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十五歲以下的男孩,稱為“童子”。按照孔子的規(guī)矩,十五歲以上,可以“行束修”之禮的,才可以入門受教。但是,若有童子求見或求教,孔子并不拒絕。我們可以由此觀察他對少年的態(tài)度。
有一次,孔子來到互鄉(xiāng)?!盎ムl(xiāng)難與言。童子見,門人惑。子曰:‘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己以進,與甚潔也;不保其往也?!保ā妒龆罚?/p>
互鄉(xiāng)風氣甚差,不講道理。一個少年請見,孔子居然接見。學生覺得困惑。孔子說:“我鼓勵他上進,不贊成他退步。何必太過計較?別人潔己求進、虛心請益,我們就該肯定他的努力,而不必記住他過去的缺失?!?/p>
“門人惑”的理由大概有二:一是互鄉(xiāng)民風不良,最好劃清界線;二是童子年紀尚輕,未必懂得道理。孔子本著“有教無類”的立場,與人為善,同時對于知道上進的孩子,勉勵有加。畢竟孩子心地較為純真,正所謂“孺子可教也”,我們怎能輕易放棄希望?
教育的目的在于性格的培養(yǎng)?!官e塞另一次,《論語》如此記載:闕黨童子將命?;騿栔唬骸耙嬲吲c?”子曰:“吾見其居于位也,見其與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保ā稇梿枴罚?/p>
闕黨是孔子所居之地。一個少年來向孔子傳達信息。有人問:“這個孩子是肯求上進的嗎?”孔子說:“我看他坐在大人的位置上,又與長輩并肩而行。這不是肯求上進的表現(xiàn),而是想走捷徑、早些成為大人的心態(tài)?!?/p>
少年最急切的愿望,是早些成為大人,但是往往只在外表上裝模作樣,卻忽略成人是需要借由教育,遵守禮儀規(guī)范,循序漸進,承擔社會責任,然后可以立身處世。這個少年的表現(xiàn)令孔子十分失望。但是,孔子不會主動去教導他。在一個人尚未準備虛心學習的時候,至圣先師也將束手無策。
以上兩個例子成為鮮明的對比。就社會背景而言,互鄉(xiāng)的蠻橫落后,遠遠比不上闕黨的開明教化。但是兩個童子的表現(xiàn)卻正好相反:互鄉(xiāng)童子潔己以進,闕黨童子則欲速成。他們選擇的目標都是上進,方法卻有正誤之別。正確的是謙虛學習、按部就班,在行為規(guī)范與人格陶冶上,逐漸由成長而趨于成熟。錯誤的則是自以為明白事理,想以外表行動證明自己可以與大人平起平坐,至于內(nèi)心的修養(yǎng)與知識的探討,則受到漠視。
看到兩個童子的例證,可知教育工作之意義。出身背景如何并不重要,有心向?qū)W才是關鍵所在。以此而論,每個少年都是充滿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