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求的源泉

走上革命的列寧

領袖 作者:(美)詹姆斯·麥格雷戈·伯恩斯 著;常健 等 譯



列寧

  列寧也是在各種悲劇和磨煉中找到目的的。就像希特勒和甘地一樣,他早年喪父。他的人生在青年階段的早期是平靜的,總體上可以說是快樂的。在學校中,他的學習表現(xiàn)很好,而且仔細地研究了托爾斯泰、屠格涅夫和普希金的著作。當他的哥哥亞歷山大離開家,前往圣彼得堡大學學習時,弗拉基米爾承擔起更沉重的家庭責任——他在學校和家庭經歷了溫和的青春叛逆期。然后,當他16歲時,他父親突然死去。弗拉基米爾在永不屈服的母親的幫助下克服了自己的悲傷;但是,盡管如此,他后來說到,就是在那個時期他放棄了宗教信仰。他在學業(yè)方面繼續(xù)保持出類拔萃。

  他的哥哥仍然留在大學中繼續(xù)學習,甚至沒有返回家中參加父親的葬禮。但是父親的去世同樣給亞歷山大帶來深深的影響,他甚至企圖自殺。維克多·沃爾芬斯坦的結論是,兩兄弟都對他們父親的去世感到內疚;亞歷山大“想以死來彌補自己的罪過,為他對父親的對抗沖動付出代價”;他的弟弟對悲痛的壓抑則加重了由他對父親的對抗感所造成的內疚。

  鑒于這樣的原因,亞歷山大的內疚感以殺父愿望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即刺殺所有俄國人的父親——沙皇。無論如何,他涉嫌參與了一起未遂的暗殺沙皇亞歷山大三世(Czar Alexander Ⅲ)的活動。很快他被逮捕入獄,他對罪行供認不諱,沒有絲毫的懊悔,也沒有乞求憐憫。事實上,他似乎渴望扮演烈士的角色來演繹他的救世主的幻想。盡管他母親不顧一切地多方奔走希望求得法外開恩,但亞歷山大最后還是被絞死了。

  弗拉基米爾再一次顯示出非凡的自我控制力。他繼續(xù)留在學校讀書,畢業(yè)時因其杰出的能力和良好的舉止獲得金質獎章。在他父親的一個有影響力的朋友的幫助下,他得以進入喀山大學(Kazan University)學習法律。但是弗拉基米爾的思想發(fā)生了一些變化。大學是充斥著各種學生騷亂的場所,對他而言,大學本身發(fā)揮著催化劑的作用。在一次學生游行中,他被捕了,并且被學校開除。他在家待了一段時間,閱讀了大量馬克思的著作,并且讀了車爾尼雪夫斯基的《怎么辦》一書。他母親想辦法為他求得了參加圣彼得堡大學的入學法律考試的許可。他以出色的成績通過了,并且在規(guī)定時間內修完了必要的法律課程。他暫時安頓在薩馬拉(Samara)當一名初級律師。但是不久他對此頗感厭煩。在1893年,他離開這里,再次前往圣彼得堡這個革命活動的發(fā)起中心。他的目的感更加堅定。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