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到這里,不能不提一提日本的茶道。
茶道通常被認為是日本藝術的最高代表,日本民族精神的象征。日本近代思想家岡倉天心在他的代表作《東洋的理想》和《茶書》里,就是將茶道作為抵抗西方現(xiàn)代文明入侵、向全世界宏揚東洋文化精神的利器來推崇和宣傳的。
與中國的茶藝不同,所謂茶道,是一種修煉精神,調(diào)整身心的儀式,其精義包含在“敬、清、和、寂”四個字中。敬,是尊敬長者、敬愛朋友;清,是潔凈、清幽;和,是和睦、和平;寂,是悠閑入定。質(zhì)而言之,就是在與喧囂的塵世短暫的脫離中,通過一系列飲茶的儀式,使人的精神恢復平靜和清明,可見茶道與日常生活中的品茗已經(jīng)沒有多少關系。新渡戶稻造這樣論述茶道:“茶道的要義在于內(nèi)心平靜,感情明徹,舉止安詳,這些無疑是正確的思想和正確的情感的首要條件?!薄安璧朗浅蕉Y法的東西--它是一種藝術。它是以有節(jié)奏的動作為韻律的詩。它是思想修養(yǎng)的實踐方式?!?/p>
茶道空間分茶庭、茶室兩部分。茶庭與一般的庭院不同,這里沒有春花秋紅、小橋流水的賞心悅目,只有綠萌幽深的寂寥。在正式進入茶室之前,客人先要在這里徜徉,凈身凈心。日本茶道界將茶庭稱作“露地”,此名取自于佛經(jīng),是說修行的菩薩沖過三界的火宅到達露地。這意味著,茶道中的茶庭,不是供人玩賞的,而是修行的道場。這里每一塊石頭,每一棵樹,每一條籬笆,每一個石燈籠,無不凝結(jié)著主人的苦心,散發(fā)著“和、敬、清、寂”的氣息。經(jīng)過這樣一番洗禮,來到茶室時,客人內(nèi)心的火躁之氣已經(jīng)消盡,面對半米多高的小門,虔誠之心油然而生,雙膝不由自主跪下。這道茶道小門,是日本茶道祖師千利休創(chuàng)造的,據(jù)說是從漁船上的艙門得到的啟發(fā)。
茶室通常只有四疊半大(九平米),除了壁龕和地爐,就是空曠的榻榻米,壁龕里掛著高僧的墨跡,內(nèi)容與茶會有關,進入茶室后,客人首先要向墨跡行禮,仔細拜讀,體會它的奧義。狹小而封閉的榻榻米空間,對于茶道的形成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因為只有在這樣的空間里,茶道才可能凝聚成一整套嚴格有序的儀式,主客才能如此近距離地面對,觀演欣賞,互相問答,親密無間地交流。
令人無法想象的是,那些價值連城的茶具看上去都十分樸素,造型歪歪扭扭,絕無豪華富貴之氣。在喝下那兩口墨綠色的濃茶之前,先要反復欣賞茶具,茶具有各種流派的,名堂很多,什么“有田”啦、“美濃”啦、“織部”啦、“志野”啦,等等,每一件東西都有一番不平常的來歷。在欣賞茶具的過程中,客人不知不覺被引入超凡脫俗的清靜世界,胸中的塊壘和不平之氣,就在這斗室之內(nèi),在半碗墨綠色的茶中得到平息。
茶道的世界介于現(xiàn)實與虛擬之間,其中每一件道具、每一個動作都具有隱喻性,地爐里的灰炭,象征山川風光,白色的枝炭,代表淙淙雪水從初春的山頂流下;茶勺在茶碗口上輕磕一下,是為了磕掉沾在茶勺上的茶粉,發(fā)出的聲音卻讓人聯(lián)想深山伐木的斧聲。茶室為日本提供了另一種時空,這里禁止戴手表,也沒有鐘,估計時間全憑主人的第六感覺;這里不許談論金錢、女色、生意,不許東長西短,議論他非,話題限于藝術自然;這里沒有過去,沒有未來,只有現(xiàn)在,在對苦澀的茶味的品嘗中,對樸實無華的茶碗的欣賞中,人們返樸歸真,同化于自然。
日本的茶道,興盛于戰(zhàn)亂頻仍、刀光劍影的戰(zhàn)國時代,它的起源與發(fā)達,幾乎與日本的武士道同步。這種“茶與刀”互補的現(xiàn)象,從一個角度深刻地揭示了茶道的文化內(nèi)涵。據(jù)茶道專家研究:至16世紀中葉,茶道在日本獲得了異常迅速的發(fā)展,在政治、文化、經(jīng)濟中心的京都、大阪、界市,每天都舉行各種茶會,幾乎形成全民參與的局面。茶道受到人們?nèi)绱说年P注,是因為當時日本正處于戰(zhàn)亂時代,室町政權(quán)解體,接替它的勢力還沒有成熟,各個武士集團之間展開了激烈的爭奪戰(zhàn),其中最強的一派是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德川家康的系統(tǒng)。群雄爭霸的自由風潮,刺激了市民文化的發(fā)達,而對于日日征戰(zhàn)、性命朝不保夕的武士來說,寧靜的茶室可以慰藉自己的心靈,使他們忘卻戰(zhàn)場的廝殺,拋開生死的煩惱。靜下心來點一碗茶,于是就成為武士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內(nèi)容。武將出征時,經(jīng)常在陣地前沿舉行茶事,有了這一碗茶墊底,武士就能消除內(nèi)心的緊張與狂亂,帶著恬淡的心情走向刀光劍影的戰(zhàn)場。(見滕軍著《日本茶道文化概論》)
茶道來自佛教的啟悟,茶道的內(nèi)在精神,就是禪宗的“無”,所謂“本來無一物”,“無一物中無盡藏”。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種最脫俗的藝術,竟被如此廣泛地利用于野心與權(quán)力的較量,真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這說明在日本這個國度,貌似清高的茶道其實并不能真正脫俗,反而成為世俗生活的重要調(diào)劑品。千利休的茅草庵,到底敵不過豐臣秀吉的黃金茶室,一介茶人的他,最后終于成為虛榮矯飾的權(quán)力者的犧牲品,象征性地說明了茶道在當時的地位。然而,茶道對于日本人,其作用和價值之大,無論怎么估量也不會過分,假如沒有了茶道,日本人的生活簡直無法想象,多愁善感、躁動不定的心性又怎么安頓?日本人對茶道的迷戀依賴,說穿了,是“臺風性格”的脆弱和缺失需要彌補,正如川端康成在小說《千只鶴》里描寫的那樣,一幫紅男綠女一天到晚忙于茶會,以此填心靈的空虛頹廢。這真是應了一句老話:缺什么,補什么。作為一種必不可少的心理平衡機制,茶道充分體現(xiàn)了日本人的生存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