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珉考釋

唐來景暉及妻蕭大通墓志考釋

洛陽隋唐研究(第二輯) 作者:郭紹林 主編


  柳金?!埡甑?/p>

  《大唐故銀青光祿大夫饒州刺史來府君墓志銘并序》(簡稱《來志》)及《大唐故銀青光祿大夫饒州刺史來府君妻蘭陵郡夫人蕭氏墓志銘并序》(簡稱《蕭志》),2005年偃師緱氏鎮(zhèn)出土?!秮碇尽烽L寬75cm,豎排暗格29行,滿行30字,共788字?!妒捴尽烽L69cm,寬68cm,豎排暗格,26行,滿行27字,共650字。從夫妻二志知,來景暉是隋左衛(wèi)大將軍來護兒之孫,唐忠、硤二州刺史,益州大都督府長史、宰相來恒之子。其妻蕭大通系唐相王府參軍蕭安節(jié)之女。考釋夫妻二志,有助了解他們的族望世系、歷官生平及初唐時期的政治斗爭等,可從一個側(cè)面豐富唐代的歷史研究。

  一、志文標點

  大唐故銀青光祿大夫饒州刺史來府君墓志銘并序夫洪荒既分,彝倫式序,禮樂噏如有作,文物于焉浸興。或食采以建家,或因封而著族,來氏之胤,不亦宜乎。公諱景暉,字日新,南陽新野人也。殷疏其源,商演其流,為來為宋,居晉居齊,故齊有章拜大夫之職,而漢有苪錫關內(nèi)之封,史諜紛綸,詎可得而詳矣。曾祖法敏,陳安城王長史、永嘉太守。祖護,隨(隋)左衛(wèi)大將軍、柱國、瀛州刺史、榮國公,皇朝贈越、臺、括、婺、泉、建等六州諸軍事、越州都督,食邑三千戶。茅土之重,豈蕭、曹之能擬;將牧之任,匪廉、張之敢亢!父恒,進士對策高第,解褐陜、雍二州司士參軍,遷太子舍人,加朝散大夫,職方郎中、主爵郎中、國子司業(yè),忠、硤二州刺史,太子少詹事,知兵部選事,又分掌吏部選事,益州大都督府長史,太府卿,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三品,贈潤州刺史,謚懿公,陪葬恭陵。入掌絲綸,歷三臺而受寵;出兼衡鏡,清兩署以分榮。對溫樹而不言,坐甘棠而起詠。公即懿公之第五子也,國子明經(jīng)擢第,起家調(diào)補岐州參軍,絳州司倉參軍,瀛州高陽、晉州襄陵、蜀州唐安三縣令,朝散大夫,利、金、襄三州長史,懷州司馬,恭陵令,銀青光祿大夫,濟、饒二州刺史,以親累謫郴州別駕。公懿范端粹,英姿閑敝。鴻漸于陸,始預參卿;鶯遷于喬,次居從事。三宰大邑,不肅而成;四佐雄藩,不嚴而理。覃懷是賴,海沂之頌,斯聞陵寢,俾康莊敬之勤,攸肅濟郡,形勝環(huán)接青徐。饒鎮(zhèn)奧區(qū),俯鄰甌越。金章紫綬,榮絕當代;崇勛懋德,慶浹后昆。屬歲薄懸車,時方解印,講習終日,祿養(yǎng)于家,杖朝之禮未申,夢楹之釁遄及,以開元五年歲次丁巳七月十日,遘疾薨于河南會節(jié)里之私第也,春秋七十。遺誡喪事一依皇甫謐、王陽孫,慎勿為也。長子翁寵、次子瑤等,疚絕崩心,冤屠刺骨,式奉先旨,敬展深衷,以六年歲次戊午正月十一日景(丙)午,葬于緱氏公路澗之西原,禮也。嗚呼!新塋始就,想掛劍以增悲;宿草將施,顧沉碑而可嘆,事葉(協(xié))今昔,用紀銘曰:

