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復失地論和治國之道 如此激烈地反對阮大鋮的原因之一,是正人君子們擔心阮大鋮在兵部任職——特別是呂大器離開兵部之后——將意味著放棄收復華北的戰(zhàn)略而采取“偏安”南方的主張。④因為,馬士英和阮大鋮都主張實行與北方敵對政權(quán)和平共處的政策,實際上是滿足于采取南宋王朝在女真人入主中原分裂中國時所采取的那種辦法。⑤馬士英當然希望將南明的統(tǒng)治擴大到長江流域以外地區(qū)。弘光帝即位不久,馬士英就上了一道密折,提出“開國大計”,建議與北方豪杰之士建立廣泛的聯(lián)盟。①但實際上這僅僅意味著重新確認諸如長期駐守戰(zhàn)略要地漢中的趙光遠等將領(lǐng)的職務,或承認張縉彥那樣的鄉(xiāng)紳的權(quán)力。后者曾任兵部尚書,后來回到河南老家組織“義勇”,鎮(zhèn)壓當?shù)剞r(nóng)民軍。②馬士英的這一舉動并不意味著他打算組織鄉(xiāng)兵,并以此作為從大順余部或清人手中奪回北方的計劃中的一環(huán)。河南的情況就清楚地表明,實際上馬士英不愿批準任命豫北那些志在收復失土的豪強們。這些豪強仍據(jù)守著自己的寨子。③河南當時勢力最大的豪強是劉洪起,最初他和自己的四個兄弟控制了位于河南東南部汝寧府的鹽井。通過與左良玉結(jié)盟,他又將勢力擴大到豫北。1643年,明朝政府授予他副將職銜,并任命他為西平副總兵,從而承認了他的權(quán)威。平西寨副將劉洪起,勇而好義,屢殺賊有功。(河南)諸帥中獨洪起欲效忠。洪起擁兵數(shù)萬,諸小寨悉歸之。洪起嘗官副總兵。①就其本身而言,劉洪起不會投身于收復失地的事業(yè),只是受到浙江冒險家陳潛夫(1636年舉人)的影響才被卷入。開封在被李自成圍困期間曾遭到洪水襲擊。在這之后,陳潛夫來到開封,試圖恢復這一地區(qū)的安寧。他將總部設(shè)在杞縣,招納了許多逃離開封的官吏,自己組建了一個相當于府一級的機構(gòu),但與此同時,李自成任命的“偽”巡撫梁啟隆接管了破敗的開封城,管轄河南。梁啟隆的主要任務是控制那些經(jīng)常下鄉(xiāng)劫掠的軍紀廢弛的軍隊。但他的努力不見成效。陳潛夫被迫率其3000部屬遷至西平寨。就在那里,他與劉洪起及其1萬人馬結(jié)成聯(lián)盟。北京被大順軍攻陷的消息傳到西平后,他們二人集中兵力將梁啟隆趕出開封,迫其退到黃河以北。直到李自成被清軍逐出北京之后,他們才回到自己的根據(jù)地。如今,聽說明朝新政權(quán)已在南京建立,陳潛夫立刻表示他和劉洪起將忠于南明,并愿以西平為根據(jù)地,為明朝而戰(zhàn)。在給弘光帝的奏疏中,陳潛夫極力主張南明軍隊堅守山東、河南,寸土必爭。他說,河南有寨數(shù)百,可聯(lián)成一片,并向弘光帝保證,明軍可以通過他們的防區(qū)北上伐清。②馬士英根本不贊成這些計劃,弘光帝任陳潛夫為河南巡按御 史,并任劉洪起為總兵,這都不合馬士英的意愿。①但對“正人君子”們來說,陳潛夫和劉洪起都是豪杰之士;他們希望在百姓強烈要求收復中原的熱潮中,動員起更多的地方豪紳。正如史可法在南京首次商討國策時所指出的,明朝臣民不能以“江南片席地,儼然自足”,而是需要更大膽的戰(zhàn)略,“亟召天下名流,以收人心?!雹谑房煞ɡ斡浤纤蔚慕逃枺鲝垺氨仨毮軕?zhàn),而后能守”。