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佛教
1.佛教事跡
佛教在唐代已經(jīng)不再是純粹出世的方外力量了,而是積極入世,為封建政權(quán)服務(wù),接受國家管束的力量。
武德四年(621),割據(jù)洛陽的王世充勢力最終被秦王李世民平定。在平定過程中,嵩山少林寺僧人協(xié)助唐軍作戰(zhàn),擒拿兇孽,維護統(tǒng)一,因而得到一千段絹帛的賞賜,曇宗等僧人還被封為大將軍。僧人介入朝廷的軍事行動,這是首例。
隋末唐初,洛州緱氏縣(今河南省偃師市境內(nèi))僧玄奘嶄露頭角。他少小時隨二哥長捷法師在洛陽凈土寺誦讀佛典,由于學(xué)業(yè)優(yōu)異,被隋朝官府特許度為小沙彌;后來云游四方,發(fā)現(xiàn)佛教說法歧異,決心西游天竺(印巴次大陸),尋根問底。他遍游西域、天竺后,于貞觀十九年(645)正月初七回到長安,半月后奉詔赴洛陽宮,二月初一在儀鸞殿受到唐太宗的接見。太宗認為他是個難得的人才,動員他還俗當(dāng)官,同赴遼東戰(zhàn)場,但他不肯染指俗務(wù),更不肯介入民族間的戰(zhàn)爭,堅決謝絕。在關(guān)于西行經(jīng)歷的問對中,太宗發(fā)現(xiàn)他的經(jīng)歷超過了西漢張騫通西域的鑿空之舉,所見所聞是史籍從未詳細記載過的,因而希望他敷演成文,把西部陌生的世界介紹給世人。他請求住進家鄉(xiāng)東南的嵩山少林寺,從事翻譯由天竺取回的佛典,未獲允準(zhǔn),便于三月初一從洛陽折回長安。次年,由他口授,弟子辯機執(zhí)筆,撰成《大唐西域記》一書,上呈太宗。顯慶二年(657)二月,唐高宗巡幸洛陽,他陪同前往,被安置在西苑中的積翠宮從事譯經(jīng)。九月,他再次提出住進少林寺,依然未獲允準(zhǔn)。他在長安大慈恩寺譯經(jīng),弘揚法相學(xué)說,為弟子窺基創(chuàng)立法相宗奠定了基礎(chǔ)。他是中國佛教四大譯師之一,共譯出76部1347卷,比其他三位譯師鳩摩羅什、真諦、不空所譯總數(shù)還多。
在武則天改朝換代的過程中,佛教徒加以配合,大造輿論,用游談無根、無從驗證的前世來世說同儒家政治倫理體系對抗。天授元年(690),薛懷義等九位洛陽僧人利用前代譯本編造成一部《大云經(jīng)》,說武則天前世是男身菩薩彌勒,從佛授記(釋迦牟尼佛對發(fā)愿修行者授予未來成果作佛的預(yù)記),將繼承釋迦牟尼佛而成為未來佛;現(xiàn)在為了解救受苦受難的眾生,故意變現(xiàn)為女身,是凈光天女,下生世間當(dāng)轉(zhuǎn)輪圣王。武則天的困境終于解除,于是下制頒布《大云經(jīng)》于天下,革唐命建周朝,當(dāng)上皇帝。洛陽、長安兩京及各州皆立大云寺一所。九位僧人封爵縣公,并依照相應(yīng)級別官員的服色佩飾,賜給紫袈裟、金魚袋。在洛陽立佛授記寺。武則天接受群臣所上的四個尊號都有"金輪圣神皇帝"字樣,其一還冠以"慈氏越古"四字,慈氏即彌勒的意譯。本來,李唐皇室自稱是道教祖老子李耳的后裔,奉行道先佛后的政策,武則天因佛教為自己改朝換代開辟道路,便調(diào)整為佛先道后。洛陽弘道觀道士杜乂看風(fēng)使舵,棄道入佛,被武則天安排到佛授記寺,賜給法名玄嶷,意為道士中出類拔萃的人物,并特賜夏臘(僧齡)三十年,使這位新手頓為老成,得以提高地位。官寺統(tǒng)一命名,僧人賜爵賜紫賜夏臘,都是有史以來第一次。
