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道藩作為臺灣官方文藝的總管,為開展右翼文藝運動的需要,寫了一系列闡述官方文藝路線方針政策的文章。1952年5月4日,他在《中央日報》發(fā)表了《論當前文藝工作的三個問題》,同年還發(fā)表《一年來自由中國文藝的發(fā)展》。1953年5月4日,在《中央日報》及《文藝創(chuàng)作》第25期發(fā)表了《論文藝作戰(zhàn)與反攻》。1953年元旦,在《臺灣新生報》發(fā)表《論當前自由中國文藝發(fā)展的方向》。1954年2月,在《文藝創(chuàng)作》發(fā)表《三民主義文藝論》。1954年5月,在《文藝創(chuàng)作》發(fā)表《略論民生主義社會的文藝政策》。他這些政治掛帥的指導性文章,常常為臺灣各大報刊同時刊載。如《論當前文藝工作的三個問題》,還在《文藝創(chuàng)作》創(chuàng)刊周年紀念特刊和《聯(lián)合報》、《公論報》上發(fā)表。
張道藩不少文章在標題和內(nèi)容上使用“我們”的字眼,以表示不是他個人的意見,而是代表國民黨發(fā)言,具有不容爭辯的權威性。一個例子是以張道藩領銜署名,發(fā)表在1967年12月8日至9日《中央日報》上的《我們?yōu)槭裁刺岢乃嚒?。此文是為了呼應國民黨九屆五中全會所通過的“當前文藝政策”而聯(lián)名發(fā)表的。從大陸到臺灣,從40年代到60年代,張道藩在右翼文壇上所扮演的正是這種文藝政策始作俑者與推行者的角色,其影響甚大。正如臺灣“中央大學”李瑞騰教授在《張道藩〈我們所需要的文藝政策〉試論》中所說,國民黨在60年代中期制定“文藝政策”,然后分別在1968年、1977年、1981年三次召開“文藝會談”,“這種旨在集群智群力以尋求‘集體之目標’的做法,可以視為受到張道藩先生的影響”。
作為右翼文藝政策的制定者,張道藩在臺灣五六十年代具有極大的話語霸權,他領導的“中國文藝協(xié)會”、“文獎會”及其主要成員控制的各大報文藝副刊,差不多成了他個人的政治資產(chǎn)。在“反黃色作品運動”、“拒讀不良書刊運動”中被他封掉的雜志有十種。其實,有些小說只是寫了性心理活動,與當今李昂等人大膽寫性相差甚遠,可在那個只許“戰(zhàn)斗”不許題材風格多樣化的年代,這些作品和雜志統(tǒng)統(tǒng)遭查禁。這既是張道藩制定和推行文藝政策政績的顯示,同時也是他不得人心走下坡路的開始。他只強調(diào)文藝的“戰(zhàn)斗”功能而不要文藝的審美價值的理論及其做法,曾被許多作家質(zhì)疑。這些質(zhì)疑者、譏諷者的看法是正確的。試看當年那一大批“中華文藝獎金”的獲得者,只見他們把巨額獎金裝進腰包,極少見他們在詩壇、小說界、戲劇界留下作品的名字。鑒于“中華文藝獎金委員會”的做法違背了文藝創(chuàng)作的規(guī)律,更重要的是當時國際局勢和臺灣的政治、經(jīng)濟、社會形勢發(fā)生了變化,1956年7月,當局取消了對“文獎會”的經(jīng)費支持,張道藩對此感到沮喪、無奈,不得不出面呈請國民黨中央于同年12月解散“文獎會”,歷經(jīng)六年的《文藝創(chuàng)作》也只好無疾而終。張道藩懷著悲哀的心情在終刊號上寫了《為〈文藝創(chuàng)作〉??锤孀x者》。說是“暫時???,可一停就是幾十年,再也無法起死回生。這是張道藩由興旺而中衰,以后日漸式微、大勢已去的標志--雖然直至去世前夕,他還對“文獎會”壽終正寢一事無法理解,還不知是誰(應是原和其相呼應的軍方的“總政治作戰(zhàn)部”系統(tǒng),1950年蔣經(jīng)國任“總政治部主任”后就抓文藝工作,提倡“文藝到軍中去”,還有什么“兵寫兵、兵畫兵、兵唱兵、兵演兵”的活動)奪了他掌握文藝政策的大權。當然,國民黨舍棄了老而不中用的張道藩,并沒有因此而放棄對文藝的管制,只不過是文藝運動不再由“中國文藝協(xié)會”領導而改由“國防部總政治作戰(zhàn)部”來駕馭大局了。
