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士大夫與佛教的關(guān)系(下)

第二節(jié) 評論(一)

唐代士大夫與佛教 作者:郭紹林


  一、 論士大夫反佛

  士大夫?qū)Ψ鸾痰膽岩煞穸☉B(tài)度,還只是基于對佛教的主張和能力有所覺悟而產(chǎn)生的;對佛教的理論批判和打擊行動,則是基于佛教對國家的經(jīng)濟、政治、文化各方面的危害而產(chǎn)生的。由于后者涉及地主階級的根本利益,所以在危害發(fā)展到不能容忍的地步時,士大夫?qū)Ψ鸾痰呐泻痛驌?,便以突兀迅猛的勢頭,集中地出現(xiàn)在歷史舞臺上。這些活動,在多數(shù)情況下,能得到皇帝的贊同和法律的保障,而且能把奉佛的士大夫裹挾進這一潮流,形成為集團行動。但是,佛教對地主階級根本利益構(gòu)成的危害一旦緩和或解除,全社會就又重新沉溺在對佛教的崇奉之中。佛教被士大夫首先矚目的,是它那協(xié)助儒家治理天下的功能。依違于佛儒二者之間的士大夫,又會站在佛教的旗幡下。這就是士大夫反佛而又不能與之劃清界限的社會原因,也是士大夫反佛活動具有一張一弛節(jié)奏感的基本原因。

  士大夫?qū)Σ环ㄉ降拇驌粜袨椋哂卸嘀匦再|(zhì)。薛懷義是武則天培植起來的私人勢力,而不是如傳統(tǒng)說法所稱是武則天的面首。關(guān)于這一點,拙文《唐高宗武則天長駐洛陽原因辨析》(《史學月刊》1985年第3期)有所論述。所謂武則天的私人勢力,是指區(qū)別于國家機構(gòu)正式成員的一種力量,也可以算作內(nèi)朝?!杜f唐書》卷183把薛懷義的傳附于《外戚傳》中,如果僅僅根據(jù)武則天"以懷義非士族,乃改姓薛,令與太平公主婿薛紹合族,令紹以季父事之",那么,這種假冒的暫時關(guān)系是顯而易見的。武則天令太平公主殺掉薛懷義后,這種假冒關(guān)系自然應(yīng)該解除,列為外戚,實在不倫不類。大概《舊唐書》的編纂者覺察到薛懷義作為內(nèi)朝的一面,以類相從,才這樣處理的。當薛懷義被外朝官員蘇良嗣命下屬痛打一陣耳光之后,他找武則天告狀,武則天對他說:"阿師當于北門(宮城北門玄武門)出入,南牙(皇城)宰相所往來,勿犯也。"(《資治通鑒》卷203,武則天垂拱二年條)可見蘇良嗣打擊薛懷義,屬于外朝與內(nèi)朝的斗爭,南衙與北司的斗爭,因而是政治派別之間的斗爭。而左臺御史馮思勖和侍御史周矩對薛懷義的彈劾,則屬于紀律檢查這一工作范圍內(nèi)的斗爭,也就是說,如果僧人規(guī)規(guī)矩矩,不干壞事,御史臺的官員不會來找他們的麻煩。可見,這些事都不同于一般的士大夫反佛性質(zhì)。唐中宗時,桓彥範、魏傳弓、慕容珣對慧範的斗爭,大致和這相仿佛。李紳、李翱、李德裕打擊僧徒的斗爭,基本上可以算是反對佛教本身。而李膺,"于奉釋之心,日無倦矣,嘗撰《清遠寺碑》,甚得大理。若僧有故投網(wǎng)羅者,其不恕乎!"(《云溪友議》卷下)他處理僧人結(jié)黨屠牛捕魚事,也只是覺得他們"違西天之禁戒",把他們各打三十,目的在于"用示伽藍"。這不能算是反對佛教,只能算作反對佛教中的敗類,其出發(fā)點在于恨鐵不成鋼,目的在于整頓佛教、凈化佛教、純潔佛教。士大夫的這一些打擊僧人的活動,對于維護社會治安是有利的?;诖?,我們對于士大夫尊重明律護法的高僧,重視律宗,才會有比較深入的理解。

