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6)

好孩子需要”壞“父母 作者:(德)提·巴斯蒂安


生活在今天的我們是十分幸運的,因為其他的社會化要素,如血腥的復仇和武力自衛(wèi),在如今的工業(yè)社會中已經(jīng)不再占有主導地位了。對于現(xiàn)代社會中的共同生活形態(tài)而言,除了各種公共機構和制度(如學校以及由學校深化發(fā)展來的義務教育制度 ①)的建立以外,社會價值和社會準則的內在化應該算是最為重要的:個體也成為一個可以能夠對自我進行控制的社會化代理中心。在提出了“從他者制衡轉向自我制衡”的概念以后,德國著名的社會學家諾貝特 ·伊利亞斯( Norbert Elias)完成了自己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著作 --《文明的進程》,在這本書中,諾貝特還詳細地說明了“從他人制衡轉向自我制衡”的主要特點。 ②“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宣揚公民的傳統(tǒng)美德需要和感情控制結合起來 ……在必要的時候甚至要選擇合理地控制情感 ……從 18世紀晚期以來,建立學校已經(jīng)逐漸變成國家的任務之一,相關的主管機關也越來越重視義務教育制度的完善。這種狀況一直持續(xù)下來,體制沿用到今天。社會準則的傳播和公民個人意識的產(chǎn)生都植根于這種大的教育制度下,而形成于這種條件下的公民意識會將他人制衡內化,并對自我情感進行控制。面對社會的變遷和隸屬關系的轉變,感情控制不僅僅是指能夠隱藏扼制自己的沖動,還要求能夠保護自己不受內心恐懼的侵襲,因為這種恐懼有時會引起毀滅性的災難 ……”社會科學研究專家托馬斯 ·克萊斯本( Thomas Klein-spehn)如此說道。另外一位社會學家指出:“對直接的身體機能的掌控是我們情感控制的開端,但是情感控制的結尾并不僅僅是能夠持久地忍受久候不至的滿足。無論從組織上還是從技術含量上來講,這個社會都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團體,而高水平的情感控制則是維持這個社會有序運轉的必需品。 ”①我們所看到的團體或聯(lián)盟就產(chǎn)生于這種條件下。 ②

弄明白每一種發(fā)展會帶來的什么樣的結果是一件十分緊迫也十分必要的事情,在這里,我將用極其貧乏的社會學語言為大家加以舉證和說明。父母們都擁有一個理想--“成為更好的父母”,他們也因為這個理想而承受著巨大的壓力,有時他們深感絕望,因為他們覺得自己陷入了一個泥潭,而充斥在這個泥潭中的滿是義務和自己必須完成的事情。社會和其他外部勢力只強迫他們承擔起無止境的責任和重擔,沒有人會注意到父母們本身不情愿的“具有顛覆性的”感覺和想法,更別提允許他們盡情地享受享受生活了。(直到父母們的忍耐達到了極限--“我們忘了自己了!”--這種感覺隨時都可能侵襲自己,家庭又變成了大家激烈爭辯、滿是沖突的場所。)感情控制發(fā)展到一定程度后,引起的后果當然還不止如此。一方面孩子接受越來越多的準則規(guī)范,另一方面“兒童的自由發(fā)展余地”因外部強制因素(如越來越復雜危險的城市交通、家庭住宅變得越來越?。┒兊迷絹碓姜M窄。這些現(xiàn)象究竟會對孩子的發(fā)展造成什么樣的影響呢?阿姆斯特丹人曾專門為此舉辦了一場大會,這次大會以“孩子和孩子在城市中的生活環(huán)境”為主題,引起了大家的激烈反響,并用下面的這段話對這個問題做出了明確的回答: “現(xiàn)在,絕大多數(shù)的父母都不允許自己的孩子獨自在家以外的地方玩耍,還有些孩子則因為太過稠密的日程安排計劃而根本沒有時間出去玩耍。此刻的孩子還未曾想到,遲早有一天他們是需要獨立的。荷蘭地理學家莉亞 ·卡斯滕( Lia Kasten)提出了這一論題 ……在卡斯滕的認知中,現(xiàn)在的來自中產(chǎn)階級的小孩子一直成長在成人們密切注視的眼光下,這種密切注視的眼光會一直伴隨著他們到 6歲。‘以前,即使是僅有 4歲的小孩子,父母們也會允許他們在外面的街道上玩?!ㄋ闺f道,‘現(xiàn)在,這種現(xiàn)象幾乎已經(jīng)看不到了。’而隱藏在這種現(xiàn)象背后的原因是由于車輛越來越多,犯罪現(xiàn)象也偶有發(fā)生,所以很多家長認為街道馬路是很危險的地方,將這些地方列為孩子玩樂的禁區(qū)。父母通常會為孩子計劃一個節(jié)奏緊張的下午活動安排來取代孩子獨自出去玩耍的時間。 ”①

