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元·明·清

第五節(jié) 元·明·清建筑特征之分析

中國建筑史 作者:梁思成 著


  一、建筑型類

  城市設計 元、明、清三朝,除明太祖建都南京之短短二十余年外,皆以今之北京為帝都。元之大都為南北較長東西較短之近正方形。在城之西部,在中軸線上建宮城;宮城西側(cè)太液池為內(nèi)苑。宮城之東西北三面為市廛民居。京城街衢廣闊,十字交錯如棋盤,而于城之正中立鼓樓焉。城中規(guī)模氣象,讀馬可波羅行記可得其大概。明之北京,將元城北部約三分之一廢除,而展其南約里許,使成南北較短之近正方形,使皇城之前馳道加長,遂增進其莊嚴氣象。及嘉靖增筑外城,而成凸字形之輪廓,并將城之全部磚甃。城中街衢沖要之處,多立轉(zhuǎn)角樓牌坊等,而直城門諸大街,以城樓為其對景,在城市設計上均為杰作(第187圖)。

  元、明以后,各地方城鎮(zhèn),均已形成后世所見之規(guī)模。城中主要街道多為南北東西相交之大街。相交點上之鐘樓或鼓樓,已成為必具之觀瞻建筑。而城鎮(zhèn)中心往往設立牌坊,廟宇之前之戲臺與照壁,均為重要點綴。

  平面布置,在我國傳統(tǒng)之平面布置上,元、明、清三代僅在細節(jié)上略有特異之點。唐、宋以前宮殿廟宇之回廊,至此已加增其配殿之重要性,致使廊屋不呈現(xiàn)其連續(xù)周匝之現(xiàn)象。佛寺之塔,在遼、宋尚有建于寺中軸線上者,至元代以后,除就古代原址修建者外,已不復見此制矣。宮殿廟宇之規(guī)模較大者胥增加其前后進數(shù)。若有增設偏院者,則偏院自有前后中軸線,在設計上完全獨立,與其側(cè)之正院鮮有圖案關系者。觀之明清實例,尤為顯著,曲阜孔廟,北京智化寺護國寺皆其例也。

  至于各個建筑物之布置,如古東西階之制,在元代尚見一二罕例,明以后遂不復見。正殿與寢殿間之柱廊,為金代建筑最特殊之布置法(第106圖)元代尚沿用之(第110圖),至明清亦極罕見。而清宮殿中所喜用之“勾連搭”以增加屋之進深者,則前所未見之配置法也。

  就建筑物之型類言,如殿宇廳堂樓閣等,雖結(jié)構(gòu)及細節(jié)上有特征,但均為前代所有之類型。其為元明清以后所特有者,個別分析如下:

  城及城樓 城及城樓,實物僅及明初,元以前實物,除山東泰安岱廟門為可疑之金元遺構(gòu)外,尚未發(fā)現(xiàn)也。山西大同城門樓,為城樓最古實例,建于明洪武間,其平面凸字形,以抱廈向外,與后世適反其方向。北京城樓為重層之木構(gòu)樓,其中阜成門為明中葉物,其余均清代所建。北京角樓及各甕城之箭樓閘樓,均為特殊之建筑型類,甃以厚墻,墻設小窗,為堅強之防御建筑,不若城樓之純?yōu)橛^瞻建筑也。至若皇城及紫禁城之門樓角樓,均單層,其結(jié)構(gòu)裝飾與宮殿相同,蓋重莊嚴華貴,以觀瞻為前題也。

  磚殿 元以前之磚建筑,除墓藏外,鮮有穹窿或筒券者。唐宋無數(shù)磚塔除以券為門外,內(nèi)部結(jié)構(gòu)多疊澀支出,未嘗見真正之發(fā)券。自明中葉以后,以筒券為殿屋之風驟興,如山西五臺山顯慶寺,太原永祚寺(第144圖),江蘇吳縣開元寺,四川峨眉萬年寺,均有明代之無梁殿。至于清代則如北京西山無梁殿(第188圖)及北海頤和園等處所見,實例不可勝數(shù),此法之應用,與耶穌會士之東來有無關系,頗堪尋味。

