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的忠臣 史可法的揚州大營吸引了江南士紳中最狂熱的忠義之士。他們從江南各地,尤其是從淮河流域來到史可法營中充當幕僚,渴望為南明效力。史可法離開南京時,帶走了他在鎮(zhèn)壓農(nóng)民軍期間召集起來的一批忠心耿耿的部下。其中有些人,如張一寵,是1635年史可法在太湖剿匪時投入其門下的。④有些則是軍事家,如浙江的李標。⑤但他的大多數(shù)幕僚是17世紀40年代初在安徽作戰(zhàn)時招募 的。①在任安慶、貴池巡撫期間,史可法又網(wǎng)羅了許多當?shù)厥咳?,像安慶的周自新和孟振邦,貴池的程宗熹和汪思誠。②來到揚州后,史可法宣布成立了一個特殊機構——禮賢館,并下令招納四方學士。③通過其心腹幕僚應延吉的努力,史可法招納了20名新幕僚,其中包括年輕的神箭手李升和著名的戰(zhàn)略家盧景才(LuJingcai)。④也有一些人,像正在協(xié)助史可法組織“保甲”的1643年進士吳璇,因受到史可法的賞識而任要職。其他人則進入史可法的幕府,以幕僚身份為其出謀劃策。⑤其中最著名的是積極獻身于收復中原事業(yè)的徐州詩人閻爾梅。閻爾梅(1603—1679)出身于富裕的士紳家庭,其家族以擅長音律著稱。他與兩個兄弟從小就在父親的督促下學習作曲,并都是受人尊敬的詩人,閻爾梅在兄弟中又最為出色。他雖然不如同鄉(xiāng)萬壽祺有名,但在24歲時就寫成了一本詩集,并為一群在華中和華 北的城市與鄉(xiāng)村間浪游的詩人所承認。①1627年他來到南京,隨后又到淮揚地區(qū),與楊廷樞、沈明掄、袁徵、李待問等詩人交游。1628年,在江陰短暫逗留后(在這里閻爾梅出版了《疏影居詩》),閻爾梅便北上尋友,來到了北京。他與吳盛藻、李武曾、戴無忝及山西詩人傅山一起長夜痛飲,唱和詩歌,切磋技藝,舉杯相祝,飲酒賞月。②1628年,他有幸與另一位著名的徐州詩人萬壽祺應邀參加了在天壇舉行的御經(jīng)筵,并作為南方名士被引見給剛剛即位的崇禎帝。③兩年后,閻爾梅在北京出版了一部詩集。1632年,在完成了另一部著作之后,他回到淮揚,繼而又來到杭州西湖,一路上又出版了兩部著作。此后,閻爾梅從浙北再次北上,并在山東小住。山東日益增長的社會動亂迫使他于1641年回到了相對安全的淮安避難。④在往返的旅途中,他數(shù)次橫渡黃河,并與許多對王朝將亡十分敏感的士大夫一樣,目睹一瀉千里的黃河波濤,感受到歷史興衰往復永無止境:黃河來萬里,滄海去朝宗。經(jīng)過泉溪處,諸水俱率從。清濁非一路,大小相雄雌。與時為盛衰,怒喜看天風。行人不敢渡,舟子歌艨艟。沙諸聞笑言,煙雨垂釣翁。神禹知有命,蜿蜒視蚊龍。①歷史正如黃河那樣,有時洶涌奔騰,一路匯集著涓涓細流,有時則氣息奄奄,干涸斷流。如果這一比喻是恰當?shù)?,閻爾梅所處的正是這樣的時代。由于京師已落入李自成之手,閻爾梅的生活發(fā)生了轉變,學者的悠閑與詩人的歡宴從生活中消失了。他一度回到徐州。大順官員前來接管此城后,他便逃入附近山中。武素幾次派人尋找閻爾梅,并邀他返回徐州,歸順新政權。但閻爾梅復信表示要盡忠于明朝。②回淮安后,他決心保持名節(jié),并盡力使其家族擺脫當時的困境。正是在這種情況下,閻爾梅開始注意到淮安以南160公里處史可法的揚州大營。他聽到有關禮賢館的消息后,便產(chǎn)生了再次乘船南下的念頭。但此次南下與他20歲時到南京參加詩人聚會大不相同。對許多像閻爾梅這樣的文人學士來說,作史可法的幕僚便意味著暫時結束毫無目的的迷茫生活,得到一次重獲已失際遇的機會。直到1645年2月12日他被邀請作史可法的幕僚時,閻爾梅才真正加入了史可法的幕府。他進入禮賢館時所抱的希望,是鼓動南京出兵北伐。③就在這時,史可法和南京朝廷開始考慮與北京新政權結盟,以共同對付大順殘部及仍控制著西北大部分地區(qū)的其他農(nóng)民軍勢 力。正是這位長期以來一心保護長江下游免遭農(nóng)民軍襲擊的史可法,首先提出了聯(lián)合吳三桂以鎮(zhèn)壓農(nóng)民軍的可能性,并要求朝廷考慮。①于是,一位姓何的南明副將奉命秘密北上,聯(lián)絡吳三桂,并以弘光帝的名義封吳三桂為薊國公。正值此時,南京朝廷得知清軍已將李自成趕出北京并在那里建立了清王朝的消息,但這個新王朝的意圖尚不完全清楚。②1644年7月18日,南京政府收到一份多爾袞致江南百姓的檄文。文中之意十分含糊。第一部分寫清朝出兵華北的理由,說滿人希望剿滅流賊,以救中國。北方的漢族官員士紳都“懷忠義之心”以迎清軍,現(xiàn)在已和新政府合作。