他與當時的應天巡撫左懋第一樣,認為“從來守江南者必戰(zhàn)于江北”。③史可法告訴弘光帝,歷史證明只有守住江北才能保住江南。這也反映了史可法所期望的僅僅是保住南京而不是收復北方。對此,劉宗周、陳子龍等人都不十分滿意。④素孚眾望的劉宗周支持明軍分兩路出擊的建議:一路向東進入淮河流域攻取徐州,另一路向西進入安徽攻取襄陽。⑤當時在兵部任職、參預負責南京防務的陳子龍,懇求弘光帝召見劉宗周,令其陳述招納“天下賢者”,共圖“復明”的計劃。⑥陳子龍自己也直接向弘光帝提出很多建議,如:“布置兩淮之策,以為奠安南服之本?!雹咂渲邪ㄔ谀暇v軍內(nèi)組建精銳的“標 兵”,以及征募新軍,精選將領(lǐng),令將領(lǐng)在其轄區(qū)內(nèi)自行召募義勇等。①同其前輩戚繼光和遠在其后的曾國藩一樣,陳子龍希望建立一支“子弟兵”,用儒家的道德精神激勵他們,并模仿諸葛亮的作法將他們編成各具特色的小隊。②這一計劃意在穩(wěn)定華中和華南的局勢;但真正關(guān)鍵的步驟是讓福王聽取聚集在江南,主張北伐的“眾賢”的意見。陳子龍強調(diào)說,弘光帝為“諸逆”所隔,因而聽不到 “眾賢”的意見。他以歷史的教訓告誡弘光帝:“先朝致亂之由,在于上下相猜,朋黨互角”。反之,弘光帝若能沖破內(nèi)廷的封鎖,征詢公眾的意見,便會明白以御駕親征來喚起天下“豪杰”的時刻已經(jīng)到來。①毫無疑問,1644年夏,陳子龍及其周圍的人曾確信,大膽的北伐將會扭轉(zhuǎn)歷史潮流。②弘光帝若能像后漢光武帝或唐肅宗那樣,放棄宮中的享樂,親自率師北征,必將無往而不勝。陳子龍堅持認為,歷史的發(fā)展主要取決于公眾的激情。在這決定性的緊要關(guān)頭,百姓的情緒正處在混亂之中:可能轉(zhuǎn)向這邊,也可能轉(zhuǎn)向那邊。今者人情泄沓,不異升平,從無有哭神州之陸沉,念中原之榛莽者。臣瞻拜諸陵,依依北望,不知十二陵尚能無恙否。而先帝、先后之梓宮何在?③陳子龍主張必須抓住這一時機。山東、河北“義旗云集,咸拭目以望王師。”機不可失,“臣恐天下知朝廷不足恃,不折而歸敵,則豪杰皆 有自王之心矣?!雹訇愖育垖习傩帐欠裼心芰M織起強大的地方自衛(wèi)系統(tǒng),心中頗有疑慮。以一種地緣政治決定論(此種理論被后來的王夫之充分發(fā)揮)為依據(jù),陳子龍認為,由于長江三角洲地區(qū)的商業(yè)化,當?shù)匕傩罩饕劬釉诩?zhèn),難以同近鄰發(fā)展互相關(guān)系。此外,由于南方的農(nóng)活十分繁重,百姓無暇習武,事實上也沒有馬匹、兵器或騎馬操練的余力。他承認局勢的發(fā)展會迫使江南縉紳組建鄉(xiāng)兵,但又擔心這些鄉(xiāng)兵會像以往那樣退化為治安組織。陳子龍的結(jié)論是:“故曰,欲為江南興鄉(xiāng)兵者,妄也?!钡狈降那闆r完全不同,地理環(huán)境使人們息息相通,有較強的村社傳統(tǒng)。人們聚居在不同于血親組織的村莊中,從而形成了很強的互助和村防習慣。此外,他們習慣騎馬,極容易組織起自衛(wèi)的鄉(xiāng)兵。②陳子龍希望,一旦弘光帝答應出師北伐,擁有鄉(xiāng)兵的北方豪杰便會受到鼓舞,起而支持南京政權(quán)。③這也是其他主張北伐者的希望。敢于直言的湖南籍官員,劉宗周的弟子章正宸也曾就此問題上疏弘光帝。他認為,一旦皇帝離京北征,很多“營寨相連”的豪杰便會群起響應,協(xié)助收復中原。