張道藩告別政壇后,還非常關心臺灣文藝的發(fā)展,有時還寫作品以打發(fā)寂寞時光。他在1968年1月底,以自己的愛情故事為基礎在兩天之內(nèi)創(chuàng)作了劇本《留學生之戀》。這應是他最后一部作品。在生前,他對友人說過,百年之后希望文藝界的朋友能替他刻上“中華民國文藝斗士張道藩之墓”的墓碑。但后來臺灣社會轉(zhuǎn)向多元,在自由主義文藝思潮與現(xiàn)代主義文藝思潮夾擊下,人們對滿臉長刺的文藝長官和只會打打殺殺的“斗士”一類人物非常反感,因而盡管他身后的1970年,《中國語文》月刊曾重刊過并單獨印行《我們所需要的文藝政策》,但這畢竟是冷灶重燒式的回光返照。也有人替其編輯出版《張道藩先生畫集》、《張道藩戲劇集》、《道藩藏印譜》、《張道藩先生哀思錄》(張道藩治喪委員會編?。?、《張道藩先生文集》(九歌出版社,1999),還有以張道藩為主題的“近代學人風范研討會(之七)”在1991年2月召開,但張道藩那些崇尚暴力的理論文章及其作品早已在歷史博物館中塵封多年,無人問津。臺北羅斯福大廈的“張道藩圖書館”在一場大火中焚燒了大半藏書,已被合并到臺北市圖書館;“道藩文藝中心”也幾乎名存實亡;“道藩紀念劇院”喊了多少年亦無法落成。
張道藩去世時間為1968年6月12日。他因跌傷腦部昏迷不醒在三軍總醫(yī)院長眠,而未能魂歸貴州故里,這對享年七十二歲的他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
參考文獻
魏紹徵:《勇于自任文藝先鋒的張道藩部長》,載《文訊》,總第22期,臺北,1986年2月。
張?zhí)描煟骸段乃嚩肥?-張道藩先生》,載《文訊》,總第66期,1991年4月。
李瑞騰:《文學的出路》,臺北,九歌出版社,1994年。
張道藩不少文章在標題和內(nèi)容上使用“我們”的字眼,以表示不是他個人的意見,而是代表國民黨發(fā)言,具有不容爭辯的權威性。一個例子是以張道藩領銜署名,發(fā)表在1967年12月8日至9日《中央日報》上的《我們?yōu)槭裁刺岢乃嚒?。此文是為了呼應國民黨九屆五中全會所通過的“當前文藝政策”而聯(lián)名發(fā)表的。從大陸到臺灣,從40年代到60年代,張道藩在右翼文壇上所扮演的正是這種文藝政策始作俑者與推行者的角色,其影響甚大。正如臺灣“中央大學”李瑞騰教授在《張道藩〈我們所需要的文藝政策〉試論》中所說,國民黨在60年代中期制定“文藝政策”,然后分別在1968年、1977年、1981年三次召開“文藝會談”,“這種旨在集群智群力以尋求‘集體之目標’的做法,可以視為受到張道藩先生的影響”。
