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之所以未能好好聆聽孩子說話,常常是因為我們已經(jīng)有一些預先設計好的回答,不假思索就派上用場了。大人往往不慎落入溝通陷阱,不知不覺地切斷了親子溝通。
以下是最常見的一些陷阱:
(1)否認孩子的感受——“你只是累壞了,明天早上就會好多了?!?/p>
(2)講起大道理——“這個嘛,人生總是有輸有贏。”
(3)提供建議——“這些是你應該做的事?!?/p>
(4)責備——“你應該更努力嘗試。”
(5)替別人撐腰——“這也難怪!你打了他嘛!”
(6)為孩子感到可悲——“噢,可憐的心肝寶貝!”
(7)分析孩子的行為——“我認為,你責怪他是想讓自己好過一點?!?/p>
現(xiàn)在,在你想象下列情境時,思考一下上面提到的七個陷阱:有個十二歲男孩,剛剛結(jié)束周末露營活動返家。他說他想要聊一聊夏令營里發(fā)生的某一件事,神情似乎有些不安。
約翰:我們的隊長真的怪怪的。他給我們看《花花公子》雜志,還讓我們喝啤酒。一開始我還覺得蠻酷的,可是后來他卻要幾個男生脫衣服。他告訴我們說,大家可以常常開這種派對,只要我們別告訴爸爸媽媽。這家伙真的很怪!
以下是幾名不同的家長所作的反應:
家長一:這家伙做出這種事情,等著去吃牢飯吧!想想看,他去年還拿到社區(qū)服務獎呢……哼,真讓我覺得惡心!我可憐的孩子。每次你覺得自己可以信任某人的時候,就會發(fā)生這種事!
家長二:哦,我認識吉姆已經(jīng)有二十年了。沒錯,他有時候是有點兒古怪,不過那只是好玩罷了。別把這種事情放在心上。
家長三:他顯然是個心理不正常的男人,竟然需要從小男生身上獲得性滿足。
家長四:你不應該看《花花公子》那種書刊的!難怪事情會出差錯!你應該更小心一點的!我早就告訴過你外頭的世界有多亂!
家長五:兒子啊,我們必須寬恕別人。你們的隊長犯了錯。每個人都會犯錯的。
你是否也覺得,每一名家長都各自落入一種以上的溝通陷阱呢?我們一起來了解每一位家長的反應。
第一位家長立即陷入了自己的情緒之中,而沒有協(xié)助兒子解決他的情緒。這位家長產(chǎn)生震驚與極端厭惡的感受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他說的話完全無益于幫助兒子面對創(chuàng)傷。他不但沒有安慰兒子,反而加重了兒子對于事情的憂慮。此外,這位家長也沒有對兒子表示同情與理解;相反地,他只表達了為孩子感到可悲以及作嘔的情緒。兒子把隊長的舉動告訴家長,可能會覺得惶恐不安,而家長信誓旦旦要把隊長送進監(jiān)牢的表現(xiàn),只會使說出秘密的兒子覺得心理負擔更重。把這些因素匯整在一起,我們很容易就看得出,這個做兒子的也許再也不愿意向爸媽吐露秘密了。
第二位家長迅速建立防線,因為他不想聽到負面的事情。這位家長試圖把營隊隊長的行為合理化,以求盡快結(jié)束這段不愉快的對話。他縮小兒子混亂的情緒,而且使兒子對于自己經(jīng)歷過與沒經(jīng)歷過的事情更為困惑,因此這位家長無法以更開明、更富同情心的方式作出回應。這個兒子日后極可能不會再把任何煩惱告訴爸媽了。
第三位家長理性地看待這事件,并且借由分析狀況的做法,巧妙地回避了自己與兒子的情緒。子女很可能會把這種反應解讀為冷淡與漠不關(guān)心。這個孩子不太可能會從家長身上感受到支持的態(tài)度,反而會產(chǎn)生在情緒上遭到父母遺棄的感受。他會記住,以后再碰到心情不好的時候,他不會去尋求父母的協(xié)助,因為這么做只會讓他覺得更加孤單。
第四位家長采取的是責備的態(tài)度,使事情變得更糟糕。做兒子的除了覺得心煩意亂之外,家長的反應使他因為自己與事件有所牽扯而產(chǎn)生罪惡感與羞恥心。責怪受害者是一種典型的心理防衛(wèi)機制:這種做法可以在事情無解的時候,給我們帶來安全、老套的答案。沒有哪個為了這種遭遇而受到責難的孩子,日后還會找爸媽訴苦的。
第五位家長大談人生哲理,搬出老生常談的名言,卻沒有表達同理與支持的態(tài)度。想想看,這孩子聽到大人要他必須把自己的情緒放一邊,還得對齷齪的營隊隊長立刻產(chǎn)生同情與原諒的態(tài)度時,會有多么生氣。兒子得到的信息是,隊長的行為不過是個普通的錯誤,而且換了任何人都可能會犯下這種錯誤。這位家長未能確認兒子遭遇的狀況或者事情的嚴重性,反而言不由衷地發(fā)出陳腔濫調(diào),這些陳腐的論調(diào)很可能會使兒子火冒三丈。眼前這孩子面臨了一個令他不快的兩難困境:他既不能原諒與忘記此事,也不能夠認為自己是個冷漠無情的人。這位家長沒有給孩子留下任何余地,而且關(guān)上了日后溝通的大門。
相較之下,這里有一個可行的回應,能夠避免所有溝通陷阱,同時也能讓溝通大門永保開放:
家長:你告訴我們的遭遇,真令我?guī)缀醪桓蚁嘈?!難怪你這么心煩。還有沒有什么事情是你想說給我們聽的?
這位家長一開始就把自己的情緒處理得很好。他很快地承認了自己的憤怒與不可置信,接著馬上把焦點轉(zhuǎn)向兒子的苦惱。家長沒有懷疑,更沒有質(zhì)問兒子說出來的事情,并理解了兒子對此事產(chǎn)生的感受。這位家長保持平靜,沒有表現(xiàn)出內(nèi)心的恐慌,同時對兒子所處的苦惱境地表達了理解與了解事情的意愿。之后,家長以就事論事的態(tài)度,向兒子詢問更多的細節(jié)。這位家長運用開明而且富有同情心的回應方式,當然能夠得知更多的信息。
如果你的孩子來找你談一件被別人要求必須保密的事情,你傾聽的能力以及管理自我情緒的能力,會決定孩子是產(chǎn)生獲得傾聽、受到保護的感覺,抑或是感受到責備或產(chǎn)生罪惡感。倘若你暗示孩子他的行為是丟臉或不當?shù)模敲丛谒錾下闊┑臅r候,向你或其他大人求助的意愿將會大大降低,而且孩子日后極有可能不會把其他秘密告訴你。
不過,假如你與孩子能夠建立一種開明、誠實、持續(xù)性的對話,你就有辦法建立一道緩沖情緒的安全帶,讓子女能夠更自在地在任何時刻來找你談任何事情。請你一定要做好傾聽孩子說話、信任孩子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