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的貫休羅漢則傳達了另外一種情操,本來佛的神情著重在慈悲二字,而羅漢則在清奇神異,貫休把這位尊者畫在山巖洞穴之中,不但有深山苦修與世隔絕的暗示,面貌的表情,尤其是修長的眉毛和冥想沉思的眼睛都告訴我們,這位尊者道行非常,非但已了大道要旨,而且神通廣大,不動聲色之中有驚天動地奇跡。詩人云:動,在靜之深處。此圖有之。
臺北故宮博物院有不少好的羅漢圖,劉松年的三尊之外,我特別欣賞南宋李嵩的這一幅,因為畫家不但注意到阿羅漢的清奇高古,進一步和貫休相似,更注意到周匝環(huán)境,李嵩氏匠心獨運,石的磊落和樹的突兀都運用支配得恰到好處,您可曾見枝柳生春綠意盎然的垂了下來,正好來做高僧說法的手中塵拂?入境俱奇,不食人間煙火,遂把一種升華的情操表達得一無欠缺。
揮筆至此,易州那一群三彩羅漢塑像便悠然出現(xiàn),這真是一大叢曠世奇寶,賦泥巴以生命,拔俗情入高超,雖然到現(xiàn)在我們還無緣得知作者之姓名,但是這又有何妨,他是我們心目中最偉大的一位藝術(shù)家,足足可以比擬于西方文藝復(fù)興三杰之一的米開朗琪羅。他把人間所沒有的一種崇高情操,用陶瓷國粹巧妙地表達了出來,使每一個瞻仰到它的人都傾仰皈依。
現(xiàn)在這一批三彩羅漢分散在世界各地,我在各國的博物館中時常和它們不期而遇:如現(xiàn)藏在紐約大都會美術(shù)館的這一尊老者像,寫實的功夫真到家,面頰上的筋肉解剖各得其所,使人一見馬上生出一種「熟悉」的親切之感,似乎是在哪里見到過他,又像是慈祥的老人大都是這般模樣……倏然使人想到關(guān)帝廟中父老對我頑童的告誡,是不是這位老頭子不小心,他在偷伺塑羅漢像時被人竊走了容貌,移植在三彩陶瓷之中?
當(dāng)然不是,因為仔細端詳,這尊羅漢貌似平凡,但平凡中有偉大,在他的俯視微笑中有深湛的道行存在,藝術(shù)家在這里展示了他的超越,由日常的起居坐臥形態(tài)中塑造出一種神圣的光輝。
人類的精神都在企求向上的高舉,這在費城大學(xué)博物館的這尊羅漢像上可以體會得出。它端坐平視,表情深刻,顯然是已洞見真理之核心,所以不動如山,法相端凝,使人一見即生敬仰之正念,充分傳達出宗教上的莊嚴高超。
意境表現(xiàn)得最高的,大家一致推崇現(xiàn)藏在美國堪薩斯城的這一尊羅漢。它作中年人相,年輕人即能了道,自是生有宿根稟賦非常,但在法相端凝中所表現(xiàn)的這一個「靜」字卻是千古絕唱,您看它眼觀鼻、鼻觀心的一念不亂,真能冥契法要一坐三千小劫。蘇東坡詩云:「莊周世無有,誰知此『凝神』」?「凝神」二字,于此羅漢像前得一具體實證。
加拿大多倫多博物館中的一尊羅漢抱膝而坐和倫敦大英博物館中另一尊者像可以在這里一并論列,都是要從平凡中現(xiàn)出圣潔光輝,人間原是平淡無奇,藝術(shù)家卻要擷取其升華情操,由無生有,具體地呈現(xiàn)在世人面前,好使大家在境界上更上層樓。
易州羅漢群在傳說中有十六尊,原來一點也不起眼地埋沒在一所破廟宇里,一個骨董商人,姓盧,傳說他就是盧芹齋,世界上有名的C.T.Lo是也,他有眼識英雄,一看這幾尊羅漢的造詣驚人,于是便起了不良之心,想把它們搬運到國外去發(fā)一筆藝術(shù)橫財。他苦其心智想出一計絕招,裝作是一個尋山拜佛人的模樣,看見這破廟的主持立刻就跪地大哭起來,連道:師父,我找得你好苦……因為我死去的父親托夢與我,說他前身原是一座廟宇的主持,他要我把他的廟宇復(fù)修起來以求冥福……所以,一無條件,我要給您修廟,只求您的金口一諾。
這故事的下半段是可以推想出來的,廟宇一修,他就說,這幾尊羅漢太舊太破了,我給您重整大殿再塑金身吧。這一來,一批藝術(shù)上的無價瑰寶就到了骨董商的手中。他把這批寶貝漂洋過海,果然發(fā)了一筆大財,可是可憐見的,這一群羅漢就此五零四散,再也不能團聚了。
我們正不必對這位骨董商人過分地苛刻責(zé)備,因為那于事無補。換上一個角度來看,他的眼光敏銳之處,卻亦令我們佩服不置。我們對藝術(shù)、對人生,不是都應(yīng)該如此的別具只眼目光如炬嗎?
不論它易州羅漢也罷,陳用志的樹下釋迦也罷,龍門的毗盧遮那佛和昆沙門天王也好,云岡的曇曜五窟也好……凡是在這里可揭示出來的,都是一種藝術(shù)上的最高成就,它們都是經(jīng)過大藝術(shù)家的匠心獨運,從平凡中汲擷圣潔,由意態(tài)賦予形象,啟示我們心靈,也豐富我們的人生。
所以我們對王安石的「意態(tài)由來畫不成」的美學(xué)意見,不表贊同,因為藝術(shù)家正是要傳難表之意態(tài),狀難工之形象。陸放翁說:「欲與梅為友,常憂不勝渠,從今斷火食,飲水讀仙書?!供ぉ?這就是袪「俗」之法,入道之門。
蘇東坡題文同竹有名句:「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人俗不可醫(yī)。」一旦俗塵滌盡,圣潔光輝自然呈現(xiàn),表現(xiàn)在藝術(shù)上就是云岡、龍門、易州羅漢,表現(xiàn)在人生方面的就是顧愷之、吳道子、文同、蘇東坡。凡是不世出的非常人和非常事,多多少少內(nèi)中都涵蘊著濃厚的宗教情操。常言道「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前者指高古一型,后者表慈悲一念。前者是羅漢一類的造型,后者有佛陀的眾多刻石,都是從世俗中挹取圣潔,由意態(tài)而達形象,證明了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給了我們?nèi)松豁椬顦酚^的重要啟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