長壽二年(693),南天竺僧達摩流支(意譯法希)在佛授記寺譯出《寶雨經(jīng)》,是該書的第三個譯本。這個新譯本加了這樣一段情節(jié):東方月光天子乘五色云來到佛前,佛說:"你本來是一位菩薩,現(xiàn)在以女身下凡,到摩訶支那國(中國)當(dāng)自在主,君臨天下,正法教化。"武則天極為高興,替達摩流支改名為菩提流志(意譯覺愛)。證圣元年(695),義凈游學(xué)天竺25年后回國,帶回梵本經(jīng)律近四百部。武則天到上東門迎接他,把他安排到佛授記寺譯經(jīng)。此外,天竺僧寶思惟、慧智,于闐(今新疆和田縣)僧實叉難陀,康國(今烏茲別克斯坦撒馬爾罕一帶)血統(tǒng)的中國籍僧法藏等等,都在洛陽譯經(jīng)?!度A嚴經(jīng)》新譯過程中,法藏擔(dān)任筆受,武則天多次到譯場視察,施供食饌。在武則天的支持下,法藏在洛陽創(chuàng)立了華嚴宗?!度A嚴經(jīng)》中有位菩薩叫賢首,武則天特賜法藏號賢首,故華嚴宗又稱賢首宗。
圣歷二年(699)十月初八,新譯《華嚴經(jīng)》告蕆,佛授記寺的僧人請法藏講解經(jīng)義,武則天令當(dāng)月十五日開講。到臘月十二日夜晚,法藏講到《華藏世界品》的"海震動"說法時,突然發(fā)生強烈地震,寺院、講堂發(fā)出震吼之聲。聽眾從未見過這種情況。該寺僧人作為喜訊向武則天上疏匯報。按照古代的天人感應(yīng)說,上天常常因朝政失誤而降生各種反常的自然現(xiàn)象來警告皇帝。這時,臣子可以直言不諱地批評皇帝和指摘時弊;皇帝也會下罪己詔向全國承認錯誤,同時降低膳食標(biāo)準(zhǔn),撤銷歌舞觀賞,到監(jiān)獄訊察囚犯是否冤枉,避正殿而到朝堂坐朝,減免賦稅,施行仁政。這無疑是借助于上天的權(quán)威,對皇權(quán)進行某種程度的限制,使皇帝有所收斂,成為時政改弦更張的一個契機。十多年前,有人借新豐縣(今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qū))地殼變動冒出一座山,上疏批評武則天以女主處陽位,導(dǎo)致山變?yōu)闉?zāi),應(yīng)該側(cè)身修德,還報上天的譴責(zé)。這次洛陽地震,本來又是一次批評武則天的機會,但因為法藏講經(jīng)講到"海震動",反倒被看作是吉兆瑞應(yīng)。武則天對僧人的上疏御筆批答,說地動山搖是六道眾生為如來佛降福而歡欣蠢動所致,自己普普通通,豈敢擔(dān)當(dāng)這種祥瑞。僧人提供的外域佛教文化,使武則天同中國傳統(tǒng)文化抗衡,順利地避開了窘迫的境地。
同時,武則天還請法藏來宮中為自己講解新譯《華嚴經(jīng)》。這部佛經(jīng)義理深奧復(fù)雜,她聽后茫然不解,法藏就以殿前的金屬獅子為教具,撰寫千字短文《金師(獅)子章》來加以開導(dǎo)。這一直觀教學(xué)使艱深的義理變得徑捷易懂,武則天遂豁然開悟。例如:華嚴宗把宇宙萬物稱為"色",認為色非實色,即所謂事物是由因緣條件和合而成的暫時的假有,虛幻不實,沒有自身質(zhì)的規(guī)定性。它又把宇宙萬物的本體稱為"空",即所謂真如佛性,認為空非斷空,即真如佛性不是絕對的空,而是湛然清凈、超越時空的實有,但它必須通過事物的假有來體現(xiàn)自己的實有。既然事物和本體互相融通,互不妨礙,那么也就是色空無礙。為了說明色與空的關(guān)系,《金師子章》就以金質(zhì)比喻佛性--空,以獅子相狀比喻事物--色,說:"師子相虛,惟是真金。師子不有,金體不無,故名色空。又復(fù)空無自相,約色以明,不礙幻有,名為色空。"秘密隱顯俱成門是華嚴宗十玄門之一,以為事物有色和空兩重內(nèi)容,人們看到假有的一面而看不到假有所體現(xiàn)的實有這一面,假有顯而實有隱;人們看到實有的一面而看不到假有的一面,實有顯而假有隱。雖然或隱或顯,但隱顯二相,同時成就(存在)?!督饚熥诱隆方忉尩溃?quot;若看師子,唯師子,無金,即師子顯金隱。若看金,唯金,無師子,即金顯師子隱。若兩處看,俱隱俱顯。隱則秘密,顯則顯著,名秘密隱顯俱成門。"法藏很善于利用教具,由此及彼,由淺入深,進行直觀教學(xué)。為了說明事事無礙法界這一命題,即事物之間圓融無礙的關(guān)系,他概括為因陀羅網(wǎng)境界門。他為武則天和那些理解力低的人準(zhǔn)備了十面鏡子,安放于八方上下,鏡面相對,各距一丈,中間安放一尊佛像,由一支火炬照耀。于是,每面鏡子中都重疊現(xiàn)出佛像,以及其它鏡子映現(xiàn)佛像的樣子。在場的人一下子都明白了這一佛教原理。
