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仁壽三年(603),隋文帝首創(chuàng)慶生辰,其宗旨在于報答已故父母當(dāng)年對自己的養(yǎng)育之恩,故而生日這天全國斷屠吃素,為他們追崇冥福,體現(xiàn)出儒佛合璧的精神。慶生辰活動的出現(xiàn),應(yīng)是受佛教節(jié)日佛誕節(jié)啟發(fā)所致,可算作制度淵源。初唐只有唐中宗舉行慶生辰活動,和隋文帝的宗旨不同,開始轉(zhuǎn)向?qū)ψ晕业淖8?,并多少含有?guī)勸政治的意義。開元十七年(729),唐玄宗生日定為千秋節(jié),從此皇帝生日成為全國性節(jié)日,慶生辰活動開始制度化。千秋節(jié)主要活動有:素食宴飲,貢獻禮物,賞賜物品,推恩,雜技表演等等。玄宗之后,皇帝慶生辰的重大變化是加上了在宮廷中舉辦儒佛道三教辯論。玄宗以來,唐代臣民的慶生辰活動得到普及。貴族官僚慶生辰,不但貪圖今生的榮華富貴,還企圖通過禮敬佛教而求得來世的幸福。百姓則是在人生征途的一個中點,回顧和展望人生,寄托美好的愿望。
我國關(guān)于生辰的確切記載,春秋戰(zhàn)國時期即已出現(xiàn)。《左傳》記載:魯桓公六年(公元前706年)九月丁卯,其子魯莊公出生,取名為"同",因為父子生日相同。這是春秋時期的事例。戰(zhàn)國時期的事例有:《史記·孟嘗君列傳》載"以五月五日生"?!冻o·離騷》說:"攝提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這是屈原說自己生于寅年子月(周歷以十一月為正月)庚寅日。盡管那時習(xí)俗和節(jié)令不少,人們卻不曾將慶祝生辰列于其中,直到千年之后的隋唐時期,才出現(xiàn)了慶生辰活動。由于無典可據(jù)無章可循,這種新活動表現(xiàn)出極大的隨意性,但帝王將相與百姓的慶生辰,卻有著本質(zhì)的區(qū)別。本文對此略做考察,以補學(xué)術(shù)界研究之闕如。
一、浴佛節(jié)與隋文帝首創(chuàng)慶生辰
隋文帝于西魏大統(tǒng)七年(541)出生于馮翊般若寺后,一直被尼姑撫養(yǎng)到13歲才回到家中。仁壽三年(603),63歲的隋文帝下詔說:"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欲報之德,昊天罔極。……六月十三日是朕生日,宜令海內(nèi)為武元皇帝、元明皇后斷屠。"(《隋書》卷2《高祖紀(jì)下》)這是最早見于正式記載的慶生辰活動,和后世的內(nèi)容不同,其宗旨不在于自己的健康長壽或回顧經(jīng)歷,而在于追念父母。"哀哀父母"四句,出自《詩經(jīng)·小雅·蓼莪》,為儒家崇奉,是孝道的理論基礎(chǔ)。文帝由生日想到父母,想到生命之不易,為報答生育恩德,詔令全國在這天為他的考妣斷屠吃素,以為他們追崇冥福。斷屠是佛教精神,佛教最基本的戒條是不殺生。文帝提出斷屠,與他從小培養(yǎng)起佛教感情有關(guān)。因此,這次慶生辰活動體現(xiàn)了儒佛合璧的精神,也為唐代規(guī)定出原則。
