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薛居州,獨如宋王何?
--《孟子·滕文公下》
如果沒有良好的環(huán)境,任何學習的效果都會大打折扣。以學習語言為例,我們不管花了多少時間去讀英文,還是開不了口,講起來也是斷斷續(xù)續(xù)的。但是如果有機會到了美國,半年下來不說英文也不行了。小孩子在這方面的表現(xiàn)尤其明顯。
孟子深明此理。他說:楚國有一位大官,希望自己的小孩學會齊語,就禮聘-位齊國家教。但是家教再高明也沒有用,因為小孩的生活環(huán)境是楚國,每天與人交談的語言也是楚語,怎么可能學好齊語呢?這就是"一齊人傅之,眾楚人咻之"的情況。
假如換個環(huán)境,把小孩送到齊國城中的鬧市住上幾年,那么就是每天鞭打他,逼他說楚國話,也是做不到的。學習語言固然如此,學習做人又何嘗有別?
孟子的意思正在于此。如果希望宋王施行仁政,那么光靠一個好人薛居州在他身旁教導,是起不了作用的,"一薛居州,獨如宋王何?"反之,如果宋王四周的人都是努力行善之輩,那么宋王要想作惡也不大容易了。
這段話的道理雖然很平凡,但是足以告訴我們一個訊息,就是:儒家絕不是單單講究個人之發(fā)心立志,好像一個人可以不受環(huán)境影響,獨自成就偉大人格似的。
事實上,從孔子的"擇不處仁,焉得知"(《論語·里仁》)一語開始,儒家就注意到人的具體生命與外在環(huán)境之間,有著極為深刻的互動關系。人的價值當然是由內(nèi)而發(fā)的,基礎在于自覺與自愿;但是這種價值必須落在人際關系的網(wǎng)絡中,才能得以實現(xiàn)。同時,人的自覺與自愿不能離開對于具體處境的判斷,也就不能離開四周的環(huán)境了。
我們想盡辦法學習語言,是為了增廣見聞或謀職就業(yè),那么是否也該想盡辦法結交良師益友,以幫助自己走在人生正途上,成就更好的人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