華嚴宗的理論經(jīng)法藏在洛陽譯經(jīng)、著述、宣講而發(fā)揚光大,對后來統(tǒng)治中國長達八百年的程朱理學(xué)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起著直接的啟發(fā)和推動作用。程顥程頤兄弟是北宋洛陽人,他們完成的理學(xué)又稱為洛學(xué)。從其學(xué)說產(chǎn)生地來推究學(xué)術(shù)思想淵源,可以說法藏之于洛陽,其影響和作用并非及身而已,而是綿延于后世,支配著后世。
如意元年(692)七月十五日,武則天在洛陽舉行盂蘭盆會。盂蘭盆會是依據(jù)佛教故事,結(jié)合儒家孝道,而舉行的國事大典或民間活動?!队厶m盆經(jīng)》說:佛的大弟子目連用天眼看見自己的先母在餓鬼道受著饑餓的折磨,如處倒懸,就向佛請教解救的方法。佛讓他在七月十五日設(shè)盂蘭盆,盛上百味食品,供養(yǎng)各方前來的僧眾,僧眾便會做佛事對亡者加以超度。這樣,借助于眾力,使自己的七世以來祖父母在六道輪回中脫離餓鬼道,升到人道、天道享受清福。南朝梁武帝大同四年(538)開始設(shè)盂蘭盆會,以后逐漸成為風(fēng)俗,稱為中元節(jié)或鬼節(jié),旨在超度祖宗,報答祖德。這一次,武則天頭戴通天冠,身佩玉璽,站在洛城南門樓上,主持儀式。百官肅穆地面北佇立,再拜稱頌道:"圣人的德行,以孝道為至高無上。"久視元年(700),武則天77歲,妄圖延年益壽,聽說荊州當(dāng)陽山(今湖北省當(dāng)陽縣境內(nèi))玉泉寺禪僧神秀年逾九十,依然精神矍鑠,于是派遣使者前往迎請他來洛陽。神秀進入宮殿見皇帝,不是像世俗人那樣趨走跪拜,而是乘肩輿(轎子)跏趺而坐(禪定姿勢),武則天反而對他行跪迎禮,拜他為帝師,時時問道,安排在內(nèi)道場中,厚加供施。長安年間(701-704),武則天指示在佛寺創(chuàng)設(shè)悲田養(yǎng)病坊,由僧人負責(zé)社會慈善活動。
長安四年(704)臘月,在長安大崇福寺?lián)嗡轮鞯姆ú?,供奉于洛陽?nèi)道場,建置華嚴法會。他向武則天談起自己年青時曾燒煉一個手指頭,作為自己身體的替代物,供養(yǎng)岐州(治今陜西省鳳翔縣)法門寺舍利塔,那里珍藏著一截阿育王所分發(fā)的佛手指骨舍利。武則天于是命一位宰相同法藏一起前往法門寺迎請這截佛指骨舍利。她這時81歲,已臥病數(shù)月,此舉無疑是想借助于法藏,乞靈于佛教,以求康復(fù)。法藏到了今陜西省扶風(fēng)縣,在舍利塔前行道七晝夜,請出舍利,次年正月十一日送至洛陽。武則天命王公百官和洛陽的善男信女都制作精美華貴的幡華幢蓋,由太常寺演奏莊嚴的樂曲,將舍利迎至明堂。正月十五日,武則天請法藏捧持舍利,為自己祈禱,但病情未見好轉(zhuǎn)。七天后,張柬之發(fā)動政變,法藏積極參與,逼迫武則天還政于唐中宗。