④可見,陳子龍等人對發(fā)動各類地方領(lǐng)袖支持和積極參預收復失地寄予極大的希望,而這些地方領(lǐng)袖正是在明朝末年、朝廷日趨衰落之時乘機擴大了自己的實力的。早在1643年就曾上疏崇禎帝建議在全國組建鄉(xiāng)兵的舉人何剛認為,喚起地方領(lǐng)袖可使南明政府充分利用早已遍布全國的鄉(xiāng)兵組織。⑤如今正渴望加入弘光 政權(quán)的何剛,呼吁勤儉治國,以便使政府有財力酬勞地方豪杰,并為其部屬提供軍餉和賞金,以此贏得這些亡命之徒對北伐的支持。惟日求天下奇才,俾智謀者決策,廉明者理財,勇猛者御敵。廟堂不以浮文取士,而以實績課人,則真才皆為國用,而議論亦省矣。分遣使者羅草澤英豪,得才多者受上賞,則豪杰皆授命疆場,而盜魁亦鮮矣。①如果皇上愿意承認這些地主豪杰并給予相應的獎賞,他們做惡的能力便會被引導轉(zhuǎn)向在政治上發(fā)揮積極的作用。他們將被改造成義士而不再作盜魁?;蛟S通過戰(zhàn)場上的傷亡還可減少這些盜賊的數(shù)量。這樣,南明政權(quán)就可利用混亂的局勢使地方豪強為自己而不是為敵人所用。②何剛關(guān)于動員鄉(xiāng)兵的建議,集中反映了陳子龍及其他幾社成員治國主張中的自利原則。史可法提出的將江北建成北伐前線的戰(zhàn)略,也帶有合理自利的特征。他認為,江北荒地應以軍屯形式加以開發(fā),屯田軍民以百夫屯、千夫屯為單位,選豪杰為百夫長和千夫長,負責具體實施。為了保衛(wèi)自己開墾的土地,這些屯民將組成抗擊入侵者的堅固防線,并有助于收復失地。③然而,這種將決心保衛(wèi)自己家園的地方縉紳當作南明政府的最可靠的同盟的主張,遭到劉宗周等更急于求成者的摒棄。這些人抱有更激進的幻想,他們認為,只要皇上御駕親征,百姓就會自發(fā)地響應。劉宗周還將皇帝親征所蘊含的恢宏氣度與高杰、劉澤清等 人的投機與自私作了區(qū)別。①從策略上看,此時作這種區(qū)別是極不明智的,因為這樣做既損害了朝中有志收復失地者的事業(yè),又幾乎使劉宗周本人喪命。劉澤清被這位思想家的自以為是所激怒,遂上疏參劾劉宗周。他見皇上沒有立刻作出反映,便再次上表警告說:若不正式革除劉宗周的左都御史之職,他便辭去南明政府的官職。②當高杰和劉良佐起來響應后,馬士英也對劉宗周提出彈劾,說這位思想家要求御駕親征,是想危害皇上的性命。③隨后,勛臣鎮(zhèn)將們又把攻擊目標擴大到所有支持姜曰廣的“閣臣”,他們指責姜曰廣“謀逆社稷”④。10月9日,姜曰廣辭職還鄉(xiāng)。次日,即10月10日,劉宗周也離開了南京政府,這一次并非完全出自其本意。⑤與劉宗周離職以及接踵而來的對阮大鋮的任命同時,還有一系列辭職與參劾事件。陳子龍辭去了兵部之職,返回松江老家。湖廣巡按御史黃澍上疏參劾馬士英,列舉了馬士英所犯10條當斬之 罪。①對立的雙方,又重新開始以最有利于自己的方式進行斗爭。傾向劉宗周的士大夫此時公開宣稱自己是崇禎朝“正人君子”的繼承者,并斷言他們之所以遭到攻擊是因為與東林黨或復社的關(guān)系密切,東林書院的創(chuàng)建人顧憲成之侄顧杲的被捕,就證明了這一點。②與之對立的馬士英與阮大鋮一黨則將這場沖突描述為弘光帝的忠臣與追求私利的投機者之間的斗爭。他們聲稱,忠于皇上的人正在保護弘光帝的利益,使其免遭狂熱的東林黨人的損害。因為弘光帝的父親曾在政治上反對過東林黨人,所以東林黨人的繼承者正在伺機報復。追求私利的投機者則只是在口頭上大講忠君,實際并非如此,他們當中的許多人在北京陷落后曾投降李自成。