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全唐詩·憶薦福寺牡丹》確系唐人作品

隋唐歷史文化 作者:郭紹林 著


  摘要:《全唐詩》所收題為胡宿的《憶薦福寺牡丹》詩,被古今學人說成是北宋胡宿的作品。薦福寺是唐都長安的佛寺,詩中有"十日春風隔翠岑"、"空作西州擁鼻吟"句。北宋胡宿是東南地區(qū)的人,應試科舉和做官,一直在首都汴京和東南地區(qū),沒有游宦西北地區(qū)的經(jīng)歷。他在世時期,薦福寺歷經(jīng)唐末戰(zhàn)亂和多次改朝換代,已逾百年,早已受到破壞。因此,這首詩應是置身西北地區(qū)的唐后期作者的作品。

  《全唐詩》卷731收錄了胡宿等四人的詩作,編纂者交待說:"四人或云宋人,諸本并附唐末,今仍舊。"《增訂注釋全唐詩》(北京:文化藝術(shù)出版社,2003)第四冊第725卷第1533-1535頁保留了《全唐詩》所收題為胡宿的19首詩,但處理此卷作品的鄒世毅先生這樣寫道:"胡宿,《全唐詩》小傳云:'唐末人。詩十九首。'按:此說誤。胡宿(995-1067),字武平,常州晉陵(今江蘇常州市)人。宋天圣二年(1024)進士及第,歷任揚子(郭按:今江蘇揚州市)尉、集賢校理、宣州(郭按:今安徽宣城縣)通判、湖州(郭按:今浙江湖州市)知州、兩浙(郭按:浙東、浙西,今浙江、江蘇)轉(zhuǎn)運使等職,官至樞密副使。治平三年(1066)罷為觀文殿學士、知杭州。次年卒,年七十三(一說七十二),贈太子太傅,謚曰文恭。事見歐陽修《贈太子太傅胡公墓志》、《宋史》卷三一八本傳。原有集七十卷,久佚,清修《四庫全書》,從《永樂大典》中輯得其詩文一千五百余首,編為《文恭集》五十卷、《補遺》一卷?!短圃姽拇怠肪戆苏`以胡宿為唐人,選錄其詩二十三首。對此,前人已有考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五二《文恭集》條云:'金元好問選《唐詩鼓吹》誤編入宿詩二十余首,說者遂以為唐末之人,爵里未詳。今考好問所錄諸詩,大半在《文恭集》內(nèi);且其中有和朱況一首(即《次韻和朱況雨中之什》,見本卷[第]12[首]),其人為胡氏之婿,與宿同籍常州,具見所撰《李太夫人行狀》,確鑿可據(jù)。好問乃不能考證,舛錯至此!'又卷一八八《唐詩鼓吹》條云:'第八卷中胡宿詩二十三首,今并見《文恭集》中,實為宿詩誤入。'清編《全唐詩》失考,從《唐詩鼓吹》所錄二十三首中選入十九首,實乃以訛傳訛。今存其詩以備考,不注。"郭按:《全唐詩》所錄題為胡宿的19首詩中,有一首《憶薦福寺牡丹》,被說成是北宋胡宿的作品,殊為可疑。既然鄒世毅先生對這首詩不作注釋,自古以來也無人作注釋,為了說明自己懷疑的理由,我有必要將全詩作出箋證,再加以辨析。

  詩題:《憶薦福寺牡丹》薦福寺是唐都長安(今陜西西安市)的佛寺,在朱雀門街東第一街開化坊。北宋宋敏求《長安志》卷7《開化坊》條說:"寺院半以東,隋煬帝在藩舊宅,武德(618-626)中[唐高祖]賜尚書左仆射蕭瑀西為園。后瑀子銳尚襄城公主,詔別營主第。主辭以姑婦異居,有乖禮則,因固請,乃取園地充主第。又辭公主棨戟,不欲異門,乃并施瑀之院門。襄城薨后,官市為英王宅。文明元年(684),高宗崩后百日,立為大獻福寺,度僧二百人以實之。天授元年(690),改為薦福寺。中宗即位,大加營飾。自神龍(705-707)以后,翻譯佛經(jīng),并于此寺。"中宗景龍年間(707-709),宮人出錢在薦福寺修造了一座15級的小雁塔,一直保存至今,但塔頂已毀壞,僅剩下13級,高43米。登上這座處在城市中心的塔俯視四周,街衢坊市,盡收眼底。《全唐詩》卷639載張喬《寄薦福寺棲白大師》詩說:"高塔六街無不見。"薦福寺的花木品種繁多,四季不敗?!锻跤邑┘{注》卷19載王維《薦福寺光師房花藥詩序》,說僧人光在這所寺院"以眾花為佛事","開敷次第,連九冬之月;種類若干,多四天所雨"。唐代長安牡丹特別繁盛,寺院是其重鎮(zhèn),薦福寺也是這樣?!度圃姟肪?09載徐夤《憶薦福寺南院》詩說:"憶昔長安落第春,佛宮南院獨游頻。……牡丹花際六街塵。"薦福寺具有社會公益性質(zhì),人們除了前來游覽、賞花,也前來寄宿,《全唐詩》卷286載有李端的《宿薦福寺東池有懷故園因寄元校書》詩。薦福寺同長安其余幾座著名的佛寺一樣,都是當時的公共娛樂場所。北宋錢易《南部新書》卷丁說:"長安戲場多集于慈恩,小者在青龍,其次薦福、永壽。"薦福寺在唐代的熱鬧狀況,由此可以想象其仿佛。