神龍二年(706),號稱兩京法主、三帝國師的神秀,在洛陽天宮寺逝世。唐中宗冊謚他為大通禪師,遵照他的遺愿,歸葬當(dāng)陽山。中宗登上龍門山,目送靈柩在太常寺演奏的悲切的鼓吹聲中緩緩南去。神秀和慧能原來都在禪宗東土五祖弘忍門下學(xué)道,兩人見解不同?;勰艿綆X南創(chuàng)立了禪宗,主張單刀直入,頓悟成佛,不立文字,不坐禪,是所謂教外別傳,稱為祖師禪。而神秀繼承北魏時來嵩岳少林寺的南天竺僧、東土初祖菩提達摩以來的禪法,主張坐禪誦經(jīng),漸悟成佛,這是藉教悟宗,稱為如來禪。為了區(qū)別,慧能一系的禪宗稱為南宗,神秀一系的禪學(xué)稱為北宗。由于傳統(tǒng)的因素,在以兩京為中心的北方,特別是嵩洛一帶,北宗依然有很大的勢力和影響。直到開元八年(720)以后,慧能的弟子神會在洛陽大行禪法,南宗才在北方得以弘揚,取得與北宗并駕齊驅(qū)的資格。神秀的弟子義福、普寂在洛陽傳道多年,為朝野所重。開元二十四年(736),義福去世,唐玄宗冊謚他為大智禪師,葬于伊闕北。當(dāng)時有數(shù)萬人送葬,中書侍郎嚴挺之身著喪服,送到龕所。三年后普寂去世,玄宗冊謚他為大照禪師,洛陽傾城送葬,閭里一空。河南尹裴寬全家人徒步出城,服喪哭臨,甚至妻子兒女一直送葬至嵩山。
盛唐時期,在佛教方面的中外交流更加頻繁。善無畏、金剛智、不空三位天竺僧,在玄宗開元年間來華,號稱開元三大士。他們都來過洛陽,前二人都葬在龍門(伊闕)。他們創(chuàng)立了密宗,不用正常的語言和邏輯談?wù)摲鸾虇栴},而用所謂咒語真言。開元十二年(724),善無畏隨玄宗來洛陽,奉詔在大福先寺譯出《大日經(jīng)》,是該宗的主要經(jīng)典,嵩岳僧一行筆受并作疏。善無畏、金剛智都曾在洛陽奉詔以咒語祈雨。據(jù)《宋高僧傳》記載,一次旱情嚴重,善無畏盛了一缽水,以小刀攪動,念咒語數(shù)百聲,缽中出現(xiàn)一條如同手指大的龍,露出水面,又潛伏缽底。善無畏邊攪邊咒,缽上升騰起一團白氣,像一匹素絹翻空而上。接著,陰云密布,風(fēng)雷大作,傾盆大雨,隨之而下。他還在邙山見到一條巨蟒,嘆道:"這東西想要淹沒洛陽城吧!"他用天竺語念咒數(shù)百聲,幾天后,巨蟒死掉。這件事被說成是安祿山攻陷洛陽城的兆頭。這些事使玄宗重道抑佛的主張出現(xiàn)動搖,對佛教轉(zhuǎn)而一度歸仰。開元二十一年(733),即日本國圣武天皇天平五年,日本僧人榮睿、普照搭乘遣唐使的船只來華留學(xué)。他們發(fā)現(xiàn)中國佛寺的三藏大德,都把戒律看作修持佛教的入手法門,不持戒便不被列入僧人,才知道自己國內(nèi)居然還沒有傳戒人,佛教極不正規(guī)。他們于是把求學(xué)戒律作為首要任務(wù),奉玄宗敕令在大福先寺跟隨定賓律師受學(xué)。該寺僧人道璿律師應(yīng)他們的邀請,于開元二十四年(736)東渡日本,五月十八日到達日本筑紫太宰府,七月入朝拜見,住進大安寺的西唐院。他開始為日本僧眾講解《律藏行事鈔》,為日本律宗的發(fā)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chǔ)。同時,他還弘闡華嚴學(xué)說、天臺學(xué)說和北宗禪,成為日本華嚴宗首傳祖師。日本天平勝寶四年(752)四月,奈良東大寺盧舍那佛像開光供養(yǎng)時,由他擔(dān)任咒愿師。他在日本,廣納門徒,誨人不倦,最終在那里去世,受到日本人民的高度尊敬。
安史亂中,朝廷決定置壇度僧收香水錢,以緩解財政困難。神會受邀在洛陽主持其事,所獲錢帛充作軍費,對于收復(fù)兩京起了關(guān)鍵作用。唐肅宗很感激他,敕令將作大匠在洛陽荷澤寺為他修建禪房。
唐憲宗元和十年(815),嵩岳僧圓凈勾結(jié)跋扈藩鎮(zhèn),在洛陽陰謀叛亂,被處以死刑。他并非虔誠的佛教徒,而是混入僧籍的前安史叛將。兩年后,宰相裴度主持平定了淮西藩鎮(zhèn)(駐今河南省汝南縣)的叛亂。他篤信佛教,由于戰(zhàn)爭中殺傷過多,擔(dān)心受到報應(yīng),就作功德邀求佛教佑護,并超度陣亡者,把因功所得巨額賞賜用來重修大福先寺。國家對僧人實行嚴格的管束,洛陽縣令不許僧人午后出寺。賈島還俗前法名無本,曾作詩抱怨道:"不如牛與羊,猶得日暮歸。"僧人只要遵紀(jì)守法,官府并不干涉他們的活動。白居易與龍門香山寺禪僧如滿等人結(jié)為僧社,談禪詠詩,游賞消日。
