業(yè),必得非常之人,欲立永久之基,必得至當之地,斯能歷久而不易,亙古而常尊者也。溯自天父上帝自造有天地以來,其間竊號流傳,未嘗不代有其人,而究之人非天命之人,國非天命之國,所以殺奪頻仍,紛更不一,以至于今。惟我天王親承帝命,永掌山河。金田起義,用擊方剛之旅,金陵定鼎,平定永固之基。京曰天京,一一悉準乎天命;國為天國,在在悉簡乎帝心。迄今建都既成,天下大定,天王降詔,咨于群臣,詔于是爰為之論曰:「穆穆皇皇,赫赫我王,奄有四海,撫綏萬方,恩覃普宇,德遍要荒,遐邇一體,率賓歸王。宜乎永奠千百代無疆之福,擊基意萬年有道之長」〔一〕。
這年九月,改為殿前右正史。十月,升左正史。甲寅四年二月,升夏官正丞相,與曾釗揚等刪改五經(jīng),兼辨軍務〔二〕。他后來的事蹟不詳。
太平天國辛開元年秋,在永安州授左掌朝儀,凡設官分聽,制禮作樂等項制度,都由盧賢拔奏請施行。壬子二年夏,升檢點。癸好三年春,天京既建,封恩賞丞相。七月,調(diào)掌東王府簿書。十月,升秋官又正丞相,仍理東王府事務。甲寅四年正月,時已封鎮(zhèn)國侯,因犯夫妻同宿罪革聽〔一〕。五月,命在刪書衙刪改五經(jīng)〔二〕,并主持編纂太平天國起義史〔三〕。
賢拔盡瘁革命,敵人咒詛他「狂妄異?!埂菜摹?。又咒詛他在軍中作戰(zhàn),「亡命爭先」〔五〕。賢拔是個儒生,拜上帝會眾稱他為盧先生。楊秀清是個不識字的貧農(nóng),癸好三年四月,楊秀清假托天父下凡阻止洪秀全焚燒四書、五經(jīng),甲寅四年正月,楊秀清又假托天父下凡阻止洪秀全毀盡古書,「命將千古流傳之書不可毀棄」,「凡系真心忠正的臣僚傳述總要留下」〔六〕,實系出自儒生的主張,而賢拔便是其中最主要的一個。
賢拔是楊秀清的親戚〔七〕,與秋官又正丞相陳宗揚同犯夫妻同宿罪。楊秀清同在一天處理,陳宗揚夫妻被斬首示眾,而對賢拔則輕辨,僅「革職帶罪立功,免其枷號游營」。朝官不服。楊秀清不得不假托天父下凡,命女官杖責他自己五十板,治以輕辨的罪,以息眾怒〔一〕。他與楊秀清這種親戚關系,其后無聞,大約是死于天京事變中。
曾水源 曾水源廣西潯州郡武宣縣人〔二〕。年約二十多歲,有能文名,做農(nóng)村塾師。馮云山吸收他入拜上帝會。金田起義,授御林侍衛(wèi),擬撰詔書,批答章奏,常在天王、東王身邊〔三〕。
太平天國壬子二年八月,水源與林鳳祥、李開芳隨西王蕭朝貴從湖南攸縣襲取長沙〔四〕。九月,擢伸后副侍衛(wèi)。十一月,擢土官正將軍,領兵克岳州,十二月,改補東殿簿書。癸好三年春,建都天京,升職同檢點。四月,擢東殿左丞相。十月,轉(zhuǎn)天官又正丞相。十一月,帶兵救出揚州守軍,賞穿黃袍。甲寅四年二月,擢天官正丞相,仍理東王府事。七月,攻東壩,敗歸,收入東牢〔一〕,旋釋放復職〔二〕。