  首聯(lián):"十日春風隔翠岑,只應繁朵自成陰。""翠岑"即青山。第一句指出春天早已來到,萬木蔥蘢,山峰也披上了碧綠色;作者所在的地方和薦福寺之間被座座青山阻隔,要走十天才能到達。第二句是作者推測這時薦福寺里的牡丹已開得十分茂盛。

  頷聯(lián):"樽前可要人頹玉,樹底遙知地側(cè)金。""頹玉"形容人醉酒后身體傾斜,像是玉山即將崩塌。典出《世說新語·容止》山濤對嵇康的描繪:"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將崩。"《全宋詩》(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第6冊第4092頁載北宋元絳《安正堂觀牡丹》詩也說:"長對樽前醉玉頹。"第三句是作者料想薦福寺牡丹花前的賞花人興致高昂,頻頻飲酒,個個喝得醉醺醺,身子歪歪扭扭。"地側(cè)金"指長安,西方配五行為金,長安地處大西北的東部邊緣。《資治通鑒》卷180記載:術(shù)士章仇太翼建議剛剛在長安登基的隋煬帝遷都洛陽,說:"陛下木命,雍州為破木之沖,不可久居。"這是說長安地處雍州,是屬于金的西部地區(qū)的要沖,金克木,對于木命的隋煬帝不利,應該東遷避禍。因而第四句是點出薦福寺的牡丹生長在側(cè)近西部地區(qū)的長安。

  頸聯(lián):"花界三千春渺渺,銅盤十二夜沉沉。"第五句以"花界三千"極言薦福寺的牡丹繁盛似海;"春渺渺"指春日所剩無幾,因為牡丹暮春時節(jié)才開放。第六句以"銅盤"代指月亮,說人們在牡丹花期內(nèi),連續(xù)十多天一直在這里玩賞,到深夜才回家。

  尾聯(lián):"雕盤分篸何由得,空作西州擁鼻吟。"第七句疑有誤。雕盤是雕鏤或裝飾的食盤。篸有二解:一是竹簫;一是"簪"的異體字,指別住發(fā)髻的條形卡子,在這個意義上古代可讀為去聲,符合此處詩律。但食盤中放這兩種勞什子干什么!估計指簪形的籌馬,古代用來投壺計輸贏,以決定罰酒。籌馬又叫做籌矢、箭、箸,這些字除了"籌"字,其余都是仄聲字,符合此處格律,為何不用?或許傳抄時將"箭"、"箸"誤為"篸"字。"擁鼻吟"用的是東晉宰相謝安的典故?!妒勒f新語·雅量》注引劉宋明帝《文章志》說:謝安"少有鼻疾,語音濁",名流紛紛學他說話的腔調(diào),"手掩鼻而吟焉"。這兩句是作者說自己遠離薦福寺,無緣親臨現(xiàn)場參加賞花人的娛樂活動,只好在西北地區(qū)徒然地用鼻音吟出這篇詩作,聊以自慰。

  為了從整體上簡要地把握這首詩的含義,我再把它翻譯成新體詩。

  隔山東望,距離薦福寺路途須走一旬,遙想寺里的牡丹,此刻正是繁花成蔭。賞花人舉杯勸酒,個個喝得頹然醉倒,長安瀕臨西部大地,牡丹在這里扎根。人們在花海中徜徉,珍惜最后的春光,十多天伴月輪運轉(zhuǎn),直玩到夜色深沉。可惜我沒緣分親臨現(xiàn)場參與游樂活動,只好在西部徒然吟詩,發(fā)出濁重鼻音。通過以上的箋證,可以看出,這是一位置身西北地區(qū)的唐代作者描寫長安薦福寺牡丹的詩歌。那么,它是否有可能屬于北宋人胡宿的作品呢?還需要進一步加以辨析。