這種慶生辰活動的制度淵源,我認(rèn)為是佛教節(jié)日浴佛節(jié),又稱佛誕節(jié)。佛教故事說,摩耶夫人在無憂樹下生出佛時,九條龍噴香水洗浴佛身。后來佛教徒就在佛誕日用香水灌洗佛像,稱為浴佛。佛誕日有二月初八、四月初八和臘月初八等三種說法。我國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經(jīng)常舉行浴佛活動,采用四月初八說。隋文帝無疑會由此受到啟發(fā),把紀(jì)念出世間圣人的降誕移向世間圣人。唐人的言論透露出這一消息。張說等人上表請將唐玄宗生日八月初五定為千秋節(jié),即說:"孟夏有佛生之供","皇帝陛下二氣合神,九龍浴圣","焉可不以為嘉節(jié)乎?"(《冊府元龜》卷2《帝王部·誕圣》)顧況《八月五日歌》也說:"四月八日明星出,摩耶夫人降前佛。八月五日佳氣新,昭成太后生圣人。"這種最初的皇帝慶生辰活動,與其說是佛教影響、干預(yù)世俗生活,毋寧說體現(xiàn)了彼岸與此岸兩個世界的同一性及二者距離的縮小。但隋文帝慶生辰尚未制度化,到唐玄宗時才定為程式。
二、唐前期皇帝的慶生辰活動
初唐時期的六位皇帝,高祖生于北周天和元年(566)十一月丁酉,太宗生于隋開皇十八年(598)十二月戊午,高宗生于貞觀二年(628)六月庚寅,中宗生于顯慶元年(656)十一月乙丑,睿宗生于龍朔二年(662)六月己未,武則天生日失載。六位皇帝中文獻提到的只有中宗舉行過慶生辰活動。貞觀二十年(646),太宗哭道:"今日吾生日,世俗皆為樂,在朕翻成傷感。今君臨天下,富有四海,而承歡膝下,永不可得。……哀哀父母,生我劬勞。奈何以劬勞之日,更為宴樂乎?"(《資治通鑒》卷198)而武則天連生日都未留下,顯然不曾慶祝。中宗生日在宮中設(shè)宴慶祝,和學(xué)士們效柏梁體聯(lián)句。中宗起句為:"潤色鴻業(yè)寄賢才",一學(xué)士聯(lián)句為:"銜恩獻壽柏梁臺。"(《唐詩紀(jì)事》卷1)這和以前追念父母的旨趣大不相同,可稱為一變,開始轉(zhuǎn)向?qū)Ξ?dāng)事者自我的祝福,但多少還有規(guī)勸政治的意義。
玄宗時期號稱盛唐,被譽為"河清海晏,物殷俗阜"(《開天傳信記》),慶生辰活動也就鋪張到了空前的地步。起初,還只是同中宗一樣內(nèi)殿設(shè)宴,張說有《皇帝降誕日集賢殿賜宴》詩紀(jì)實。到開元十七年(729),張說等大臣表請以玄宗生日為千秋節(jié),臣民獻物稱觴,全國宴樂休假。玄宗予以批準(zhǔn),說:"自我作古","朝野同歡,是為美事"。(《冊府元龜》卷2《帝王部·誕圣》)皇帝生日從此成為全國性的節(jié)日。次年,禮部奏請千秋節(jié)全國休假三天,和鄉(xiāng)村的秋社會合并,先賽白帝,報田祖,然后會餐;玄宗批準(zhǔn)。到天寶七載(748),經(jīng)群臣建議,千秋節(jié)改名為天長節(jié)。玄宗慶生辰的主會場基本上在京師長安興慶宮花萼樓一帶,有一次在東都洛陽廣達樓。屆時中外觀眾云集,熱鬧非凡。其主要活動有下列幾項:
其一,素食宴飲。玄宗在花萼樓或廣達樓設(shè)素宴招待王公大臣,并在各州縣賜父老宴飲。這時玄宗興致很高,往往賦詩,《千秋節(jié)宴》云:"深思一德事,小獲萬人康。"大臣奉和。宴會期間,梨園弟子奏樂助興。顧況《八月五日歌》說:"清樂靈香幾處聞,鸞歌鳳吹動祥云。"其二,獻物、賜物。群臣獻美酒祝壽,王公帝戚獻銅鏡、綬帶,百姓用絲作承露囊,互相贈送,村社作壽酒宴樂。安祿山有次就獻了"山石功德及幡花香爐等"。(《安祿山事跡》卷上)玄宗則將銅鏡、綬帶賜與群臣,還賜絹帛等物。王公帝戚所以獻銅鏡,可能由于銅是鑄錢的金屬,用以充當(dāng)象征性的壽金,并寄寓玄宗如明鏡高懸之意。玄宗《千秋節(jié)賜群臣鏡》詩說:"分將賜群后,遇象見清心。"《資治通鑒》卷214載,中書令張九齡認(rèn)為:"以鏡自照見形容,以人自照見吉兇",于是"述前世興廢之源",編成《千秋金鏡錄》一書呈上;玄宗"賜書褒美"。那么,獻賜銅鏡仍有規(guī)勸政治的意義。至于百姓用絲作承露囊,意在歌頌皇恩浩蕩,如承甘露。
