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論唐代的觀音崇拜

隋唐歷史文化 作者:郭紹林 著


  摘要:唐代僧俗朝野盛行佛教偶像多元崇拜,其中以崇拜觀世音菩薩最為突出,達到狂熱地步,可分為與佛教精神相吻合的內(nèi)涵型和由佛教精神引申、衍化出的外延型兩類現(xiàn)象。關(guān)于觀世音得名的原由,十六國時期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jīng)》,稱其對世間"觀其音聲"。經(jīng)中又略稱觀音,是為了適應(yīng)五言偈句式,在保留名字含義的前提下所做割裂式處理。觀音略稱既然出現(xiàn)在唐太宗李世民之前,而太宗之后的唐朝,觀世音全稱依然行用,那么,觀音略稱絕非如任繼愈等人所說唐代避太宗名諱所致。在唐代,觀音大致定型為一手提凈瓶一手持楊柳枝的女性形象,除了不同佛經(jīng)有不同性別說和"現(xiàn)婦女身而為說法"說,中外僧人的造神活動,以及人們對婦女自然屬性的認(rèn)同以外,還與當(dāng)時婦女地位相對崇高有關(guān)。從唐初觀音能在避諱方面搞特殊化,到唐末皇帝不拜觀音,說明菩薩與皇權(quán)的關(guān)系最終理順,體現(xiàn)出社會的微弱進步。

  一、唐代觀音形象的定型

  唐代是佛教發(fā)展的鼎盛時期,僧俗朝野形成了對佛教偶像的多元崇拜,其中以崇拜觀世音菩薩最為突出。觀世音略稱觀音,又稱觀自在、觀世自在。關(guān)于觀世音得名的原由,《妙法蓮華經(jīng)》卷7《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下簡稱《觀音品》)有這樣的說法:受苦受難的眾生只要稱念其名號,"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這是說觀音神通廣大,對于聲音不是如同通常那樣用耳朵聽的,而是用眼睛觀察的。唐人相信這一點,張說《龍門西龕蘇合宮等身觀世音菩薩像頌》即說:"普觀察一切音聲。"(《全唐文》卷222)《正法華經(jīng)》卷10《光世音普門品》則譯為:"光世音境界,威神功德,難可限量,光光若斯,故號光世音。"后代的觀音形象,是身著唐服、善目長發(fā)的女性,一手提凈瓶,一手持楊柳枝,這在唐代已經(jīng)大致定型,盡管當(dāng)時也有面作男相,留著髭須的。洛陽龍門萬佛洞于唐高宗永隆元年(680)雕造完畢,洞口南側(cè)有觀音立像浮雕,左手提凈瓶,右手舉麈尾,雖然胸部尚未明顯隆起,但臀部寬大,腰肢纖細,已像一個身姿婀娜、含睇微笑的女性了。洛陽古代藝術(shù)館收藏唐高宗總章元年(668)和唐睿宗景云二年(711)的造像碑,都有左手提凈瓶、右手揚起的觀音石像。觀音形象的大致定型,我認(rèn)為當(dāng)與下列幾點情況相關(guān):

 ?。ㄒ唬╆P(guān)于觀音的性別,《小乘經(jīng)》說是妙莊王的第三個女兒,《悲華經(jīng)》說是轉(zhuǎn)輪圣王無諍念(阿彌陀佛)的長子。觀音本是神話人物,既然佛經(jīng)說法不一,人們便可以隨意地塑造其形象。

 ?。ǘ度~衣觀自在菩薩經(jīng)》說"其像作天女形",《觀音品》說觀音能"現(xiàn)婦女身而為說法",這為觀音女性形象的塑造提供了理論依據(jù)。

 ?。ㄈ墩堄^世音經(jīng)》說觀世音持楊枝凈水為流行瘟疫的毗舍離城除病?!肚智а塾^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jīng)》描繪其形象,也有"一手把楊枝"、"一手把澡罐"的說法。初唐僧人啟芳、圓果崇奉凈土宗,"共折一楊枝于觀音手中,誓曰:'若得生佛土者,愿七日不萎。'至期鮮翠也"。(《宋高僧傳》卷24《僧銜傳附啟芳圓果》)何國僧人僧伽來華五十多年,唐中宗景龍四年(710)去世。他為唐人治病,"或以柳枝拂者","或擲水瓶",被人說成是"觀音菩薩化身也"。(《宋高僧傳》卷18《僧伽傳》)唐玄宗時,中印度僧人善無畏說來華前天旱求雨,見"觀音在日輪中,手執(zhí)軍持注水于地"。(《宋高僧傳》卷2《善無畏傳》)軍持即凈瓶一詞的音譯。這些不斷的造神活動,逐漸使觀音的形象具體而豐富。