③阮大鋮上任不久便對一些曾反對他復出的人說:“彼攻逆案,吾作順案相對耳?!雹?④ 劉宗周對這一問題的看法,見《明史》,第2882頁。 ⑤ 謝國楨:《南明史略》,第50頁。主張收復失地的人們常將自己比作南宋的愛國之士。他們把史可法比作李綱,把馬士英比作完全自愿地放棄北方失地的賣國賊秦檜。因此,他們反對“兩立”之說。所謂“兩立”,即指兩個軍事實力和政治聲望大體相當,又都聲稱有權(quán)統(tǒng)治全國,因而產(chǎn)生的二者并存的局面。正人君子們拒絕考慮北方的清朝與南明像從前的金朝與南宋那樣共存的可能性,關(guān)于“兩立”,見羅伯特·克萊默:《周密和修端》,第17頁。 ① 周時雍:《興朝治略》第二卷,第1頁。 ② 趙光遠于1635年被洪承疇調(diào)到漢中。他在陽平一帶抵御張獻忠,被南明政權(quán)任命為川陜總督。《明史》第2724、2981、3511、3513頁。其他各城守將也都被賜予封爵。顧炎武:《圣安本紀》,第2—3頁。張縉彥曾參預迎接李自成入京,并為大順政權(quán)效過力。大順政權(quán)垮臺后,他逃回河南。盡管張縉彥有此污點,弘光帝還是任命他為河北、山東、河南總督,承認了他在慘遭戰(zhàn)火蹂躪的河南的權(quán)力。這一任命曾引起爭議。后來,張縉彥被列入北都從賊諸臣的名單。但馬士英(他可能接受了賄賂)拒絕正式彈劾他。于是,這位總督得以逍遙法外,后經(jīng)洪承疇舉薦歸降清朝。張縉彥為一己私利而降,1660年因在浙江任職時被指控寫了一首自吹為英雄的詞而被流放。后死于流放地寧古塔。顧苓:《金陵野鈔》,第31頁;孫甄陶:《清史述論》,第34—35頁;《明史》,第3494頁;德·弗格斯:《中原的起義》,第31頁。 ③ 關(guān)于19世紀豫北“寨”的情況,文獻中有一些精彩的描述。這些寨的墻皆用土筑成。方圓3~5里。寨內(nèi)通常有一座高大的瓦房,和一座石砌的用來扼守寨門的塔樓或碉堡。寨內(nèi)約有30戶左右的居民,他們通常是寨主的佃戶。有時,同姓人家聚居在一寨之內(nèi),后來,這樣的寨常被稱作“某家莊”。寨主還訓練自己的鄉(xiāng)兵。傅衣凌:《關(guān)于捻變的新解釋》,第33頁。1640年,河南知府報告,有些豪紳(以占地多達一千頃為標準)建立私人武裝,殘殺百姓,奸淫婦女,強占土地,有時甚至襲擊當?shù)毓俑5隆じジ袼梗骸吨性钠鹆x》,第6—7頁。這些豪紳不都是大地主,有的是鹽商或落第舉子,其追隨者則是小商販、城市游民和破產(chǎn)農(nóng)民。同上書,第24頁;謝國楨:《南明史略》,第104頁。 ① 《明史》,第3066、3116頁(此段引文自《明史》數(shù)處摘集——譯者);德·弗格斯:《中原起義》,第24頁。 ② 《明史》,第3069、3116頁。 ① 《明史》,第3069、3116頁。劉洪起于1645年被清軍殺害,德·弗格斯:《中原的起義》,第24頁。 ② 引自謝國楨:《南明史略》,第50頁。 ③ 同上書,第51頁;又見謝國楨:《明清之際黨社運動考》,第100頁。 ④ 周時雍:《興朝治略》第二卷,第6頁。小威爾斯認為,“正人君子”反對“偏安”,并相信明軍的反攻會激勵失地百姓奮起反抗,正是“過渡時期的明朝政治文化最引人注目之處。這一過渡就是在代表東林黨的正人君子所采取的不協(xié)調(diào)行動的作用下,轉(zhuǎn)入具有強烈道義和信念色彩的殘酷戰(zhàn)爭?!