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問:
很多人從于丹那里知道了,或者說是重溫了什么是“忠、孝、禮”,他們覺得這就夠了??!
答:
要知道這些知識,一定要拉上《論語》嗎?你像中國人民大學講禮儀的金正昆教授,講得很正確,而且很實用。
人人都去讀《論語》,那是可以的。但你不能用錯誤的講法去講錯誤的《論語》,那樣的話人就不會有敬畏感了。人們本來讀《論語》是為了提升自己,結(jié)果按她的讀法,人的素質(zhì)反而下降了。
11問:
今天我們報紙展開了一個讀者調(diào)查,有八成的人支持于丹,他們認為,于丹的講座給了他們啟迪。于丹的演說和書都很火,有不少“粉絲”,其中還包括不少研究生、學者,您對這個 怎么看?
答:
我相信不會有任何一個有良知的人文學者會成為于丹的粉絲,我也相信不會有任何一個認真讀過原著的人會成為她的粉絲。那些所謂的學者,也許在自身領(lǐng)域卓有成就,但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不說是一無所知,也差不多了。我敢保證他們連一篇古文斷句都斷不對。潘光旦先生說過,教育的目的是教會人們辨別是非的能力。但現(xiàn)在很多人念到研究生,也只是會考試。他們根本沒有讀過原典,同樣是高學歷文盲。一千個無知,加起來不等于一點點有知。
賣得紅火很正常。先知啟后知,先覺啟后覺,從來都是人類接近真理的規(guī)律。如果不是這樣,伽利略還會被燒死嗎?我做過幾年出版,我發(fā)現(xiàn)在這個時代越是沒有價值的書越暢銷。當年《誰動了我的奶酪》這本書拿到我們出版社的時候,我們都說簡直是垃圾啊,怎么可能出版呢?可是中信出版社賣了差不多一千多萬冊??墒悄慊剡^頭來看,這也沒過多少年啊,誰還會提起這本書?過幾年于丹也一樣。因為她的讀者也會成熟,會接觸到真正的知識。只有古典的,才是可以傳世的。古典的審美是宏大、肅穆、高貴。但現(xiàn)在,當代中國文學藝術(shù)追求的是什么呢?
12問:
您說《論語》是中國文化的精華,那普通老百姓就不應(yīng)該知道嗎?網(wǎng)上有網(wǎng)友說,古時候的小孩子都讀《論語》,《論語》并沒有那么深奧。
答:
首先,《論語》絕對不是童蒙讀物,是要學一輩子的。童蒙讀物是《千字文》、《百家姓》之類的,從《大學》開始,后面的依次是《中庸》、《論語》、《孟子》就已經(jīng)開始講學問了。為什么有人一輩子都考不中進士???你背是背下來了,但你不理解孔孟之道。
其次,普通老百姓有權(quán)利知道正確的《論語》,而不是經(jīng)過“組裝”的《論語》。我所崇敬的思想家,清華原來的教務(wù)長和圖書館館長潘光旦先生,在1927年寫了一篇文章:《識字問題》。他發(fā)現(xiàn)了一個驚人的現(xiàn)實:識字的人越多,文化越墮落。舉個數(shù)字來說,一個民族的文化,也許只需要1萬個人真正理解,因為識字不等于會辨別是非,識字以后還要經(jīng)過嚴格的學習和訓練才能辨別是非。
13問:
恕我冒昧,您說到100萬人誤解是否有點夸張,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觀,怎么會這么容易受到誤解呢,或者說,有什么標準可以來判斷,讀者是受了誤導?他們就沒有自己的判斷力嗎?
答:
辨別是非的能力,是自由主義教育的終極目標。而中國大部分人的,從小接受的是填鴨式的教育,從來就沒有人告訴他們,教育不是為了考試,而是為了養(yǎng)成獨立思考的習慣。這些支持者連《論語》的原文都沒讀過,又怎么敢那么肯定于丹講的是正確的呢?又怎會對這些問題有自己的見解呢?
14問:
您在文中說到,“妄圖通過對于丹的關(guān)注,來針砭面臨越來越多物質(zhì)挑戰(zhàn)和精神困惑的當今世界,無異于緣木求魚?!蹦堑降讘?yīng)該怎樣來解決這個問題呢?
答:
我認為,根本解決之道是改變從小學開始的填鴨式教育。就是說,教育要教人成為一個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教育應(yīng)該把各種思想、各種觀點都介紹給學生,讓學生通過大量的閱讀和自主的思考自己去判斷。而現(xiàn)在,這些人卻都是“一千只鸚鵡比賽嗓音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