  殷建其封,商流其胤,為來為宋,居齊居晉,代襲簪紎,家傳忠信。涅而不緇,磨而不磷,公侯表族,禮樂謀身,樂天知命,體道全真,良吏茂宰,孝子忠臣,親賢是寄,惟德為鄰。累延甥舅,謫泊荒遐,人同賈誼,地越長沙。懸車謝秩,退食于家,遘疾寧救,遺言誡奢。野隧煙霏,幽途日暮,泗共霜結(jié),挽隨風度,苦月埋輪,崩榛塞路,桑海有易,銘金永固。

  濟陽蔡游晉撰文

  大唐故銀青光祿大夫饒州刺史來府君妻蘭陵郡夫人蕭氏墓志銘并序夫人姓蕭,諱大通,蘭陵郡人也。高祖引,梁黃門侍郎、吏部侍郎,封陽縣開國侯。曾祖德言,皇朝銀青光祿大夫行秘書少監(jiān),贈太常卿。祖沉,皇朝朝散大夫、太子洗馬。父安節(jié),皇朝相王府兵曹參軍,贈徐州刺史。重侯累將,袞服華軒,茂德播于當時,嘉聲聞于此日。雖事業(yè)茲遠,而氣韻猶生,道邁周行,名孚于雅俗者矣。夫人質(zhì)體金娥,分輝珠婺,早挺瑛瑤之秀,夙恭紛悅之儀,爰及笄年,言歸來氏。采蘋無懈,中饋克修,調(diào)綺杼而鴛飛,頌椒花而吐鳳。府君門榮簪黻,德裕珪璋,允結(jié)好仇,載光時望。一從佳會,五十馀年,上孝下慈,傍恭內(nèi)順。珠明水徹,朗若霞開。絢鳳綵于丹山,婉龍儀于翠渚。年才耳順,遽即孀居,愛育二男,恩憐四女。又以心依定惠(慧),口絕董(薰)辛,情勤《大般》之經(jīng),思悟小乘之法。素含真性,久蘊良緣,襲慶蘭門,婉柔成識。豈謂遷舟易往,隙影難留,生也有涯,奄然長逝,以開元七年五月廿日遘疾薨于洛陽會節(jié)里,春秋六十有一。嗣子前洪州高安主?。ú荆┪虒?,冀州參軍瑤等,思倚廬而孺慕,痛毒何追;捧遺匣以長號,終天永畢!養(yǎng)而不待,俱深泣血之哀;去而不還,共軫如疑之酷。以開元十二年十二月五日遷窆于舊塋緱氏縣公路澗之西原,禮也。旌軒啟路,葆騎橫郊。林野曠而無塵,風煙慘而殊色。仙崗偃月,行臨白莌之塋;宰樹棲云,坐閟青龍之兆。嗚呼哀哉!顯親者期于不朽,立頌者貴于長存。惜陵谷之遷移,少寓言于仿像,持縑負米,痛極難追,攀北渚而魂銷,望南陔而淚盡,鐫金縷玉,永志佳城。乃為銘曰:

  婉彼含章,作儷君子,韻葉(協(xié))琴瑟,譽芬蘭芷,六行聿修,四德俱備,猗歟叔問,眾皆談議。其一。如何暮齒,早喪賢夫,寶劍偏逝,木奇桐半枯,情傷晝哭,悲過撫孤,訓勖諸子,咸依楷模。其二。西晷若馳,東川不息,高堂奄棄,厚夜無極,空留母儀,永無嬪則。其三。寂寥寒野,悲涼夜臺,霜腓草蔓,風斷松栽,式刊貞礎,永振芳埃。

