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代,外國佛教徒旅居或游學中國者為數(shù)不少。他們來自新羅、日本、天竺和西域國家。其中開元三大士梵僧金剛智、善無畏、不空和下文即將提到的一位天竺僧,還當上了帝王的御用僧人。因為新羅和日本僧徒人數(shù)較多,而且有的長期僑居中國,唐朝政府曾經(jīng)制定過"新羅、日本僧人入朝學問,九年不還者,編諸籍"(《唐會要》卷49《僧籍》)的政策。在唐代,佛教已成為世界性的文化,中國是這個世界性文化的中心,其發(fā)達程度遠遠超過了佛教的發(fā)源地印度(天竺)。然而由于歷史的原因,來華的蕃僧中,一般地說,天竺和西域的僧人仍然是佛教的輸出者,而新羅、日本的僧人則是佛教的輸入者。
士大夫和蕃僧的關系,其內(nèi)容仍然分為宗教活動和世俗生活兩類。
宗教活動的內(nèi)容,主要體現(xiàn)在天竺或西域僧人來中土譯經(jīng)時,士大夫奉敕在譯場做潤色、繕寫、審訂工作方面。北天竺僧寶思惟、南天竺僧菩提流志、罽賓僧般若譯經(jīng)時,就有張齊賢、薛稷、徐彥伯、盧粲、徐堅、蘇晉、崔璩、陸象先、郭元振、張說、魏知古、歸登、孟簡、劉伯芻、蕭俛等人做上述工作。(《宋高僧傳》卷3,寶思惟、菩提流志、般若等傳)此外,天竺僧不空打算回國,于唐玄宗開元二十九年(741)到達南???,"采訪使劉巨鄰懇請灌頂,乃于法性寺相次度人百千萬眾"。(《宋高僧傳》卷1《唐京兆大興善寺不空傳》)士大夫中能參與這種宗教活動的,只有顯貴大僚和大手筆。
世俗生活的內(nèi)容,主要體現(xiàn)在士大夫和蕃僧的交游方面。他們平時往來,敘談友誼。在蕃僧歸國時,士大夫總是懷著依依惜別的心情,祝愿他們一路平安,前程遠大。
《法華經(jīng)》卷6《隋喜功德品》說:"爾時佛告常精進菩薩摩訶薩: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法華經(jīng)》,若誦若讀若解說若書寫,是人當?shù)冒税傺酃Φ拢?hellip;…父母所生肉眼,見于三千大千世界內(nèi)外所有山林河海。"按照佛教的說法,同一日月所照的空間分為四大洲(四天下),東面為勝身洲(弗婆提),南面為贍部洲(閻浮提),西面為牛貨洲(瞿耶尼),北面為俱盧洲(郁單越)。四大洲以須彌山(妙高山)為中心,以鐵圍山為外部。須彌山高八萬四千由旬(一由旬為三十里,為古圣王一日運行的路程),日月旋轉(zhuǎn)僅在須彌山的中腰。山頂是帝釋天的處所。山上分為四方,每方八所,中間一所,總共三十三所,叫做三十三天,梵語稱為忉利天。四大洲僅僅是一個小世界的范圍。一千個小世界組成一個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組成一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組成一個大千世界。由于一個大千世界包含著小千、中千、大千三個"千",所以就叫做三千大千世界。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包含著十萬萬個小世界,還僅僅是一個佛土的范圍。佛教的宏觀世界觀有著驚人的氣魄和想象力。既然"三千大千世界內(nèi)外所有山林河海"都處于佛的支配之下,偌大空間中極其微小的一部分--中國和外國,難道還有什么不同?姚合《寄紫閣無名頭陀(自新羅來)》詩指出:"山海禪皆遍,華夷佛豈殊?"(《全唐詩》卷497)可見士大夫和蕃僧的交游,是國內(nèi)儒釋交游的繼續(xù)和擴展,佛教崇奉是他們思想的共鳴點。