咸通七年(866),洛陽廣愛寺僧從諫去世。弟子們奉遺旨,將其尸體送至外郭城建春門外尸陀林中,施舍給鳥獸。這叫林葬,是自隋代三階教以來即實行的辦法。三天之后,弟子們發(fā)現(xiàn)從諫的遺體并未被鳥獸吃掉,形容竟同生前一樣,就用餅餌覆蓋而去。次日,發(fā)現(xiàn)有狐貍豺狼的行跡,也只是吃掉餅餌而已。弟子們這才商量用火葬法焚尸,收拾余燼,建為舍利塔。
2.龍門石窟
龍門又稱伊闕,因伊河自南向北流去,中分東面的香山和西面的龍門山,遠望似闕,故稱。二山現(xiàn)存窟龕2345個,造像十萬余尊,碑刻題記2860余品。龍門石窟始鑿于北魏孝文帝從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遷都洛陽時(494),到唐代,開窟造像形成高潮,因而三分天下有其二。唐代多為雙室窟,前室敞口入身較淺,主室系方形或橢圓形,除穹窿頂外,還有平頂和券頂。造像的主要形式是九尊組合式,即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二力士。造像以阿彌陀佛、觀音菩薩居多,此外尚有佛裝彌勒、盧舍那佛、藥師佛、地藏菩薩等等。
唐代紀(jì)年龕以唐太宗貞觀十一年(637)為最早,有劉婕妤即唐高宗妃、道王李元慶母所造彌勒像龕及洛州老人像龕。貞觀紀(jì)年龕將近四十個,集中在賓陽南洞、老龍洞等處,式樣多類似北朝。貞觀十五年(641),太宗子魏王李泰在賓陽南洞所造正壁主佛,開始出現(xiàn)新式樣,發(fā)髻上刻有品字形排列的三個漩渦紋,服飾前擺正中刻有同心圓紋飾,為后來造像所承襲。
唐高宗時期完成的洞窟,有賓陽北洞、潛溪寺洞、敬善寺洞、雙窯、清明寺洞、惠簡洞、奉先寺盧舍那像龕、萬佛洞等。這時開始出現(xiàn)天王像,以及九尊組合像格式。奉先寺盧舍那佛雕像通高17.14米,唐制為85尺。該像名義上是高宗所建,實際上由司農(nóng)卿韋機任大使,東面監(jiān)上柱國樊玄則任副使,李君瓚、成仁威、姚師積任支料將,長安實際寺善道禪師和法海寺惠暕法師負責(zé)主持,進行具體的規(guī)劃和施工。在盧舍那雕像兩側(cè),還有規(guī)模稍小一些的金剛、力士、迦葉、阿難及二菩薩雕像,工程極其浩大。咸亨三年(672),皇后武則天捐脂粉錢兩萬貫助修。上元二年(675)十二月三十日竣工。盧舍那是蓮花藏世界的教主,而蓮花藏世界是所謂佛報身的凈土,因此,他是報身佛。佛教有三身佛的說法,指法身佛、報身佛和應(yīng)身佛,釋迦牟尼佛即以這三種不同身份傳法。法身指先天具有的如來藏、真心、本覺,以此為成就佛身的"因"。報身指以法身為因,經(jīng)過修持佛教正道而證得"果報"之身。應(yīng)身指佛為解救六道眾生而變現(xiàn)出的天人鬼龍等等形象。因此,盧舍那是一位極為莊嚴神圣的佛的形象,其名字意為光明普照。那么,依據(jù)什么來雕造他的形象呢?開元十年(722),唐玄宗敕令鐫刻《河洛上都龍門山之陽盧舍那像龕記》,原立于盧舍那佛座的東南側(cè),有云:"實賴我皇,圖茲麗質(zhì),相好希有,鴻顏無匹,大慈大悲,如月如日。"這里明確指出盧舍那佛像由高宗主持雕造,面部俊美,神情俊逸,人間希有,不可匹敵,追求的是日月般圣潔、慈祥的理想化狀態(tài)。佛像取這種構(gòu)思造型,在古代已形成共識。在盧舍那佛像雕造之前,唐初類書《藝文類聚》卷77說佛"顏如滿月";唐初僧人法琳《辯正論》說佛的"妙質(zhì)"是"日輪月彩之殊,非色妙色之容"。盧舍那佛雕像已經(jīng)擺脫了印度佛教藝術(shù)的犍陀羅風(fēng)格和秣菟羅風(fēng)格,完全是漢地男性形象。他雙耳垂肩,鼻梁高隆,慈眉善目,寬唇微翹,既顯得莊楊肅穆,凝重恬靜,又不乏溫柔敦厚,和藹慈祥。日月是具體的,要化為佛像的造型,則是抽象的。工匠們化具體的抽象為抽象的具體,需要觀察、借鑒、綜合、選擇世間美男子的面相,雕造出不像任何具體俗人的形象,技藝高超,出神入化,令人嘆為觀止。