  二、曾祖來法敏和祖父來護兒

  志載:"曾祖法敏,陳安成王長史,永嘉太守。"《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說來護兒曾祖名繪(《新唐書》卷七十三上,2874頁,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是誤記,還是法敏是其字?此法敏,可補缺。況表中也未載其職官。陳安成王,即陳宣帝頊。南朝時,梁為西魏所滅,頊被擄于關右,后歸北周。由于他是陳武帝霸先之侄,永定元年(577),曾遙封始興郡王,永定三年,陳世祖蒨嗣位,改封陳頊為安城王。(《陳書》卷五《宣帝本紀》,75頁,北京:中華書局,1972年)天嘉三年(562),陳頊自周還,被授予侍中、中書監(jiān)、中衛(wèi)將軍,始置佐史。來法敏所任安成王長史,當在這時。安成王陳頊于太建元年(569)即帝位,所任永嘉太守,時間當在此后。

  "祖護,隨(隋)左衛(wèi)大將軍、柱國、瀛州刺史、榮國公,皇朝贈越、臺、括、婺、泉、建等六州諸軍事、越州都督,食邑三千戶。"來護應作來護兒,是隋代著名的軍事將領,隋文帝時,曾在楊素麾下參加平陳戰(zhàn)爭,并立有戰(zhàn)功。隋煬帝時,他參與了收復高麗國(朝鮮)所占遼東故土的戰(zhàn)爭的全過程。第一次在大業(yè)八年(612),隋煬帝親自率領陸軍奔赴東北。這次戰(zhàn)爭的第一階段,主要是圍繞收復遼東城而進行的。遼東城在今沈陽市西北面的新民市境內(nèi),來護兒的任務是以水軍從后方夾擊敵軍。"右翊衛(wèi)大將軍來護兒帥江淮水軍,舳艫數(shù)百里,浮海先進,入自浿水,去平壤六十里,與高麗相遇,進擊,大破之。護兒欲乘勝趣其城,副總管周法尚止之,請俟諸軍至俱進。護兒不聽,簡精甲四萬,直造城下。高麗伏兵于羅郭內(nèi)空寺中,出兵與護兒戰(zhàn)而偽敗,護兒逐之入城,縱兵俘掠,無復部伍。伏兵發(fā),護兒大敗,僅而獲免,士卒還者不過數(shù)千人。高麗追至船所,周法尚整陳(陣)待之,高麗乃退。護兒引兵還屯海浦,不敢復留應接諸軍。"(《資治通鑒》卷一百八十一,360頁,長沙:岳麓書社,1990年)第二階段,隋九路大軍深入高麗境內(nèi),東濟薩水,離平壤三十里。這個階段,雖聲勢浩大,但因軍士糧食將盡,人心不穩(wěn),半渡薩水時遭高麗兵重擊隋軍后路,遂致全軍敗還,一晝夜退至遼東城。我們看到,諸路軍中只有來護兒率水軍進入高麗都城平壤,雖中伏敗退,仍不失其勇。第二次戰(zhàn)爭在大業(yè)九年,四月壬申,隋煬帝東渡遼河,派宇文述及上大將軍楊義臣直奔平壤,左光祿大夫王仁恭出扶余道進攻新城,右驍衛(wèi)大將軍來護兒以舟師自東萊(今山東掖縣)橫渡渤海直逼平壤。這時,禮部尚書楊玄感在黎陽(今河南浚縣)起兵叛亂,進攻東都洛陽,隋煬帝被迫中止遼東戰(zhàn)爭,組織軍隊圍剿楊玄感。來護兒在東萊,召集諸將商議回師,討伐楊玄感。諸將都以為沒有詔敕,不宜擅自行動。來護兒厲聲說:"洛陽被圍,心腹之疾;高麗逆命,猶疥癬耳。公家之事,知無不為,專擅在吾,不關諸人,有沮議者,軍法從事!"他立即率領軍隊西還。隋煬帝已回軍涿郡(今北京市),并下敕來護兒救東都,看到來護兒的兒子來弘、來整前來匯報情況,非常高興,遂賜來護兒璽書說:"公旋師之時,是朕敕公之日,君臣意合,遠同符契。"(《資治通鑒》卷一百八十二,367頁)第三次戰(zhàn)爭在大業(yè)十年,來護兒到達畢奢城(今遼寧大連市北),擊敗高麗軍隊,將逼近平壤,高麗遣使乞降,隋煬帝命他撤軍。他對諸將說:"大軍三出,未能平賊,此還不可復來,勞而無功,吾竊恥之。今高麗實困,以此眾擊之,不日可克,吾欲進兵徑圍平壤,取[高麗王]高元,獻捷而歸,不亦善乎!"長史崔君肅堅決反對,來護兒說:"賊勢破矣,獨以相任,自足辦之。吾在閫外,事當專決,寧得高元還而獲譴,舍此成功,所不能矣!"崔君肅對眾人說:"若從元帥違拒詔書,必當聞奏,皆應獲罪。"(《資治通鑒》卷一百八十二,367頁)諸將恐懼,紛紛請求回師,來護兒這才遵奉詔敕。

