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輯 學習的樂趣

知識與真誠

傅佩榮《四書》心得 作者:傅佩榮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論語·為政》

  今天是知識爆炸的時代,卻也是智慧貧乏的時代。知識與智慧的分野何在?知識來自我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中及人事,都可以通過分門別類細加研究,找出普遍的與系統(tǒng)的原理。智慧則涉及我們自己的主體在內(nèi),是主體的處世態(tài)度,是需要主體靈活運用的生活哲學。

  知識與智慧的區(qū)分關(guān)鍵,在于"真誠"??鬃釉?jīng)教誨子路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句話明白指出:人的知識有其限度,因此不宜強不知以為知,如此才能虛心受教,繼續(xù)走在正確的求知之途上。

  進一步來看,孔子的重點在于"真誠"。一個人唯有經(jīng)常作真切的反省,才能清楚自己的所知與所不知;并且,坦白承認自己的限度,需要極大的勇氣,這種勇氣同時也正是由知而行,進而知行合一的動力。知行合一,是我們由知識提升轉(zhuǎn)化到智慧的不二法門。

  現(xiàn)代人智慧貧乏的原因何在?因為許多知識已經(jīng)淪為使人眼花繚亂的資訊或新聞,連客觀性與正確性都成了問題,更不必談知行合一的可能性了。久而久之,真知與假知的界限模糊了,人們也無法分辨自己是知還是不知了。于是,落實在行動上時,往往只是一窩蜂與趕時髦,根本不曾考慮到主體的真誠與體驗。如此一來,智慧自然顯得陌生疏遠了。

  為人之道,首在真誠;為學之道,亦復如此。唯有以真誠的態(tài)度求知,才能日有進益,才會努力身體力行,也才可接近智慧之門。事實上,當一個人坦承自己無知時,往往正是真知的開始。如果能夠保持學習的心志,像孔子到了晚年還能"學不厭",那么主體的智慧與人生的境界自然會日漸開闊與高雅的。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