  胡宿在世的北宋時期,薦福寺歷經(jīng)唐末戰(zhàn)亂和多次改朝換代,情況會是怎樣的呢?據(jù)《資治通鑒》卷264記載,唐末,軍閥朱全忠劫持唐昭宗遷都洛陽,"毀長安宮室、百司及民間廬舍,取其材浮渭沿河而下,長安自此遂丘墟矣"。北宋人張禮著有《游城南記》一卷,記載自己同友人陳明微游歷京兆(即長安)城南的見聞,自稱啟程于"元祐改元季春戊申",至"甲寅北歸","實閏月十六也"。史念海師、曹爾琴女士《游城南記校注》(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的前言第4頁對張禮游歷的時間做出考辨,指出:"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系按年月編纂的,據(jù)《長編》所記,元祐元年二月庚申朔,三月己未朔,兩月皆無戊申日。這一年閏二月,其朔日為己丑,二十日為戊申。張禮于戊申出游,歷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至甲寅返回,共七天。甲寅為二十六日,則張禮是在元祐元年閏二月二十至二十六日游歷城南的,并非今本所說'閏月十六'日返回。"正文第2頁又推測:"閏月十六之說當是誤文,或'十'字為'廿'字之誤刊。"《游城南記》記載,張禮同陳明微第一天出行,"出京兆之東南門,歷興道、務本二坊,由務本西門入圣容院,觀薦福寺塔。……東南至慈恩寺,少遲,登塔(大雁塔),觀唐人留題。倚塔下瞰曲江宮殿,樂游燕喜之地,皆為野草,不覺有《黍離》、《麥秀》之感"。張禮提到的興道坊,唐代毗鄰薦福寺,處在正北面,務本坊在興道坊的正東面。張禮自注說:"[興道、務本]二坊之地,今為京兆東西門外之草市,馀為民田。"那么,這時薦福寺遺址有多么荒涼,便不難設想了。張禮接著看到慈恩寺、曲江等唐代的繁華勝地風光不再,"不覺有《黍離》、《麥秀》之感"?!妒螂x》是《詩·王風》中的一首詩,西周滅亡后,一位大夫路過鎬京,看到原先的宗廟宮室蕩然無存,化為一片農(nóng)田,莊稼長得密密麻麻,不禁作詩感傷亡國。《麥秀歌》是箕子所作,商朝滅亡后,箕子朝周,過殷墟,感嘆宮室毀壞,長滿莊稼,而作歌感傷亡國。需要注意的是,牡丹在清明至谷雨間開放,清明即公歷4月4日或5日,谷雨即4月20日或21日。張禮這趟游歷是元祐元年閏二月二十日至二十六日,轉(zhuǎn)換成公歷即公元1086年4月6日至12日,恰好處在牡丹花期中。然而《游城南記》通篇不曾提及牡丹一字,可見無論薦福寺抑或慈恩寺,都不再以觀賞牡丹為盛事,薦福寺當然不可能出現(xiàn)"花界三千春渺渺,銅盤十二夜沉沉"的盛況。張禮《游城南記》所記載的情況是北宋胡宿去世19年后的事,這時北宋建立已126年,承平日久,尚且如此,胡宿在世時,薦福寺的情況只能更糟糕。

  再者,北宋以汴京(今河南開封市)為京師,以洛陽為西京,把長安設置為京兆府。胡宿是東南地區(qū)的人,應試科舉和做官,一直在汴京和東南地區(qū),他跑到長安去干什么?詩中提到的"西州",其確切地址有兩處。一處指揚州,東晉劉宋時期揚州治所在臺城西,故名。胡宿當過揚子縣尉,似乎沾邊。但從這里去長安不是十天能到達的,與詩中"十日春風隔翠岑"句不符。另一處指高昌,今新疆吐魯番,唐朝在這里設州及安西藩鎮(zhèn)。北宋時期西夏阻隔西行道路,胡宿無緣故不至于到這里。此外,西州也泛指西北州郡,《全唐詩》卷541載李商隱《回中牡丹為雨所敗二首》之一即說"西州今日忽相期",指的是涇州(今甘肅涇川縣)?!稇浰]福寺牡丹》詩中的"西州"顯然是泛指,不會離長安太遠,一則由詩句"十日春風隔翠岑"推知,再則自安史之亂至唐宣宗執(zhí)政初期,河隴地區(qū)(今青海、甘肅)被吐蕃占據(jù),安西人士須繞道來長安,大為不便。而且,北宋胡宿是沒有游宦西北的經(jīng)歷的。

  因此,這首詩的作者絕不會是北宋人胡宿,應是唐后期人,或者也叫胡宿,或系西北地區(qū)人,或非當?shù)氐杏位挛鞅苯?jīng)歷的人。

  (原載西安文理學院《唐都學刊》2005年第2期)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