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商道篇

第一章 大道無痕(四)

商道與女人 作者:如汐 著


  第三節(jié) 柔道--無往而不勝的秘訣

  "弱也者,道之用也。"(《道德經(jīng)》第41章)老子說,保持柔弱,是道的運用。

  老子說:"上善如水。水善,利萬物而有靜,居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矣。"(《道德經(jīng)》第8章)又說:"天下之至柔,馳騁于天下致堅,無有入于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也。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道德經(jīng)》第43章)老子說,水具備最高的善行,水滋潤萬物,但自己卻安靜地居住在低處,所以水性最接近于道。而且,水是天下最柔弱的事物,但是卻可以在世界上最堅硬的物質(zhì)中穿行無阻,可以進入沒有縫隙的空間。所以我這才知道了無為的好處了,無言的榜樣,無為的好處,天底之下沒有其他事物能夠與之相比。

  在這段文字中,老子贊美了守柔和無為的好處,柔弱是無為,剛強是有為,最堅強的東西阻擋不了最柔弱的東西,所以老子說:"見常曰明,守柔曰強。"(《道德經(jīng)》第52章)能夠明辨事物的規(guī)律才是聰明之人,能夠持守柔弱才是真正堅強的人。

  接著,老子繼續(xù)闡述柔弱勝剛強的道理:"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XCZ2.TIF〗信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堅強者,死之徒也;柔弱微細,生之徒也。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恒,強大居下,柔弱微細居上。"(《道德經(jīng)》第78章)老子說,人活著的時候身體是柔弱的,而死后則是伸直僵硬的。萬物草木生長的時候是柔韌脆弱的,而死后就變得干硬枯萎了。所以說,堅硬剛強的東西屬于死亡一類的,而柔弱微細則屬于生長一類,因此,用兵逞強就不會取勝,樹木長大強壯就會遭砍伐,凡是強大的東西都是處于下降的位置,而柔弱的東西反而處在上升的地位。

  那么,從柔道的原理中,我們可以獲得哪些教益呢?

  一、假如我們要做王或成就事業(yè),那么就要學會處下、守柔與居后

  "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也,是以能為百谷王。是以圣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其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故居前而民弗害也,居上而民弗重也,天下樂推而弗〖XCZ3.TIF;X*1/9〗也。非以其無諍與,故天下莫能與諍。"(《道德經(jīng)》第66章)江海之所以能成百谷之王,是因為它處于下游的位置。所以圣人想要成為百姓之王,要用言語對百姓表示謙下;要想成為百姓的領導者,則要把自身的利益放在百姓之后。這樣的話,處在百姓之前,百姓不感覺到會有妨害,處在百姓之上,則百姓不感覺到是負重,所以天下人都樂意擁戴他,而不會去壓制他,不正是因為他不爭嗎,所以就沒有什么能與他相爭。

  《淮南子》也說:"得在時,不在爭;治在道,不在圣。土處下,不爭高,故安而不危;水下流,不爭先,故疾而不遲。"意思是說,獲得成功在于天時,不在于爭斗,治理國家在于得道,不在于圣人智謀。土地的位置低下,不同誰比高,所以能夠平安無事;水往低處流,不同誰爭先,所以才能夠奔流不息。

  《淮南子》還說:"故得道者,志弱而事強,心虛而應當。"意思是說,得道之人意志柔順而辦事卻勝券在手,內(nèi)心虛懷但做事卻得心應手。他總是把自己隱藏在不敢作為之中,當別人在爭先恐后的時候,他總是甘愿居后;他不在意與別人爭先,但他也從不會被別人制馭;他安詳鎮(zhèn)定,審時度勢,謹慎決策;他持守著他的道和柔弱之節(jié),把握住應變的時機,所以總能夠以少勝多。所以圣人做的事情不多,但卻總能夠戰(zhàn)無不勝。

  現(xiàn)代社會中,有尚柔和謙下之風的人已經(jīng)越來越少了,人們之間充滿了寸土必爭和劍拔弩張的氣氛。現(xiàn)代人的觀念中認為不爭是傻瓜,孩子們從小被家長教育不要吃虧的觀念,導致這些孩子們的心靈對于外部世界充滿了戒心和防備。

  但是在我的觀念中,卻完全不是這樣的,以我們公司為例,有一些員工十分敬業(yè),但是性格上卻是十分謙讓,從不計較得失,在工作上也十分的樂意助人;還有一些員工,卻喜歡表現(xiàn)自己,凡事總是爭先,吃虧是一定要糾清楚的,遇到好事是搶著的,遇到困難是躲著的。這樣前后兩種不同的員工,他們的景遇最后有什么不同呢?