  士大夫從理論上批判佛教,是負有行政使命的封建官員,由其職業(yè)和責任所決定的。也就是說,士大夫的反佛,出現(xiàn)在"公"的場合。在"私"的場合,其中像白居易、杜牧等人,和佛教關(guān)系還是非常深的。他們的反佛,盡管有時會得到朝廷的重視和支持,有時還鬧得轟轟烈烈--像傅奕那樣,將表狀當作傳單遠近流布,"京室閭里,咸傳禿丁之誚;劇談席上,昌言胡鬼之謠。佛日翳而不明,僧威阻而無力"(《集古今佛道論衡》卷丙)--但反佛事業(yè)卻不能穩(wěn)操勝券。這種局面的出現(xiàn),我認為有兩個原因。

  第一,佛教在當時為社會所需要,也就是說,皮存毛附,佛教賴以依存的社會條件還存在。只有當這個社會條件受到歷史進程的否定時,佛教本身才能被否定;當這個社會條件消亡時,佛教本身才能隨著消亡。唐代是我國封建社會中的一個階段。在這個階段中,由于生產(chǎn)力和科學技術(shù)的發(fā)展非常有限,人依然受著自然的束縛和社會的束縛,承受著種種苦難,無力支配自己的命運,不能得到自由、解放。也就是說,人不成其為人,處于微弱、可憐的境地。于是,人就把擺脫這種境地,謀求現(xiàn)世和來世的幸福,寄希望于一種超自然的力量,幻想并且認定這種力量是公道、善良、強而有力的主宰。這便是佛教和其它宗教能夠存在和發(fā)展的社會條件。只有生產(chǎn)力和科學技術(shù)的發(fā)展,達到物質(zhì)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發(fā)展程度,人才能成其為人,才能擺脫自然和社會的束縛,才能成為支配自己命運的強者,才不需要乞求超自然力量的佑護。這時,佛教才能同其它宗教一樣,逐漸消亡。但唐代距離這個時期還非常遙遠,其遙遠程度現(xiàn)在尚無法估計。不僅如此,相反,唐代是佛教的鼎盛期,唐代中國是世界佛教的中心,佛教處在方興未艾的階段,生命力相當強盛。在這種情況下,士大夫的反佛活動絕對不可能超越歷史條件而取得成功,只能納入封建政權(quán)限制佛教的軌道。

  第二,由于歷史的局限,士大夫不具備先進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而只是以已經(jīng)走進死胡同,不改弦更張就難以發(fā)展下去的儒家學說,作為批判的武器,去和博大精深的佛教唯心主義對壘。而且,士大夫不從佛教的理論基礎(chǔ)入手,進行理論分析,只對佛教的社會后果和表面現(xiàn)象加以批判,各個時期的批判又都是老調(diào)重彈,毫無新意,當然不能取得勝利。

  佛教界的理論權(quán)威,都有深邃細密的思想。此外,在儒釋道三教斗爭中,一些僧人往往表現(xiàn)出驚人的邏輯力量,唇槍舌劍,異常犀利。從法琳、慧乘、慧凈、慧立、靈辯、窺基、道宣、法藏、湛然、宗密和其他僧人的著述和言論來看,孟子的恢弘磅礴,莊子的汪洋恣肆,韓非子的冷峻尖刻、咄咄逼人,縱橫家的誘人入彀、雄辯夸張,甚至晏子的妙語解頤,東方朔的機智詼諧,不是偶見一端,就是熔冶于一爐。本書第一章第四節(jié)中,已引用僧人慧乘和道教徒辯論時的發(fā)言,并指出他徐徐而入,誘人入彀,步步為營,咬住不放,問得道士"周慞神府,抽解無地,忸赧無答"。唐高祖本來宣布了"老教、孔教,此土元基,釋教后興,宜崇客禮。今可老先,次孔,末后釋宗";但當他目睹了慧乘率先發(fā)言擊敗道士的全過程,竟然"掠美其辯,舒顏解頤而笑"。(《集古今佛道論衡》卷丙)