 ?。ㄋ模┻@一時期婦女的社會地位相對崇高,武則天能稱帝,與這一時代背景有關(guān)。她稱帝前,僧人編撰《大云經(jīng)》為她制造輿論。此書雖佚,但從其它資料中仍能找到一些線索。前代翻譯的《大方等無想大云經(jīng)》卷4說:佛告訴凈光天女,"汝于爾時,實是菩薩,現(xiàn)受女身";"當(dāng)王國土,得轉(zhuǎn)輪王","得大自在"。卷6又說:"女既承正,威伏天下,閻浮提中所有國土,悉來奉承,無違拒者。"敦煌殘卷《大云經(jīng)神皇授記義疏》解釋道:武則天在佛的授記下,"王南閻浮提一天下"。武則天稱帝后,印度僧人菩提流志又在華譯出《寶雨經(jīng)》,卷1說:佛對東方月光天子說:你在中國"實是菩薩,故現(xiàn)女身,為自在主","正法教化","養(yǎng)育眾生"。武則天因此便宣稱自己當(dāng)皇帝有來歷,是"曩劫植因,叨承佛記"。(《全唐文》卷97《大周新譯大方廣佛華嚴(yán)經(jīng)序》)她于是加尊號為慈氏越古金輪圣神皇帝。社會上也這樣看待,賈膺?!洞笤扑卤芬晃募凑f:"菩薩成道,已居億劫之前;如來應(yīng)身,俯授一生之記。《大云》發(fā)其遐慶,《寶雨》兆其殊禎。"(《全唐文》卷259)宗教現(xiàn)象不過是社會生活的折射反映。世間既然有君臨天下的女皇帝,佛教中當(dāng)然也可以出現(xiàn)主宰人類命運的女菩薩。于是觀音的性別,便可借政治力量而確定下來。

  (五)人的習(xí)性、品質(zhì)固然要從屬于各自的社會地位和階級分野,但也不能完全排除其性別、天性等因素,前者是社會屬性,后者是自然屬性。一般地說,婦女慈祥善良,溫柔敦厚,因而自古便有"婦人之仁"的說法。對于這位不分貴賤貧富賢愚和男女老少,而普度眾生、隨類化度的"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人們把她塑造成一位"月面光舒,凈慮莊嚴(yán)"(《唐文續(xù)拾》卷13,佚名《觀世音石像銘》)的女性形象,也是符合生活邏輯的。

  二、狂熱的觀音崇拜風(fēng)氣

  僧人方面,不斷地翻譯和持誦有關(guān)觀音的典籍。唐高宗時期,來華印度僧人尊法、智通分別譯出《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jīng)》和《千囀陀羅尼觀世音菩薩咒》、《觀自在菩薩隨心咒》、《清凈觀世音菩薩陀羅尼》,皆是密教經(jīng)典。僧元康居山野間,"恒務(wù)持誦《觀音》,求加慧解"。(《宋高僧傳》卷4《元康傳》)當(dāng)僧人遇到危難時,總是免不了稱念觀音名號,乞求解救,事例詳下。晚唐時來華的一位印度僧人,還附會《華嚴(yán)經(jīng)》關(guān)于觀音住在普陀洛伽山的說法,說觀音曾在浙江舟山群島現(xiàn)身說法,因而稱當(dāng)?shù)匦“兹A山為普陀山。日本僧人慧萼由山西五臺山請觀音像回國,路過這里,被風(fēng)阻隔,不得歸去,就與當(dāng)?shù)厝诵藿ㄒ凰?quot;不肯去觀音院"。于是,南海普陀山開始成為中國佛教的四大名山之一。

