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jié) 家世和傳說中的少年時代(1)
我國東南沿海的泉州地區(qū),自古以來被稱為“地靈人杰,名士眾多”之鄉(xiāng),在各個不同的歷史時代,涌現(xiàn)出許多對國家、對人民起著不同作用的歷史名人。僅明清時期,就有進步的思想家李贄、抗倭英雄俞大猷、民族英雄鄭成功、著名理學家李光地,等等。這些名人在歷史上毫無疑義都是被肯定的;但也有一些歷史人物屬于有爭議的,如對清初的名將施瑯,雖然原來也有不同看法,但近些年來,隨著海峽兩岸關系史研究的深入,對他統(tǒng)一臺灣的功績,也給予了充分肯定。而歷史上爭議比較大的人物,要算明清之際的重臣洪承疇了。否定他的人稱他為“漢奸”,清朝的統(tǒng)治者后來也把他編入《貳臣傳》;肯定他的人,說他對清初國家統(tǒng)一和社會穩(wěn)定作出了重要貢獻,是一位有益于國家和民族的重臣。分歧如此之大,對洪承疇究竟應當怎樣評價呢?這是一個值得認真研究和評說的課題。如果我們能客觀地、實事求是地以他一生的歷史足跡來對他作出評價,結(jié)論自然會更為公允。
洪承疇,字彥演,號亨九,福建泉州府南安縣(今福建南安)二十七都英山鄉(xiāng)霞美村(今英都鎮(zhèn)良山村)人。出生于明朝萬歷二十一年(1593)。
據(jù)《洪承疇墓志》記述,盛唐時期,洪承疇的先祖本姓陳,是京兆府萬年縣(今陜西西安西北)人。唐玄宗時,官至太子太傅。后來,他因得罪了當朝權臣、宰相李林甫,謫貶至閩,死的時候,仍被封為國公,謚忠順。從此,洪承疇的祖先就在福建英都落戶繁衍。另一說是根據(jù)《武榮翁山洪氏族譜》的《譜記》記載:
吾先世本姓陳,系河南光州固始縣人也,唐景福間從王潮入閩。其后陳公洪進以漳、泉二州歸宋。諸子在泉者世居郡城朋陽(今泉州北門外)及同邑嘉禾里(今廈門)。朋陽之裔相傳于元初避亂入英山,是為我祖順齋公。
到順齋公之子溫齋公時,家道中落,入贅于洪姓人家,遂姓洪。洪承疇的曾祖父洪以詵,字德謙,是明朝中期的庠生,贈中憲大夫,累贈太傅兼太子太師、武英殿大學士。曾祖母林氏,累贈恭人、一品夫人。洪以詵的一個兒子,洪有秩,字懋庸,選貢生。他天資聰慧,博學多識,以文章自命,和同里的李文節(jié)、黃文簡齊名,他們都為當?shù)厝怂瞥?。明萬歷年間洪有秩在赴試途中死于杭州,年僅二十九歲。洪有秩就是洪承疇的祖父,死后謚宗南公,后累贈資政大夫、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夫人戴氏在洪有秩去世時還懷著孕,不久生下這個遺腹子,就是洪承疇的父親幼跡公。戴氏孝敬老人,撫育幼子,六十年如一日,后旌表節(jié)孝,累贈夫人。幼跡公名洪啟熙,字爾朝,庠生,性格莊重,以孝子名聞鄉(xiāng)里,后來累贈資政大夫、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洪承疇的母親傅氏,累封夫人。
這里說的累贈、累封,是由于洪承疇在明、清兩朝官位顯赫,因此恩及其父母、祖上,跟著受封贈。這是我國封建社會官制習慣,這種封贈,并非實職。事實上,洪承疇的曾祖父、祖父、父親都沒有做過高官,家道中落,并不富裕。在洪氏宗族里,洪承疇居官顯赫,在他之后,英都洪姓多有繁衍,詳見洪氏世系表。
明神宗萬歷二十一年(1593)九月二十二日子時,洪承疇出生在外祖父傅員外家。那時,洪啟熙家境貧寒,外出謀生。傅氏娘家經(jīng)濟寬裕,外祖父心疼女兒,就把傅氏接回家中居住。傅員外家在南安豐州古縣城附近的錦田村。豐州早在唐代就設置過,是個古老的縣城,風景秀麗,至今還留下不少名勝古跡。那時閩南一帶有個陋俗,房子寧肯借人死,不肯借人生,怕把風水龍脈奪走。洪承疇出生在外祖父家,外祖父母知書比較通達,不大在乎這些事,但是承疇的舅舅舅媽很不高興。洪承疇剛剛滿月,傅氏就抱著他回到英都霞美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