這一點恰好證明了清朝的善意。多爾袞在檄文中寫道:所有與清朝合作的人,都被封官晉爵,對支持南明的江南百姓,清朝也將一視同仁,慷慨相待。其有不忘明室,輔立賢藩,戮力同心,共保江左者,理亦宜然。予不汝禁。但當通和講好,不負本朝。彼懷繼絕之恩,以惇睦鄰之誼。③在檄文的這一部分中拋出了“兩立”的誘餌,以求清與南明能和平共處。然而,檄文的第二部分又提出完全相反的觀點。文中指出:國不可有二主并存,否則百姓心存二意,必將導致國家的混亂。所以清朝在穩(wěn)定北方之后,必然會遣軍南下,實現(xiàn)統(tǒng)一。否則,將來很可能發(fā)生叛亂,臣民的忠誠也會發(fā)生動搖。④檄文中雖說到南下之事,但畢竟提出了目前實現(xiàn)緩和的可能性。南明朝廷已開始考慮以淮河為界實現(xiàn)南北分立,因而對清檄文中所提建議的反應是相當積極的。①史可法也持樂觀態(tài)度。他極力主張利用清軍的力量去消滅主要的敵人大順軍。他認為殺害先帝的流賊比剛剛入關占領中原的夷狄更為危險。②經(jīng)過充分商議,并經(jīng)史可法同意,南明決定派遣使臣北上與清軍談判。③ ④ 何紹基編:《安徽通志》,第2596頁(第二三○卷,第3頁)。 ⑤ 沈翼機:《浙江通志》,第2993頁(第一七九卷,第13頁)。 ① 黃之雋:《江南通志》,第1837頁(第一一二卷,第30頁)。 ② 何紹基編:《安徽通志》,第2307頁(第二○二卷,第5頁);第2374頁(第二○八卷,第 8頁);第2932頁(第二六○卷,第7頁);黃之雋:《江南通志》,第2557頁(第一五二卷,第9頁)。史可法對安慶、六安和廬州的士民懷有特別深厚的感情,而這些地區(qū)的士民對史可法亦懷有同樣的感情。史可法高度贊揚了1642年遭到農(nóng)民軍殺戮的廬州士民,見史可法:《史忠正公集》第三九○卷,第4—6頁。安徽士民因史可法政績出色而為他立祠,見何紹基編:《安徽通志》,第575頁(第五十六卷,第10頁)。 ③ 何紹基編:《安徽通志》,第2310頁(第二○二卷,第11頁)。史可法與后來的曾國藩不同,曾國藩對其幕僚有嚴格的甄別,而史可法則很隨便地接納新來的人,以求能在眾多平庸者中發(fā)現(xiàn)一些奇才。劉約瑟:《史可法和滿洲入侵時中國的社會政治》,第140—141頁。 ④ 溫睿臨:《南疆繹史》,第567—568頁。應延吉是優(yōu)秀的數(shù)學家和天文學家,有關他的事跡,見謝國楨:《南明史略》,第57頁;斯特魯弗:《傳統(tǒng)中國社會中史學的作用》,第83、166—168頁;應延吉:《青磷屑》第二卷,第5、7頁。 ⑤ 黃之雋:《江南通志》,第2861頁(第一六九卷,第10頁);何紹基編:《安徽通志》第2054頁(第一七五卷,第16頁)。 ① 閻爾梅:《白耷山人集》,第五卷,第11頁;第七卷,第9頁。 ② 有關這些活動及其一同祭掃先師之墓的描述,見閻爾梅:《白耷山人集》,第五卷第4、57、58頁;第六卷,第11、12、14、15、19、20、24、28頁;第七卷,第35頁。 ③ 羅振玉:《萬年少先生年譜》,第3頁。 ④ 閻爾梅:《白耷山人集》第九卷,第24、28—29頁。 ① 閻爾梅:《白耷山人集》第五卷,第3頁。詩題為《懷古》。 ② 同上書第十卷,第25—27頁。 ③ 同上書第十卷,第19頁。 ① 史可法:《史忠正公集》第三八七卷,第6—7頁。史可法與馬士英都在皇帝面前贊揚吳三桂曾殺死很多流賊,建議給吳三桂封賞。姚家積:《明季遺聞考補》,第93頁。 ② 這位副將到達北京后,發(fā)現(xiàn)吳三桂已剃發(fā)并被清朝封為王,對與南明結盟之事毫無興趣。不過這位副將被準許在北京南城進見多爾袞。從他們的談話中可明了一點,即這位滿洲貴族正在考慮南北對峙的可能性。顧誠:《論清初社會矛盾》,第141頁。 ③ 談遷:《國榷》,第6118頁,又見顧誠:《論清初社會矛盾》,第141頁。 ④ 談遷:《國榷》,第6119頁。 ① 李清:《三垣筆記》下,第3頁。 ② 顧誠:《論清初社會矛盾》,第142頁。 ③ 劉約瑟:《史可法和滿洲入侵時中國的社會政治》,第109頁。顧誠認為,南明統(tǒng)治者局限于對大順農(nóng)民軍的階級仇恨,以至看不到其他出路,比如趁清軍攻打農(nóng)民軍時去襲擊清軍。他們最擔心的是農(nóng)民軍與清軍聯(lián)合起來對付南明,因而錯過了進行北伐的良機。史可法尤其擔心農(nóng)民軍與清朝聯(lián)合的局面出現(xiàn)。顧誠:《論清初社會矛盾》,第14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