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第47節(jié):打不還手

一路保送到北大:一位父親的35個教子故事 作者:丁廷福



  家長心語:

  我長期觀察和研究的結(jié)論是,打不還手的孩子挨打最少,而動不動就打人的孩子挨打最多。

  打 不 還 手

  丁羽上幼兒園時,回家后經(jīng)常哭著訴說哪位小朋友打了他,有時臉上還帶著抓痕甚至是血道子。

  對此,我總是先問,你是怎么處理的,你還手了嗎?丁羽說,我哭了,我沒還手。我說,他打你,那是他的不對,你沒還手,你是對的。你不應(yīng)該哭,你應(yīng)該告訴老師,讓老師批評他、教育他,讓老師找他的家長懲罰他,讓他以后不要再打你。丁羽聽著只是點頭。

  在我的這種教育下,丁羽小時候確實挨了不少打,但從沒有還手打過別人一下。這在有些家長看來確實是"吃虧"了,但我不這樣認(rèn)為。我長期觀察和研究的結(jié)論是:一是打不還手的孩子挨打最少而動不動就打人的孩子挨打最多。打不還手的孩子打人指數(shù)為"0",被打指數(shù)為"1","小霸王"打人指數(shù)為"10",被打指數(shù)為"3"。顯然,"小霸王"遇到的絕對不會全是打不還手的孩子。二是小孩子打架,如果一方不還手,決不會打得很嚴(yán)重。三是不打人不招惹是非,免得為雞毛蒜皮的小事浪費家長的時間和精力。四是可養(yǎng)成孩子正確的是非觀,孩子容易形成良好的品性,這是最重要但卻容易被忽視的。

  但我也不主張一味忍讓,有兩次較為嚴(yán)重的傷害,一次是被一個同齡兒童咬傷,另一次是被一個高兩屆的孩子打得額頭腫個大包,我還是帶著孩子找了他們的家長,直到兩個家長賠禮道歉。特別是那個高兩屆孩子的家長,我對他說得話很重,他保證今后不會再發(fā)生類似問題后我才原諒了他。據(jù)說那位家長回去后狠狠揍了孩子一頓,嚇得孩子幾天不敢回家。仔細(xì)想想,在這次打人事件中,不管是對家長還是對孩子而言,打人者所付出的代價比被打者要高昂得多。這就是教育不得法所必付的代價。

  有人會說,如果都像你這樣教育孩子,那"小霸王"還不更加橫行霸道。我的回答是,如果都像我這樣教育孩子,幼兒園和學(xué)校里就不會有"小霸王",社會上就不會有動不動就破口大罵、大打出手的人。如果有"小霸王",就絕不會僅是一個,他們之間的"碰撞"的傷害性要大得多。

  在孩子打架"吃虧"還是"沾光"問題上,人們的認(rèn)識有很多分歧,處理起來也就千差萬別。

  在我們身邊,也確有一些家長,他們唯恐自己的孩子吃虧,故意把孩子的手指甲剪得尖尖的,并且囑咐孩子:誰敢欺負(fù)你,你就狠狠地?fù)纤?,讓他知道你的厲害。在家長鼓勵甚至教唆下,孩子由于對是否被欺負(fù)判斷不準(zhǔn),往往動不動就用武力對付別人,漸漸就成了"小霸王"。結(jié)果是"虧"雖沒吃,但慢慢地就沒有小朋友和他一起玩了,他的性格很容易被扭曲,對他一生的成長都不利。這樣的結(jié)果往往是這部分家長意識不到的,而這樣的例子卻是不少見的。孩子長大后,這樣的家長往往只羨慕別人家孩子的成就,埋怨自己的孩子孤僻、不合群、不成器,而從不對自己的教育進(jìn)行反思。

  如何對待孩子們之間鬧矛盾甚至是打架問題,各類教育書籍中談了不少,道理講得很透徹,但做起來卻很不容易。因此,這也是困擾家長的一個常見問題。

  據(jù)有關(guān)資料介紹,在國外,對這樣問題的處理也有兩種推薦的方法。一是大人不干預(yù),讓孩子自行處理,讓他們在解決矛盾的過程中知道自己應(yīng)該如何做。我覺得這種方法適合高素質(zhì)的人群,家長們都能置之度外,在更高層次上理智地看待孩子們之間的矛盾,讓孩子們在實踐中認(rèn)識自我,認(rèn)識人與人之間相處的規(guī)則。但如果是發(fā)生在素質(zhì)不高的家長們中間,就很難做到家長不參與其中,而一旦家長參與其中,往往會事與愿違,從而把發(fā)生矛盾的孩子引入認(rèn)識的誤區(qū)。二是不欺人,但也不忍受被欺,鼓勵對欺負(fù)人者勇敢反擊。理由是不能讓孩子形成懦弱的性格,最后形成懦弱的民族。我認(rèn)為,這種觀點雖然以小見大,揭示了問題的部分實質(zhì),但實際操作難度較大,因為孩子的判斷能力和反擊程度的把握都很難做到恰如其分。而判斷能力達(dá)不到或反擊程度把握不當(dāng),所產(chǎn)生的問題可能更多更大。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