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jié) 社會動蕩不安和洪承疇初露頭角(3)
照他所說,地方官暗中加派的數(shù)額,要比國家正式下令加派的數(shù)目大得多。崇禎帝初即位時也說過這種情形:“加派之征,勢非得已,近來有司復敲骨吸髓以實其橐?!背林氐馁x稅都壓到了廣大、農(nóng)民身上。明朝后期,絕大多數(shù)的田產(chǎn)都在王公貴族、官僚地主的手中,但他們在賦稅上享有優(yōu)免權(quán)利,又千方百計勾結(jié)官府逃避稅糧,而廣大農(nóng)民沒有多少田地,卻承擔了沉重的賦稅。正像《潛江舊聞》中所說:“以致阡陌其田者,無升合之稅;稅至數(shù)十石者,地鮮立錐。”農(nóng)民負擔不起苛繁的賦稅,大量逃離土地。地方官為吸取足額的賦稅,竟然強迫沒有逃離農(nóng)村的農(nóng)戶,包賠逃戶的稅糧。一戶逃離,責令九戶分賠;九戶逃,令一戶包賠。這樣,有的一戶人家要包賠幾十畝地的空糧,有的一鄉(xiāng)的人家要包賠幾十頃的空糧。這種做法,進一步迫使農(nóng)民離鄉(xiāng)逃跑,造成田疇荒蕪,生產(chǎn)力遭到極大的破壞。時人吳應箕在《樓山堂集》里有一段記載河南真陽的情況:
自晨發(fā),出郭門二十里,又行四十里。……一望皆黃茅白草,察所過之處,皆行地畝中,畝之疆界尚在,而禾把之跡無一存者,計耕作久廢矣。即問輿夫:“此縣東西南北,其田地荒蕪盡如此乎?”夫答曰:“如此者十有八九。息縣較好,然如此者亦十有四五矣。”心怪其言,到驛舍見有備中火老人及吏役在焉,即呼問曰:“向所見一路荒蕪之田,無差糧乎?”數(shù)人同聲對曰:“前此皆膏腴之業(yè),差糧如何得蠲?”即問:“何不耕?”對曰:“無牛?!眴枺骸昂我詿o牛?”則謂:“多盜賣出境者,無牛因以無佃,此其一端也。又本縣馬戶差徭苛急,每報一人,人不堪役,則先賣其牛棄其地,久之而其人亦逃矣。人去則田無主,故不耕。人去而糧猶在,則坐賠于本戶,戶不堪賠則坐之本里,或又坐之親戚。此被坐之家,在富者猶捐橐以償,至貧者則盡棄戶而去。故今村落為墟,田畝盡廢,皆由此耳。”
這是天啟年間的情況,到崇禎年間,情況更加嚴重。
其時的徭役也是名目繁多,無窮無盡。萬歷年間,大興土木,工程浩大。地上大肆興建宮殿,地下廣修陵墓。一殿之費,動輒數(shù)十萬,用工數(shù)萬人。萬歷十年至三十年(1582—1602)間,經(jīng)常修建定陵和殿堂樓閣的工匠民夫,總計至少三十萬人。為此而在深山伐木開石和長途運送建筑木石器材的人,還沒算在內(nèi)。當時人估計,“以一家計,其服役在官者十常六七;以一歲計,其服役在官者亦十常六七?!狈饨ㄉ鐣锏陌傩眨缒堋笆辉诠?,十九在家”,徭役負擔已經(jīng)不輕,但即使如此,仍可以“家富人足,日勤農(nóng)作”。但到明朝后期的農(nóng)民,竟然是“十九在官,十一在家”,自然要“身無完衣,腹無飽食”了。而且,當時服役中的疾疫和工傷事故極多,以采木民夫為例,常常是數(shù)以千百計的民工死亡。如“四川采木建昌,去省三千余里。采運人夫,歷險渡瀘,觸瘴病死者,積尸遍野。”四川百姓當時有句俗話“入山一千,出山五百”,就概括了當時服役的慘狀。
明朝后期還有一個嚴重的問題,就是最高統(tǒng)治者的腐朽和吏治的腐敗。明神宗朱翊鈞,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一共四十八年。不過,他從萬歷十七年(1589)開始,就幾乎不上朝理政,而是深居宮中,日夜飲酒縱樂。他“每餐必飲,每飲必醉,每醉必怒”。內(nèi)閣大臣沈一貫輔政幾十年,只見過神宗一面。敢于向神宗直言進諫的,不是被貶謫,就是被關(guān)入獄,甚至殺害。他的生活極其奢侈,內(nèi)廷一次采辦珠寶,就耗費白銀二千四百萬兩?;书L子及諸王“冊封冠婚”,用去白銀九百三十萬兩,而購置袍服的二百七十萬兩銀子還不在其內(nèi)。他醉心于“括取幣帛”,勒索珍寶,史稱他“以金錢珠玉為命脈”,是個大財迷。從萬歷二十四年(1596)開始,明神宗派出大批宦官,分赴全國各地,充當?shù)V監(jiān)、稅使,巧立名目,強征各項稅收,敲榨民財,采辦各色珍寶。這伙奴才在地方上為非作歹,貪贓漁利,百姓慘遭蹂躪,連地方官府也蒙受其害。當時的漕運總督李三才上疏陳述利害道:
照他所說,地方官暗中加派的數(shù)額,要比國家正式下令加派的數(shù)目大得多。崇禎帝初即位時也說過這種情形:“加派之征,勢非得已,近來有司復敲骨吸髓以實其橐?!背林氐馁x稅都壓到了廣大、農(nóng)民身上。明朝后期,絕大多數(shù)的田產(chǎn)都在王公貴族、官僚地主的手中,但他們在賦稅上享有優(yōu)免權(quán)利,又千方百計勾結(jié)官府逃避稅糧,而廣大農(nóng)民沒有多少田地,卻承擔了沉重的賦稅。正像《潛江舊聞》中所說:“以致阡陌其田者,無升合之稅;稅至數(shù)十石者,地鮮立錐。”農(nóng)民負擔不起苛繁的賦稅,大量逃離土地。地方官為吸取足額的賦稅,竟然強迫沒有逃離農(nóng)村的農(nóng)戶,包賠逃戶的稅糧。一戶逃離,責令九戶分賠;九戶逃,令一戶包賠。這樣,有的一戶人家要包賠幾十畝地的空糧,有的一鄉(xiāng)的人家要包賠幾十頃的空糧。這種做法,進一步迫使農(nóng)民離鄉(xiāng)逃跑,造成田疇荒蕪,生產(chǎn)力遭到極大的破壞。時人吳應箕在《樓山堂集》里有一段記載河南真陽的情況:
自晨發(fā),出郭門二十里,又行四十里。……一望皆黃茅白草,察所過之處,皆行地畝中,畝之疆界尚在,而禾把之跡無一存者,計耕作久廢矣。即問輿夫:“此縣東西南北,其田地荒蕪盡如此乎?”夫答曰:“如此者十有八九。息縣較好,然如此者亦十有四五矣。”心怪其言,到驛舍見有備中火老人及吏役在焉,即呼問曰:“向所見一路荒蕪之田,無差糧乎?”數(shù)人同聲對曰:“前此皆膏腴之業(yè),差糧如何得蠲?”即問:“何不耕?”對曰:“無牛?!眴枺骸昂我詿o牛?”則謂:“多盜賣出境者,無牛因以無佃,此其一端也。又本縣馬戶差徭苛急,每報一人,人不堪役,則先賣其牛棄其地,久之而其人亦逃矣。人去則田無主,故不耕。人去而糧猶在,則坐賠于本戶,戶不堪賠則坐之本里,或又坐之親戚。此被坐之家,在富者猶捐橐以償,至貧者則盡棄戶而去。故今村落為墟,田畝盡廢,皆由此耳。”
這是天啟年間的情況,到崇禎年間,情況更加嚴重。
其時的徭役也是名目繁多,無窮無盡。萬歷年間,大興土木,工程浩大。地上大肆興建宮殿,地下廣修陵墓。一殿之費,動輒數(shù)十萬,用工數(shù)萬人。萬歷十年至三十年(1582—1602)間,經(jīng)常修建定陵和殿堂樓閣的工匠民夫,總計至少三十萬人。為此而在深山伐木開石和長途運送建筑木石器材的人,還沒算在內(nèi)。當時人估計,“以一家計,其服役在官者十常六七;以一歲計,其服役在官者亦十常六七?!狈饨ㄉ鐣锏陌傩眨缒堋笆辉诠?,十九在家”,徭役負擔已經(jīng)不輕,但即使如此,仍可以“家富人足,日勤農(nóng)作”。但到明朝后期的農(nóng)民,竟然是“十九在官,十一在家”,自然要“身無完衣,腹無飽食”了。而且,當時服役中的疾疫和工傷事故極多,以采木民夫為例,常常是數(shù)以千百計的民工死亡。如“四川采木建昌,去省三千余里。采運人夫,歷險渡瀘,觸瘴病死者,積尸遍野。”四川百姓當時有句俗話“入山一千,出山五百”,就概括了當時服役的慘狀。
明朝后期還有一個嚴重的問題,就是最高統(tǒng)治者的腐朽和吏治的腐敗。明神宗朱翊鈞,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一共四十八年。不過,他從萬歷十七年(1589)開始,就幾乎不上朝理政,而是深居宮中,日夜飲酒縱樂。他“每餐必飲,每飲必醉,每醉必怒”。內(nèi)閣大臣沈一貫輔政幾十年,只見過神宗一面。敢于向神宗直言進諫的,不是被貶謫,就是被關(guān)入獄,甚至殺害。他的生活極其奢侈,內(nèi)廷一次采辦珠寶,就耗費白銀二千四百萬兩?;书L子及諸王“冊封冠婚”,用去白銀九百三十萬兩,而購置袍服的二百七十萬兩銀子還不在其內(nèi)。他醉心于“括取幣帛”,勒索珍寶,史稱他“以金錢珠玉為命脈”,是個大財迷。從萬歷二十四年(1596)開始,明神宗派出大批宦官,分赴全國各地,充當?shù)V監(jiān)、稅使,巧立名目,強征各項稅收,敲榨民財,采辦各色珍寶。這伙奴才在地方上為非作歹,貪贓漁利,百姓慘遭蹂躪,連地方官府也蒙受其害。當時的漕運總督李三才上疏陳述利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