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的舌頭適應了中國的味道
點改心胸——產(chǎn)生倦意的時候,稍微吃點小吃,放松一下心情,是謂“點心”。這樣的說法頗有雅趣。
六世紀梁朝昭明太子因為都城的谷物漲價,“改常饌為小食”。據(jù)說,這就是點心的起源。
這原本是一則厲行勤儉的小故事,從中我們也可以知道,點心指的是“常饌”,即正餐以外的食物。
在香港,每到一定時點,飲茶店都會坐滿客人,生意非常紅火。
“這個在日本也會有市場的?!?/p>
世上到處都有行動敏捷的人,很快飲茶店就被引進到日本。我所居住的神戶市,不久前也有人從香港請來師傅,開起了點心店。
聽說東京也有好些個賣點心的店鋪,生意相當不錯。盡管如此,數(shù)量仍然不多。因此,也沒有什么人評論說哪一家好吃,哪一家不好吃。
戰(zhàn)前日本的“中華料理”店鋪數(shù)量很少,菜肴的品質(zhì)也不怎么樣。
聽四十年前來日本的中國廚師說:
“我來日本的時候也算是能夠獨當一面的廚師了,不過頭一個月都沒讓我拿菜刀。這段時間我都在認真地看伙計們的操作方法。要有哪些調(diào)整,也就是說,要怎樣做才能適合日本人的口味??春弥缶鸵7轮龀瞿欠N味道來?!?/p>
由于原汁原味的中華料理不合日本人的口味,無論如何都得改一改。
然而,現(xiàn)在從香港請來的廚師在抵達日本的當天就可立即上崗。
看來到了今時今日,中餐在日本已經(jīng)不需要進行大調(diào)整了。
在中日兩國交往的歷史中,曾有大批日本人被遷到中國,如果這個過程沒有留下哪怕稍微一點意義,豈不悲哀?追尋一番之后,我們發(fā)現(xiàn)其中有一點價值在于,日本人實地體驗了中國的方方面面。
從肉包子到蕎麥面
飲食就是其中之一。日本人的口味也隨之發(fā)生了變化。因此,當飛機在羽田機場降落之后,中國廚師就徑直來到赤坂的中餐館,走進廚房,勁頭十足地開始干起來。
愛吃中餐的人多了,中餐館也不斷涌現(xiàn)。這樣一來,就有人說甲店有點油膩,乙店味道則比較清淡,如此種種,點評之聲不絕于耳。
批評打破了表面的和諧,確實令人不快。然而正是有了批評,廚師才能夠據(jù)此不斷改進,從而使得味道越來越好。
話題又有點偏離了,我想說的是,沒有批評就沒有進步,而如果數(shù)量沒有達到一定的程度,批評也無從提起。在日本,現(xiàn)在中式點心數(shù)量還猶嫌不足,不過請恕我斗膽預言,將來一定會越來越多的。
凡正餐以外的都算點心,因此從肉包子、餃子、燒賣,到煎餅、三明治等可以簡單食用的食品,全都包括在內(nèi)。連烏冬面、蕎麥面也不見得不能歸入點心之列。
吃起來簡單,絕非等于烹制時也一樣輕松。
美味的點心走的是低調(diào)路線。雖然不是正餐,卻又絕對夠味。平日里不顯山露水,其精妙之處卻往往在恰巧的時候讓人拍案叫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