  世俗方面表現(xiàn)亦很突出。秦王李世民在河南滎陽平定竇建德后,在廣武山于夜雨朦朧中見"東南云際,光焰射天","觀音菩薩,金身畢露",便"頓首拜瞻"。于是上報朝廷,唐高祖便下令在當(dāng)?shù)亟⒂^音寺。(《全唐文》卷146,陸元朗《敕建廣武山觀音寺碣》)民間不只是稱念觀音名號,還大量造觀音石像、繡像。張說解釋道:觀世音菩薩"心入萬有,身包大空"。"日月有盡,光明無際;天地有終,神通不滅。禮其形像,隨緣而成功;稱其名號,因時而獲果。"(《全唐文》卷222)有人發(fā)愿繡像,竟然"淚逐聲盡"。(《全唐文》卷783,穆員《繡藥師佛觀世音菩薩贊》)司空圖作《觀音懺文》,表示:"所期劫蓋微塵,不竭依投之懇;慶流末裔,共成香火之緣。"(《全唐文》卷808)有則小說把民間崇拜觀音的情況描繪得很具體,說終南山靈應(yīng)臺的塔中有一尊觀音鐵像,眾人傳說觀音曾在這里現(xiàn)身,鐵像經(jīng)常放光。長安市民競相禮謁,有時百千成群,同宿于臺上,禮念求光。有人說常見圣燈出現(xiàn),或在半山,或在平地。唐代宗大歷十四年(779)四月八日(佛誕節(jié))夜晚,眾人合聲禮念,見西南邊出現(xiàn)"雙圣燈"。一位兵士呼喚著"觀世音菩薩",撲向前去,"忽然被虎拽去,其見者乃是虎目光也"。(《太平廣記》卷289)

  總之,唐代的僧俗朝野對觀音的崇拜,達到了虔誠而狂熱的程度。

  三、內(nèi)涵型觀音崇拜

  觀音崇拜的具體內(nèi)容,可分為內(nèi)涵型和外延型兩類。內(nèi)涵型指與佛教精神相吻合的現(xiàn)象,有如下一些事例:

  唐帝室自稱是道教祖老子李耳之后,因而抬高道教,壓制佛教。僧人對此極為不滿,法琳竟冒著大不敬的風(fēng)險,奮起抗?fàn)?。他說李唐皇室出自代北鮮卑族,姓氏達闍達譯為漢語作李;而李耳之父名韓虔字元卑(這里用諧音攻擊他寒蹇卑下),是個獨眼、無耳、跛足的窮光蛋,一生娶不起妻,72歲時和鄰里老婢私通,在李樹下生下李耳,因以為姓。唐太宗大怒,下令將他處死,七天后執(zhí)行;還說:你著論宣稱念觀音者臨刃不傷,我赦你七天,由你念觀音,到時候看是否刀槍不入。另外,敦煌莫高窟的唐代壁畫,有罪犯稱念觀音名號而枷鎖自落、臨刑時刀杖段段折斷的畫面。

  僧懷讓住衡山觀音臺,僧玄至觸犯刑律,希望懷讓救護。懷讓"早知而勉之",玄至脫難,說懷讓是"救苦觀音"。佛教說法以為觀音忌日是九月十九日。懷讓于唐玄宗天寶三載(744)八月十日去世,后來,衡陽太守令狐權(quán)"舍衣財以充忌齋,自此每歲八月為觀音忌焉"。(《宋高僧傳》卷9《懷讓傳》)

  僧玄奘西行取經(jīng),一路上歷盡艱辛,常依靠稱念觀音而化險為夷。一次,接連四五天滴水未進,人馬饑乏,幾乎喪生。他"遂臥沙中默念觀音,雖困不舍",說:"仰惟菩薩慈念群生,以救苦為務(wù)。"到第五夜半,終于有氣力繼續(xù)前進,忽然發(fā)現(xiàn)草地水池,"人馬俱得酥息。計此應(yīng)非舊水草,固是菩薩慈悲為生"。(《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1)

  神功元年(697),武周和契丹發(fā)生軍事沖突,武則天敕令僧法藏依照經(jīng)教阻遏契丹內(nèi)侵。法藏建立十一面觀音道場,置像行道,幾天后,契丹軍隊即看見武周軍隊無數(shù)神王之眾,觀音也浮空而至,武周因而獲勝。武則天下敕表彰道:"賊眾睹觀音之像","此神兵之掃除,蓋慈力之加被"。(大正《大藏經(jīng)》卷50,崔致遠《唐大薦福寺故寺主翻經(jīng)大德法藏和尚傳》)

