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他的動物相比,人類的小孩在幼年時期都要依附于他人才能生存,并且依附于他人的時期還極其漫長,完全發(fā)育成熟則需要更多的時間。在這段漫長的時間里,小孩需要學習的東西也與其他的動物幼仔不同 --這段時間的學習狀況會對他們的一生都產(chǎn)生重要影響 --比如,人類小孩需要學習抽象思考和使用語言。除此之外,他們還要了解這個復雜社會的文化傳統(tǒng)和 行事規(guī)范,唯有如此,他們才有可能完全適應現(xiàn)實社會的復雜性和多樣化。但是有一個事實大家都再明白不過了,那就是這個學習過程極易受到外界干擾。另外,由于小孩子的學習過程復雜且漫長,所以尚處于學習階段的孩童需要有人為他們提供安全保障,并對他們進行妥善的照料。
大約在 200多年以前,有一位名叫約翰 ·戈特弗利德 ·赫爾德( John Gottfried Herder)的德國哲學家將人類稱做是“造物主手下的自由子民”。這位哲學家想要表達的意思,并不是人類通過生命的進化過程完完全全地改變了自己的自然屬性,而是人類借助自己的特殊能力和由自己帶來的文化發(fā)展,不斷使人類的自由度達到新的水平。換一種形象的說法:“大自然這位母親”教會了我們認識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這些客觀規(guī)律一直影響著所有事物的發(fā)展。但是自幾千年前,有些事物的發(fā)展就已經(jīng)逐漸開始與大自然不同步了,他們的發(fā)展過程早已經(jīng)慢慢被改變,人們?nèi)〉昧诵碌陌l(fā)展成果,同時也為這個世界添加了新的行事準則?,F(xiàn)在,維持這個世界運行的程序并不是一個完全區(qū)別于以往的、嶄新的程序,但是我們可以毫不懷疑地說,現(xiàn)在的這個程序絕對比以往的任何一個都更加復雜。(例如,現(xiàn)在的這個程序可以發(fā)展到更高的水平,但是也可能更快地就被放棄。)
這個規(guī)則也適用于人類與其后代之間的關系。人類與其后代之間的關系基于人類的生理前提,但是這種生理前提卻不能保證人類與其后代之間的關系絕對牢靠。人類生命的進化過程決定了我們在適當?shù)臅r候需要且必須要扮演起父母的角色。但是在整個社會不斷發(fā)展的過程中,人類的心理和行為也發(fā)生了變化,最初作為父母的人類必須要有高度的責任感,而現(xiàn)在這種具有高度責任感的性格正逐漸從人類身上減少甚至消失。“不同于動物世界中的父母,人類世界中的成人包括親生母親,他們都逐漸變得不再愿意受制于大自然,不再愿意使用天然的、與孩童行為相適應的規(guī)則來對待自己的孩子。(具有高度的責任感,以孩子為主,全心全意地為孩子付出。)從人類獨立自主和自由選擇權的角度來講,孩子與父母之間的關系從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經(jīng)變得與原來不一樣了。這種改變對孩子有很大的影響,影響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 ”①
改變影響到的當然不只是孩子,父母也在受影響范圍之內(nèi)。在是否成為父母這個問題上,有人放棄了自己的自由選擇權利,甚至連選擇的機會都完全放棄,以此來表明自己不是“基因的自私性”的擁護者。并且,現(xiàn)在這種情況似乎越來越常見, ②但這一切其實通常都是假象。人類的進化使得我們擁有了其他動物不具備的能力,我們有自我意識,對于可以預見的事情,我們能夠早為其做安排 ③(西格蒙德 ·弗洛伊德曾經(jīng)在《預演能力》中,康拉德 ·洛倫茨在《忙碌于想象空間之中》對此都有提及)--但是我們具有的這種秉性卻是天生具有矛盾性的,因為這種秉性一方面將大量的對未來的恐慌施加在我們身上(對未來的恐懼發(fā)展到一定程度以后甚至可以演變成對自身死亡的恐懼),而這種恐懼會對我們的一生都產(chǎn)生嚴重的不利影響。另一方面,從生物學角度來講,只有人類才會將自己看到的事物進行加工并反映在大腦中,形成意識。這種人類專有的意識在作用于“文化進化”的同時,也會為我們帶來新的束縛。這些束縛中的某些部分與本書的主題 --不同輩分人群之間的關系 --有一定的聯(lián)系。
人類對自身所處社會的文化會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而造成這種影響的最基本原因則是存在人類和時間以及人類和自身生活之間的特殊交流?!叭狈η罢靶?,處理事情時沒有合理的計劃,所以猿人不能作為最聰明動物的代表。這是猿人給我們留下的最深刻印象,也是一再被動物專家們多次提及的猿人的缺點?!鄙飳W家諾貝特 ·比紹夫( Nobert Bischof)曾經(jīng)這樣說道, ①“當眼前的食物充足時,沒有任何動物會想起,它們應該再另外儲備一些食物,它們也不知道該如何儲備食物,以備自己將來不受饑餓的折磨。雖然有些嚙齒類動物和鳥類會有儲存食物的行為,但它們卻是在沒有意識的情況下進行這些行為的,它們之所以會這樣做是因為它們受到了自己直覺和天性的支配。與之相比,人類的情況就完全不同了,以下的這些行為總是會在人類的生活圈中出現(xiàn):盡管離劇院演出或球賽開幕還有很長一段時間,我們早已經(jīng)開始為入場券謀劃了;為了讓自己在即將到來的冬天有足夠暖和的衣物,我們在依然十分炎熱的夏末就開始張羅冬季的衣服了;外出旅行時,為了讓自己能夠更好地適應旅行目的地的環(huán)境,能夠消化當?shù)氐氖澄?,出門之前我們會先準備好一堆藥物;即使沒有要下雨的跡象,我們也會在外出的時候帶一把傘,做到‘未雨綢繆’;我們可以利用科學的方法計劃自己的生育狀況,必要時可以阻止自己生育 ……人們熟悉自身的生存條件并對不利于自己生存的地方加以改進,采取合適的措施使自己生活得更好,并不是高度文明以后的社會里的特有現(xiàn)象。即使在文明程度發(fā)展不高的時候,人們就已經(jīng)開始有意識地做出上述的部分行為了。而這些行為在動物世界中從來沒有也永遠不會發(fā)生,針對這種情況,有人提出了新的構造原理說。 ”
但是日常生活中的實例向我們證明,人類生命進化帶來的變化并不一定都是正面的 --新的構造原理、時間在人類意識上的呈現(xiàn)都有其陰暗面。我們需要為自己人類的身份付出代價,比如,我們很早就知道自己的存在具有暫時性,我們在將來的某一天必定會死亡,我們對未來懷有恐懼之心,有異于其他所有動物的行為傾向,由于對未來的恐懼,有些人在自然死亡來臨之前選擇自殺。因為人類有時間意識,所以折磨人類的不僅有對未來的恐懼,還有過去曾經(jīng)發(fā)生過的事情。由于“對于人類而言,時間的莖軸是真實存在的事物。在時間的莖軸上,不僅有一個分支指向未來,還有另外一個分支延伸到過去……因此,人們不得不一方面為自己的未來擔憂,另一方面又要忍受不能忘掉的過去的折磨”。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