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央視主持人王志:不能克隆的豐碑(1)

與希羅多德一起旅行 作者:(波蘭)雷·卡普欽斯基


著名的戰(zhàn)地記者、報告文學(xué)作家、評論家、詩人、攝影家,波蘭當代最成功的小說家之一——這樣的稱謂每一個都值得而且需要用終生的心力去追求,但如果有人將這所有的稱謂集于一身,那么,這該是怎樣的一個人?

“記者中的詩人”、“閃爍著寓言和新聞光澤的作家”、“20世紀最優(yōu)秀的世界作家之一”、“人類痛苦的見證人,也是人民希望的見證人”、“為時代寫史”。這樣的美譽,每一種都值得為之終生驕傲、自豪,但如果有人能將這些甚至更多的贊譽集于一身,那么,這個人又需要有怎樣的付出?

在硝煙彌漫、炮火連天中生長,一生留下二十余部書,足跡遍及亞、非、拉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多次感染登革熱和其他傳染病而大難不死,親身見證二十七場革命,被關(guān)押四十余次,四度被判死刑,其中一次只因執(zhí)行槍決的士兵酩酊大醉,無法掏槍射擊才幸免于難。這樣的人生恐怕并不多見,經(jīng)歷如此的不平凡,該擁有怎樣的內(nèi)心世界?如果有一部書來作一次總結(jié)式描述,那么,這部書又能帶給我們怎樣的思考和啟迪?

波蘭記者雷沙德·卡普欽斯基就是這個人,而他的《與希羅多德一起旅行》就是這部書。

雷沙德·卡普欽斯基是波蘭新聞和文學(xué)界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他出生在波蘭東部的一個小城市——平斯克附近。俗話說,英雄莫問出處。我之所以想提及雷沙德·卡普欽斯基的出生地,不僅因為這座小城是雷沙德·卡普欽斯基人生的始發(fā)站,而且我相信,他正是在這座小城那種特定的歷史氛圍中奠定了人生的第一塊基石。站在如茵的草地上,看著冰冷的炮彈猶如今日節(jié)日焰火一般從頭頂呼嘯而過,巨大的轟鳴聲,好像是要天塌地陷;靠抽吸用報紙卷上切碎的煙草根莖來減輕饑餓的痛苦;從居所的窗口,親眼目睹納粹德軍屠殺猶太人和波蘭人;腳穿用樹皮做的鞋,在沒有窗戶、沒有地板、沒有書本的學(xué)校上學(xué);父親失蹤,跟著媽媽和姐姐逃難,這就是雷沙德·卡普欽斯基少年生活的真實寫照。對比他所取得的成就,不由得我不信:苦難有時真的是最好的導(dǎo)師。也許,真是苦難造就了雷沙德·卡普欽斯基的一切:他畢生的選擇,他卓越的才華,還有貫穿他所有作品中的莊嚴、深刻和不可替代的責(zé)任感。

無論世人如何評價雷沙德·卡普欽斯基,在我眼里,他根本還是個杰出的記者,他的閱歷,他的敏銳觀察力,他的入木三分的思考方式,他洗煉精辟的文字,他的堅毅、他的勇敢、智慧乃至于他的才情都是對記者這個行當最恰當?shù)慕忉專⒍ㄒ蔀槲覀兤G羨的對象。他用自己一生的每一個足跡為記者作了詳盡的注腳。人們常說,記者是社會這艘大船上站在最高處的望者,雷沙德·卡普欽斯基以他的高度和對作為望者所需的登船資格,所需的品格意志,所需的才能技巧提供了國際標準。

對于雷沙德·卡普欽斯基來說,選擇做一名記者似乎有太多的偶然。如果《青年旗幟報》文化版總編沒有相中他;如果1951年華沙大學(xué)的哲學(xué)系已經(jīng)恢復(fù);如果大學(xué)畢業(yè)后,他不堅持回到《青年旗幟報》見習(xí);如果他因為不懂英文而放棄了去印度;如果他不來中國,不去加納、不去剛果、不去安哥拉、不去索馬里、不去埃塞俄比亞、不去坦桑尼亞、不去阿爾及利亞、不去了解和思考對世界來說像謎一樣的非洲到底發(fā)生了什么以及為什么會發(fā)生;如果他不寫《足球戰(zhàn)爭》;如果他去了拉美,而那次行刑的士兵沒有喝醉……那么,雷沙德·卡普欽斯基的一生一定會是另外一種結(jié)局。但當我們仔細研讀便不難發(fā)現(xiàn),其實一切都是命中注定,一切都源于必然。所有看似偶然的決定都源于雷沙德·卡普欽斯基內(nèi)心的選擇。他永遠都不欺騙自己,就像他去世后,所有媒體給他的不約而同的評價:堅守良知,忠于真實。做了二十年的記者,我明白這八個字的分量,懂得這八個字的珍貴。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