在人類學家眼中我們現(xiàn)在生活的這個工業(yè)化社會所有和“社會化”掛鉤的事情以及與“教育”相關的概念都背負著巨大的壓力:越來越少的家長會選擇生育多個孩子,然后家庭的規(guī)模變得越來越?。患彝ブ袃H有的孩子就背負了父母所有的期望和要求,在這個充滿激烈競爭的社會中,他們必須不斷地提升自己的各種能力。在這種讓人不解的、不利于兒童身心發(fā)展的環(huán)境下,他們身上背負了數(shù)不盡的看似輕微卻無處不在的各種各樣的義務 --從家長會到兒童津貼的核算。德國著名的社會學家伊麗莎白 ·貝克( Elisabeth Beck-Gernsheim)在她的一篇關于幼童研究的個人評論中曾這樣寫道:

“或許,按照我的猜測,那些職業(yè)女性更愿意和小孩子在一起玩耍,摟著他們的脖子親吻,而不是一直嚴格遵守著現(xiàn)代社會中的各種時間規(guī)定,按部就班地去完成各種任務。她們經(jīng)常會有這樣的舉動 --站在已經(jīng)打烊的店鋪門口(如超市、藥店、長途電話局),一動不動,承受著周圍人指責的目光,她們因為這種舉動被認為是‘沒有時間概念的’、‘沒有組織的’、‘無效率的’人群。在與孩子互動相處的過程中,有一個現(xiàn)象我們不得不注意,那就是這

種互動相處經(jīng)常會受到外界的干擾,因為這也不符合大多數(shù)人的時間節(jié)奏。 ”(很多人認為這種互動十分浪費時間或根本沒時間進行。)①

現(xiàn)代文明社會中,人們對“同步效率”的要求越來越高,而這一要求最明顯的表現(xiàn)就是時間壓力 ②的不斷增大,人們會對不同的工作日程表進行不斷地調整,然后盡可能地縮短時間完成額定任務;至少在家庭生活中,女性在完成各種煩瑣的家務活過程中,還要同時負擔起照顧孩子的責任。

總的來說,現(xiàn)代社會時間壓力和效率壓力都在不停地增大。與此同時,不停增加的還有家庭生活中的經(jīng)濟負擔。這一切變化都意味著,父母們需要達到的要求變得更高了。許多父母將這種要求內化以后,立刻借助與孩子之間的每一種沖突形式來表現(xiàn)自己的抵制情緒。許多人在決定成為父母之前,會做一份十分周密且長遠的計劃,甚至計劃到孩子將來的成長發(fā)展和學校成績狀況,以及打算好忍受因孩子而引起的一系列的工作上的不便和經(jīng)濟負擔。在朋友圈中,他們發(fā)現(xiàn)自己成了少數(shù)派的成員,與之相對,不孕育子女的人群變得越來越龐大。這樣一來,我們也就不難理解,這些成為父母的人為什么希望別人能夠給予大量的精神上的鼓勵了,因為他們真的在進行一種刺激的冒險行動(養(yǎng)育孩子)。但是,事實情況卻是,朋友圈中沒有人會因他們的行為而贊揚他們 --有時甚至更慘,他們的行為還受到群體中其他成員的摒棄。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只有將自己的期待(得到別人的認同,一種成就感)寄托在下一代身上了。那么接下來的事情就像預先排練好的一樣,家長與孩子之間的沖突連番上演。有時孩子看事情是十分果斷且直截了當?shù)?--我曾經(jīng)問我的兒子多米尼克一樣,為什么他認為自己需要父母,他組織了一下自己的語言后回答道:“打掃衛(wèi)生、做飯、念書給我聽、親吻我 --多就這些事情。 ”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