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編 告訴你未被糟蹋的孔子

離題萬里的人生之道(5)

解“毒”于丹 作者:徐晉如、楊昊鷗主編


  “信”是出于《論語·學而》:“信近于義,言可復也。”這是指一言既出,駟馬難追,要胸懷坦蕩,對人守信。要信守諾言,不可言行相悖,答應他人的事盡力兌現(xiàn)。為人誠實,不弄虛作假,不糊弄他人。

  “文、行、忠、信”,這四門學科是相輔相成的,它可以有效地扼制社會道德失范,教導人們做一個謙謙君子。

  4五十而知天命

  孔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這是眾所周知,然而,在五十歲左右的時候,他的行為卻發(fā)生了某些微妙的變化,因為他讀到了一本書:《周易》?!吨芤住繁蛔馂槿航?jīng)之首。《周易》的學問據(jù)說可以推算出宇宙萬物的運行規(guī)律,也即是一門究天、人兩者之間規(guī)律的學問。

  “大易之數(shù)五十,天地萬物之理究矣”,意思是說,取五十根蓍草當做代表,就可以推算明白天地萬物的道理了。這個辦法流行至今,是中國民俗里卜蓍算命的最古老方法之一。

  孔子所說的“五十而知天命”,其實含有雙關(guān)的意思。一是指五十歲的時候;一是指上面提及的,他用大易之數(shù),推知了自己的天命。圣人的德行要能夠合乎天地的運行規(guī)律。孔子推知自己,能夠合乎天道,而且可以算是不負使命?!爸烀钡囊馑际侵钢雷约菏巧咸焖?,而自己的德行,已經(jīng)不會辜負上蒼的安排了。所以孔子給自己下結(jié)論說:無大過。即是沒有大的過錯。

  《于丹〈論語〉心得》說道:

  “孔子說:‘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論語·憲問》)皇侃對這段話的解釋是:‘下學,學人事;上達,達天命。我既學人事,人事有否有泰,故不尤人;上達天命,天命有窮有通,故我不怨天也?!梢姡烀P(guān)鍵在于一個‘知’字,要能夠了解什么是自己的天命。當自己能夠客觀認識命運中的窮與通,人世間的好與壞,知道這一切都很自然,那么你就能理性把握,平靜應對。”

  總結(jié)一下,于丹說“知天命”即是要把生命中發(fā)生的一切都看做是自然而然的,無論是命運中的窮與通,人世間的好與壞。很明顯,這是一種宿命論。這種宿命論的確能夠給人的心靈帶來安慰。但是,“知天命”有它比較固定的意思,正如《論語正義》所說:“是故知有仁、義、禮、智之道,奉而行之,此君子之知天命也。知已有得于仁、義、禮、智之道,而推而行之,此圣人之知天命也。”簡單地說,意思是:那些知道有仁、義、禮、智這些大道理的人們,奉行它,這就是君子知道了天命。而那些知道天命的圣人,很清楚自己在仁、義、禮、智這些方面有成就,而且能夠到處推廣它,使這些道理可以通過實踐得到證實。

  但是于丹教授的解釋是能夠不怨天、不尤人,不為外物所動,就如同莊子所說的: “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nèi)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斯已矣?!庇诘ふf:“孔子所謂的‘知天命’,其實就是把學習的各種道理,最后達到了一種融會和提升。”(《于丹〈論語〉心得》第113頁)這樣的理解恐怕與《論 語》的本義“差之千里”了吧。

  5六十而耳順

  “耳順,就是不論什么樣的話都能聽得進去,都能站在發(fā)言者的立場去想問題”,于丹教授如是說:“在對天命有了透徹的了解,自己的內(nèi)心有了巨大的定力之后,孔子說,‘六十而耳順’。此時,你能做到最大限度地尊重他人,你能理解任何一個事情存在的道理,你能虛心傾聽各種聲音,并站在別人的出發(fā)點上去了解他為什么這樣說。”

  這種說法也有多方面的偏頗。

  在這里,我們需要先弄明白孔子為何說“六十而耳順”?

  孔子在六十歲左右時,周游了列國,四處講學。他接觸的人多了,學說雜了,世界觀也寬闊起來。六十來歲時,他看淡了榮辱,無論任何人對自己的學說是否褒貶,他都能夠大肚能容了。所以,孔子做到了“用之則行,舍之則藏”(《論語·述而》),即“能夠被任用就施展抱負,不被任用就藏身自好吧?!?/p>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