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jié) 對該歷史現(xiàn)象的剖析
唐代所以能夠長時期地允許并鼓勵科舉考生無所忌諱地針砭時政,首先在于當時的專制主義集權(quán)政治還沒有發(fā)展到明清時期那樣的極端程度。唐代的皇帝們不管是否出于自愿,在表面上看來還是比較謙虛的。在各項詔令和策試問目中,皇帝自謙的說法比比皆是。如:唐太宗《令群臣直言詔》說:"朕登躡宇內(nèi),子育黔黎,恐一德之或虧,懼小瑕之有累,候忠良之獻替,想英俊之徽猷。"(《唐大詔令集》卷105《政事·求直言》)唐玄宗《處分朝集使敕》說:"朕以薄德,祚膺寶位,……懔乎若涉春冰,如馭朽索,責在司牧,所賴分憂。"他總結(jié)自己執(zhí)政期間出現(xiàn)的種種社會問題,檢討道:"豈朕之不明,而吏之無術(shù)","蓋朕之不德,而吏之無方,永言于茲,良增嘆息"。(《唐大詔令集》卷103《政事·按察上》)在《遣使河南河北道觀察利害詔》中,他把蝗蟲鬧災的責任攬到自己身上,說:"朕甚懼焉,罪實在予。"(《唐大詔令集》卷104《政事·按察下》)唐肅宗《搜訪天下賢俊制》說:"朕以薄質(zhì),嗣守大寶,……實賴公卿大夫弘我視聽。"(《唐大詔令集》卷103《政事·舉薦下》)唐德宗《建中元年試制舉人策問》說:"朕臨御日淺,政理多闕,每期忠義切投藥石。"(《唐大詔令集》卷106《政事·制舉》)貞元元年(785)九月,唐德宗御宣政殿策問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舉子,問目說得更為具體懇切:"朕祗膺累圣之業(yè),猥居兆人之上,虔恭求厲,如恐失墜,憂濟庶務,夕惕晨興。唯求前王之典謨,朕乃是憲是則。……勵精孜孜,勤亦至矣。"然而險象叢生,危機四伏,"意者朕不明歟?何古今之事同而得失之效異也?……子大夫(本科考生)蘊蓄材器,通明古今,副我虛求,森然就列,裨朕之寡昧,拯時之艱災,畢志直書無所隱"。(《冊府元龜》卷644《貢舉部六·考試第二》)長慶元年(821)唐穆宗所下制科詔令更是明確說明"詳延修潔之士,庶得乎未聞,將以達天地之心,究俗化之變,研安危之慮,探理亂之言"。(《冊府元龜》卷644《貢舉部六·考試第二》)這次《策問》要求考生答卷"宜陳取舍之端,用彰真?zhèn)沃?,至于朝廷之闕,四方之弊,禮延而至,可得直陳"。(《唐大詔令集》卷106《政事·制舉》)可見這些最高統(tǒng)治者從來不以偉大、正確、高明自居,老是說自己德薄才寡,施政有失誤,罪責在自己,呼喚臣民匡正自己的"寡昧",拯救"艱災"的時局。皇帝們有了這種虛懷若谷、海納百川的氣度(即便是裝出來的),科舉考生才敢于積極干預政治,大膽批評時弊,提出拯救危機的方案。
唐代皇帝們還往往在詔令和策問中主動擺出面臨的各種社會問題,號召官吏和考生提出對策,加以解決。比如剛剛提到的那份唐德宗策問,列舉險象叢生、危機四伏的現(xiàn)實狀況時說:"浮靡不革,理化不行。暴亂不懲,奸犯不息。五教猶郁,七臣未臻。鄉(xiāng)黨廢尚齒之儀,蒸黎無安土之志。賦入日減,而私室愈貧;廉察日增,而吏道愈濫。……仍歲旱蝗,稼穡不稔。……今人靡蓋藏,國無廩積,……至乃減冗食之徒,罷不急之務,……而停廢之馀,所費猶廣。俟轉(zhuǎn)輸于江徼則遠不及期,將搜粟于關(guān)中則擾而無獲。節(jié)軍食則功臣懷怨,省吏員則多士靡歸。中心浩然,罔知攸濟!"(《冊府元龜》卷644《貢舉部六·考試第二》)皇帝焦灼不安、束手無策的樣子躍然紙上。我們在感受皇帝昏庸無能的同時,也發(fā)現(xiàn)了他們值得稱道的一面。他們沒有粉飾太平,沒有宣傳形勢一派大好,既沒有欺騙自己,也沒有欺騙社會。這便使他們有了正視現(xiàn)實的勇氣,和征集、接受意見的誠懇態(tài)度。這是唐代統(tǒng)治階級自強、自信的一種體現(xiàn)。問題不在于社會問題有多么嚴重,而在于是否有解決問題的誠意。一個年富力強的人也會害病,但他對于戰(zhàn)勝疾病充滿信心;而垂暮之年的老人有病卻忌諱別人談論,只希望聽到萬壽無疆之類的祝福。唐代處在封建盛世,與進入封建社會后期的明清時期不可同日而語,因此唐代統(tǒng)治者沒有清代統(tǒng)治者那種亡國、亡種、亡教的顧慮。這是時代使其然的。正是基于此,唐代統(tǒng)治階級相對而言比較開明,沒有明清統(tǒng)治階級那么專制、殘暴、虛弱和極端。
