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相篇

周瑜,天妒英才(三)

最恨生在帝王家 作者:納蘭秋


  頑固的抵抗派

  建安十三年七月,曹操南下征劉表。劉表實在是不爭氣,八月間便一命嗚呼,將荊州的亂攤子丟給兩個兒子。長子劉琦避難夏口,次子劉琮接班。而此時曹操的軍隊已經兵臨城下了,劉琮召集下屬商量對策,但大多數人都認為投降乃為上上之策,劉琮無奈,拱手將劉表經營的荊州基業(yè)獻于曹操??梢哉f,曹操兵不血刃就拿下了荊州。

  當時,屯于樊城的劉備一聽說劉琮投降了,"乃大驚駭",帶著諸葛亮就往南跑。在南逃的過程中,劉備和曹操在當陽長坂打了一仗,結果遭到了慘敗,"先主棄妻子,與諸葛亮、張飛、趙云等數十騎走,曹公大獲其人眾輜重。"劉備好可憐啊,灰頭土臉的也真不容易。幸虧張飛當陽一聲吼,長坂坡累壞了趙子龍,這才使劉備逃脫追兵,向東與關羽、劉琦會合。

  那時,關羽手下有一萬水兵,劉琦手下也不過一萬人馬,加起來,劉備也就有兩萬可用之兵,相較于曹操、孫權實力大為不如,而孫權雖然情勢比劉備要好,但面臨曹操號稱百萬的大軍順江而下,著實有些吃不消。因此,孫劉聯盟,共抗曹操,已成為必行之策。孫權這邊,魯肅是強烈主張聯劉的。劉表一死,魯肅就認識到了荊州可能要出亂子,果不其然,劉琮不戰(zhàn)投降,曹操不戰(zhàn)而得荊州,使得魯肅連劉表抗曹的戰(zhàn)略構想灰飛煙滅,但是荊州這個地方實在是丟不起啊,丟了荊州,東吳也就失去了屏障,曹軍順江而下,百萬大軍如何能抵擋呢?于是,魯肅受命風塵仆仆的趕到當陽,面見劉備。劉備呢,一見魯肅仿佛抓住救命稻草一樣,對于聯盟抗曹的策略一百個贊成。其實,與孫權結成聯盟共抗曹操,并不違背他和諸葛亮在隆中定下的戰(zhàn)略,而且有利無害,何樂而不為?就這樣,劉備帶著那兩萬兵馬,和魯肅一起進駐夏口。

  當曹操對劉備窮追猛打的時候,東吳內部也吵得夠激烈。一開始,孫權對于曹操追打劉備,持觀望態(tài)度,畢竟和曹操有諸多利害關系,一旦得罪也不是什么好事,但是隨著情況的發(fā)展,孫權坐不住了,眼看著曹操奪下荊州,搞得劉備狼狽逃竄,如果再不有所行動,豈不是第二個劉表?而且魯肅主張聯劉抗曹,孫權權衡利弊,覺得可行,就讓魯肅親自去跟劉備談。魯肅的聯劉策略,不是孤立的,而是有軍事將領的支持,這個軍事將領就是周瑜。

  曹操拿下荊州以后,盡得劉表的水軍,日夜操練。孫權就預感不妙,這不是準備攻打我嗎?于是便召集臣屬開會商量對策。張昭就說,曹操是虎狼之人,雖托名漢相,挾天子以征討四方,動不動就拿朝廷說事,這次南征劉表,也是打著天子旗號的,我們要反對,恐怕名不正吧,而且主公賴以對抗曹操的是長江天險,今天曹操也占據了長江,而且是上游,又盡得劉表的水軍,艦船數以千計,還有數十萬步兵,水陸俱下,我們勢力單薄,恐難抵擋啊,以老臣來看,不如投降,再作他圖。孫權一聽投降兩個字,心里就極其不爽,父兄好不容易創(chuàng)下的基業(yè),怎么說投降就投降呢?孫權臉色鐵青,不作一言。

  同樣感到氣憤的還有周瑜,他親身經歷過孫堅、孫策創(chuàng)業(yè)時的艱難,太不容易了,怎能輕言放棄呢?張昭不也是土生土長的東吳人嗎?不也是親見過孫氏父兄創(chuàng)業(yè)的辛苦嗎?事情雖然緊急,但也不至于無可挽回,何言投降呢?周瑜向張昭投去輕蔑的一瞥。