在中國鍍過金的新羅、日本上層僧人,在中國和回國后,都會受到尊敬,得到優(yōu)惠。孫逖《送新羅法師還國》詩說:"持缽何年至,傳燈是日歸。上卿揮別藻,中禁下禪衣。"(《全唐詩》卷118)僧貫休《送僧歸日本》詩指出:"想到夷王禮,還為上寺迎。"自注說:"有僧游日本,云:彼祗有三寺。上寺名兜率,國王供養(yǎng);中寺名浮上,極品官人供養(yǎng);下寺名祗上寺,風俗供養(yǎng)。有德行即漸遷上也。"(《全唐詩》卷831)又《送新羅僧歸本國》詩說:"忘身求至教,求得卻東歸。……想得還鄉(xiāng)后,多應著紫衣。"(《全唐詩》卷832)那炙手可熱的架勢,并不稍遜于達官貴人。這也說明了士大夫與蕃僧交往的基礎是什么。
《全唐詩》收錄的士大夫和蕃僧交往的詩,作者有沈佺期、孫逖、錢起、耿湋、張籍、劉言史、劉禹錫、姚合、顧非熊、姚鵠、項斯、皮日休、陸龜蒙、張喬、方干、吳融、李洞、司空圖、韋莊諸人,從初唐到唐末,組成了一個系列。劉禹錫《贈日本僧智藏》詩,對智藏在華的生活有零星的介紹:"浮杯萬里過滄溟,遍禮名山適性靈。深夜降龍?zhí)端?,新秋放鶴野田青。身無彼我那懷土,心會真如不讀經(jīng)。為問中華學道者,幾人雄猛得寧馨(這樣)?"(《全唐詩》卷359)皮日休《庚寅歲十一月,新羅弘愿上人與本國同書請日休為靈鷲周禪師碑,將還,以詩送之》詩,表明士大夫與蕃僧之間還有文字交往活動。陸龜蒙《聞圓載上人挾儒書洎釋典歸日本國,更作一絕相送》詩寫道:"九流三藏一時傾,萬軸光凌渤澥聲。從此遺編東去后,卻應荒外有書生。"(《全唐詩》卷629)可見一些蕃僧歸國時,不憚辛勞,攜帶大量儒書和漢文佛典,對增進兩國之間的了解,提高自己民族的文明程度,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會昌毀佛給了佛教以極大的打擊。但是,這樣的行政手段既不能消除人們的佛教信仰,也不能杜絕儒釋交往。當時,佛教徒的處境極為困難,蕃僧也不例外。篤信佛教的士大夫?qū)ι擞幸环N很自然的好感和同情心理,就自愿地承擔起保護蕃僧的責任。日本僧人圓仁在毀佛高潮中由長安回國,"大理卿中散大夫賜紫金魚袋楊敬之,曾任御史中丞,兼令專使來問何日出城,取何路去,兼賜團茶一串"。又"差人送書來云:'弟子書狀五通兼手書,付送前路州縣舊識官人處,但將此書通入,的有所益者'"。依靠這些書狀、書信,圓仁一路上受到照顧和保護。職方郎中賜緋魚袋楊魯士,也送圓仁一些衣服和絹帛,供他化裝俗人和蒙頭之需,還送"茶二斤,團茶一串,錢兩貫文,付前路書狀兩封"。東都崔太傅和鄭州長史、殿中監(jiān)察侍御史賜紫金魚袋辛文昱,都殷勤接待,贈送絹帛。辛文昱甚至對圓仁說:"此國佛法即無也!佛法東流,自古所言,愿和尚努力,早建(達)本國,弘傳佛法。弟子多幸,頂謁多時,今日已(一)別,今生中應難得相見。和尚成佛之時,愿不舍弟子!"(日僧圓仁《入唐求法巡禮行記》卷4)
蕃僧中也有個別不法分子。唐末,一位通曉五天竺語言、精通大小乘的天竺三藏僧取道四川、云南回國,官府覺察到他形跡異常,把他拘囚在成都府,"具得所記朝廷次第文字,蓋曾入內(nèi)道場也。是知外國來廷者,安知非奸細乎?"(《北夢瑣言》逸文卷2,載《太平廣記》卷349)雖然沒有專門記載士大夫的所作所為,但是,不難設想,在負責審查、鑒定、處理這一間諜僧人的案件中,士大夫是做了具體工作的。不過,這種維持封建秩序的活動,有時竟鬧到神經(jīng)過敏的地步。唐玄宗時,日本僧人榮叡、普照、玄朗、玄法邀請揚州大明寺律僧鑒真到日本弘揚佛教,在辦好干糧準備前往天臺山國清寺的時候,因內(nèi)部矛盾被誣告為"造舟入海,與海賊連"。那時,臺州、溫州、明州一帶,所謂"海賊大動繁多"。淮南道采訪使班景倩立即派人收捉,榮叡四人被捕達四月之久,經(jīng)審查屬于誣告才放出。(《唐大和上東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