  僧文照愚笨,夢中受《聰明經(jīng)》,"自此聰敏日新,辯給在口,時謂為觀音附麗于厥躬也"。(《宋高僧傳》卷25《文照傳》)凈土宗僧人岸禪師見觀音、勢至出現(xiàn)在空中,經(jīng)久不消失,寫贊語道:"觀音助遠接,勢至輔遙迎。寶瓶冠上顯,化佛頂前明。俱游十方剎,持華候九生。愿以慈悲手,提獎共西行。"(《宋高僧傳》卷18《岸禪師傳》)凈土宗僧人慧日在北印度禮謁觀音像,叩頭絕食七日,夜半時分,見觀音空中現(xiàn)身,對自己摩頂授記道:"汝欲傳法,自利利他,西方凈土極樂世界彌陀佛國,勸令念佛誦經(jīng),回愿往生。到彼國已,見佛及我,得大利益。"慧日"斷食既困,聞此強壯"。(《宋高僧傳》卷29《慧日傳》)

  當(dāng)過縣令的何昌系,生日時繡成觀音等身像,瞻仰禮敬,"將令功德池水,溉灌其三業(yè)(身業(yè)、口業(yè)、意業(yè),即行為、語言、思想,各有善惡,影響自己是否得到解脫);菩提(佛教智慧)根芽,發(fā)生于一雨"。(《全唐文》卷389,獨孤及《觀世音菩薩等身繡像贊序》)崔綽妻李氏,父死后繡成觀音像,希望"徼福上圣",保佑亡靈。(《全唐文》卷519,梁肅《繡觀世音菩薩像贊序》)穆員的小妹繡觀音像,"靈以指集,慶將縷延",希望因此得到"潛護","無妄之疾,有生之害,何從而來哉!"(《全唐文》卷783,穆員《繡藥師佛觀世音菩薩贊》)攝資州錄事參軍鄧暗到任兩月,被猾吏誣陷而停職,就發(fā)愿造觀音像,終于官復(fù)原職。他認(rèn)為:"若非圣力所加,安得無移舊貫。"(《唐文續(xù)拾》卷6,鄧暗《造觀音像記》)李從晏妻許氏想生個男孩,"常持《觀音普門品》",夢神光燭身而懷孕,終于生了個聰明端莊的男孩。(《宋高僧傳》卷17《道丕傳》)

  這些現(xiàn)象與《觀音品》的說法和凈土宗的宣傳密切相關(guān)。《觀音品》說觀音為了普度眾生,能根據(jù)解救對象的身份和根機的不同,示現(xiàn)出33種應(yīng)化形象,救12種大難,并且有求必應(yīng),如愿以償。比如:"設(shè)入大火,火不能燒";"若為大水所漂","即得淺處";"臨當(dāng)被害","彼所執(zhí)刀杖尋段段壞";手銬腳鐐枷鎖,"皆悉斷壞,即得解脫";惡鬼毒蛇猛獸等,都不至于加害于人,反而"疾走無邊方";雷電雨雹會"應(yīng)時得消散";爭訟能贏,打仗能勝;各種煩惱痛苦,"以漸悉令滅";想生兒生女,"便生福德智慧之男","端正有相之女",等等。要想得到這些好處,極其簡便,只消稱念觀音名號即可。這便是所謂"念彼觀音力",因為"觀世音菩薩有如是自在神力,游于娑婆世界"。對于這段經(jīng)文,梁肅解釋道:"蓋變動不測之謂神,窮理盡性之謂圣,慈悲廣運之謂力。三者一貫,是謂妙覺。"(《全唐文》卷519,梁肅《繡觀世音菩薩像贊序》)而這一切,全集中于觀音一身。

