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輯 立志學習與人生成長

困而后學

傅佩榮《論語》心得 作者:傅佩榮


  環(huán)境艱難時,總要想些辦法與出路,長久下來,練就各種本事與能耐,等到有了表現(xiàn)的機會,自然放出異彩,讓人欣賞贊嘆。根據統(tǒng)計,本世紀最杰出的人物之中,有四分之三來自貧困的背景,這似乎印證了孟子所謂“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云云。

  孔子三歲喪父,家道中落,他在幼年時必須替人放牧牛羊、看管倉庫,做過不少雜役,也深知民生疾苦。直到十五歲立志向學,人生視野豁然開朗,知識、才能、品德與時俱進,乃成就一位彬彬君子。就知識而言,他幾乎無所不學,《詩》《書》《禮》《樂》《易》五經皆通。就才能而言,則禮、樂、射、御、書、數(shù)六藝無不嫻熟。就品德而言,則日新又新,自強不息,使弟子們心悅誠服。

  凡走過的,必留下足跡;凡奮斗的,必經歷成長。問題來了。有人以為孔子是“天縱之圣”,靠著天賦過人而卓爾不群,無所不能。孔子是誠實的,一方面說:“我非生而知之者也,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他努力向古代圣賢學習,逐漸溫故知新、融會貫通,才得到眼前的成績。另一方面,他毫不避諱地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子罕》)正是因為年幼時,家里窮困,也沒有什么社會地位,孔子必須腳踏實地從基層民眾的生活中,走出自己的道路。“凡走過的,必留下足跡;凡奮斗的,必經歷成長。”這句現(xiàn)代人的格言,實有普遍的例證可以支持。

  到了“三十而立”之后,能否得君行道呢?求人不如求己,孔子從不放棄自我成長的機會。他說:“吾不試,故藝?!保ā蹲雍薄罚┮馑际牵何也辉粐宜?,所以學得一些技藝。學習技藝的目的是謀得一官半職,可以發(fā)揮所長,貢獻社會人群;現(xiàn)在所謀未遂,所以只好繼續(xù)培養(yǎng)各種專長,等待時機成熟。

  孔子的榜樣對我們現(xiàn)代人深具啟發(fā)性。少年得志,固然令人羨慕,但是正因為得志,也就不再虛心認真去學習新的技術與能力,久而久之,成為官僚層級系統(tǒng)中的一員,無法展現(xiàn)新穎的生命力。反之,不去擔心別人對自己疏忽及誤解,卻只反省自己有無真才實學,就是“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憲問》)。

  即使后來功成名就,孔子也不忘記少年時代的艱苦奮斗,并且絲毫不覺得難堪,這又表現(xiàn)了不忘本的精神。我們也許無法選擇命運,卻可以選擇自己對命運的態(tài)度,積極改善自我的條件,最后水到渠成。孔子的例子,正是青少年可以效法的。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