萬佛洞在高宗永隆元年(680)完成,洞口南側(cè)有一尊觀音菩薩立像浮雕。其造型為左手拿凈瓶,右手舉麈尾,雖然胸部尚未明顯隆起,但臀部寬大,顯得腰肢纖細,已像一個身姿婀娜、含睇微笑的女性了。這和以前其它地方出現(xiàn)的那種面作男相蓄著蝌蚪型髭須的觀音形象不同。關(guān)于觀音的性別,《小乘經(jīng)》說是妙莊王的三女,《悲華經(jīng)》說是阿彌陀佛的長子。唐代對于觀音來說,稱的上是世紀(jì)之交,當(dāng)時婦女地位相對崇高,加上觀音被《妙法蓮華經(jīng)》描繪成能現(xiàn)婦女身說法度人,便開始定型為女性形象。
唐中宗時期,蘇颋在神都地面當(dāng)合宮縣令,勤政惠民,深得人心。他調(diào)任后,洛陽父老思念他,把他比作活菩薩,不惜耗工費錢,為他造模擬像,在龍門山雕成一尊等身觀音石像。他的朋友張說《龍門西龕蘇合宮等身觀世音菩薩像頌》一文記其本末,說:"模宰官(縣令)之形儀,現(xiàn)輪王(轉(zhuǎn)輪圣王,即菩薩)之相好。……知妙容之常在,睹永劫(極長的時間單位)之因緣(宇宙間各種現(xiàn)象)。盛德相傳,與此山而終始,不其偉歟!"并勉勵他調(diào)任后品德和事業(yè)與日俱增,官運亨通,把皇帝輔佐成仁君賢主,致使國泰民安。
武則天崇佛,政治中心確定在洛陽,該時期開鑿的洞窟最多。小型洞窟在龍門山南部有很多個。大中型洞窟在龍門山有奉南洞、八作司洞、龍華寺洞、北市三龕、摩崖三佛龕等;在香山有擂鼓臺三洞、高平郡王洞、三佛洞、彌勒洞、看經(jīng)寺洞和蓮花南、北洞等。擂鼓臺中洞最為典型,后壁高壇上造彌勒佛及二脅侍像一鋪,窟頂蓮花周圍刻《彌勒變》一幅,頂及周壁雕十方佛一萬五千尊,壁面下部浮雕禪宗傳法系統(tǒng)的羅漢像25身。
武則天之后,龍門石窟的營造開始衰微。唐中宗時期的代表窟龕有極南洞、西方凈土變龕、吐火羅(今阿富汗一帶)寶隆像龕等。唐玄宗時期,有奉先寺洞外方的高力士等106人造無量壽像龕、牛氏像龕、楊思勖造像龕及老龍窩上方的韋利器造阿彌陀佛像龕等。安史亂后的紀(jì)年龕只有唐德宗貞元七年(791)香山盧征造觀音像龕一處。
龍門石窟的唐代造像,既是佛教文物,又是藝術(shù)瑰寶,極為珍貴。佛教的多種偶像崇拜,多家宗派的主張,在這里得到反映。擂鼓臺、萬佛洞等處雕造有大日如來、八臂觀音、十一面觀音、千手千眼觀音等形象,是我國現(xiàn)存早期密宗造像最為集中的地方。至于其藝術(shù)意蘊,美術(shù)史上風(fēng)格的演變,外來文化的中國化過程,都有極豐富的內(nèi)涵和具體的表現(xiàn),供人們揣摩玩味。
二、 道教
道教被李唐皇室宣布為血親宗教,凌駕于佛教之上,但在武則天時期地位下降。
道教聲稱是出世的方外力量,倡導(dǎo)隱居林泉,辟谷導(dǎo)引,蟬蛻成仙,因而有不少行為類似的山人、處士、隱士作為道教的同盟軍,由于這類人未正式度為道士,此處不涉及。
道教并非純粹出世,而是同佛教一樣,積極入世。這在洛陽的表現(xiàn)有如下兩例:唐高祖武德二年(619),道士桓法嗣搜集圖讖,為王世充稱帝效勞,被任命為諫議大夫(詳見第二章第一節(jié))。萬歲登封元年(696),弘道觀主杜乂為執(zhí)行武則天的佛先道后政策作表率,棄道入佛,并撰寫《甄正論》以尊佛教(參見本節(jié)上文)。