  佛塔 自元以后,不復見木塔之建造。磚塔已以八角平面為其標準形制,偶亦有作六角形者,僅極少數(shù)例外,尚作方形。塔上斗拱之施用,亦隨木構(gòu)比例而縮小,于是檐出亦短,佛塔之外輪廓線上已失去其檐下深影之水平重線。在塔身之收分上,各層相等收分,外線已鮮見唐宋圓和卷殺。塔表以琉璃為飾,亦為明清特征。瓶形塔之出現(xiàn),為此期佛塔建筑一新獻,而在此數(shù)百年間,各時期亦各有顯著之特征。元明之塔座,用雙層須彌座,塔肚肥圓,十三天碩大,而清塔則須彌座化為單層,塔肚漸趨瘦直,飾以眼光門,十三天瘦直如柱,其形制變化殊甚焉(第197圖)。

  陵墓 明、清陵墓之制,前建戟門享殿,后筑寶城寶頂,立方城明樓,皆為前代所無之特殊制度。明代戟門稱棱恩門,享殿稱棱恩殿;清代改棱恩曰隆恩。明代寶城,如南京孝陵及昌平長陵,其平面均為圓形,而清代則有正圓至長圓不等。方城明樓之后,以寶城之一部分作月牙城,為清代所常見,而明代所無也。然而清諸陵中,形制亦極不一律。除寶頂之平面形狀及月牙城之可有可無外,并方城明樓亦可省卻者,如西陵之慕陵是也。至于享殿及其前之配置,明清大致相同,而清代諸陵尤為一律。

  清代地宮據(jù)樣式房雷氏圖,有僅一室一門,如慕陵者,亦有前后多重門室相接者,則昌陵(第164圖)、崇陵皆其實例也。

  橋 明、清以后,橋之構(gòu)造以發(fā)券者為最多,在結(jié)構(gòu)方法上,已大致標準化,至清代而并其形制比例亦加以規(guī)定[1],故北京附近清代官建橋梁,大致均同一標準形式。至于平板石橋,索橋,木橋等等,則多散見于各地,各因地勢材料而異其制焉。

  民居 我國對于居室之傳統(tǒng)觀念,有如衣服,鮮求其永固,故欲求三四百年以上之住宅,殆無存者。故關于民居方面之實物,僅現(xiàn)代或清末房舍而已。全國各地因地勢及氣候之不同,其民居雖各有其特征,然亦有其共征,蓋因構(gòu)架制之富于伸縮性,故能在極端不同之自然環(huán)境下,適宜應用。已詳上文,今不復贅。

  牌樓 宋元以前僅見烏頭門于文獻,而未見牌樓遺例。今所謂牌樓者,實為明清特有之建筑型類。明代牌樓以昌平明陵之石牌樓(第137圖)為規(guī)模最大,六柱五間十一樓。唯為石建,其為木構(gòu)原型之變型,殆無疑義,故可推知牌樓之形成,必在明以前也。大同舊鎮(zhèn)署前牌樓,四柱三間,其斗拱、檐拱橫貫全部,且作重檐,審其細節(jié)似屬明構(gòu)。清式牌樓,亦由官定則例[2],有木石,琉璃等不同型類。其石牌坊之作法,與明陵牌樓比較幾完全相同。

  庭園 我國庭園雖自漢以來已與建筑密切聯(lián)系,然現(xiàn)存實物鮮有早于清初者。宮苑庭園除圓明園已被毀外,北平三海及熱河行宮為清初以來規(guī)模;北京頤和園則清末所建。江南庭園多出名手,為清初北方修建宮苑之藍本。