  凈土宗更做了富于誘惑力的宣傳。《無量壽經(jīng)》說:西方十萬佛土之外,有個凈土,叫極樂世界。這里黃金為地,七寶莊嚴(yán),晝夜六時,天雨寶花,風(fēng)是香風(fēng),水是寶水,各種神鳥鳴叫著悅耳的聲音。極樂世界的主人是阿彌陀佛,觀世音和大勢至兩位菩薩是他的左右脅侍,合稱為西方三圣。修凈土的人只要呼喚阿彌陀佛的名號,功德圓滿時,二脅侍就會接他到凈土,永遠脫離痛苦。屆時,想要什么,就能立即得到什么:"衣服飲食,花香瓔珞,繒蓋幢幡,微妙音聲,所居舍宅,宮殿樓閣,稱其形色、高下、大小,或一室二室,乃至無量眾寶,隨意所欲,應(yīng)念即至。"唐代還存在著種種苦難和不幸,受著社會力量和自然力量束縛的廣大民眾,難免要把擺脫苦難、不幸和爭取公正、幸福的希望,寄托在超自然的力量身上。他們中絕大多數(shù)人無意成佛,只乞求佛教的佑護和解救。佛雖然崇高完美,但既不可望又不可即。觀音是菩薩,地位雖低佛一等,卻仍然對人生和宇宙的究竟大徹大悟,達到解脫境界,既能利己,又能利他。她以游于娑婆世界(人世間)普度眾生為己任,隨叫隨見效,不擺架子,不要代價,公正無私,神通廣大,被看作是人類的救星和公仆。加上凈土宗對于極樂世界的烏托邦式描繪,更調(diào)動了人們的熱情,完成從穢土到凈土過渡的使者,又有這位觀音菩薩。因此,她贏得了人們的信仰和崇拜。這自然是人造的神話偶像,是宗教囈語,人們未必不能看出其中的破綻,但觀音崇拜卻未曾稍減,可見這不過是人們的一種精神寄托,它帶給人們的是一種無可奈何的安慰和虛幻不實的希望。

  四、外延型觀音崇拜

  唐代觀音崇拜不只是僅僅沿著一條軌道單向發(fā)展,而是呈現(xiàn)出多樣化的趨勢,有所引申、衍化,表現(xiàn)為外延型的內(nèi)容。有這樣一些例子:

  侍郎蔣凝長相標(biāo)致,每到誰家,都被看作吉祥的征兆,被人們喚作"水月觀音"。(《北夢瑣言》卷5)進士薛調(diào)除了長相標(biāo)致以外,為人還非常寬厚,被人稱為"生菩薩"。(《唐語林》卷4)裴談和任瓌皆以懼內(nèi)著稱于公卿間,或自稱妻子"少妙之時,視之如生菩薩"(《本事詩》);或自稱"初娶之時,端居若菩薩,豈有人不怕菩薩耶?"(《太平廣記》卷248)這里提到的菩薩,雖然沒有明確指出就是觀音,但通過本文的敘述,可以推知這里是特指觀音,至少是包括著觀音的。在這樣的場合,觀音被當(dāng)成真善美的象征,體現(xiàn)了人們對于真善美的追求和熱愛。不過觀音畢竟是"神",人們對她的熱愛不可能像世俗那樣隨便和狎昵,總還是多少帶著一些敬畏感的。

  上元二年(761)唐肅宗慶生辰,在宮殿內(nèi)設(shè)置道場,讓宮女裝扮成佛、菩薩,衛(wèi)士裝扮成金剛神王,披堅執(zhí)銳,守衛(wèi)在佛、菩薩寶座旁,"焚香贊唄,大臣近侍作禮圍繞"。(《南部新書》卷壬)這里的菩薩當(dāng)然也包括觀音。這是娛樂活動,借佛教來增添慶生辰的歡樂氣氛。這時,觀音不再負荷什么救苦救難的責(zé)任,而是參與了人間的喜慶活動,充當(dāng)了一個輕松而開心的角色。

  一位姓蘇的青年在洛陽任縣令,有善政,調(diào)離后,當(dāng)?shù)匕傩账寄钏?,就募工匠依照他的形象在龍門西山雕成一尊等身觀世音石像。張說前揭文記其本末,說:"模宰官之形儀,現(xiàn)輪王之相好。……知妙容之常在,睹永劫之因緣。盛德相傳,與此山而終始,不其偉歟!"并勉勵他調(diào)任后"德業(yè)日新","致大君于堯舜,紹曾構(gòu)于韋平"。(《全唐文》卷222)洛陽民眾把這位芝麻官比作活菩薩,為他不惜耗費大量錢財?shù)裨炷M像,那意義遠遠超過為他修生祠或造遺愛碑。人們討厭官吏虐民害物,中飽私囊,尸位素餐,玩忽職守,徇私舞弊,舞文弄法;希望他們正直公正,勤于職守,關(guān)心民眾疾苦。這在當(dāng)時無疑是正當(dāng)?shù)恼我?。在這種情況下,觀音從天國被引進人間,成為清官和公仆的象征。