其三,推恩。玄宗下《天長節(jié)推恩制》說:在押的死罪囚徒,免死發(fā)配到嶺南,其他囚徒一律釋放,免除百姓當(dāng)年的一半租庸,江淮第二年水運入京的租庸停運,安置返鄉(xiāng)的逃戶。
其四,繩技表演。繩技又名走索。人們將長繩兩端系于埋在地下的轆轤上,兩轆轤之間用柱子支撐起繩子,使繩子懸于空中。繩子"橫亙百尺,高懸數(shù)丈,下曲如鉤,中平似掌"。(《全唐文》卷234,張楚金《樓下觀繩伎賦》)表演者是掖庭美女,從繩索兩端躡足而上。"往來倏忽,望若飛仙。有中路相遇,側(cè)身而過者;有著履而行,從容俯仰者;或以畫竿接脛,高六尺,或蹋肩蹋頂至三四重,既而翻倒至繩。"(《唐語林》卷5)觀眾"驚駭疑落",而表演者"安然以住"。(《全唐文》卷234,張楚金《樓下觀繩伎賦》)
其五,舞馬表演。舞馬是大規(guī)模的馴獸表演。一百匹訓(xùn)練有素的馬,分為左右兩部,"衣以文繡,絡(luò)以金銀,飾其鬃鬣,間雜珠玉"。(《明皇雜錄·補遺》)年青英俊的樂工們站在舞馬的四周,擊鼓奏《傾杯樂》曲數(shù)十遍。在鼓樂聲中,舞馬"忽兮龍踞,愕爾鴻翻。頓纓而電落朱鬣,驤首而星流白顛"。(《全唐文》卷279,錢起《千秋節(jié)勤政樓下觀舞馬賦》)曲終時,"腕足徐行拜兩膝,繁驕不進踏千蹄"(《全唐詩》卷87,張說《舞馬千秋萬歲樂府詞》);"屈膝銜杯赴節(jié),傾心獻壽無疆"。(《全唐詩》卷87,張說《舞馬詞》)1970年西安何家村出土唐代文物中有個皮囊式銀壺,兩面各刻一匹舞馬,馬身涂金,鬃系彩帶,口銜金杯,前肢直立,后肢屈曲,尾巴上翹,正是舞馬在曲終時向玄宗行跪拜獻壽禮的姿勢。舞馬的另一種表演是設(shè)三層床板,壯士乘馬而上,旋轉(zhuǎn)如飛;或者馬舞于床上,壯士連床帶馬一齊舉起。
不難看出,這些內(nèi)容的娛樂性質(zhì),使千秋節(jié)成為超乎一切節(jié)日的狂歡節(jié)。盡管它造成了社會財富的巨量浪費,甚至荒唐、無聊,但另一方面,它畢竟熱烈奔放,體現(xiàn)出盛唐氣象。后來安史之亂爆發(fā),立即將這一切沖擊殆盡。
肅宗即位后,尊玄宗為太上皇,因而千秋節(jié)繼續(xù)保留。有位官員在淮陽鑄了銅鏡,想獻到成都為玄宗祝壽,但叛亂還未平定,"道路艱阻","上達無由"。玄宗、肅宗回京師后,這位官員在天長節(jié)到來之際,獻鏡兩面,"一獻圣皇,一獻陛下","以金龍飾鏡,以表圣德"。(《全唐文》卷385,獨孤及《為獨孤中丞天長節(jié)進鏡表》)乾元元年(758)千秋節(jié),"于金明樓宴百官,賜彩五百匹"。(《冊府元龜》卷2《帝王部·誕圣》)這是僅見的兩則安史亂中玄宗慶生辰的資料??梢娫谡涡蝿莸闹萍s下,其冷落索寞達到什么程度,和昔日的熱烈奔放不可同日而語了。后來人們常常想到這個節(jié)日,未必出于懷念已故的玄宗,不過是眷戀那個強盛安定的時代。杜甫《千秋節(jié)有感二首》說:"自罷千秋節(jié),頻傷八月來。先朝常宴會,壯觀已塵埃。"顧況《八月五日歌》說:當(dāng)年"率土普天無不樂,河清海晏窮寥廓";而今"玉座凄涼游帝京,悲翁回首望承明。云韶九奏杳然遠(yuǎn),唯有五陵松柏聲"。杜甫的詩是在代宗時寫的,這時玄宗已去世多年,千秋節(jié)尚未明文廢除,但已不再舉行活動。千秋節(jié)直到德宗時才正式廢除。顏真卿上奏說:當(dāng)初置節(jié)的本意,"喜圣壽無疆之慶,天下咸賀,故號曰千秋"。玄宗死后,"尚存此日,以為節(jié)假,恐乖本意"。于是德宗下詔"停之"。(《封氏聞見記》卷4)