  二、細節(jié)分析

  階基及踏道 元明清之階基除最通常之階基外,特殊可注意者頗多。安平圣姑廟全部建于高臺之上(第110圖),較大同華嚴寺善化寺諸例尤為高峻,且全廟各殿,均建于臺上,蓋非可作通常階級論也。曲陽北岳廟德寧殿(第109圖)及趙城明應王殿(第111圖)階級比例亦頗高。正定陽和樓之磚臺則下辟券門,如城門之制(第107圖),明、清二代如長陵棱恩殿(第129圖)、太廟前殿(第135圖)及北京清故宮諸殿(第148圖)均用三層或重層白石陛,繞以白石欄干,而殿本身階基亦多作須彌座,飾以雕華,至為莊嚴華麗。至若天壇圜丘,僅臺三層,繞以白石欄干,尤為純凈雄偉。宮殿階陛之前側(cè)各面,多出踏道一道或三道,其居中踏道之中部,更作御路,不作階級,但以石版雕鐫龍鳳云水等紋,故宮太和門太和殿階陛欄干及踏道之雕飾,均稱精絕。

  勾欄 元代除少數(shù)佛塔上偶見勾欄,大致遵循遼、金形制外,實物罕見。明、清勾欄斗子蜀柱極為罕見。較之宋代,在比例上石欄干趨向厚拙,木欄干較為纖弱。營造法式木石勾欄比例完全相同,形制無殊。明、清官式勾欄,每版僅將巡杖以下荷葉墩之間鏤空,其他部分自巡杖以至華版僅為一厚石版而已。每版之間均立望柱,故所呈印象望柱如林,與宋代勾欄所呈現(xiàn)象迥異。至若各地園庭池沼則勾欄樣式千變?nèi)f化,極饒趣味[3]。河北趙縣永通橋上明正德間欄版則尚作斗子蜀柱,及斗子駝峰以承巡杖,有前期遺風,為僅有之孤例。

  柱及柱礎[4] 自元代以后,梭柱之制,僅保留于南方,北方以直柱為常制矣。武義延福寺元代大殿內(nèi)柱,卷殺之工極為精美,柱外輪線圓和,至為悅目。柱下復用木櫍石礎,如宋營造法式之制,北地官式用柱,至清代而將徑與高定為一與十之比,柱身僅微收分,而無卷殺。柱礎之上雕為鼓鏡,不如雕飾。但在各地則柱之長短大小亦無定則?;蚍交驁A隨宜選造。而柱礎之制江南巴蜀率多高起,蓋南方卑濕,為隔潮防腐計,勢所使然,而柱礎雕刻,亦多發(fā)展之余地矣。

  文廟建筑之用石柱為一普遍習慣,曲阜大成殿,大成門,奎文閣等等均用石柱,而大成殿蟠龍柱尤為世人所熟識。但就結(jié)構(gòu)方法言,石柱與木合構(gòu)將柱頭鑿卯,以接受木闌額之榫頭,究非用石之道也。

  門窗[5] 造門之制,自唐、宋迄明、清,在基本觀念及方法上幾全無變化。營造法式小木作中之版門及合版軟門,尤為后世所常見。其門之安裝,下用門枕,上用連楹,以安門軸,為數(shù)千年來古法。連楹則賴門簪以安于門額。唯唐及初宋門簪均為兩個,北宋末葉以后則四個為通常做法。門板上所用門釘,古者僅用釘門于橫楅,至明清而成為純粹之裝飾品矣。

  屋內(nèi)槅扇所用方格球紋菱紋等圖案,已詳見于營造法式,為明、清宮殿所必用。法式所有各種直欞或波紋欞窗,至清代僅見于江南民居,而為官式所鮮用。清式之支摘窗及檻窗,則均未見于宋元以前。在窗之設計方面,明、清似較前代進步焉。江南民居窗格紋樣,較北方精致纖巧,頗多圖案極精,饒有風趣者。

  長春園歐式建筑之窗均為假窗,當時歐式樓觀之建筑,蓋純?yōu)閳@中“布景”之用,非以興居游宴寢處者,故窗之設亦非為通風取光而作也。

  斗拱[6](第4圖) 就斗拱之結(jié)構(gòu)言,元代與宋應作為同一時期之兩階段觀。元之斗拱比例尚大;昂尾挑起,尚保持其杠桿作用;補間鋪作朵數(shù)尚少,每間兩朵為最常見之例,曲陽德寧殿,正定陽和樓所見均如是。然而柱頭鋪作耍頭之增大,后尾挑起往往自耍頭挑起,已開明清斗拱之挑尖梁頭及溜金斗起秤桿之濫觴矣。