  大業(yè)十三年,來護兒遷左翊衛(wèi)大將軍,進位開府儀同三司,受到隋煬帝的寵信,前后賞賜不可勝計。江都(今江蘇揚州市)之難,他被宇文化及殺害。

  三、其父來恒

  來護兒遇害時,其子來楷、來弘、來整同時遇害,來恒、來濟年少獲免。來恒后官至宰相?!杜f唐書·高宗本紀》上元三年(676)條說:"三月癸卯,黃門侍郎來恒、中書侍郎薛元超并同中書門下三品。"(《舊唐書》卷五,101頁,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這是來恒始任宰相的時間。十二月戊午遣使分道巡撫,"宰相來恒河南道"。(《舊唐書》卷五《高宗本紀》,102頁)兩年后,儀鳳三年(678)十一月壬子,"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三品來恒卒"。(《舊唐書》卷五《高宗本紀》,104頁)另據(jù)楊炯《大唐益州大都督府新都縣學先圣廟堂碑并序》記:"通議大夫行長史來恒,隋十二衛(wèi)大將軍榮國公之元子。"(《全唐文》卷一百九十二,1940頁,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此通議大夫行益州大都督府長史的任職時間,郁賢皓《唐刺史考》將其定為咸亨末、上元前。(郁賢皓:《唐刺史考全編》卷二百二十二《益州》,2934頁,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0年)此前來恒的歷官情況,史書未載?!秮碇尽氛f:"父恒……解褐陜、雍二州司士參軍,遷太子舍人,加朝散大夫,職方郎中、主爵郎中、國子司業(yè),忠、硤二州刺史,太子少詹事,知兵部選事,又分掌吏部選事,益州大都督府長史,太府卿,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三品。"這段記載可補史缺?!短拼怪緟R編續(xù)集》所載《宋禎墓志》云:"儀鳳二年,黃門來侍郎恒虔奉芝誥,禮備于招,始解褐授昭武校尉、利州嘉川府左果毅都尉。"(《唐代墓志匯編續(xù)集》,417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從擢用宋禎所任武職的情況看,來恒其時應任太子少詹事,知兵選,又分掌吏選。此志中記述來恒陪葬恭陵亦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來恒的異母弟來濟,幼逢家難,流離艱險,篤志好學,有文辭,好議論,尤曉時務,舉進士。貞觀中,累轉(zhuǎn)通事舍人。貞觀十八年(646),朝廷初置太子司議郎,妙選人望,遂以來濟為之,仍兼崇賢館直學士。曾與令狐德棻等撰《晉書》。永徽二年(651),拜中書侍郎,兼弘文館學士,監(jiān)修國史。四年拜相,同中書門下三品。五年,加銀青光祿大夫,以修國史功封南陽縣男。六年,遷中書令、檢校吏部尚書。因曾上密表諫阻唐高宗立武則天為皇后,顯慶三年(657),被武則天的爪牙許敬宗構(gòu)陷為與禇遂良朋黨構(gòu)扇,貶為臺州(今浙江臺州市)刺史。五年,再徙庭州(今新疆吉木薩爾)刺史。"龍朔二年,突厥入寇,濟總兵拒之,謂其眾曰:'吾嘗掛刑綱,蒙赦性命,當以身塞責,特報國恩。'遂不釋甲胄赴賊,沒于陣。時年五十三。贈楚州刺史,給靈輿遞還鄉(xiāng)。"(《舊唐書》卷八十《來濟傳》,2742頁)