  五、觀音和皇權(quán)的關(guān)系

  觀音菩薩和皇權(quán)的關(guān)系,在唐代經(jīng)歷了一個長時期的理順過程。

  唐初,唐太宗指示法琳念七天觀音再行刑。屆時法琳說:自己未念觀音,"唯念陛下","陛下子育群品,如經(jīng)即是觀音"。"陛下若順忠順正,琳則不損一毛;陛下若刑濫無辜,琳有伏尸之痛。"(《唐護國沙門法琳別傳》卷下)太宗免其死罪,流放于益州。法琳將太宗比作菩薩,并不全是諛辭,而是有其理論依據(jù)的。佛教認(rèn)為:菩薩應(yīng)世,成為轉(zhuǎn)輪圣王,因乘駕的車輪分別為金銀銅鐵四種金屬,就相應(yīng)地稱為金輪圣王和銀、銅、鐵輪圣王。四圣王等級有別,金輪圣王最崇高,統(tǒng)治四天下,其余依次遞減一個天下。太宗在《大興善寺鐘銘序》中宣稱:"皇帝道協(xié)金輪"(《全唐文》卷10),便以金輪圣王自居了。武則天宣稱自己是男性菩薩彌勒(又譯為慈氏)應(yīng)世下凡,變現(xiàn)為女相,以皇帝身份統(tǒng)治天下,所加尊號即為"慈氏越古金輪圣神皇帝"。這樣,從邏輯上說,觀音菩薩和世俗皇帝是平級的。但是,中國人自古便有敬畏天地神靈的觀念,太宗也不能完全免俗,于是出現(xiàn)上述"頓首拜瞻"觀音菩薩的事,盡管那時還是秦王。

  觀世音略稱觀音,所有書刊都說是避唐太宗李世民名諱所致。一批知名學(xué)者從而鼓吹之,影響至廣,似乎已成定論。例如:上海辭書出版社1981年版任繼愈主編《宗教詞典》第473頁"觀世音"條;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1988年版任繼愈主編《中國佛教史》第三卷第568頁;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版《古代禮制風(fēng)俗漫談》第二集所收白化文《中國佛教的四大菩薩》一文(第218頁);同文又收入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版《佛教與中國文化》一書(第221頁);北京中華書局主辦《文史知識》1997年第4期所刊王樹民《八仙小考》一文(第34頁),等等。其實,這是一種習(xí)而不察的錯誤說法,應(yīng)該予以澄清。在唐太宗之前,觀世音已略稱觀音了?!睹罘ㄉ徣A經(jīng)》是十六國時期的鳩摩羅什所翻譯的,在《觀音品》的五言偈中,"念彼觀音力"句共出現(xiàn)13次,還有"汝聽觀音行"、"觀音妙智力"等句。可以推想,觀音略稱的出現(xiàn)是為了適應(yīng)五言詩的句式。五言詩中的其余詞匯不便省略,又要考慮句子中的節(jié)奏,只好在觀世音的名字上打主意。中國古代對人名流行割裂式簡稱,如把司馬遷、東方朔、諸葛亮割裂簡稱為馬遷、方朔、葛亮,復(fù)姓竟成了單姓,實在不倫不類。但觀世音名字的含義,是所謂普遍觀察世間一切聲音,若割裂式簡稱循例省略頭一個字,剩下"世音"二字,或者簡稱為"觀世",都無法體現(xiàn)其含義,因而只能省略"世"字,而簡稱為"觀音"。十六國時期,唐太宗尚未出生,絕不至于要避他的名諱。唐太宗雙名,稱帝后"令天下不連言者勿避"。(《資治通鑒》卷199)因此,大臣李世勣當(dāng)時仍行其名,太宗去世后,才"單名勣焉"。(《舊唐書》卷67《李勣傳》)民部也在太宗死后改稱為戶部。觀音則不是這樣,唐太宗死后仍行全稱,上述唐高宗時所譯密教典籍,以及上引張說等人的文章,都作"觀世音"(參見注文中穆員、獨孤及、梁肅等人文章的標(biāo)題)。觀世音能在避諱方面搞特殊化,當(dāng)然也反映了唐代菩薩和皇帝之間的關(guān)系,既是平級,又有高下之分,因而就有誰服從誰、誰凌駕在誰之上的問題。