  明、清二代,較之元以前斗拱與殿屋之比例,日漸縮小(第189圖)。斗拱之高,在遼宋為柱高之半者,至明清僅為柱高五分或六分之一。補間鋪作日見增多,雖明初之景福寺大殿及社稷壇享殿亦已增至四朵六朵,長陵棱恩殿更增至八朵,以后明清殿宇當心間用補間鋪作八朵,幾已成為定律。補間鋪作不唯不負結(jié)構(gòu)荷載之勞,反為重累,于是闌額(清稱額枋)在比例上漸趨粗大;其上之普拍枋(清稱平板枋),則須縮小,以免阻礙地面對于纖小斗拱之視線,故闌額與普拍枋之關系,在宋、金、元為T形者,至明而齊,至明末及清則反成凸字形矣。

  在材之使用上,明清以后已完全失去前代之材栔觀念而僅以材之寬為斗口。其材之高則變?yōu)槎房冢ǘ郑?,不復有單材足材之別。于是柱頭枋上,往往若干材“實拍”累上,已將栔之觀念完全喪失矣。

  在各件之細節(jié)上,昂之作用已完全喪失,無論為杪或昂均平置。明、清所謂之“起秤桿”之鎦金斗,將耍頭或撐頭木(宋稱襯枋頭)之后尾伸引而上,往往多層相疊,如一立板,其尾端須特置托斗枋以承之,故宋代原為荷載之結(jié)構(gòu)部分者,竟亦淪為裝飾累贅矣。柱頭鋪作上之耍頭,因為梁之伸出,不能隨斗拱而縮小,于是梁頭仍保持其必需之尺寸,在比例上遂顯龐大之狀,而桃尖梁頭遂以形成(第189、193、194圖)。

  構(gòu)架[7] 柱梁構(gòu)架在唐、宋、金、元為富有機能者,至明、清而成單調(diào)少趣之組合。在柱之分配上,大多每縫均立柱,鮮有抽減以減少地面之阻礙而求得更大之活動面積者。梁之斷面,日趨近正方形,清式以寬與高為五與六之比為定則,在力學上殊不合理。梁架與柱之間,大多直接卯合,將斗拱部分減去,而將各架榑亦直接置于梁頭,結(jié)構(gòu)簡單化,可謂為進步。明栿草栿之別,至明清亦不復存在,無論在其平暗之上下,均作法相同。月梁偶只見于江南,官式則例已不復見此名稱矣。

  平梁之上,唐以前只立叉手承脊榑,宋、元立侏儒柱,輔以叉手。明、清以后,叉手已絕,而脊榑之重,遂改用侏儒柱(脊瓜柱)直接承托。

  舉折之制,至清代而成舉架,蓋宋代先定舉高而各架折下,至清代則例則先由檐步按五舉,六舉,七舉,九舉遞加,故脊榑之高,由各架遞舉而得之偶然結(jié)果,其基本觀念,亦與前代迥異也。

  藻井[8] 平棋樣式至明、清而成比例頗大之方井格,其花紋多彩畫團花龍鳳為多,稱天花板。藻井樣式明代喜以斗拱構(gòu)成復雜之如意斗拱,如景縣開福寺大殿(第127圖)及南溪旋螺殿所見。至如太和殿之蟠龍藻井,雕刻精美,為此式中罕有之佳例(第148圖)。

  墻壁 墻壁材料自古有磚,板筑,土磚三種。北京護國寺千佛殿墻壁,土磚壘砌,內(nèi)置木骨[9],為罕用實例。在磚墻之雕飾上,清代有磨磚對縫之法至為精妙。雕磚及琉璃亦為磚墻上常見之裝飾。明、清官式硬山山墻,作為墀頭,為前代所未見。