毙⊥査梗骸?7世紀中國多元政治的夭折》,第3頁。 ⑤ 陳子龍:《陳忠裕全集·年譜》中,第22頁。劉宗周還要求馬士英像史可法去揚州一樣,返回鳳陽。姚名達:《劉宗周年譜》,第31—32頁。 ⑥ 陳子龍:《陳忠裕全集·奏稿》,第26—27、46—47頁及《年譜》中,第18—21頁。 ⑦ 陳子龍:《陳忠裕全集·年譜》中,第18—21頁;計六奇:《明季南略》,第185—186頁。 ① 陳子龍幾年來一直在推動全國性的組建鄉(xiāng)兵運動。在任紹興推官及后來在浙北代理知縣期間,他與幾社其他成員一起,力勸崇禎帝批準在全國范圍內(nèi)組建由鄉(xiāng)紳領(lǐng)導的地方武裝。浙江地區(qū)的許都率鄉(xiāng)兵發(fā)動叛亂、攻打當?shù)毓俑皇拢U些破壞了這一計劃。在明朝崩潰前夕,這一計劃終于獲準,但已無濟于事。魏斐德:《清朝征服江南時期的地方主義和忠君思想:《江陰的悲劇》,第52—53頁;陳子龍:《陳忠裕全集》第二十二卷,第17、18頁;鄧爾麟:《達官貴人》,第164—167頁;鄧爾麟:《嘉定忠臣》,第225、254—255頁;艾維四:《晚明士大夫陳子龍》,第108—110頁;溫睿臨:《南疆繹史》,第244—248頁。后來,陳子龍同意在弘光政府兵部中繼續(xù)任職之后,首先要求允許他召募水勇,以便取道天津奪回京師。他聲稱已買下33條沙船,并有千余名勇猛熟練的水手正嚴陣以待。尚缺少的武器可望在一個月內(nèi)造好,江南百姓(其中許多人慣于航海)也可迅速組織起來抵御敵軍。陳子龍:《陳忠裕全集·奏稿》,第1—2頁(然而陳子龍本人并沒有指揮水師的經(jīng)驗,見小威爾斯:《從王直到施瑯的中國沿海:邊地史研究》,第220頁)。人們記憶猶新的是,在16世紀50和60年代,這一地區(qū)的縉紳曾聯(lián)合抗擊倭寇。當時,東南地區(qū)的縉紳依靠浙江和江南的財富,在胡宗憲領(lǐng)導下,動員鄉(xiāng)兵,招募水師,組建了抗擊海上入侵者的有效防線。梅里爾恩·菲茨帕特里克:《中國東南地區(qū)的地方利益與反海盜管理》,第14—15頁。 ② 陳子龍:《陳忠裕全集·奏稿》,第54—58頁。據(jù)陳子龍1644年9月11日的上疏,當時南京駐軍有2萬人。他建議從中精選1萬人,組成3支各3000人的標兵和1000人的偵察隊。他還提出通過建立軍屯和戶籍制度,另外征募4萬人(共計6萬人)。這些新兵可從江南的仆役或小商販中召集,還可從浙東農(nóng)村召集一部分(盡管許都在浙東叛亂曾給陳子龍帶來過麻煩,但他對這一地區(qū)仍很感興趣)。招募來的新兵,可分為2支大軍,每100人為一隊,組成寶塔式編制,由1名大將統(tǒng)一指揮。這個計劃與19世紀組建湘軍的計劃至少在形式上十分相似,當然后者也受到諸葛亮和戚繼光的啟發(fā)。 ① 陳子龍:《陳忠裕全集·年譜》中,第20—21頁。 ② 見周時雍《興朝治略》第二卷第53—55頁中的陳子龍上弘光帝疏。斯特魯弗認為,許多人將陳子龍及其一伙視為有潛在危險的激進派。他們可憑口才將百姓煽動起來,但根本不知道如何將志愿兵與正規(guī)軍結(jié)為一體,也根本不了解如何與職業(yè)軍人打交道(斯特魯弗:私人通信)。 ③ 這段話引自《陳忠裕全集·年譜》中第21頁的注,實際上可能未曾作為奏疏上呈?!吧裰荨币辉~的使用,可追溯到戰(zhàn)國時期,一般指中國當時管轄的區(qū)域。例如,詩人曹唐的一首詞中有這樣的句子:“遠岡連圣祚,平地載神州?!