作為右翼文藝政策的制定者,張道藩在臺灣五六十年代具有極大的話語霸權,他領導的“中國文藝協(xié)會”、“文獎會”及其主要成員控制的各大報文藝副刊,差不多成了他個人的政治資產(chǎn)。在“反黃色作品運動”、“拒讀不良書刊運動”中被他封掉的雜志有十種。其實,有些小說只是寫了性心理活動,與當今李昂等人大膽寫性相差甚遠,可在那個只許“戰(zhàn)斗”不許題材風格多樣化的年代,這些作品和雜志統(tǒng)統(tǒng)遭查禁。這既是張道藩制定和推行文藝政策政績的顯示,同時也是他不得人心走下坡路的開始。他只強調(diào)文藝的“戰(zhàn)斗”功能而不要文藝的審美價值的理論及其做法,曾被許多作家質(zhì)疑。這些質(zhì)疑者、譏諷者的看法是正確的。試看當年那一大批“中華文藝獎金”的獲得者,只見他們把巨額獎金裝進腰包,極少見他們在詩壇、小說界、戲劇界留下作品的名字。鑒于“中華文藝獎金委員會”的做法違背了文藝創(chuàng)作的規(guī)律,更重要的是當時國際局勢和臺灣的政治、經(jīng)濟、社會形勢發(fā)生了變化,1956年7月,當局取消了對“文獎會”的經(jīng)費支持,張道藩對此感到沮喪、無奈,不得不出面呈請國民黨中央于同年12月解散“文獎會”,歷經(jīng)六年的《文藝創(chuàng)作》也只好無疾而終。張道藩懷著悲哀的心情在終刊號上寫了《為〈文藝創(chuàng)作〉??锤孀x者》。說是“暫時???,可一停就是幾十年,再也無法起死回生。這是張道藩由興旺而中衰,以后日漸式微、大勢已去的標志--雖然直至去世前夕,他還對“文獎會”壽終正寢一事無法理解,還不知是誰(應是原和其相呼應的軍方的“總政治作戰(zhàn)部”系統(tǒng),1950年蔣經(jīng)國任“總政治部主任”后就抓文藝工作,提倡“文藝到軍中去”,還有什么“兵寫兵、兵畫兵、兵唱兵、兵演兵”的活動)奪了他掌握文藝政策的大權。當然,國民黨舍棄了老而不中用的張道藩,并沒有因此而放棄對文藝的管制,只不過是文藝運動不再由“中國文藝協(xié)會”領導而改由“國防部總政治作戰(zhàn)部”來駕馭大局了。
張道藩告別政壇后,還非常關心臺灣文藝的發(fā)展,有時還寫作品以打發(fā)寂寞時光。他在1968年1月底,以自己的愛情故事為基礎在兩天之內(nèi)創(chuàng)作了劇本《留學生之戀》。這應是他最后一部作品。在生前,他對友人說過,百年之后希望文藝界的朋友能替他刻上“中華民國文藝斗士張道藩之墓”的墓碑。但后來臺灣社會轉(zhuǎn)向多元,在自由主義文藝思潮與現(xiàn)代主義文藝思潮夾擊下,人們對滿臉長刺的文藝長官和只會打打殺殺的“斗士”一類人物非常反感,因而盡管他身后的1970年,《中國語文》月刊曾重刊過并單獨印行《我們所需要的文藝政策》,但這畢竟是冷灶重燒式的回光返照。也有人替其編輯出版《張道藩先生畫集》、《張道藩戲劇集》、《道藩藏印譜》、《張道藩先生哀思錄》(張道藩治喪委員會編?。?、《張道藩先生文集》(九歌出版社,1999),還有以張道藩為主題的“近代學人風范研討會(之七)”在1991年2月召開,但張道藩那些崇尚暴力的理論文章及其作品早已在歷史博物館中塵封多年,無人問津。臺北羅斯福大廈的“張道藩圖書館”在一場大火中焚燒了大半藏書,已被合并到臺北市圖書館;“道藩文藝中心”也幾乎名存實亡;“道藩紀念劇院”喊了多少年亦無法落成。
張道藩去世時間為1968年6月12日。他因跌傷腦部昏迷不醒在三軍總醫(yī)院長眠,而未能魂歸貴州故里,這對享年七十二歲的他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
參考文獻
魏紹徵:《勇于自任文藝先鋒的張道藩部長》,載《文訊》,總第22期,臺北,1986年2月。
張?zhí)描煟骸段乃嚩肥?-張道藩先生》,載《文訊》,總第66期,1991年4月。
李瑞騰:《文學的出路》,臺北,九歌出版社,199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