  來恒來濟兄弟二人前后擔任宰相職務,名顯當時?!缎绿茣吩u曰:"父本驍將,而恒、濟俱以學行稱,相次知政事。時虞世南子昶無才術,歷將作少匠、工部侍郎,主工作。許敬宗曰:'護兒兒作相,世南男作匠,文武豈有種邪?'"(《新唐書》卷一百零五《來濟傳》,4031頁)

  四、蕭大通的家族淵源和宗教信仰

  《蕭志》載:"夫人姓蕭,諱大通,蘭陵郡人也。高祖引,梁黃門侍郎、吏部侍郎,封陽縣開國侯。曾祖德言,皇朝銀青光祿大夫行秘書少監(jiān),贈太常卿。祖沉,皇朝朝散大夫、太子洗馬。父安節(jié),皇朝相王府兵曹參軍,贈徐州刺史。"蕭大通的高祖蕭引,《陳書》本傳說他字叔休,"方正有器局,望之儼然,雖造次之間,必由法度。性聰敏,博學,善屬文"。(《陳書》卷二十一,287頁)蕭引初在梁朝做官,侯景之亂,攜宗親家人南逃,投衡州(今湖南衡陽市)刺史歐陽頠。后來,陳朝大將章昭達平廣州刺史歐陽紇(歐陽頠子),始北還歸陳。陳太建七年(575),加戎昭將軍。九年,除中衛(wèi)始興王諮議參軍,兼金部郎中。十二年,除吏部侍郎。陳高宗死,后主陳叔寶即位,轉(zhuǎn)為中庶子,再任貞威將軍及建康令。后為人所誣,被免官。蕭大通的曾祖蕭德言,陳亡,徙關中?!杜f唐書》說他"博涉經(jīng)史,尤精《春秋左氏傳》,好屬文。貞觀中,除著作郎,兼弘文館學士"。(《舊唐書》卷一百八十九《蕭德言傳》,4952頁)唐高宗在藩時,曾由他授經(jīng)講業(yè)。貞觀十七年(643),拜秘書少監(jiān)。二十三年,年老致仕。高宗繼位,曾以師傅之恩,授銀青光祿大夫。永徽五年(654)卒于家,年九十七,贈太常卿。著有文集三十卷。蕭大通的祖父蕭沉,官太子洗馬;父蕭安節(jié),相王府兵曹參軍,《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均有記載。惟其祖朝散大夫、父贈徐州刺史之稱謂,可補史書之闕。