  周瑜凜然說道,主公,曹操雖名義上是漢相,其實就是漢賊啊,主公神武雄才,繼承父兄基業(yè),割據江東數千里,兵精糧足,將士用命,正是縱橫天下、為大漢朝去污除穢的好時機,況且曹操自來送死,何有投降的想法呢?我替主公分析一下眼下的情況:其一,假使曹操的北方是安定的,不存在任何矛盾,那么就水軍作戰(zhàn)而言,北方士兵是不是我們的對手呢?他們想和我們在舟楫間較量勝負,這不是拿著自己的劣勢去和別人的優(yōu)勢打仗嗎?這樣的仗能勝利嗎?所以說,曹操進攻江東,有先天不足的缺陷。其二,北方就真的安定嗎?曹操就真的一百個放心嗎?我看不然吧,曹操不但內部不穩(wěn),而且尚有邊患未掃清,涼州的馬超、韓遂不正在虎視眈眈嗎?這是曹操的后患啊,他怎么可能不考慮這些呢?其三,主公你看現在是什么節(jié)氣,隆冬盛寒,百草僵枯,萬物歸藏,曹操必將出現糧草不支的局面,而且北人南來,大都水土不服,嘔吐痢疾不止,長期下去身體虛耗,這樣的戰(zhàn)士怎么能打勝仗呢,何況還是駕船弄舟?這些都是用兵之患,曹操不但不加以杜絕防范,反而冒失而行,這不是送死是什么?主公擒曹操,就在日下啊。請主公給我精兵三萬前往夏口,保證為主公捉住曹操。

  周瑜此時的心情非常激動,以至于臉色飛紅,語氣也鏗鏘起落,朗朗然擲地有聲。相比于周瑜的義正詞嚴,張昭等老臣的臉色卻青一陣紫一陣,不知是為剛才投降的話后悔,還是以為周瑜所說太不自量力了。歷史上沒有記載,我們也無從得知。但是,這樣的場合確實是體現一個人氣節(jié)和勇氣的時刻,如果不認真對待,或是為一己之私念而遑論國家利益,這種人的人格是不足稱贊的。在關鍵時候,周瑜做得很好,而張昭卻很讓孫權失望,以至于孫權認為張昭只顧妻子,卻不顧國家。

  孫權聽了周瑜一番話,也感慨良多。為什么在關鍵時刻,總是周瑜站起來,站在我的一邊呢?看來,這么多臣屬,也就周瑜和魯肅堪稱股肱之臣了。孫權說,曹操老賊廢漢的想法,不是一天兩天了,只不過忌憚袁紹、呂布、劉表和我罷了,現在那幾個人都敗在他手下,就獨獨剩下我,我與曹操,勢不兩立!今后誰再在我面前提投降兩個字,勢如此桌!說罷,舉劍朝幾案斫去,寒光一閃,幾案一分為二,劍痕宛然,張昭等老臣心下駭然。孫權又對周瑜說,你是主張抗擊曹賊的,咱們兩個想到一塊去了,你呀真是老天爺賜給我,幫助我成就大業(yè)的人?。?/p>

  孫權說這話,不是心血來潮,而是有感而發(fā),這種感覺也不是偶然的,而是經過長期醞釀、發(fā)酵與過濾而提煉出來。試想,孫權自接位以來,發(fā)生了兩件大事,一是曹操索要人質,二是曹操進攻荊州,目標直指江東。在這兩件事中,面對曹操的強大的政治軍事壓力,他的這些臣屬基本上分為兩派,投降派和主戰(zhàn)派,前者一味替曹操說話,是十足的出賣國家的人,后者以國家為重,毫不顧及自身利益,自我和國家擰成一股繩,是十足的國家棟梁。可是后者少啊,寥寥無幾。每當開會的時候,投降派如蒼蠅群聚,嗡嗡作響,主戰(zhàn)派的聲音就淹沒了。幸運的是,孫權是個胸懷大志的人,而不是宋高宗之流,因此他對周瑜是懷著珍惜的心情的,對周瑜的稱贊,也是發(fā)自內心肺腑的,是懷著欣賞的眼光,知己的心態(tài)來講的,并不是一時的沖動。

  當天夜里,周瑜又來面見孫權,以鞏固孫權抗擊曹操的決心和勇氣。周瑜說,張昭等人懼怕曹操的百萬大軍,其實是自己嚇唬自己,依我看來,曹操所領兵士不過十五六萬,都是些羸弱殘兵,后來得自劉表的水軍,我看也不過七八萬之眾,而且對曹操充滿了不信任,這些羸弱殘兵、狐疑之眾,人數雖多,可戰(zhàn)斗力就差遠了,用不著害怕,精兵五萬足以制服他們。

  孫權拍著周瑜的脊背說,公瑾啊,你的話說到這份上,我很高興,張昭等人各顧妻子,我很失望,只有你和子敬(魯肅的字)真正的為我著想。五萬兵雖難卒合,但我已為你選了三萬精兵,準備了足用的糧草和舟楫,你就放心大膽的干吧,若能戰(zhàn)勝曹操當然最好,若邂逅不如意,我當親自與曹操決一死戰(zhàn)。

  孫權至此,方下定決心與曹操決裂。促使這種局面形成的,就是周瑜、魯肅兩人。魯肅早就向孫權獻策,聯劉抗曹,且不論此"劉"是劉表還是劉備,總歸是對抗曹操而不是投降曹操,因為對于孫權來講,投降無異于政治自殺。周瑜呢,則是魯肅戰(zhàn)略的參與者和堅定地執(zhí)行者。魯肅在與投降派的對抗中,沒有周瑜的支持是不行的,周瑜的軍事背景十足重要。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