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敦煌的歷史(1)

敦煌之旅 作者:(日)陳舜臣


  始月氏居敦煌、祁連間,及為匈奴所敗,乃遠去,過宛,西擊大夏而臣之,遂都媯水北,為王庭。其余小眾不能去者,保南山羌,號小月氏。
  
  上述文字見于《史記·大宛列傳》,這大概是提及“敦煌”這個地名的最早文獻記錄之一。
  
  這段話的大意是,最初月氏這個民族居住在敦煌和祁連山之間,即河西地區(qū)。后來被匈奴打敗,經過宛(今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費爾干納),降服西面的大夏(位于阿富汗北部的部族)在媯水以北定都稱王。其余沒有逃出來的小部族,占領了祁連山羌族的土地,稱為小月氏。
  
  那么,原本是敦煌主人的月氏,是什么時候被匈奴趕走的呢?
  
  關于戰(zhàn)國時代的匈奴,《史記》中有如下記載:
  
  東胡強而月氏盛。
  
  不勝秦,北徙。
  
  這說明當時的匈奴并不怎么強大。秦朝滅亡時,中國內地大亂,秦朝的守軍撤走,匈奴終于有了喘息的機會。
  
  從冒頓單于的時代起,匈奴才變得強盛起來。單于是匈奴王的稱呼,冒頓是頭曼單于的長子,也是太子。頭曼單于寵愛愛妃所生之子,將冒頓送到月氏當人質。人質基本上是由較弱的一方向較強的一方送出,作為服從的證據(jù)。因此,我們可以認為當時月氏比匈奴強大。
  
  頭曼單于將冒頓送到月氏當人質,卻又對月氏發(fā)動了攻擊。這表明,即使對方將太子殺死也在所不惜--不,也許頭曼其實是想借刀殺人。因為如果要把愛妃的兒子扶正,必須先將太子鏟除。
  
  勇敢的冒頓偷了月氏的名馬,逃了回來,然后弒父自立。冒頓單于首先向東出兵,擊敗東胡之后,又攻擊西邊的月氏,使其大敗而逃。
  
  漢文帝四年(前176),冒頓單于送書至漢,開頭之語句咄咄逼人:
  
  天所立匈奴大單于敬問皇帝無恙。
  
  信中還敘述了匈奴的近況:
  
  以天之福,吏卒良,馬力強,以夷滅月氏,盡斬殺降下定之。樓蘭、烏孫、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國皆已為匈奴。
  
  信中提到了敗退月氏,既然是近況描述,大概是近幾年的事情。
  
  就這樣,在公元前176年前后,敦煌附近一帶都成了匈奴的地盤。
  
  關于月氏被匈奴趕走、逃到今阿富汗境內的事,存在兩種說法。一說是月氏敗走以后,進入了他國領土;另一說則認為,月氏只是遷移到了本國領土的西部。根據(jù)后一種說法,月氏所占據(jù)的版圖很大,包括了河西地區(qū)到絲綢之路全境。
  
  后一種說法的其中一個根據(jù)是,月氏既然強大到能將匈奴單于的太子作為人質,那么應該不只是占有敦煌及河西地區(qū)。也就是說,由于包括敦煌在內的河西地區(qū)是公認的“貧瘠之地”,只是占有這片土地的政權,不可能有多強大。
  
  敦煌原來也是這么不受重視的地方。
  
  于是,在公元前176年前后,這里便成了匈奴的領土。而到了漢武帝的時候,才將匈奴從這里趕跑。漢武帝的時代人才輩出,衛(wèi)青、霍去病、李陵等名將在征討匈奴的戰(zhàn)場上大顯身手。
  
  擊退匈奴之后,漢朝設立了河西四郡,作為經略西域、對匈奴作戰(zhàn)的基地。
  
  據(jù)《漢書·武帝本紀》記載,元狩二年(前121),匈奴的渾邪王降漢,漢朝在千里河西設置武威、酒泉兩郡;元鼎六年(前111),在此基礎上又分設張掖、敦煌二郡。而《漢書·地理志》中的記載略有不同,張掖、酒泉兩郡為太初元年(前104)所設,武威郡為太初四年(前101)所設,敦煌則在后元元年(前88)從酒泉分離出來單獨設郡。
  
  總之,從公元前1世紀左右起,包括敦煌在內的河西地區(qū)納入了漢朝版圖。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