  蕭安節(jié)有三子,長子蕭至忠,曾為唐中宗、唐睿宗兄弟朝的宰相。武則天當政時,曾仕為伊闕、洛陽尉。后遷監(jiān)察御史,因劾奏鳳閣侍郎蘇味道貪贓,超拜吏部員外郎。中宗神龍初,又遷御史中丞、吏部侍郎。稍后,節(jié)愍太子起兵誅殺武三思,政變失敗后,宗楚客等動員侍御史冉祖雍上變,"言相王(后來的唐睿宗)與太子謀"。唐中宗準備查辦治罪,蕭至忠哭著進諫道:"往者天后欲以相王為太子,而王不食累日,獨請迎陛下,其讓德天下莫不聞。陛下貴為天子,不能容一弟,受人羅織耶?竊為陛下不取。"唐中宗采納他的意見,并授予他"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新唐書》卷一百二十三《蕭至忠傳》,4371頁)看來,蕭至忠保護相王,除政治原因外,恐與其父曾任相王府參軍,相王有難時,代為說情這一情節(jié)有關。中宗朝,韋后及武三思專權(quán),蕭至忠的女兒嫁給了韋后舅舅的兒子崔無诐。景云元年(710)六月,韋后及安樂公主被殺,蕭至忠初貶許州(今河南許昌市)刺史,再為晉州(今山西臨汾市)刺史。睿宗繼位,其妹太平公主擅權(quán),蕭至忠曾請托之,遂被引為刑部尚書。他與太平公主過從甚密,其妹夫華州長史蔣欽緒曾勸說他:"如子之才,何憂不達!勿為非分妄求。"(《資治通鑒》卷二百一十,767頁)開元元年(713)正月,他進位中書令。六月,參與太平公主謀逆活動,七月,被臨淄王李隆基捕殺。史書未載蕭至忠被殺時年齡,若依其武周初即做官情況看,至開元元年已近30年,所以,他享年當在60歲左右。蕭大通卒于開元七年,享年61歲,開元元年時,她只有54歲。因此可以推定,蕭至忠為兄,蕭大通為妹?!秮碇尽匪?,來景暉"以親累謫郴州別駕",當在此時??梢妬砭皶熢赓H職的直接原因,是蕭至忠遭到鎮(zhèn)壓,這符合當時朝廷"窮治公主枝黨"(《資治通鑒》卷二百一十,772頁)的史實。

  《蕭志》說她"心依定惠(慧),口絕董(薰)辛,情勤《大般》之經(jīng),思悟小乘之法"。佛教有戒定慧三學,是從娑婆此岸到達佛土彼岸的三種法門。佛教倡導絕葷吃素,同時不吃帶有刺激味的香辣食品。《大般》是《大品般若經(jīng)》的簡稱。這幾句志文表明,蕭大通一向信仰佛教,除了日常生活貫徹佛教的主張,而且能夠閱讀佛教經(jīng)典,通曉大乘、小乘的教義。這說明她有一定的文化修養(yǎng)。