  這種關(guān)系一直綿延了很長時間,人們不以為怪。中唐時,唐文宗有次吃蛤蜊掰不開,就焚香祝之,"俄為菩薩形,梵相克全,儀容可愛,遂致于金粟檀香合,以玉綿覆之,賜興善寺,令致禮之"。僧恒政解釋道:"物無虛應(yīng),此乃啟沃陛下之信心耳。故契經(jīng)中應(yīng)以此身得度者,即現(xiàn)此身而為說法也。"這還是說皇帝就是菩薩,故觀音相應(yīng)地現(xiàn)菩薩身而為皇帝演示佛法。文宗"深信焉",于是"敕天下寺院各立觀音像,以答殊休"。(《宋高僧傳》卷11《恒政傳》)

  晚唐時,情況發(fā)生變化。著名的佞佛皇帝唐懿宗幸左軍,見觀音像,連忙致禮,而觀音像竟陷地四尺深。侍臣解釋道:觀音不敢接受皇帝的頂禮膜拜,是因為"陛下,中國之天子;菩薩,地上之道人"。(《唐語林》卷7)懿宗聽罷,非常高興。這里的說法和上文所引很多地方一樣,非?;恼Q離奇,我們不必泥看,只須體會弦外之音。佛教雖然做了許多出世宣傳,塑造了很多圓滿、圣潔的形象,但它作為一種社會組織,畢竟是世間的一種力量,它不可能不接受國家的管束。事實上,佛教一直在為國家服務(wù),一些上層僧人不過是穿著袈裟的國務(wù)活動家,和不享受國家俸祿的編外政工干部。法藏可以參與國家同契丹的戰(zhàn)爭,又在武則天病重時唐中宗復(fù)辟的政變中"內(nèi)弘法力,外贊皇猷"。(大正《大藏經(jīng)》卷50,崔致遠《唐大薦福寺故寺主翻經(jīng)大德法藏和尚傳》)禪宗領(lǐng)袖神會主持剃度僧人,收取香水錢,作為政府平定安史之亂的經(jīng)費。有的僧人,"與人子言依于孝,與人臣言依于忠,與人上言依于仁,與人下言依于禮"。(《宋高僧傳》卷14《法慎傳》)這全然是在以儒家的倫理道德和社會責(zé)任為標(biāo)準(zhǔn),廣泛普遍地對各界人士做政治思想工作。受過僧人開導(dǎo)的人,"貧則施,暴則斂,剛則隨,戾則順,昏則開,墮則奮,自榮者慊,自堅者化,徇私者公,溺情者義",因此,僧人的"闡教度生",是"助國家之化"(《宋高僧傳》卷6《宗密傳》引裴休語)的。這樣,佛教只不過是打著一塊"出世"的招牌在入世用世,那就必然要納入國家的軌道,接受皇權(quán)的管束。祠部、鴻臚寺和功德使,便是國家設(shè)置的管理佛教的機構(gòu)和人員。這種管理一直在起作用,愈到后來愈益明顯,愈益名實相副,也愈益需要調(diào)整關(guān)系。特別是經(jīng)過唐武宗會昌毀佛,佛教受到致命的打擊,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觀音菩薩才有可能還其"地上之道人"的本來面目。在人們看來,皇權(quán)凌駕于全社會之上,無所不統(tǒng),當(dāng)然應(yīng)該在佛教面前擺擺架子,耍耍威風(fēng),皇帝不該再拜觀音菩薩了。觀音與皇權(quán)的關(guān)系最終理順。這體現(xiàn)了人們對宗教的極其朦朧的覺醒,以及社會的微弱進步。

  (原載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世界宗教研究》1992年第3期,1997年修改)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