由于唐代皇帝們表現(xiàn)出謙虛的態(tài)度,科舉考試也就不可能把皇帝們的說法看作金科玉律,作為惟一的標準答案,強求考生們鸚鵡學舌,人云亦云。這便給考生們自主思索和自由表達留下了廣闊的空間,也給他們提供了免遭政治迫害的保障,不至于擔心自己的身家性命。在這個意義上說,唐代算不上是典型的專制時代。早在唐初,唐太宗就鼓勵臣子們進諫,以至于批評皇帝形成風氣,人們看到:"南衙群臣面折廷諍,陛下常不舉首。"(《大唐新語》卷9《諛佞》)唐太宗還要求政府官員發(fā)表不同意見。當時皇帝詔令的出臺程序是:先由中書省的機要秘書中書舍人草擬初稿,他們?nèi)粢庖姴灰唬筛鲌?zhí)一端,簽名負責,稱為"五花判事"。然后由中書省審查修改,再由門下省把關(guān)駁正。唐太宗曾多次指示:"中書所出詔敕,頗有意見不同,或兼錯失而相正以否。元置中書、門下,本擬相防過誤。人之意見,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為公事。……卿等特須滅私徇公,堅守直道,庶事相啟沃,勿上下雷同也。""中書、門下,機要之司,擢才而居,委任實重。詔敕如有不穩(wěn)便,皆須執(zhí)論。"(《貞觀政要》卷1《政體》)這在唐代是很多人的共同認識。大理寺官員王志愔上奏唐中宗說:"上下雷同,非國家之福。""物貴和而不同。""和者,君甘則臣酸,君淡則臣咸。……君甘臣甘,所謂同也。"(《舊唐書》卷100《王志愔傳》)在這個時代,很多人在重復"木從繩則正,后從諫則圣"的古訓(《貞觀政要》卷1《政體》),認為皇帝只有多方從諫,才能做到"兼聽則明"。(《資治通鑒》卷192)這對于國家的治亂興衰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即所謂"后王樂聞過,罔不興;拒諫,罔不亂。樂聞過則下情通,下情通則政無缺,此所以興也。拒諫則群議壅,群議壅則上孤立,此所以亂也"。(《新唐書》卷118《宋務光傳》)因此,在策試中官方從來不對現(xiàn)實問題規(guī)定統(tǒng)一的口徑,也從來不表現(xiàn)出傾向性,任隨考生獨立思考,盡情表達。從上文摘引的一些考生答卷來看,唐代有著實實在在的言論自由,表達的渠道是暢通的。國家?guī)缀趺磕甓寂e行科舉考試,考生實際上是由國家組織起來在商討國是??忌袃r值的答卷無疑相當于政治磋商活動中的種種提案。而他們參政議政的資格并不需要官府分配指標加以認定,只消報名參加考試即自動取得資格。因此,士人們只要對政治感興趣,便不至于被排除在政治之外,這可以最大限度地調(diào)動士人們的歷史主動性。考生答卷所提出的應對現(xiàn)實問題的種種方案,對于掃除前進中的障礙總會有一些參考價值。于是,年年發(fā)現(xiàn)問題,年年解決問題,唐代社會的整合、修復能力得以持續(xù)不斷地提高和更新,唐代社會也得以不斷地蛻變和新生。上文提到唐德宗貞元元年策問中坦白地公布國家如何險象叢生、危機四伏,盡管情況相當嚴重,但當時并沒有亡國,而是度過了難關(guān),過了122年唐朝才亡國。這固然有諸多復雜的因素,但統(tǒng)治階級自身的整合能力所起的作用無論如何不能忽視。
然而唐王朝畢竟最終亡國了,可見科舉考試救不了它的命??婆e制匡時濟俗的功能是有限的,要受到時代、政治力量和客觀形勢的制約。政治斗爭是殘酷、復雜的,統(tǒng)治階級中占據(jù)主導地位的腐朽力量不會容許一批批文人借助科舉考試來做一些對他們不利的事,這些權(quán)貴們要對付一批批舞文弄墨的文弱書生,那是再容易不過的事兒了。劉蕡的下場即說明了這一點。當然,這還不是主要的。封建社會的頑癥是土地兼并、階級矛盾尖銳,這是歷史的周期性的問題,是社會的固有規(guī)律,要靠社會自身的運動--社會暴動來加以調(diào)劑。由統(tǒng)治階級自行舉辦的科舉考試盡管可以揭示某些表層化的社會現(xiàn)象,卻沒能力從根本上解決這一規(guī)律性的問題。因此,科舉考試對于統(tǒng)治階級來說,并非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在通常情況下,考生參加科舉考試,原本懷著躋身上流社會以改變自身處境的目的,因而對統(tǒng)治高層產(chǎn)生了一種向心力;反過來說,統(tǒng)治高層通過科舉考試對應試者釋放出了親和力。在相當長的歷史階段內(nèi),向心力和親和力彼此結(jié)合,唐王朝產(chǎn)生了凝聚力,延長了自己的壽命。但是,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社會人士的向心力是建立在愛憎的基礎(chǔ)之上的。當唐王朝腐敗腐朽、倒行逆施、喪盡人心時,科舉制難以再為它的延緩壽命提供支持。唐朝晚期,封建統(tǒng)治風雨飄搖,黃巢起義爆發(fā)。在這時的進士科雜文考試中,主考官們明顯地表現(xiàn)出對朝廷的厭惡情緒。"劉允章試《天下為家賦》",以影射、諷刺唐王朝;"崔澹試《以至仁伐至不仁賦》,時黃巢方熾,因為無名子嘲曰:'主司(知貢舉,即主考官)何事厭吾皇,解把黃巢比武王(周武王討伐殘暴無道的殷紂王)。'"(《唐摭言》卷13《無名子謗議》)可見這時的科舉考試還是在匡時濟俗,不過違背了統(tǒng)治階級的初衷,沒有站在它的立場上,而是在一定程度上變成了它的異化力量,企圖喚醒考生,掃蕩路上的絆腳石,推動歷史前進。
?。ǖ诙?jié)由郭紹林提供資料,擬定提綱,一研究生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