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shù)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
這首詞從篇幅來看是一首小詞,但它的氣魄、它給人的情感沖擊力卻是非常之大。讀這首詞,前面六句需要特別讀得高些,因為我們感覺作者簡直是在那里悲愴憤恨地呼喊,而不是在低聲地感嘆。而且這六句,每兩句又構成了一個情感高潮:
“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這是第一聲呼喊,第一個高潮。那郁孤臺下滾滾流過的清江之水(也就是贛江之水),中間融入了多少行人的眼淚??!這個行人,當然不是指一般的旅客,它應該是包括了在那場金兵南侵的戰(zhàn)爭中一切離開家鄉(xiāng)四處逃亡的人,既有普通老百姓,也有王公貴族。這兩句的情感中心,既是對南宋人民在金兵的侵略戰(zhàn)爭中所受痛苦的同情,也包含了作者對自身遭遇的感慨。我們知道,作者是一個從北方淪陷區(qū)來到江南的游子,因此他也是一個無家可歸的不折不扣的“行人”,郁孤臺下清江水中的眼淚,也是有他一份的。但是作者流的卻是英雄之淚。所以,雖然哀傷,卻絕不低沉。在這里我要特別指出,這兩句詞里的“郁孤臺”是很有文章的。郁孤臺在今江西贛縣西南,據(jù)《輿地紀勝》記載,它“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數(shù)丈,冠冕一郡之形勝而襟帶千里之山川。”也就是說,它是從平地突然拱起而形成的一座幾丈高的高臺,景色郁茂,就好象是戴在一郡風景形勝上的帽子,連結著千里山川。而它的得名,就是因為“隆阜郁然孤峙”這種地形特征。關于它,還有一個故事。唐代有個叫李勉的人來到這里做刺史,他登臺北望,十分感慨,表示自己是“心在魏闕”,(“魏闕”指皇帝所住的宮殿,也就是希望自己能回到唐朝的首都長安去),因此他覺得“郁孤”這個名字不好,因為“郁孤”從字面上看,有悲郁、孤獨的意思,所以他改名叫“望闕臺”(望首都的意思)。辛棄疾寫這首詞的時候在萬安縣,是看不到郁孤臺的,但他偏偏從郁孤臺說起,從藝術效果來說,有一石三鳥的作用:第一,它使我們想到,這么美麗的地方,卻遭受金兵的踐踏,生靈涂炭,這種不和諧的畫面,會格外讓人悲憤;第二,“郁孤”的字面意義暗示我們,難以實現(xiàn)自己恢復中原、報仇雪恥志向的辛棄疾此時的心情是悲憤、郁悶、孤獨的,于是,它和“清江水”、和“行人淚”在情感上又構成了一種奇妙的和諧;第三,郁孤臺曾被前人稱作望闕臺這個典故,又表明了辛棄疾始終不忘中原的態(tài)度,并且,為他的下面兩句詞,下一個情感高潮作了鋪墊。
“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shù)山”,這是作者的第二聲呼喊,第二個情感高潮。長安是唐代的首都,一般的解釋認為這里是用來指代北宋的都城汴京,但它還可以進一步指代淪陷在金人手中的整個中原地區(qū)?!翱蓱z”,在這里,既作“可愛”之義講,又包含了“可惜”的意思。這兩句詞的意思是說:我登上高臺向西北方向眺望中原,那重重疊疊的無數(shù)山嶺,是多么可愛啊!作者的情感中心,由對往事的追憶轉入了對當前現(xiàn)實的惋惜:這么美麗可愛的山嶺和土地,我是多么地熱愛著它??!可惜它已經落入敵人之手,可惜我只能在這里遠遠地望著它,可惜我的恢復大略無人賞識,英雄之志難以實現(xiàn)!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從詞的結構來說,是進入了下片,但從作者的情感來說,又是一氣貫注,和上片緊緊聯(lián)系的。他的情感中心,由對現(xiàn)實的惋惜,轉入了對未來的展望,從而發(fā)出了第三聲呼喊,掀起了第三個情感高潮。這兩句詞中的“青山”不是“可憐無數(shù)山”中的北方的青山,它是作者眼前的南方的青山,它更是作者在實現(xiàn)恢復中原這一理想的過程中所碰到的困難和障礙的一個象征。但是,歷經了挫折的辛棄疾已經完全成熟起來了,他對自己的理想、對自己的力量都充滿了信心,所以當他看到眼前的江水雖然在青山的阻攔之下千折百轉,但終于還是找到了出口,滔滔滾滾地向東流去時,他覺得抗金的力量也會像這江流一樣,終究是阻擋不住的,它最后還是會突破一切障礙,奔向自己的目的地。所以,他就激昂地喊出了這句:“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他相信,只要堅持下去,勝利最終是會屬于自己的。
然而,就在情感基調隨著一聲接一聲的呼喊越來越高昂的時候,作者忽然來了兩句看起來很平淡的敘事作為結束:“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币馑际牵航咸焐淹?,正滿懷愁緒的我,聽到從那深山之中傳來鷓鴣鳥的叫聲。如果說,辛棄疾的前面六句都是在喊的,那么這兩句就是在說了,而且是不動聲色地說。但是,這兩句看似平淡的敘述,其實卻蘊藏著無窮的余味,是一個非常精彩的結尾。它就像長江大河一路浪濤滾滾地向前行進,到最后進入了大海,它一下子平靜下來了。然而,在平靜的表面之下,其實同樣是暗流洶涌,同樣飽含作者悲憤沉郁的思想感情。為什么這么說呢?關鍵是“山深聞鷓鴣”這一句,鷓鴣的叫聲非常哀怨凄切,有點像是在說“行不得也哥哥”,就是走不得,不要走的意思。古人經常在詩詞中借此來表示旅人對故鄉(xiāng)的思念。在這里,我們雖然可以說辛棄疾也是這種用法,但是,如果我們聯(lián)系到辛棄疾的生平志向,聯(lián)系到他一心恢復卻先后碰到各種阻礙的遭遇,那么這個“行不得”就別有一番滋味了。我們有理由相信,辛棄疾是用鷓鴣鳥的叫聲來表現(xiàn)當時南宋某些人在說恢復中原不可行,沒有前途的這么一種現(xiàn)狀。因此,這兩句詞讓我們知道,盡管辛棄疾對遭受戰(zhàn)爭之苦的人民滿懷同情,對北方的山河滿懷熱愛,對恢復大業(yè)無比熱心,盡管他相信“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他的事業(yè)終究會勝利,但是在目前,他還是不得不在“行不得也”這樣不斷的置疑聲中踏上旅程,開始他的追求,而前途,也必然是漫長而艱苦的,肯定還有著許多艱難險阻在等著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