三、唐后期皇帝的慶生辰活動
自玄宗立節(jié)慶生辰制度化后,為方便計,帝王的生日基本上不再用前述帝王那種干支計日法,而用數(shù)字計日。肅宗生日九月初三,置為天成地平節(jié),史籍失載置節(jié)時間。至德二年(757)這天,王公以下進獻壽禮,肅宗以長安尚未收復(fù),自己身在行在,而未接受。兩年后的這天,肅宗始在長安宴請百官,"賜絹三千匹"。(《冊府元龜》卷2《帝王部·誕圣》)上元二年(761)天成地平節(jié),肅宗在長安大明宮麟德殿舉行慶典。殿內(nèi)設(shè)置道場,宮女裝扮成佛、菩薩,禁軍武士打扮成披堅執(zhí)銳的金剛神王,焚香贊唄,大臣圍繞他們不住作禮。還設(shè)齋奏樂,賞賜給每人多少不等的絹帛。(《南部新書》卷壬)這時安史之亂尚未平定,國家財政窘迫,不可能再舉行全國規(guī)模的宴飲。此后更是每況愈下,獨孤及等大臣建議將代宗生日十月十三日置為天長節(jié)(《全唐文》卷384,獨孤及《請降誕日置天興節(jié)表》),但未見結(jié)果;德宗、順宗、憲宗、穆宗、敬宗也都未置節(jié),然而慶?;顒訁s不曾取消。
代宗生辰,在永泰二年(766),"諸道節(jié)度使進獻珍玩、衣服、名馬二十馀萬計,以陳上壽,自是歲以為常";有時一次竟達"百馀萬"。(《冊府元龜》卷2《帝王部·誕圣》)此外還舉行佛、道解禱活動。常袞上疏說:"今諸道饋獻,皆淫侈不急,而節(jié)度使、刺史,非能男耕而女織者,類出于民,是斂怨以媚上也,請皆還之。"(《新唐書》卷150《常袞傳》)大概民怨沸騰,代宗有所收斂。
德宗生日是四月十九。他在位日久,動亂頻仍,慶誕辰的花樣更多。首先,官員想在儀注方面搞得正規(guī)點。王虔休讓樂工譜《繼天誕圣樂曲》進上,說此曲"以宮為調(diào),表五音之奉君也;以土為德,知五運之居中也。凡二十五遍,法二十四氣而足成一歲也。每遍一十六拍,象八元八凱登庸于朝也"。(《舊唐書》卷132《王虔休傳》)其次,借地方獻物之機,大肆搜刮剝削。政府規(guī)定每年元正、冬至、端午和皇帝降誕日,各地要有貢獻。同、華刺史盧徵在當(dāng)?shù)?quot;竭其財賦,每有所進獻,輒加常數(shù),人不堪命"。(《舊唐書》卷146《盧徵傳》)齊映貶到江西后,德宗誕日進獻八尺高的銀瓶,如此"掊斂貢奉",是"冀其復(fù)入用"。(《舊唐書》卷136《齊映傳》)還有獻所謂長生不老藥的。呂頌《降誕日進光明砂等狀》說:"光明砂等,金丹上品,著在仙經(jīng)。愿因不朽之姿,永固長生之壽。"各地還貢獻銀器、香料、鞍馬等等。只有少數(shù)官員因故偶爾不事上貢。一位官員調(diào)任河南尹,途中恰逢德宗生日,按規(guī)定尹要獻馬,他以未到官即上貢,非禮,未獻。(《新唐書》卷165《鄭珣瑜傳》)再次,內(nèi)殿舉辦三教辯論。佛教再次被引進慶生辰活動中。德宗生日,皇太子獻佛像,德宗命韋執(zhí)誼作《畫像贊》,賜給絹帛充稿酬。