  屋頂[見注7] 屋頂?shù)鹊谥贫?,明、清仍沿前朝之制,以四阿(廡殿)為最尊,九脊(歇山)次之,挑山又次之,硬山為下。清代四阿頂將垂脊向兩山逐漸屈出,謂之推山,使垂脊在四十五度角上之立面不作直線,而為曲線。其制蓋始于營造法式“兩頭增出脊榑”之法,至清代乃逐架遞加其曲度,而臻成熟之境。九脊頂之兩山,在宋代大多與稍間補間鋪作取齊,至清代乃向外端移出,大致與山墻取齊,故兩山之三角部分加大,宋、元兩山皆如“挑山”之制,以梁架為內(nèi)外之間隔,山際施垂魚惹草等飾。明、清官式則因向外端移出,遂須支以草架柱子,而草架柱子丑陋,遂掩以山花板。于是明、清官式歇山屋頂,遂與宋以前九脊頂迥然異趣矣。

  屋頂瓦飾[見注7]■?。ㄍ餐撸?,瓪瓦(板瓦),明、清仍沿前朝之舊,元代琉璃瓦實物未之見。清代琉璃瓦之用極為普遍。黃色最尊,用于皇宮及孔廟;綠色次之,用于王府及寺觀;藍色象天,用于天壇。其它紅紫黑等雜色,用于離宮別館。

  瓦飾之制,宋代稱為鴟尾者,清稱正吻,由富有生趣之尾形變?yōu)榉叫沃暇砥饒A形之硬拙裝飾,宋、金、元鴟尾比例瘦長,至明、清而近方形,上端卷起圓螺旋,已完全失去尾之形狀。宋代壘瓦為脊者,至清代皆特為制范,成為分段之脊瓦,及其附屬線道當溝等。垂脊與正脊相似而較小。垂獸形制尚少變化,但垂脊下端之蹲獸(走獸)及嬪伽(仙人)則數(shù)目增多,排列較密。

  通常民居,只用仰覆板瓦,上作清水脊,脊兩端翹起,稱朝天笏,為北京所最常見。

  ■瓦之法,北方多于椽上施望板,板上施草泥二三寸,以墊受瓦隴,蓋因天寒,屋頂宜厚以取暖。南方則胥于椽上直接浮放仰瓦,其上更浮放覆瓦,不施灰泥,蓋氣候溫和,足蔽雨露已足矣。

  雕飾 明、清以后,雕刻裝飾,除用于屋頂瓦飾者外,多用于階基,須彌座、勾欄、石牌坊、華表、碑碣、石獅,亦為施用雕刻之處。太和殿石陛及勾欄、踏道、御路,皆雕作龍鳳獅子云水等紋。殿階基須彌座上下作蓮瓣,束腰則飾以飄帶紋。雕刻之功,雖極精美,然均極端程式化,藝術造詣,不足與唐、宋雕刻相提并論也。

  彩畫 元代彩畫僅見于安平圣姑廟,然僅紅土地上之墨線畫而已。北京智化寺明代彩畫,尚有宋營造法式“豹腳”、“合蟬燕尾”、“簇三”之遺意。青綠疊暈之間,綴以一點紅,尤為奪目,清官式有合璽與旋子兩大類。合璽將梁枋分為若干格,格內(nèi)以走龍蟠龍為主要母題。旋子作分瓣圓花紋于梁枋近兩端處,因旋數(shù)及金色之多寡以定其等第,離宮別館民居則有作寫生花紋等,更有將說書戲劇繪于梁枋者,亦前代所未見也。

  [1]王璧文《清官式石橋做法》。

  [2]梁思成《營造算例》,劉敦楨《牌樓算例》。

  [3]梁思成、劉致平《建筑設計參考圖集》第二集《石欄桿》。

  [4]梁思成、劉致平《建筑設計參考圖集》第七集《柱礎》。

  [5]陳仲篪《識小錄》,見《中國營造學社匯刊》第六卷第二期。

  [6]梁思成、劉致平《建筑設計參考圖集》第四集、第五集《斗拱》。

  [7]梁思成《清式營造則例》。

  [8]梁思成、劉致平《建筑設計參考圖集》第十集《藻井》。

  [9]劉敦楨《北平護國寺殘跡》,見《中國營造學社匯刊》第六卷第二期。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