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買力平價理論(Theory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PPP)是最為基礎(chǔ)的匯率決定理論之一,其基本思想是,匯率取決于價格水平,而不是價格水平取決于匯率。人們之所以需要外國貨幣,是因為它在該國國內(nèi)具有對一般商品的購買力。同樣,外國人之所以需要本國貨幣,也是因為它在本國具有購買力。因此,對本國貨幣和外國貨幣的評價主要取決于兩國貨幣購買力的比較。購買力平價理論有兩種形式:絕對購買力平價理論(Theory of Absolute Purchasing Power Parity)和相對購買力平價理論(Theory of Relative Purchasing Power Parity)。購買力平價理論賴以成立的前提是一價定律。一價定律(Law of One Price)認為,在假定完全競爭市場和國內(nèi)商品與國外商品之間存在完全可替代性的條件下,除去運輸成本、貿(mào)易壁壘和信息成本,一個給定的商品( )的價格,用相同的貨幣來標價,在不同的地點將是相同的,即下式成立:
其中,pi表示商品的本國價格,表示商品的外國價格,e是匯率(即每單位外幣的本幣價格)。套利機制的存在可以確保上述等式成立。事實上,若等號不成立,則會存在對套利者有利可圖的貿(mào)易機會。套利者充分利用一切信息和貿(mào)易方式,低買高賣,在價格便宜的國家買進商品,并將其運到價格較貴的國家賣出,從貿(mào)易中獲利。而套利的最終結(jié)果會使同種商品在兩國用同一種貨幣表示的價格趨同。
(1)絕對購買力平價理論
我們將一價定律加以推廣,若式(1-1)中的Pi表示本國物價水平,表示外國物價水平,則有
式(1-2)就是絕對購買力平價的表達式。因為一國物價水平的倒數(shù)就是該國單位貨幣的購買力,所以兩國物價水平的比值就稱為購買力平價,而購買力平價的數(shù)值就是匯率。假定一組商品,在美國賣10美元,在英國賣5英鎊,根據(jù)絕對購買力平價公式就是1英鎊兌2美元。
(2)相對購買力平價理論
絕對購買力平價理論說明的是某一時點上匯率的決定,相對購買力平價理論說明的則是在兩個時點內(nèi)匯率的變動。由于商品價格水平的不斷變化,將匯率的升降歸因于物價或貨幣購買力的變動的理論就是相對購買力平價理論。這就是說,在一定時期內(nèi),匯率的變動要與同一時期內(nèi)兩國物價水平的相對變動成比例,用公式表示為
式(1-3)中和分別代表當期和基期的匯率,和分別代表A國當期和基期的物價水平,和分別代表B國當期和基期的物價水平。仍以前例說明,假定同一組商品在英國由原先的5英鎊上升到6英鎊,在美國則由原來的10美元上升到15美元,那么英鎊兌美元的匯率就會從1英鎊2美元上升至1英鎊2.5美元
同絕對購買力平價相比,學術(shù)界對相對購買力平價更感興趣,因為它可用來預測實際匯率。在預測期內(nèi),如兩國經(jīng)濟結(jié)構(gòu)不變,兩國貨幣間匯率的變化便反映著兩國物價水平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