乙榮五年六月二十八夜,東王楊秀清假托天父下凡,命鎖水源和東殿吏部一尚書李壽春前來。天父審問水源說:「而在府門見女官如何倉卒,而知么?女官又如何說話,而曾聽聞么?一一奏明?!顾醋嗾f:「小子其時實見女官極為倉卒,只因小子瞞昧至極,見女官如此倉卒,心飛膽怯,因是束手無策?!固旄刚f:「女官曾講過東王若升天,而們?yōu)楣俚亩茧y了。此句話而聽聞么?」水源奏說:「此句話小子曾聽聞女官講過矣?!固旄刚f:「而聽聞此話,而尚置若罔聞,而罪無可辭矣。」天父又審訊李壽春說:「李壽春女官所說此話而曾聽聞么?」李壽春奏說:「小子亦曾聽聞此話矣。天父說:「而亦聽聞此話,而罪亦無辭矣?!固旄笇Φ钕卤姽僬f:「而眾小子,看他二人之罪如何?」眾官應聲奏說:「此二人如此欺天欺東王,實是死有余辜矣?!固旄刚f:「而眾小子既說他二人罪實當誅,卽行押出,斬首示眾?!贡姽冽R聲奏說:「遵天父圣旨!」
楊秀清殺了水源、李壽春第三天,又假托天父下凡,降圣旨威嚇眾男官、眾女官道:「此等逆天又欺禾(指楊秀清),不知贖病是伊哥。敢在府門用眼看,詐聾奸草(心)今如天朝元勛曾水源墓碑天朝元勛曾水源墓全景卷五十三何!」〔一〕水源是太平天國最高的官員天官正丞相,理東王府事。李壽春是東殿吏部一尚書,為東殿尚書的頭子。這兩人都是東殿最主要的人。女官在東王府前為什么極倉卒,水源因何看見了女官如此倉卒,心飛膽怯,情況不明,但女官說的「東王若升天,而們?yōu)楣俚亩茧y了」這句話,其意義卻是分明的。就是說:「你們今天幫助東王欺凌眾人,東王一旦死了,人家就要向你們報復了?!惯@是一句動搖東王府官員極尖銳的話,對正在圖謀篡奪天王實座的楊秀清是極大刺激,水源、李壽春聽聞沒有向楊秀清報告,楊秀清就把他們殺死,不但使東王府官員不敢有二心,也威嚇全朝官員不敢不唯命是聽〔二〕。
一九五三年,在南京挹江門內(nèi)睦寡婦山發(fā)現(xiàn)曾水源墓。墓碑正中題「天朝無勛曾水源之墓」,左書「太平天國己未九年六月吉日重修」〔一〕。水源被殺于乙榮五年六月。第二年七月,楊秀清被天王誅死。到己未九年六月,重修水源墓時,在墓碑上大書「天朝元勛」,以表彰他的功勞。
曾釗揚 曾釗揚廣西桂平縣人,在農(nóng)村中做書塾教師,加入拜上帝會。金田起義,傳檄四方,各項文檄,他都參加撰定。
太平天國壬子二年十月,天朝設官分職,授右史,職同將軍,掌記天王言勛。十二月升右掌朝儀,職同指揮,編纂儀制。癸好三年四月,升東殿右丞相,職同檢點。五月,封恩賞丞相。十一月,升天官又副丞相,仍理東殿事。甲寅四年二月,刪改五經(jīng),以釗揚領其事〔一〕。乙榮五年三月十九日,楊秀清假托天父以釗揚雖有過錯,其亦有些前功,不忍加戮,爰大沛殊恩,密降夢詔圣旨說:「曾揚錯不殺為奴」〔二〕。釗揚所犯何罪不詳,至是得赦不殺為奴。其后事蹟不詳。
黃再興 黃再興廣西桂平縣人。平在山拜上帝會老兄弟,機警有智計。初不知名,金田起義,授后二軍前營左一東兩司馬。太平天國辛開元年二月,升卒長,因開功摺,敘事井井有條,天王知他的才能,命入詔書衙,編纂詔書。壬子二年秋,大軍到長沙,詔書成,以功升左史,職同將軍,掌文書,及記各王登朝問答,叫做「記錄」,每月成一冊,進呈天王。
癸好三年二月,克復南京,升職同指揮。四月,升職同檢點。六月,以科炭功封恩賞丞相。十月,升地官副丞相,命理北殿事。甲寅四年二月,改理翼殿事。