  唐太宗貞觀十二年(638),皇太子李承乾組織大臣和三教學士在弘文殿舉行佛道辯論。國子祭酒孔穎達"心存道黨",就責問僧人慧凈說:"承聞佛家無諍,法師何以構(gòu)斯?"慧凈解釋道:"如來存日,已有斯事。佛破外道,外道不通,反謂佛曰:'汝常自言平等,今既以難破我,即是不平,何謂平乎?'佛為通曰:'以我不平,破汝不平,汝若得平,即我平也。'而今亦爾,以凈之諍,破彼之諍,彼得無諍,即凈無諍也。"當時皇太子就對孔穎達說:"君既剿說,真為道黨。"慧凈抓住一個"黨"字,立即大作文章,說:"嘗聞'君子不黨',其知祭酒亦黨乎!"皇太子"怡然大笑,合坐歡躍"。(《集古今佛道論衡》卷丙)

  最突出的例子是唐初僧人法琳。法琳在唐統(tǒng)治者抬高道教壓抑佛教的嚴重歷史關(guān)頭,奮起和種種反佛言論進行殊死的斗爭,成為佛教史上最負盛名的護法和尚。他為了駁斥傅奕和道士李仲卿、劉進喜等人,一再撰寫長篇辯論性的佛學論文,《對傅奕廢佛僧事》長達萬言,《辯正論》一萬七千言。當《對傅奕廢佛僧事》一文由皇太子李建成轉(zhuǎn)呈唐高祖后,那嚴密的邏輯、巨大的說服力和浩蕩的氣勢,完全征服了唐高祖,使他重道抑佛的政略發(fā)生了動搖。這兩篇論文涉及的問題很多,這里只能舉出一小部分,以見一斑。

  傅奕說:"佛法來漢,無益世者。"法琳不從正面去羅列佛教傳入中國后的益處,卻用反詰的方式去嘲諷佛教傳入中國前的孔圣人。他說:"準上以談,此土先圣亦未可弘矣。至如孔子,周靈王時生,敬王時卒,計其在世,七十馀年。既是圣人,必能匡弼時主,何以十四年中,行七十國,宋伐樹,衛(wèi)削跡,陳絕糧,避桓魋之殺,慚喪狗之呼,雖應(yīng)聘諸國,莫之能用?當春秋之世,文武道墜,君暗臣奸,禮崩樂壞,爾時無佛,何因逆亂滋甚,篡弒由生?孔子乃俯俛順時,逡巡避患,難保妻子,終壽百歲亦無取矣。或發(fā)匏瓜之言,興逝川之嘆,然復遜詞于季氏;傷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及西狩獲麟,遂反袂拭面,稱吾道窮。雖門徒三千,刪《詩》定禮,亦疾沒世而名不稱,吾何以見于后世矣。遭盜跖之辱,被丈人之譏,校此而論,足可知也。若以無利于世,孔、老二圣,其亦病諸,何為訥其木舌而不陳彈也?"傅奕說:"寺饒僧眾,妖孽必作。如后趙沙門張光,后燕沙門法長,南涼道密,魏孝文時法秀,太和時惠仰等,并皆反亂者。"法琳針鋒相對地批駁道:"檢崔鴻《十六國春秋》,并無此色人。出何史籍?誑惑君王;請勘國史,知其妄奏。案前、后《漢書》,即有昆陽、長山、青泥、綠林、黑山、白馬、黃巾、赤眉等數(shù)十群賊,并是俗人,不關(guān)釋子,如何不論?"接著,法琳引《后漢書》中"道士張魯……與張角等相應(yīng),合集部眾,并戴黃巾,披道士之服,數(shù)十萬人,賊害天下"一事,反問道:"爾時無一沙門,獨饒道士,何默不論?然漢魏名僧,德行者眾,益國甚多,何以不說?但能揚惡,專論人短,豈是君子乎?"法琳援引黃巾起義、孫恩起義等涉及道教的事例后,說:"吳魏以下,晉宋以來,道俗為妖,數(shù)亦不少,何以獨引眾僧,不論儒、道二教?至如大業(yè)末年,王世充、李密、[竇]建德、[劉]武周、梁師都、盧明月、李軌、朱粲、唐弼、薛舉等,并是俗人,曾無釋氏,何為不道?事偏理局,黨惡嫉賢,為臣不忠明矣!"(《廣弘明集》卷11,法琳《對傅奕廢佛僧事》)