乾封元年(666),唐高宗到泰山封禪后,專誠赴老子李耳的故鄉(xiāng)拜謁老君廟,給老子上尊號"太上玄元皇帝",創(chuàng)置祠堂,其廟設(shè)令、丞各一員,把當(dāng)?shù)赜少裰莨汝柨h改名為真源縣(今河南省鹿邑縣)。
在此前后,高宗不斷優(yōu)寵道士。顯慶年間(656-661),高宗聽說葉法善擅長法術(shù),能用符箓驅(qū)使鬼神、祭祀祈禱、治療疾病,就把他征至長安,將加爵位,固辭不受,于是留在內(nèi)道場中擔(dān)任御用內(nèi)供奉道士。據(jù)《舊唐書·葉法善傳》記載:葉法善隨高宗來洛陽,在凌空觀(圣真觀)設(shè)壇醮祭,城中士女,觀者如云。突然,數(shù)十位觀眾自投火中,其余人大驚,急忙救出投火人。葉法善說:"這些人都是鬼魅附身,我行法捕捉鬼魅,鬼魅投火,帶著這些人投入其中。"一問,果然如此。葉法善于是為他們禳除災(zāi)祟,他們得以康復(fù)。葉法善歷經(jīng)高宗、武則天、中宗、睿宗四朝,五十多年間,或往來于名山,或出入于宮廷。武則天時宮廷在洛陽,其事跡已湮沒無聞。
道士潘師正居于嵩山逍遙谷,辟谷二十多年。高宗幸東都,征請來見,問他山居所需何物,他答道:"飲食所需只有清泉松葉,山中不缺。"高宗、武后對他甚為尊敬,挽留他連住兩夜,才放他回山。接著,高宗敕令在逍遙谷修造崇唐觀,在嶺上另修精思觀供他居住。調(diào)露二年(680)二月,高宗偕武后及太子李賢來訪,都向潘師正行拜禮。永淳元年(682),潘師正去世,高宗、武后追念不已,對他贈太中大夫,賜謚號體玄先生。同年,在嵩山南坡營建奉天宮,高宗敕令正對逍遙谷特置一門,稱作仙游門,北面置尋真門,都是為了給潘師正揚名。當(dāng)時太常寺新造樂曲,高宗命以《祈仙》、《望仙》、《翹仙》為曲名。
同時,與潘師正同隱于嵩山的道士劉道合,也由高宗敕令在隱所置太一觀以供居止,還征召入宮,加以尊寵。麟德二年(665)東封泰山之際,久雨不止,高宗請他在宮城儀鸞殿作法止雨,舊史說片刻工夫天氣轉(zhuǎn)晴,高宗很高興。高宗命他合煉長生不老藥,藥成獻上。咸亨年間(670-674),劉道合去世。永淳元年(682)營建奉天宮時,遷葬劉道合,其弟子開棺后見他只??掌ぃ成祥_裂,齒骨俱已不翼而飛,就匯報他已蟬蛻仙去。高宗極不高興,抱怨道:"劉先生為我合煉神丹,自行服用,登仙而去,把那些不管用的藥進獻給我。"調(diào)露二年(680)二月高宗幸潘師正居所的前一天,贈潘師正的師傅、已故玉清觀道士王遠知太中大夫,贈謚號升真先生。光宅元年(684),武則天贈王遠知金紫光祿大夫,天授二年(691),改謚為升玄先生。
司馬承禎、吳筠二位道士都是潘師正的弟子。司馬承禎得其師傅符箓及辟谷導(dǎo)引服餌術(shù)的正傳。武則天聞其大名,把他從浙江天臺山征召入神都,手書褒美。不久,他請求還山,武則天命麟臺監(jiān)李嶠代表自己在天津橋頭餞行。開元十五年(727),唐玄宗又把他從天臺山征召到洛陽,命他在王屋山自選形勝之地,置壇室以居住。王屋山在今河南省濟源市,位于黃河北邊,當(dāng)時所在的王屋縣,屬于河南府河南郡,為畿縣。司馬承禎王屋山所居名為陽臺觀,玄宗題寫匾額,遣使送去。后來,玄宗讓自己的妹妹、女道士玉真公主和光祿卿韋縚到陽臺觀修金箓齋。司馬承禎在王屋山去世,玄宗賜號真一先生,贈銀青光祿大夫,并親制碑文。吳筠原在嵩山修道,開元年間游歷江南,后征入長安,待詔翰林。他看到朝政日益敗壞,預(yù)知天下將亂,一再請求還嵩山,未獲允準(zhǔn)。開元二十八年(740),李憕在洛陽任河南府少尹。河南府尹蕭炅依仗權(quán)貴,臨事多不法,李憕秉公矯正,結(jié)下怨隙。道士孫甑生以左道求進,借口修功德,往來于嵩山洛陽之間,求請無厭,李憕每每加以抑制。孫甑生于是勾結(jié)蕭炅,上疏栽贓陷害,把李憕擠走。