這年五月,再克武昌,任為湖北省佐將,命前往安民造冊,建立地方政權。七月,再興奉命抵武昌。時敵人大舉來犯。再興見主將石鳳魁剛愎自用,舉措失宜,知他不能守,密奏回京,請派驍將陳桂堂來代石鳳魁。未到,城將陷,這個妄自尊大者原來是個庸碌無能的懦夫,驚慌失措。再興鎮(zhèn)靜沉著地代他指揮。這時候,唯一任務是要保全軍隊的有生力量,組織退卻。于是一面指揮將士頂住敵人,把餓狼一般往上沖的敵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下去,拚命死守了好幾天,一面把武昌、漢陽兩城撤退事宜迅速組織完成,然后下令同時撤退。他親帶精兵斷后,掩護部隊撤退。敵人望見軍容嚴整,秩序井然,不敢追。全軍不損一兵一卒,退集田家鎮(zhèn)要塞。再興到田家鎮(zhèn),又整頓退兵,阻敵東下。十月,楊秀清發(fā)誥諭調(diào)回天京,以失武、漢罪處斬〔一〕。
湖北省主將是石鳳魁,再興是佐將,軍事是由石鳳魁負責,再興的專責是民政,而發(fā)號施令,權在石鳳魁〔二〕。再興到武昌時,敵人卽將來攻,他就看出石鳳魁必不能守,密奏回京,請派將來代,城將陷,又能全軍退出,非有斡濟的才智,堅定不移的魄力,斷不能辨此,卽使在軍律有當斬之罪,也應該將功折罪。楊秀清竟將再興與石鳳魁不加區(qū)別地同予處斬,那是賞罰不明,用刑失當,自毀干城的了。
何震川 何震川廣西象州人。他是一名秀才,曾應北闈鄉(xiāng)試。金田起義,全家參加,歷經(jīng)血戰(zhàn);一家二十二口,唯存一弟一侄和震川三人。初封副典詔命,職同將軍,掌撰寫詔旨。太平天國壬子二年十二月,升殿前右史,每天登朝,記天王起居,每月成一書,與左史聯(lián)名呈獻。
癸好三年二月,克復南京,升職同指揮。四月,升職同檢點。六月,封恩賞丞相。時楊秀清決定在南京建立首都,號曰天京,而天王則以建都河南為便,因降詔向群臣咨詢得失。何震川與一班文臣承楊秀清意旨,都力陳建都南京是準乎天命。他獻建天京于金陵論道:欲創(chuàng)非常之業(yè),必得非常之人,欲立永久之基,必得至當之地,斯能歷久而不易,亙古而常尊者也。溯自天父上帝自造有天地以來,其間竊號流傳,未嘗不代有其人,而究之人非天命之人,國非天命之國,所以殺奪頻仍,紛更不一,以至于今。惟我天王親承帝命,永掌山河。金田起義,用擊方剛之旅,金陵定鼎,平定永固之基。京曰天京,一一悉準乎天命;國為天國,在在悉簡乎帝心。迄今建都既成,天下大定,天王降詔,咨于群臣,詔于是爰為之論曰:「穆穆皇皇,赫赫我王,奄有四海,撫綏萬方,恩覃普宇,德遍要荒,遐邇一體,率賓歸王。宜乎永奠千百代無疆之福,擊基意萬年有道之長」〔一〕。
這年九月,改為殿前右正史。十月,升左正史。甲寅四年二月,升夏官正丞相,與曾釗揚等刪改五經(jīng),兼辨軍務〔二〕。他后來的事蹟不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