  五、來景暉生平

  《來志》載:"公諱景暉,字日新,南陽新野人也。"有關來姓的起源變遷,《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載:"來氏出自子姓。商之支孫食采于郲,因以為氏,其后避難去'邑'。秦末徙新野。漢有光祿大夫來漢,從楊仆擊南越。孫仲,諫議大夫。生歙,字君叔,中郎將。生稜,稜生歷,為執(zhí)金吾。生定,中郎將。孫艷,司空。生敏,字敬達,蜀執(zhí)慎將軍。七世孫崱,始徙江都。"(《新唐書》卷七十三上,2874頁)這一記載與此志中"殷疏其源,商演其流",相互印證,說明來氏確屬殷商后裔。志中載其郡望為新野人,是自秦末社會動蕩,其先祖由齊地始遷新野。之所以說來氏是由齊地徙新野,"民國十六年(1927)臨湘《來氏宗譜》卷一《來氏源流序》云,來氏之先,自成湯有南巢之伐,分封子孫,有食采于萊者。春秋魯襄公六年,齊侯滅萊,共公浮柔奔棠,陳無宇獻宗器于襄公,于是子孫遂不能守其爵土,散居草莽之間,咸以國為氏,而去草為來。歷戰(zhàn)國嬴秦之世,漢都西京,來氏未有顯著。及光武中興,誅暴夷險,有諱歙者,世家南陽新野"。(何光岳:《中華姓氏源流史》第七編《商支姓氏》,1870頁,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然而至隋來護兒時,又稱其為江都(揚州)人,當與七世祖崱始徙江都有關。這個七世祖崱,就是來護兒的祖父,來景暉的高祖。
志載來景暉是來恒的第五子。而《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中,載有一子名景業(yè),職虞部郎中。來景暉"國子明經(jīng)擢第,起家調(diào)補岐州參軍,絳州司倉參軍"。依年齡和時間推算,來景暉考中明經(jīng)科,當在其父來恒自州任遷至朝中任"太子少詹事,知兵部選事,又分掌吏選事"這一時期。來恒分掌文武官員的選事,自己在都城國子監(jiān)讀書的兒子報考明經(jīng)科,左右逢源,關節(jié)暢通,其錄取自是很容易的事情。"調(diào)補岐州參軍",是說來景暉明經(jīng)擢第后,并未馬上做官,待岐州官員有缺時,才得以補授而任參軍職務。岐州即隋扶風郡,唐武德元年(618)改置,治所在今陜西鳳翔縣。絳州,即隋絳郡,武德元年改置絳州,治所在今山西新絳縣。之后,遷"瀛州高陽、晉州襄陵、蜀州唐安三縣令,朝散大夫"。瀛州,隋河間郡,武德四年討平竇建德改之,州治在今河北河間市瀛州鎮(zhèn)。高陽,即今河北保定市轄縣。晉州,即今山西臨汾市。襄陵,即今臨汾市轄襄汾縣。蜀州,州治在今四川崇州市。唐安,即今四川之雙流縣。來景暉歷任三縣令,地跨今河北、山西、四川三地,雖有遠離京城鞍馬勞頓之苦,亦可說明他備受朝廷關注。"利、金、襄三州長史,懷州司馬,恭陵令,銀青光祿大夫,濟、鐃二州刺史,以親累謫郴州別駕。"利州在隋為義城郡,武德元年改為利州,州治在今四川廣元市。金州在隋為西城郡,武德元年改為金州,州治在今陜西安康市。襄州在隋為襄陽郡,武德四年改為襄州,州治在今湖北襄樊市。懷州,即今河南沁陽市。恭陵是唐高宗的太子李弘的陵墓,在今河南偃師市緱氏鎮(zhèn),上元二年(675)七月葬李弘,設恭陵令管理。濟州,北魏泰常八年(423)置,隋廢,武德四年復置,州治在今山東茌平西南,轄境相當今河南范縣及山東長清、肥城、東阿、平陰和陽谷等縣之地。鐃州在隋為鄱陽郡,武德四年改為饒州,治所在今江西鄱陽市,轄境當今江西景德鎮(zhèn)、鄱陽、樂平、德興、余干、萬年、余江、貴溪、戈陽、橫峰、上饒、廣豐、鉛山之地。郴州在隋為桂陽郡,武德四年置為郴州,州治在今湖南郴州市。郴州別駕是來景暉遭貶后的最后職務。志文中有關因蕭至忠謀逆而遭貶的語言描述為:"累延甥舅,謫泊荒遐,人同賈誼,地越長沙。"甥舅,即妻之兄弟也?!逗阊凿洝吩疲?quot;案《釋親》,姊妹之夫為舅,妻之兄弟為甥,謂我舅者,吾謂之甥,亦可互稱舅矣。乃后世妻之兄弟,獨得舅名,蓋從其子女之稱,遂相言不覺耳。"([清]梁章鉅:《稱謂錄》卷七《妻之兄弟》,103頁,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然銘文中將之與西漢著名政論家、文學家賈誼被貶長沙王太傅一事相提并論,未免牽強。來景暉貶職后,"講習終日,祿養(yǎng)于家",以開元五年(717)七月十日病故于河南會節(jié)里私第,享年70歲。據(jù)《唐兩京城坊考補》載,洛陽長夏門東第四街有八坊,次北第四坊即會節(jié)坊。(閻文儒、閻萬鈞:《唐兩京城坊考補》卷六《東京外廓城》,889頁,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來景暉死后兩年,夫人蕭大通以開元七年(719)五月廿日卒,享年61歲。

  從二者志文知,來景暉葬于開元六年(718),而蕭氏葬于開元十二年(724),其葬地為緱氏縣公路澗西原。公路澗即今偃師南部之馬澗河,其河勢為自東南流向西北方向,其河最近處距東北方向之唐恭陵約3公里。依《來志》所記,此地應有其父來恒墓葬,是來氏家族的墓地。

  《蕭志》載,來景暉、蕭氏有子來翁寵、來瑤等。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