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教育是一種大智慧

導讀:教育是一種大智慧(1)

教育是一種大智慧:給父母和教師的76個建議 作者:林格


  教育的本質是什么?

  就針對目前中國學校教育的局限性而言,教育就是生長,其本質是人的發(fā)展,也就是說,教育的過程就是發(fā)掘人的天性、潛能以及潛在價值的過程。

  但教育的根本目標是教會孩子做人,培養(yǎng)“人”比培養(yǎng)“才”更加重要。

  教育必須立足于培養(yǎng)一個具備健康人格的現(xiàn)代人,所以,教育決不僅僅是某一種技術,而應當是一種素養(yǎng),是一種大智慧。

  所有的教師和父母都應當重新來學習兒童教育這門專業(yè)的功課。

  本書是作者多年來進行教育研究的一個總結,是作者的代表性作品。

  本書主要內容是:

  第一章“沒有尊重就沒有教育”。介紹的是我們的教育者怎樣從“尊重”這個基本價值出發(fā),建立健康的兒童觀和發(fā)展觀。人在社會中生活,不同的個性,不同的選擇只能在統(tǒng)一的基本的價值條件下才能獲得發(fā)展。沒有尊重,就沒有教育。我們往往會忽略“尊重”真正的內涵與重要性,認為“尊重”是一個誰都知道的問題,但事實上,我覺得該問題遠非大家所想象的那樣簡單。北京市東城區(qū)教育局用10年時間進行了“尊重教育”課題研究,逐漸形成了一個全國著名的教育品牌。

  第二章“教育必須遵循人的發(fā)展規(guī)律”。人的教育,必須了解、遵循人的科學發(fā)展規(guī)律,這里介紹的“兒童權利”、“關鍵期”、“人的發(fā)展是呈階梯式的”、“羅森塔爾效應”、“潛意識”以及“生物鐘理論”等,是我認為尋找教育智慧的7個基礎平臺。從這里出發(fā),你對教育智慧就有了基本的認識,否則,教育只是一些技術而已。

  第三章“關系第一,教育第二”。親子關系是家庭教育的邏輯起點。這里主要介紹的是,如何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或者師生關系。我們知道,面對親近和崇敬的人,他的表揚會讓我們心花怒放,他的批評會讓我們分外愧疚;在學校,是否喜歡該科目的老師會直接影響我們學習該科目的熱情;在家里,我們與誰更親近,便容易接受誰的教育——關系的好壞何等重要!中日友好醫(yī)院的李子勛教授提出“關系大于教育”,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孫云曉教授提出“好的關系勝過許多教育”,都是極有智慧的。

  第四章“父教是不可缺少的”。為什么將“父教”單獨作為一種智慧來談是具有針對性的。目前中國的家庭教育任務,似乎只是由母親來完成的,中國學校召開家長會,90%都是母親參加,父親即使偶爾關注一下孩子的教育,也只是淺層次的“教誨”。當孩子邁進幼兒園、甚至小學,遇到的也大多數(shù)是女性教師。這些,都將對孩子的性別角色發(fā)展以及人格形成極為不利。所以,怎樣當父親,其實是一個至關重要的教育問題。

  第五章“和諧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沃土”。萬物和諧是自古以來的幸福理想。儒家、道家等學派都有豐富的和諧思想。畢達哥拉斯說過:“什么是最美的——和諧?!比绻谰褪且环N和諧,那么,只要人們感受的美越多,內心里就會越快樂。風景如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亦如斯。在和諧中一切都是可能的。對于孩子來說,能生活在一個和諧的家庭里,是世界上最大的幸福。與此相反,很多在不幸家庭、離異家庭成長的兒童將遇到更大更多的困難和挑戰(zhàn)。另外,在孩子的教育上,家庭成員達成一致,也是促進幸福家庭建設的一條途徑。

  第六章“讀書重要,還是網(wǎng)絡重要?”這里介紹的是媒介與兒童教育的內容?,F(xiàn)代社會中,媒介對兒童教育的影響是巨大的,這里以讀書和網(wǎng)絡為重點,進行了方法上的探討。特別提及,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卜衛(wèi)研究員是我國研究媒介與兒童教育的權威,她的很多觀點值得全社會重視和推廣。

  第七章“教育的目標是學會做人”。教會孩子如何做人,培養(yǎng)孩子的健康人格,應當是教育的首要任務,也是根本目標。本章從“孝心”、“責任感”、“自信”等若干個最基本的價值觀出發(fā),為教育者提供了一個切實的操作系統(tǒng),簡單有效而不至于落入俗套,這是作者多年教育思考的一個重點。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