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這部歷史長劇的發(fā)展中,中國商人階層沒有占據顯要位置。它只是一個配角--也許有幾句臺詞--聽命于帝王、官僚、外交官、將軍、宣傳家和黨魁的擺布?!?/span>
--費正清:《劍橋中國史》
如果僅僅從財富積累的角度來談劉永行兄弟,無疑是淺顯的和片面的。只有把他們放到更廣大更深遠的層面上去進行挖掘和對比,才更能凸顯劉永行兄弟作為中國民營企業(yè)家的標桿意義。
善待企業(yè)家就是幫助國家壯大
“你將我的所有全拔去,仍能不煩不惱。寧像野草決不肯枯萎,天生我低賤都好。燒光了比當初更高,遠隔天邊仍望到……”香港“填詞圣手”林夕的一首《野草》,無意中卻寫盡了中國大陸私營經濟和企業(yè)家群體在歧視與踩壓下的苦痛、徬徨、不屈與絕處逢生。
改革開放后,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私營經濟和私營企業(yè)主所扮演的角色反差甚大,經歷了從“反角”到“群眾角色”、再到“配角”、最后到“主角”的演變。這種角色的演變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1978年到1992年,私營經濟從“資本主義的尾巴”變成“必要的有益的補充”。
“貧窮決不是社會主義?!弊鳛榈诙袊I導人核心的鄧小平,在多個場合表明了類似的觀點。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具有歷史轉折意義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舉行。這次會議從根本上沖破了長期“左”傾錯誤的嚴重束縛,端正了黨的指導思想,做出了把工作重點從階級斗爭轉移到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上來的戰(zhàn)略決策。
1981年6月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又進一步指出:“國營經濟和集體經濟是我國基本的經濟形式,一定范圍內的勞動者個體經濟是公有制經濟的必要補充?!?/p>
在當時,城鄉(xiāng)大量沉淀的過剩勞動力,給緊繃的中國經濟又壓上了一塊重大的巨石。水滿為患!為形勢所迫,中央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宣布解禁農村工商業(yè)、發(fā)展城市個體經濟。
春風又讓百草生!就在1979年的年底,全國批準開業(yè)的個體工商戶迅速達到10萬戶左右。在浙江南部的溫州、廣東潮汕地區(qū)及珠江三角洲一帶,“民間的小五金、小化工、小塑料、小紡織、小冶煉、小加工,像野草一般滿世界瘋長。”
生存的欲望企圖沖破一切束縛。于是,在江蘇華西村,吳仁寶帶領農民辦起了小五金廠;在天津大邱莊,禹作敏搞起了冷軋帶鋼廠;在浙江蕭山,魯冠球創(chuàng)辦了萬向節(jié)廠;在安徽蕪湖,年廣久賣起了“傻子瓜子”;在四川新津縣,劉永行兄弟用自行車拖著小雞在大街上叫賣;在廣東順德,梁慶德開始走街穿巷收購雞毛;在浙江溫州,15歲的王振滔便做起了賣米的小生意……
但是,由于私營經濟如野草般無序生長,加之當時很多人的思想還過于保守,于是各種質疑的聲音開始傳來,甚至在全國掀起了關于姓“資”姓“社”的大討論。1982年初,中央下發(fā)打擊經濟領域犯罪活動的緊急通知,以“投機倒把罪”抓了一批走在市場經濟“風頭浪尖”上的人,溫州“八大王事件”便是典型的代表。
1982年12月4日,在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通過了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在這部新修改的《憲法》“總綱”第十一條中說:“在法律規(guī)定范圍內的城鄉(xiāng)勞動者個體經濟,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補充。國家保護個體經濟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國家通過行政管理,指導、幫助和監(jiān)督個體經濟?!眰€體經濟第一次寫入了國家憲法,使得非公有制經濟的發(fā)展獲得了穩(wěn)定的法律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