(《舊唐書》卷135《韋執(zhí)誼傳》)然而引進佛教的高潮是德宗在麟德殿舉行儒佛道三教辯論會。一次,儒方代表韋渠牟"枝詞游說,捷口水注",德宗"聽之意動"。(《舊唐書》卷135《韋渠牟傳》)佛僧鑒虛迎合德宗的驕侈心理,說:老子是"天下之圣人",孔子是"古今之圣人",佛是"西方之圣人";而"今皇帝陛下是南贍部洲之圣人,臣請講御制《賜新羅銘》"。(《唐語林》卷6)德宗見僧人把自己同三教圣人等量齊觀,自己的文字被吹捧為經(jīng)典,十分高興。這些活動為以后一個階段內(nèi)帝王慶生辰定下了調(diào)子。
順宗生日是正月十二日。他于貞元二十一年(805)正月二十六日(丙申)即位,當(dāng)年八月病重,令憲宗繼位,自己退居太上皇,次年正月去世。他當(dāng)皇帝期間沒逢上生日,也就沒有慶?;顒印椬谏帐嵌率娜?,穆宗七月六日。他們都在宮中布置道場,搞慶?;顒?。內(nèi)供奉僧廣宣有詩紀(jì)實?!督嫡Q日內(nèi)庭獻壽應(yīng)制》說:憲宗"龍生二月中","修齋長樂殿,講道大明宮。……法筵花散后,空界滿香風(fēng)。"《早秋降誕日獻壽二首應(yīng)制》祝穆宗"彌天福壽長","千秋樂未央"。這時,各地仍在貢獻,甚至貢獻女口(女奴)。(《全唐文》卷611,裴次元《降誕日進物狀》)穆宗想在自己生日讓官員、命婦在光順門參拜自己的生母,向她祝壽,自己在內(nèi)殿與百官會面;大臣認(rèn)為沒有禮儀依據(jù),奏罷之。(《舊唐書》卷16《穆宗紀(jì)》)可見這時慶生辰的性質(zhì)完全轉(zhuǎn)向當(dāng)事者自我,已被社會接受,隋文帝以來感謝父母辛勞的意蘊被斷然清除。
敬宗生日是六月七日,慶生辰也仿德宗例舉行三教講論(《舊唐書》卷130《李繁傳》),地方上乘機大作文章。徐州節(jié)度使王智興想撈一把,就以慶誕辰為名,請求在泗州置壇度僧,收取度牒錢。江淮百姓趨之若鶩。李德裕上疏說:江淮"自聞泗州有壇,戶有三丁必令一人落發(fā),意在規(guī)避王徭,影庇資產(chǎn)。自正月以來,落發(fā)者無算"。凡到者"人納二緡,給牒即回,別無法事。若不特行禁止,比到誕節(jié),計江淮以南,失卻六十萬丁壯"。(《舊唐書》卷174《李德裕傳》)這關(guān)乎政府能否控制住60萬剝削對象的大問題,所以敬宗下詔取締。
這給文宗提供了經(jīng)驗。他的生日是十月十日。他多次下詔沙汰僧尼,限制佛教。大和三年(829),江西官員沈傳師上奏:"皇帝誕月,請為僧尼起方等戒壇。"文宗下詔說他"誘致愚妄,庸非理道,宜罰一月俸料"。(《舊唐書》卷17《文宗紀(jì)》)然而佛教滲透社會生活由來已久,文宗也效法前任帝王,誕日舉行三教辯論。大和元年(827)這一次,儒方代表白居易,"論難鋒起,辭辨泉注。上疑宿構(gòu),深嗟挹之"。(《舊唐書》卷166《白居易傳》)白居易確實是宿構(gòu),他預(yù)先草擬了講稿《三教論衡》,對儒佛進行比附。他認(rèn)為:《詩經(jīng)》有風(fēng)賦比興雅頌六藝,佛教有十二部經(jīng)(佛經(jīng)按體裁分為契經(jīng)、重頌、諷頌、因緣、本事、本生、阿毗達摩、譬喻、論義、自說、方廣、授記十二類);儒家有德行、言語、政事、文學(xué)四科,佛教有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度;孔門有顏淵等十哲,如來有迦葉等十大弟子。因此,"儒門、釋教,雖名數(shù)則有異同,約義立宗,彼此亦無差別,所謂同出而異名,殊途而同歸者也"。