  在我們的公司里,第一種的員工全部被留下來了,而且被重用,老板把他們看作是自己的家人一樣,對他們心存感恩,把他們放在最合適最安定的崗位上,并且十分樂意給予他們最好的結果和回報;而第二種的員工,有的被淘汰出去,有的被環(huán)境教化而改變,才能得以長期地安定下來。在我們的環(huán)境中,提倡努力做事,簡單做人,人和人之間和諧互助,我們十分重視這種企業(yè)氛圍。在一個系統(tǒng)中,一般都存在三種類型的人,一種人對環(huán)境起正面作用,一種起負面作用,還有一種是中間態(tài)。所以公司的邏輯一定是淘汰負面者、改造中間者和善待正面者。在我看來,事實上所有健康的組織都應該是持同等邏輯的,一個尚柔、謙下和不爭的人一定是一個受人歡迎和喜愛的人,并一定會收獲最滿意的結果。

  二、卻敵之戰(zhàn)術

  "將欲拾之,必古張之。將欲弱之,必古強之。將欲去之,必古與之。將欲奪之,必古予之。是謂微明。友弱勝強。魚不脫于淵。邦利器不可以示人。"(《道德經(jīng)》第36章)老子說,在卻敵方面:想要收縮它,就先擴張它;想要削落它,先要增強它;想要除掉他,先要交好它,想要奪取它,先要給予它,這就是微妙的謀略。因此柔會勝剛,弱會勝強,魚不能離開深淵的水,不能用強權來威嚇人。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吳越大戰(zhàn),在一場戰(zhàn)爭中,越國在會稽受挫,幾乎遭受滅國之災。越王勾踐在受挫后,為了保存實力,帶領王后和范蠡卑身事吳,臥薪嘗膽,甘愿做吳王的奴仆,最終取得吳王的信任,三年后被釋放回國。

  勾踐回國后,在國內(nèi)啟動一系列休養(yǎng)生息和利國利民的政策,在外務上采取了以退為進的策略,一方面向吳王表達忠心不二,進一步麻痹吳王夫差,并助長吳國上下的驕氣,以消除吳國對越的戒心;另一方面實施離間計等,并用高價收購吳國糧食,造成吳國糧食困難。這樣使吳國舉國驕氣日盛,高估自己,于是便窮兵黷武,急于稱霸中原。在一次吳國精銳部隊遠征之時,越國乘機一舉進攻吳國。在隨后的過程中,由于吳國連年戰(zhàn)爭,而且生產(chǎn)已遭到破壞,國力嚴重不濟,沒幾年就被越國一舉消滅,最終以吳王夫差的自殺身亡而告終。

  在這個故事中,越國在內(nèi)采取休養(yǎng)生息的富民政策,對敵國采取避其鋒芒、以退為進、委曲求全、利而誘之、親而離之等策略,是采用柔術獲勝的典范。在春秋和三國時代,這種柔術是一種被大量利用的戰(zhàn)術,大國采用懷柔政策以聚攏小國,而小國則采用謙下政策來交好大國。現(xiàn)代社會的商戰(zhàn),與古代戰(zhàn)亂相比,在我看來,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但是,現(xiàn)在的商戰(zhàn)卻充滿了必殺技,競爭對手之間,一定要置對手于死地,甚至不惜虧本也要一爭高低。但是在我看來,這些兇狠的對手最終都是害了自己,在競技場上,最后勝出的往往并不是那些殺氣騰騰的強橫之徒,而是那些很好地保存實力的后來者。他們謹慎地保存能量,有控制地使用力量,在關鍵的地方著力,并穩(wěn)妥地經(jīng)營著自己的事業(yè)。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