  佛教學者玄奘、法藏,他們思想的精密程度,是唐代任何士大夫所無法比肩的。玄奘在印度曾四次參與佛教內(nèi)部和外部的思想斗爭,都立于不敗之地。第四次,在幾十萬人參加的無遮大會上,玄奘的佛學著作"懸會場門外示一切人,若其間有一字無理,能難破者,請斬首相謝","竟十八日無人發(fā)論"。玄奘贏得了印度佛教各派的尊敬。大乘僧人稱他為"摩訶耶那提婆",即"大乘天"。小乘僧人稱他為"木叉提婆",即"解脫天"。(《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5)法藏闡述了十玄無礙和六相圓融的原理,涉及很多人所未道的哲學問題,不僅在唐代,就是在整個中國古代,也難以找到第二個達到如此高度的理論家。

  佛教界的理論家和上層僧侶,通過艱苦的斗爭和不懈的努力,終于在李唐王朝以儒學經(jīng)天緯地、以道教為血親宗教的情況下,為自己爭得了存在的權(quán)利,開辟出一塊天地。

  士大夫方面則不然。唐代士大夫所生活的時代,是中國封建社會長期遲滯緩慢發(fā)展的漸變積累,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長期遲滯緩慢發(fā)展的漸變積累。在這個積累過程中,雖然歷史曾不斷地演出一幕又一幕的悲劇和喜劇,但都是舊有現(xiàn)象在新條件下改頭換面的重復,是螺旋式發(fā)展的高一級的環(huán)節(jié),再也沒有出現(xiàn)戰(zhàn)國那樣急劇突變的階段,以及百家爭鳴的活躍氣象。儒家學說定于一尊以后,適應(yīng)了這種漸變狀況。歷史沒有提供總結(jié)和建立新的理論體系的社會條件,也就沒有將總結(jié)和建立新的理論體系的任務(wù)提到日程上來。作為這種狀況的產(chǎn)物,是唐代社會在科舉中重進士輕明經(jīng)的風氣。唐人杜佑《通典》卷15《選舉典三》引唐代一位禮部員外郎沈既濟的話說:武則天當政時期,"公卿百辟,無不以文章達,因循日久,浸以成風"。到唐玄宗時,"太平君子唯門調(diào)戶選,征文射策,以取祿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無所易業(yè)。大者登臺閣,小者任郡縣,資身奉家,各得其足。五尺童子,恥不言文墨焉。是以進士為士林華選,四方觀聽,希其風采,每歲得第之人,不浹辰而周聞天下"。去唐未遠的五代人王定保,在《唐摭言》卷1《散序進士》條中說:在唐代,"縉紳雖位極人臣,不由進士者,終不為美,以至歲貢常不減八九百人。其推重謂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負倜儻之才,變通之術(shù),蘇[秦]、張[儀]之辨說,荊[軻]、聶[政]之膽氣,仲由(子路)之武勇,子房(張良)之籌畫,[桑]弘羊之書計,[東]方朔之詼諧,咸以是而晦之,修身慎行,雖處子之不若。其有老死于文場者,亦無所恨"??梢?,社會重進士的風氣,使一些人不得不將自己辨說、籌劃等等方面的才干埋沒起來,那么,也必然扼殺了不少人的理論才能。因而,作為上述歷史狀況產(chǎn)物的重進士輕明經(jīng)風氣,又反過來成為這種歷史狀況的促成力量。這就培養(yǎng)了士大夫缺乏理論興趣的時代性的品格。本書第一章第四節(jié)第三段落和同章第五節(jié)第三段落已經(jīng)指出,士大夫中崇奉佛教的那一部分人,就其主要傾向來說,和一般群眾把佛教當作荒誕迷信的東西來崇拜有所區(qū)別,這由于他們是知識分子,是有教養(yǎng)的人。他們主要是把佛教當作理論和哲學來學習的,即重視的是佛教中的義理部分。他們帶著時代的品格,以粗知一些佛理為滿足,不再深究,不再發(fā)揮。因而他們中間沒有產(chǎn)生具有重大影響的理論家。宋代士大夫大規(guī)模吸收和批判佛教、道教,對儒學進行了脫胎換骨的改造,建立起理學,包含著社會觀和自然觀,是新體系的儒學。理學產(chǎn)生之前,為唐代士大夫所接受的儒學,從開山祖孔子開始,一直是沿著一條入世即重人事的道路發(fā)展的。這種現(xiàn)實主義的風格,限制了人們的眼界,禁錮了人們的思想,使這一學說成為不過問什么宇宙本原、思辨原理之類大問題的政治理論說教。儒學發(fā)展到唐代,再也翻不出新花樣,成為走進了死胡同的僵化的教條。佛教是包含著自然觀和社會觀的唯心主義的集大成者。它含有豐富的辯證法因素。唐代士大夫操起儒學這一過時的陳舊武器,同處于方興未艾階段的佛教這一強敵展開斗爭,便不能不在漫長的戰(zhàn)線上留下空白。這空白最顯著的是哲學和神學問題。唐代士大夫的反佛言論,是前人先進思想的繼承,但基本上是一個腔調(diào)的不斷重復。他們在哲學和神學問題上欠缺修養(yǎng),使他們所有的反佛言論加在一起,也比不上南朝蕭梁時期范縝的一篇《神滅論》。他們從切身的現(xiàn)實利益出發(fā),固然也能發(fā)出一些清醒的聲音,取得振聾發(fā)聵的效果,對于冬烘者起到一定的催醒作用;但是,一遇到哲學和神學問題,他們便不得不偃旗息鼓,失去和佛教相抗衡的同等資格和足夠力量。這是一個歷史的悲劇。