彼裕爸荨笔侵概c神圣的祖先聯(lián)系在一起的領(lǐng)土。這一形象的描述將大地與統(tǒng)治者、領(lǐng)土與神靈結(jié)合為一體。正如曹唐詞中“平地載神州”的比喻所暗示的那樣,皇位的合法性不僅僅取決于上面的“天”和“命”,也取決于下面的實實在在的大地。這一皇位合法性的解釋是深刻而通俗的。滿人不厭其煩地講“天”、“上天”和“上帝”,南明的臣民則更關(guān)心具有象征意義的“地壇”和地下皇陵。陳子龍的話中當然也提到了皇陵。“十二陵”即指位于北京北郊的十二座明朝皇陵。 ① 陳子龍:《陳忠裕全集·年譜》中,第21頁。 ② 同上書第二十二卷,第17—18頁。 ③ 同上書,奏稿,第51—53頁;又見第26—27、46—47、54—58頁。 ④ 《明史》,第2917頁。章正宸后來在魯王手下任職,失敗后削發(fā)為僧。 ⑤ 魏斐德:《江陰的悲劇》,第52—53頁。 ① 應寶時編《上??h志》(同治朝編)第十九卷,第39頁。 ② 何剛的建議遭到拒絕。部分原因是他與史可法交往過密?!笆坑嚎煞ú簞?,出知遵義府”。何剛未去赴任,卻在得知揚州被圍后,立即前去幫助史可法,揚州陷落后自殺身亡。 ③ 謝國楨:《南明史略》,第50頁。 ① 周時雍:《興朝治略》第二卷,第5頁。劉宗周還暗示,派史可法去淮安意味著把北伐戰(zhàn)略的最佳實施人物從朝中攆走:“無以表陛下渡江之心,非毅然決策親征,亦無以作天下忠臣義士之氣?!蓖蠒诙恚?頁。關(guān)于劉宗周當時對馬士英和阮大鋮的抨擊,又見袁繼咸:《潯陽記事》,第7頁;謝國楨:《南明史略》,第52頁。 ② 劉宗周視劉澤清的參劾為“朋黨之論”而不予理會。他認為,在明朝的歷史上從未有武官參劾文官的先例,當然也未有武官無理威脅要殺害文官的先例。李清:《三垣筆記》下,“補遺”,第2頁。 ③ 《明史》,第3070頁。1644年9月11日,長安街上出現(xiàn)了一份誹謗吳甡和劉宗周的匿名揭帖。六天之后,高杰、劉澤清和劉良佐分別參劾劉宗周,說他已使諸鎮(zhèn)將怒火滿腔。 ④ 顧炎武:《圣安本紀》,第11頁;又見計六奇:《明季南略》,第11頁。和某些勛臣一樣,黃得功也參加了對劉宗周的攻擊,斯特魯弗:《南明》,第14頁。 ⑤ 劉宗周辭職獲準,被護送回鄉(xiāng)。計六奇:《明季南略》,第14頁;顧炎武:《圣安本紀》,第12頁;斯特魯弗:私人通信。據(jù)《明史》載,高杰和劉澤清曾派刺客去暗殺劉宗周,但據(jù)說當刺客面對這位年高德劭的哲學家時,竟慌得不知所措?!睹魇贰?,第2882頁。 ① 艾維四:《晚明士大夫陳子龍》,第133頁;謝國楨:《南明史略》,第61頁。 ② 溫睿臨:《南疆繹史》,第388—389頁;查繼佐:《國壽錄》,第70頁。顧杲也曾在攻擊阮大鋮的“南都防亂公揭”上署名。他之所以幸免于難,是因為副都御史與他有姻親關(guān)系,因而設(shè)法推遲了對他的審訊。 ③ 謝國楨:《南明史略》,第61頁;斯特魯弗:《南明》,第15—16頁。 ④ 李清:《三垣筆記》下,第2頁;徐鼒:《小腆紀傳》,第208頁。“逆案”是依附魏忠賢的官吏的名單。公元8世紀,唐朝曾編過依附叛將安祿山的唐朝官員的名單。編制曾與大順合作過的明朝官員的名單即援引此例,亦稱順案。“順案”中的“順”字,亦有“投降”、“歸順”之意。謝國楨:《南明史略》,第6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