開元二十九年(741),玄宗詔令長安、洛陽兩京及諸州各置玄元皇帝廟,同時設(shè)置崇玄學(xué),招收學(xué)生研習(xí)道家經(jīng)典,每年依照明經(jīng)科的做法,考試選拔道學(xué)人才。天寶二年(743),玄宗追尊玄元皇帝為大圣祖玄元皇帝,兩京崇玄學(xué)改稱崇玄館,長安的玄元廟改稱為太清宮,洛陽的改稱為太微宮,諸郡(州)的改稱為紫極宮,但老子故鄉(xiāng)的稱為太清宮。
龍朔二年(662),高宗詔令洛州長史譙國公許力士在洛陽城北的邙山上建立一所上清宮,竣工后,高宗下令設(shè)醮,傳太上老君在這里現(xiàn)身。天寶元年(742),玄宗詔令在洛陽新建一所玄元皇帝廟,設(shè)在天津橋南、定鼎街西的積善坊,這里是他當(dāng)皇帝之前的舊宅。時人杜甫有《冬日洛城北謁玄元皇帝廟》詩,描繪道:"翠柏深留景(影),紅梨迥得霜。"樹木如此繁盛,這只能是高宗那所上清宮,現(xiàn)在尚有遺存。
三、 三夷教
隨著蕃客胡商的大量涌入,一些新的外來宗教在洛陽出現(xiàn)。
祆教又稱拜火教,由波斯(今伊朗)人瑣羅亞斯德創(chuàng)立。北魏神龜年間(518-520),兩國通使,北魏知道波斯俗事火神。當(dāng)時北魏首都是洛陽,可想見拜火教傳入洛陽,比景教、摩尼教為早。在唐代,信奉拜火教的胡商沿著絲綢之路來洛陽經(jīng)商、定居,立德坊、會節(jié)坊和南市西面的里坊,都有他們的祠廟。胡商每歲都按拜火教儀軌舉行祈福儀式。他們殺豬宰羊,設(shè)置酒席,演奏琵琶鼓笛,祭奠神靈,然后酣歌醉舞,表演魔術(shù)。一位胡商充當(dāng)教主,以一口鋒利無比的橫刀刺透自己的肚子,刀尖從背上穿出,用刀使勁攪動肚子,腸子帶著血漿流了出來,過上片刻工夫,自己一邊念咒一邊向腹部噴水,身體立即完好如初。觀眾嘖嘖稱嘆,都施錢給他。
景教是基督教的一支,由敘利亞人聶思脫里創(chuàng)建,在大秦(東羅馬)受排擠,傳到波斯。貞觀九年(635),波斯景教徒阿羅本來華傳教,在長安建寺一所,稱為波斯寺,發(fā)展教徒21人,景教始傳入中國。顯慶二年(657)二月,唐高宗首次幸洛陽,年底改洛陽宮為東都??赡苓@一年或稍后,景教傳入洛陽。做出這種判斷的依據(jù)是洛陽出土的《大唐故波斯國大酋長右屯衛(wèi)將軍上柱國金城郡開國公波斯君丘之銘》,說這位波斯國大酋長名叫阿羅撼,顯慶年中,高宗"以功績可稱","出使召來至此,即授將軍"。武則天時期的大周萬國頌德天樞,就是他召集諸蕃王建造的。他在洛陽生活了半個世紀(jì),景云元年(710)以95歲高齡去世。其子俱羅等人"號天罔極,叩地?zé)o從",把他安葬于建春門外。現(xiàn)代學(xué)者向達指出:"阿羅撼及其子俱羅,……原為景教徒。"天寶四載(745),唐玄宗命長安洛陽兩京和各地的景教寺改稱為大秦寺。建中二年(781),復(fù)立《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頌》。向達指出:"據(jù)碑末敘利亞文,及烈乃總攝長安、洛陽兩地景眾之主教。"當(dāng)時,洛陽的修善坊有景教寺廟。
摩尼教為波斯人摩尼所創(chuàng),武則天延載元年(694)傳入中國,唐憲宗元和二年(807),回紇請在河南府等地置寺,獲準(zhǔn)。
以上三夷教傳入時間不長,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差別很大,未能得到長足的發(fā)展,大抵只是蕃客胡商從事各自的宗教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