  而士大夫反佛時不斷重復的一個腔調(diào),就是佛教對國計民生的危害。這是由傅奕首倡,為各個時期的士大夫所發(fā)揚光大了的說法。這個說法,避開了佛學理論本身,僅從社會后果方面來看待佛教的危害。士大夫在這時,只能用一些常識來批判佛教。常識是通俗的,易于為人們接受。但常識的功能十分有限,一超過范圍,便無法負荷更重的責任。對于精致的宗教唯心主義,常識難于交鋒幾個回合。這種治標不治本的做法,當然無法動搖佛教的根本。因此,這個腔調(diào)在佛教徒予以回擊之后,便顯得十分蒼白無力。這一點,留待下面論及韓愈時再做闡述。

  在這一歷史悲劇中,士大夫銳意反佛,不料卻陷入了進退維谷的境地,為了達到目的,居然不得不滑稽地向自己所反對的對象伸出乞求援助的雙手。我們看看下面的事例,即可理解這個時代儒、佛兩家所遇到的歷史機遇。

  張廷珪上疏諫阻武則天營造大佛像,說:"夫佛者,以覺知為義,因心而成,不可以諸相見也。經(jīng)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此真如之果不外求也。陛下信心歸依,發(fā)宏誓愿,壯其塔廟,廣其尊容,已遍于天下久矣。蓋有住于相而行布施,非最上第一希有之法。何以言之?經(jīng)云:'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用以布施,及恒河沙等身命布施,其福甚多。若人于此經(jīng)中受持及四句偈等為人演說,其福勝彼。'如佛所言,則陛下傾四海之財,殫萬人之力,窮山之木以為塔,極冶之金以為像,雖勞則甚矣,費則多矣,而所獲福,不愈于一禪房之匹夫。"他還說:營建土木工程,定會輾壓億萬蟲蟻,"豈佛標坐夏之義,愍蠢動而不忍害其生哉!"定會役使很多窮人,"豈佛標徒行之義,愍畜獸而不忍殘其力哉!"定會使很多窮人破產(chǎn),"豈佛標隨喜之義,愍愚蒙而不忍奪其產(chǎn)哉!""臣以釋教論之,則宜救苦厄,滅諸相,崇無為。伏愿陛下察臣之愚,行佛之意,務(wù)以理為上,不以人廢言。"(《舊唐書》卷101《張廷珪傳》)辛替否上疏諫阻唐中宗營建佛寺,說:"臣聞于經(jīng)曰:'菩薩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無所見。'又曰:'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臣以減雕琢之費以賑貧下,是有如來之德;息穿掘之苦以全昆蟲,是有如來之仁。"(《舊唐書》卷101《辛替否傳》)同樣的精神還出現(xiàn)在狄仁傑、李嶠、姚崇等人的反佛言論中。這或許可以說是為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說服崇佛的皇帝放棄不符合佛教精神的做法,但同時就給佛教的發(fā)展留下了馀地。這也證明了佛教的生命力。佛教不但沒有受到歷史的否定和淘汰,相反,卻受到了肯定和選擇。和儒學的衰微相比,佛教是葆有生機的力量。佛教在唐代不但本身依然可以存在,到了宋代,佛教除了獨立存在,還同時以寄生于理學機體的方式而存在。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