(《白居易集》卷68)這時三教合流已成趨勢,因而所謂三教辯論并非真的唇槍舌劍一決雌雄,不過是例行公事而已。后來文宗厭于觀聽,到大和七年(833)這次,他只聽了儒方代表的發(fā)言,"至僧道講論,都不臨聽"。宰相路隨等上奏說:"誕日齋會,誠資景福,本非中國教法。"玄宗時以誕日為節(jié),"內(nèi)外宴樂,以慶昌期,頗為得禮"。因而請立文宗生日為慶成節(jié)。文宗采納。這樣,便否定了自德宗以來的誕日內(nèi)殿三教辯論,恢復(fù)以皇帝生日為全國性節(jié)日。此后,慶成節(jié)的宴會活動都在曲江舉行,取消了延英殿奉觴稱壽。文宗往往不出席曲江宴會,而到十六宅與諸王宴樂。宴會依然吃素,文宗解釋道:"不欲屠宰,用表好生,非是信尚空門,將希無妄之福。"(《舊唐書》卷17《文宗紀(jì)》)
以后諸帝生辰都定為節(jié)日:武宗六月十一日,慶陽節(jié);宣宗六月二十二日,壽昌節(jié);懿宗十一月十四日,延慶節(jié);僖宗五月八日,應(yīng)天節(jié);昭宗三月二十二日,嘉會節(jié);哀帝九月三日,乾和節(jié)。照例是宴會吃素,設(shè)置內(nèi)道場。懿宗有次在佛寺設(shè)宴,當(dāng)政宰相的母親跟著受慶,遂成為慣例。《新唐書·趙隱傳》說:宰相趙隱"既輔政,它宰相及百官皆詣第升堂慶母。……懿宗誕日,宴慈恩寺,隱侍母以安輿臨觀。宰相方率百官拜恩于廷,即回班候夫人起居。……后崔彥昭、張濬當(dāng)國,皆有母,遂踵其禮"。這一時期,社會危機日益加劇,國祚將盡,慶生辰活動不能再有昔日的氣象了。可見,帝王慶生辰活動,是隨著治亂貧富而決定其規(guī)模和程度的。
四、唐代臣民的慶生辰活動
在皇帝慶生辰的感召下,唐代王公、命婦、官吏、百姓也都舉行慶生辰活動。現(xiàn)在見到的最早資料,是高宗顯慶二年(657)的事。一年前,皇后武則天生下皇子李顯,釋玄奘為他剃發(fā),收為弟子,號"佛光王"。李顯周歲生日,玄奘上表說:"謹(jǐn)上法衣一具。伏愿皇子萬神擁衛(wèi),百福扶持,寤寢安和,乳哺調(diào)適,紹隆三寶,摧伏四魔,行菩薩行,繼如來事。"(《全唐文》卷906,玄奘《皇太子晬日進法衣表》)玄奘希望這個嬰兒吃好奶睡好覺,這還合乎情理;這時便拉扯上指望他傳弘和捍衛(wèi)佛教的話,則未免可笑。唐代臣民慶生辰活動的普及是在玄宗以來,茲按社會等級和身份,分類論述。
先看官僚貴族。玄宗長兄李憲封為寧王,拜太尉。玄宗"每年至憲生日,必幸其宅,移時宴樂"。(《舊唐書》卷95《讓皇帝憲傳》)玄宗的妃嬪也都慶生辰。柳婕妤生日,其妹"使工鏤板為雜花,象之而為夾結(jié)",印染絹帛后,曾獻給"王皇后一匹"。(《唐語林》卷4)武惠妃生日,玄宗與各公主"按舞于萬歲樓下"。(《明皇雜錄·補遺》)楊貴妃生日,玄宗命小部音樂演奏新曲。新曲尚未命名,正好南方貢上楊貴妃最愛吃的荔枝,遂命名為《荔枝香》。(《新唐書》卷22《禮樂志十二》。此說交代事在驪山華清宮長生殿。唐人杜牧《過華清宮絕句》說:"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唐人袁郊《甘澤謠》載許云封說天寶十四載六月某日,是楊貴妃誕辰,玄宗在驪山長生殿奏新曲作賀,正好南海貢來荔枝,遂命名新曲為《荔枝香》?!缎绿茣烦写硕f而誤。天寶年間玄宗幸華清宮皆在冬日,而荔枝如《唐國史補》卷上所說"方暑而熟,經(jīng)宿則敗",事妄明矣。)