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一些地方違反城市總體規(guī)劃,不顧本地實際情況大搞“形象工程”、“政績工程”,自1996年到2003年的7年間,我國耕地面積已減少1億畝,全國共有各類開發(fā)區(qū)6000多個,2004年經過建設部的清理、撤消,在國務院造冊的開發(fā)區(qū)還剩3000多個,國家級的54個,而實際上中國“開發(fā)”不了那么多的“區(qū)”,很多的開發(fā)區(qū)是“開而不發(fā)”。用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的話說,中國現有的開發(fā)區(qū)占用的土地相當于祖祖輩輩建成的全部城鎮(zhèn)用地面積的總和,而這些土地中有40%在撂荒。我去銀川的一個郊縣,就看到一個開發(fā)區(qū)設計一個偌大的廣場,足有100多畝地,又無力建設,適逢國務院在整改,就撒上麥子,蒙混過關。就算正兒八經的搞開發(fā)區(qū),也得有調研、有策劃、有計劃、有步驟??!而不是只要地價便宜、稅收減免、勞動力價格低就可以招商引資的。
2007年,我們擬組織一支專業(yè)隊伍,對政府招商引資做一些科學研究,試圖從“招商引資的市場調研”、“世界百強企業(yè)的投資模式”、“招商引資工作人員的專業(yè)化訓練”三個方面入手,試圖以自己的知識優(yōu)勢給予各地方政府一些科學指導,力求少走彎路,少勞而無功,少上當受騙。
地方政府管理的浮躁,可參看溫德誠著的《政府精細化管理》一書,新華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版。一些地方政府的形式主義、急功近利已越來越嚴重。我在江蘇和湖北的兩個不同城市遇到一種同樣的情形:有上級領導隨意說出該市主要公路上的樹木品種不理想,于是市里的決策者就短時間把這些樹木全部砍掉,新栽的小樹苗一時又長不大,于是公路兩邊空空如也。其中有一個市的領導急中生智,從大山里挖出一些樹移植過來,希望一月內重現生氣。殊不知大多數移栽的樹都不能成活,又成了一陣瞎忙。
為什么社會上會產生浮躁的風氣呢?
一方面我們正處在社會轉型期。這種轉型期表現為結構轉型與體制轉軌的同步啟動,即在實現以工業(yè)化、城市化為標志的現代化的同時,還要完成從以計劃經濟為特征的總體性社會向以市場經濟為特征的多元化社會的轉變。這是一個巨大的變遷過程。這種轉型將不可避免地給社會帶來一種不安定感和浮躁感。
另一方面,伴隨著經濟的高速增長,也會相應的出現浮躁現象。北京師范大學管理學院李永瑞先生說,一個國家的GDP增長到了5%到10%之間,浮躁就變成了一種普遍的現象。
還有,變革時代機會多多,很多人在改革初期只要大膽地闖就比較容易獲得成功,有些人甚至是糊里糊涂地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因此,一自信就以一推萬,總以為成功很容易,總以為連續(xù)成功很有把握,當然就會越來越沉不住氣。
同時,自改革開放以來,為縮短中國與西方發(fā)達國家在經濟發(fā)展水平上的差距,以及為追回“文革”所耽誤的時間而進行的努力,本身就包含一種急于求成的心理。拿經濟發(fā)展來說,中國的企業(yè)要在二十多年內走完西方國家經過了兩三百年才走過的歷程,就會出現多種多樣的、繁復多變的發(fā)展形態(tài)。這種繁復多變也必然在客觀上讓人產生一種浮躁心態(tài)。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道德經·第六十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