玄宗朝宰相李林甫,生日常請僧人來家設(shè)齋。一僧嘆佛,李林甫施舍給他一具馬鞍作為報酬,僧人拿去賣了七萬錢。另一僧想多得施舍,就極口稱頌李林甫的功德,遂得寶骨,以一千萬錢賣給胡商。(《酉陽雜俎》續(xù)集卷5)安祿山生日是正月初一,玄宗和楊貴妃提前賜贈禮物,一次計有金花大銀盆、瑪瑙盤、玉腰帶、金鍍銀盒等貴重物品百馀件。生日當(dāng)天,"又賜陸海諸物,皆盛以金銀器,并賜焉"。(《安祿山事跡》卷上)當(dāng)過郎官的司空圖,生日作《觀音懺文》說:"積疹初平,殊恩有自,置齋生日,用表成功。所期劫蓋微塵,不竭依投之懇;慶流末裔,共成香火之緣。"當(dāng)過安陽縣令的何昌系,為慶生日,用五色線繡等身觀音菩薩像,期望能救自己的"無明苦果"。(《全唐文》卷389,獨孤及《觀世音菩薩等身繡像贊》)在官員過生日時,有人作詩吹捧、祝壽,有人送些禮物。羅隱《簡令生日》詩說:"龜銜玉柄增年算,鶴舞瓊筵獻壽杯。自顧下儒何以祝,柱天功業(yè)濟時才。"李寰節(jié)度晉州,其表兄武恭送了件舊黑襖祝他生日快樂,說這是西平王李晟收復(fù)京師時所穿過的,"愿尚書功業(yè)一似西平"。(《因話錄》卷4)這些貴族官僚社會地位高,奢侈風(fēng)氣盛,不但貪圖今生的榮華富貴,還企圖通過生日禮敬佛教,做些功德,求得來世的幸福。
再看百姓。百姓過生日,有時親戚相賀。武恭性格怪誕,好道。他過生日,表弟李寰回贈一個破舊油膩的幞頭,調(diào)侃道:"知兄深慕高貞,求得一洪崖先生初得仙時幞頭,愿兄得道,一如洪崖。"(《因話錄》卷4)段成式的弟弟過生日,設(shè)雜戲娛樂。(《酉陽雜俎》續(xù)集卷4)丈夫祝賀妻子生日的例子有李郢。他在長安登第,來不及回家給妻子做生日,回杭州途中遇友人,就托友人捎給妻子一些禮物和一首詩,表示"琴瑟諧和愿百年"。(《唐語林》卷2)父親對于子女的生日,也惦記不忘。杜甫《宗武生日》詩說:"詩是吾家事,人傳世上情。熟精《文選》理,休覓彩衣輕。"這庭訓(xùn)十分嚴(yán)肅,但舐犢情深,依然可以感到。戴叔倫《少女生日感懷》詩,說自己多年遠(yuǎn)役在外,小女兒出生后,一直未見,回家后趕上她的五周歲生日,把她抱在懷中,可能是她前面有一個孩子已經(jīng)夭折,于是感慨萬端:"乍喜老身辭遠(yuǎn)役,翻悲一笑隔黃泉。欲教針線嬌難解,暫弄琴書性已便。還有蔡家殘史籍,可能分與外人傳。"做父親的希望她以后女紅精良,琴書詩文皆有修養(yǎng)。白居易《金鑾子晬日》詩說:"行年欲四十,有女曰金鑾。生來始周歲,學(xué)坐未能言。……若無夭折患,則有婚嫁牽。使我歸山計,應(yīng)遲十五年。"作者中年得此女,在她周歲生日時,意識到家長的責(zé)任,要把她撫養(yǎng)成人,按時完婚。這些家長當(dāng)然不必在孩子生日時對他們祝壽,都希望幫助孩子健康成長,有正當(dāng)?shù)臍w宿。通過以上論述可以看出,百姓慶生辰,是在人生征途的一個中點,回顧和展望人生,寄托美好的愿望。這種感情真摯、樸實、純潔,沒有攙假的成分和非分的目的。這同帝王將相慶生辰時的揮霍浪費、粉飾太平、肆意搜刮和覬覦私利,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ㄔd《陜西師大學(xué)報》1988年第3期,2004年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